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一個人,比勵志更重要的是治癒

隨著中小學生的期末考試陸續結束,春節也越來越近。網上看到一個以小學生口吻寫的段子:馬上要過年了,請做個招人待見的叔叔阿姨,別逮個小朋友就問考了多少分?在班裡第幾名?我們問你工資多少了嗎?幾套房了嗎?換車了嗎?要二胎了嗎?這反問可謂打擊精準、句句扎心。對小朋友當然很容易劃清邊界,互不干涉“內政”。可對即將團聚的一眾親友,如何迎接來自更深關切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懷疑的暴擊?這本輕鬆又治癒的小書《紅頭髮的N2》告訴你:你不是一個人!

你不是一個人,比勵志更重要的是治癒

《紅頭髮的N2》作者崔賢廷這樣向讀者介紹自己:韓國滿大街都是的上班族;職業撰稿人;30多歲的獨居女;雖憑藉《紅頭髮的N》的版稅過上了可以養活自己的生活,卻依然要做一個普通的上班族。

這位普通的大齡單身上班族在書的序言裡寫道:這本書講述了當代女性很多有趣的故事,上至煩人的難題,下至無聊的玩笑。我真誠地希望大家通過這本書,細細品味一個女人傖俗的日常,同時獲得“原來不止我一個人這樣啊”的認同感。另外,通過你們的認同,我希望能再次獲得“原來不止我一個人這樣啊”的安慰。

共性引起共鳴

職場人士最大的困擾來自超時加班,作者將會議開到凌晨四點的工作之夜稱為“哲學之夜”,當體力和精神瀕臨枯竭,腦中出現一串問題:“我是誰?你又是誰?這是哪裡?我們究竟為什麼坐在這裡?這麼拼命地幹活,我們能得到什麼?這條路的盡頭是什麼?這條路是不是我要走的路?”……疲憊與困境將人變成蘇格拉底,生活就在這追問中繼續。

對女生而言,許多樂趣來自買買買,在高檔、昂貴的衣服面前,頭腦中兩個小人關於買和不買的討論被作者形容為“比影響世界和平的首腦會議還嚴肅”。她在《奢侈的“衣食住”》中傳神描述了這個過程:一個說參加有格調的聚會時可以穿,另一個反問有機會去那種地方嗎?一個說好衣服會讓人遇到好人。另一個說,開什麼玩笑,要是能遇到,還用等到現在?

在這讓人發笑的理性與虛榮心的交戰,終究鹿死誰手,取決於不同的消費觀和深層心理因素。如果你承受著“奢侈品”不可承受之重,或許能從書中找到解脫之道。

物價飛漲,不得不勤儉節約,買菜講價,節省衛生紙、總是記得檢查有沒有關燈,而這所有的努力在匆匆趕著上班,喊“出租車”的那一刻成為泡影;八小時之外規劃的、從沒實現過的一個個興趣活動;在成功學與“三流”人逆襲的故事中,說服自己安心於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二流人生;多不可數讓單身人士更顯伶仃的各種節日……充滿共性的熟悉的日常,引起讀者深深共鳴。

你不是一個人,比勵志更重要的是治癒

接納並允許是化解煩惱的良方

沒誰能讓身邊的所有人喜歡,在職場或生活中被人討厭怎麼辦?作者有自己的“情感防禦”之道:改變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身為普通人,遇上一兩個討厭我的人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與其陷入悲傷悶悶不樂,不遺餘力地讓他們喜歡自己,還不如直接去討厭那個人。這樣的想法會讓我心理平衡,並獲得身心上的安慰,精神健康萬歲!萬歲!萬歲!

因為“不要大喜大悲”的告誡,她曾努力控制情緒,避免自己的情緒大起大落,但不久又對告誡產生疑惑:再這樣控制自己的感情,說不定我會變成一個機器人!今天的喜悅也許會成為明天的傷痛,因此該高興的時候盡情地高興才是真理。為了將今日的眼淚換成明日的喜悅,我有必要品味、感受、牢記今日的傷痛。……

哪有那麼多“應該”?不和自己較勁就能減少許多煩惱。

你不是一個人,比勵志更重要的是治癒

清醒與自足帶來平和與自由

想到一個人無論怎麼活都不會滿足,我突然就好滿足。”作者借《王子和乞丐》的故事,表達不必“羨慕那些即使不努力也能活得很滋潤的、背景強大、天生命好的人”,因為“每個時代都有那個時代獨有的困境,每個人也都有屬於自己的難題。”

儘管是迪士尼動畫的忠實粉絲,這份通透使她對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同樣有極為冷靜的看法:“現實中,越是財力超群的家族越講究門當戶對。想要擁有白馬王子,女人至少也得是騎黃牛的大將軍。”就算能嫁給王子,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灰姑娘沒有嫁妝,會在婆家受不少苦。而帥氣的王子是花花公子的可能性極高。”她放下不切實際的幻想的方法是“找尋從不期待別人的生活方式”,將馬的韁繩握在自己手中,成為“白馬公主”。

“白馬公主”還真誠希望以後觀看迪士尼動畫長大的女孩們,有除“遇到白馬王子”之外的其它夢想。

你不是一個人,比勵志更重要的是治癒

正如“孤獨不需要克服,只需要去熟悉。”無論怎樣的生活都充滿喜怒哀樂,不必沉溺於暫時的痛苦與憂傷,因為你不是一個人。對大多數過著平凡一生的平凡人來說,比勵志更重要的是治癒,畫風傳神搞笑,筆觸輕鬆果敢的《紅頭髮的N2》裡藏著治癒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