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廉吏系列之不朽传奇——包拯(1)

安徽省博物馆宋代展厅收藏着一块珍贵石碑,这方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包拯墓志铭》由包拯生前同僚吴奎撰写:“宋有劲正之臣,曰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远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包公这个称呼从他生前就很广泛,一直千古流传至今。

中国十大廉吏系列之不朽传奇——包拯(1)

安徽省博物馆里收藏的《包拯墓志铭》


河南开封府每天上午九点,这里都要举行有关包拯的表演活动,这已经成为开封最有特色的游览项目,慕名而来的游客都想一睹包青天的风采,许多人还会对这位百姓心目中的清官行祭拜之礼。包拯,这个千年以前在民间传颂的人物,直到如今依旧深受爱戴,甚至被奉若神明。

那么历史上的包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又有过什么作为呢?

包公形象


中国十大廉吏系列之不朽传奇——包拯(1)

戏台上的包公黑面白眉,一弯月牙正在额头,长长黑髯飘洒胸前,这等装扮方一出场,观众顿觉肃穆端正,威严凛然。如今包黑炭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历史上的包拯并非黑脸。

开封包公祠里陈列的包拯画像是据故宫南薰殿《历代生前名人像》中的设色冠服半身像复制的,这是迄今为止最接近真实包拯的形象,与戏剧影视中面色黝黑身材魁梧的形象截然不同,包拯完完全全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形象,白净面庞,清瘦儒雅。

历史上的包拯是否真的是个断案高手?

根据统计民间流传的包公断案故事不下100多个,可考证之后不难发现,人们耳熟能详的“怒铡陈世美”、“狸猫换太子”等故事,大多是民间夸张虚构和想象出来的。

中国十大廉吏系列之不朽传奇——包拯(1)


《宋史包拯传》记录下了包拯早年断过的一个真实案件。公元1037年春天,刚刚上任的天长县知县包拯,接到了一个很是棘手的案件。一位农民告状说,自家耕牛的舌头被人割了,牛眼看就要死亡,他请求包拯帮助捉拿凶手,赔偿损失。案件听起来虽然简单,但在古代如果没有人证和物证,想要侦破却并非易事。沉思良久,包拯似乎有了主意,他让农民回去把牛杀了。包拯的主意让农民倍感疑虑,被割掉舌头的牛虽然性命难保,可如果自己主动把牛杀了就触犯了法律,岂不是惹祸上身。包拯则告诉他说,只管按照要求去做,不必担心。告状的农民一头雾水,莫非这个新上任的知县也会像以往的昏庸官员那样糊弄百姓,应付了事,可无奈之下,他也只好依言照办,回去杀了耕牛。

第二天一早,县衙里来了一个人,他要状告那位农民私杀耕牛,要求法办。令告状者万万没想到的是却对他拍响了手中的惊堂木:“你先割掉了牛舌头,又来告刁状。是何居心,从实招来。”告状人一听,顿时慌了手脚,以为自己做的坏事已经败露,惊恐之中,俯首认罪。

一件本来无据可查的疑案,就这样被包拯用一招引蛇出洞加之心理战术告破。虽然是一件小案,包拯却由此一炮走红,他青天大老爷的赫赫声名或许就是由此慢慢散播开来。

根据《尚书》、《长编》、《宋史》等历代书籍史料记载,有关包拯断案的真实故事数目不多,总共不超过十件,但却件件精彩,真实的历史有时甚至比民间传说更有戏剧性。

公元1050年春天,一个叫冷清的年轻人出现在都城汴梁街头。他四处招摇,说他的母亲曾是宫女,因皇帝宠幸而怀孕,自己是皇帝的儿子。事情很快就惊动了宋仁宗。宋仁宗嫔妃众多,却从来没人给他生过儿子,皇子的出现意味着大宋王朝有了未来继承人。冷清

冷清说的若有其事,而他的身份则难以确认。谁来拨开迷雾,理清真伪呢?皇帝立刻想到了善于断案的包拯。涉及皇位继承人,案件非同小可,绝不容许半点差错。

经过一番缜密调查,包拯发现了一个秘密。冷清的母亲出宫时即便怀了皇帝的孩子也应该是冷清的姐姐,而不是冷清。真相大白后,冷清被立即处斩。

这一皇室案件被真实地记载下来,包拯断案如神的声明更加显赫。而这一案件也成为了民间演绎包公断案故事的绝佳素材,“狸猫换太子”就是从这个事件演化而来。

此篇内容考察出自于《宋史》

中国十大廉吏系列之不朽传奇——包拯(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