一码通全国,这个可以有

诞生于2月11日的健康码,打通区域内人员流动“瓶颈”,使复工复产更加精准、科学、有序,迅速普及全国。然而,群“码”并起,背离健康码初心,引起各地互认举措,以打通复工复产“最后一公里”。至此,全国版健康码呼之欲出,以促进全国健康码数据互联互通。

当前,全国各地进入“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的疫情防控新阶段,对返程流动人口的管理成为疫情防控的一项重点工作。各地纷纷推出便民举措,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进行数字化防控疫情管理,在精准防控前提下用健康码分类指导,加速推动人员有序返岗。

据了解,健康码由浙江省杭州市2月11日在全国率先推出,以真实数据为基础,由市民或者返工返岗人员通过自行网上申报,完成健康信息登记,经后台审核后,即可生成属于个人的二维码;实施“绿、红、黄”三色码动态管理,绿码者通行,红码者和黄码者需要自我隔离并健康打卡,满足条件后将转为绿码。

健康码作为个人在当地出入通行的一个电子凭证,实现一次申报,当地通用,在一定区域内打通了人员流动“瓶颈”,使得复工复产更加精准、科学、有序,迅速在全国诸多省份和城市普及,北京“健康宝”、贵州健康码、上海“随申码”、重庆“渝康码”、天津健康码等纷纷上线。

其中,腾讯防疫健康码已落地全国近20个省级行政区,覆盖300多个市县;截至3月5日上线25天,累计亮码突破10亿次,覆盖超过8亿人口,累计访问量43亿,是服务用户最多的健康码。3月5日,腾讯牵头起草的团体标准《防疫通行码参考架构和技术指南》送审稿通过专家评审会审核,并正式报批。

健康码省去了繁琐的现场信息登记核对,减少开具证明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大大提高疫情防控信息核查效率。然而,群“码”并起,产生本地只认本地“码”的新问题,彼此不能通用,甚至“码上加码”,重新申领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给群众、企业带来无端困扰,浪费社会资源,反而背离其“初心”。

对此,各地开始积极推动健康码互认,打通复工复产“最后一公里”。贵州健康码与重庆“渝康码”已实现“亮码”互认,贵州、四川、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正与广东、浙江等劳务输入省市建立健康信息互认机制,京津冀积极推动健康码互通互认,长三角三省一市已建立长三角健康码互认通用机制,得到国家卫健委肯定。

近一月运行,全国“一码通行”的环境和条件逐渐趋于成熟,各地健康码互认探索已积累了成功经验。至此,全国版健康码呼之欲出,以实现健康码领域“全国一盘棋”,加速整合全国各地健康码数据资源,推动健康人群迅速“复位”,促进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快速恢复,同时避免重复研发的资源浪费,更精准地实现疫情防控。

如今,我国已展开全国“一码通行”探索,首个全国性政务服务小程序“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已在2月29日推出“防疫健康信息码”。根据已制定的《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接口标准》,该码将会逐步对接广东、上海等各地健康码,在充分利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共享的数据和信息码服务基础上,逐步实现各地区健康信息码互信互认。

从本质上来说,各地健康码实现了本地域内健康码数据互联互通,各地间健康码互认实现了跨地域健康码数据互联互通,全国版健康码将实现全国健康码数据互联互通,从而以健康码数据的有序高效流通引领复工复产人员的有序高效“复位”,助力疫情防控科学精准、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恢复。健康码数据也得以在互联互通中,实现价值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