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入侵阿富汗?

遥见仙人彩云里


一、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苏联美国和阿富汗的关系

从公元前16世纪开始,印度人、波斯人、希腊人、匈奴人、土耳其人和蒙古人相继征服阿富汗。

19世纪末阿富汗国王阿卜杜·拉赫曼感慨:“阿富汗是一个小国,它就像两头狮子之间的一只山羊,或者像夹在两块磨石之间的一粒小麦。像这样的小国,怎么能够立于双磨之间而不被碾为齑粉呢?”既是对未来发问,也是总结现实。

在拉赫曼的时代,1884年在英俄谈判划定阿富汗北部的边界过程中,俄国军队于1884年占领了谋尔夫(今马雷),并继续向前推进。1885年3月30日凌晨,俄国军队向阿富汗驻军发动进攻,并把阿富汗驻军赶过库什克河,逐出了绿洲。俄国发出公告,宣布潘杰德为俄国领土。潘杰德危机在英国引起极大震动,为了遏制沙皇俄国从中亚进一步向南扩张,英国人三次入侵阿富汗,与沙俄激烈争夺。1885年9月英国正式承认潘杰德归属俄国。1885年至1887年英俄联合边界委员会确定了俄罗斯与阿富汗的边界。

拉赫曼和之后的统治者为阿富汗找到的对策是以中立姿态在大国之间保持力量制衡。

上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CARE海外美国童军(阿富汗童军协会)

在整个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阿富汗熟练地扮演着大国缓冲区的角色,成功地避免和任何大国形成军事同盟或是发生冲突。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喀布尔从美苏那里分别获得了超过1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美国和苏联都在阿富汗修建了连接主要城市的公路。苏联开垦农田,美国修筑水利。数千名阿富汗军官在苏联的军事院校里学习,而同时,又有数百人在美国受训。

美国和阿富汗之间的接触在20世纪50年代增加,特别是在1953年至1959年的古巴革命期间。

虽然苏联支持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但美国的战略目的却集中在阿富汗。这主要是为了对抗共产主义的蔓延以及苏联进入南亚,特别是波斯湾的实力。

上图是1959年12月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对阿富汗国事访问

1959年12月艾森豪威尔总统对阿富汗进行了国事访问,与其领导人会晤。1963年,阿富汗国王扎希尔·沙阿对美国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国事访问,约翰·肯尼迪总统接见了他。

上图是阿富汗国王查希尔·沙阿和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华盛顿特区

1969年美国副总统斯皮罗·阿格纽在阿波罗10号宇航员托马斯·斯塔福德和尤金·塞尔南的陪同下,访问了喀布尔。在皇室举办的正式晚宴上,美国代表团向国王赠送了一块月球岩石,阿波罗11号飞往月球时的阿富汗国旗以及从太空中拍摄的阿富汗照片。

1962年至1979年间许多美国援助的项目在阿富汗开展,如CARE,海外美国童军(阿富汗童军协会),美国国际开发署等。

从20世纪50年代到1979年,美国对外援助为阿富汗提供了5亿多美元的贷款,赠款和剩余农产品,用于发展交通设施,增加农业生产,扩大教育体系,刺激产业,改善政府管理。

在此期间,苏联人开始感到美国正在将阿富汗变成卫星国。1965年,阿富汗和古巴建立了共产党,古巴共产党和阿富汗人民民主党(PDPA)。

二、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变化

1978年6月,苏联与伊拉克的强大友好关系开始恶化。伊拉克开始与西方世界建立友好关系并购买法国和意大利制造的武器,尽管绝大多数仍然来自苏联、华沙条约盟友和中国。

1979年1月1日,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两国在共同努力下, 克服了巨大障碍达成了妥协,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1979年2-3月,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越南称之为1979年北部边界战争或越中边界战争,国际上将其视为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对在中越边境挑衅和入侵的越南军队进行的自卫还击作战 。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对中国采取敌对行为。中国采取自卫措施,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宣布撤出越南。中国边防部队撤出越南之后,双方都宣布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直至最低点。

1979年2月,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伊朗革命将美国支持的沙阿(伊朗君主)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领导的伊朗君主立宪政体从伊朗赶下台,美国随后在波斯湾和阿拉伯海部署了二十艘船只,包括两艘航空母舰,美国和伊朗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威胁。

1979年3月,以色列和埃及签署了美国支持的和平协议。苏联领导层认为该协议给美国带来了重大利益。苏联的报纸说埃及和以色列是“五角大楼的宪兵的”,苏联人认为该条约不仅是昔日盟友埃及与美国支持的以色列人之间的和平协议,也是军事协定。

此外,美国向沙特阿拉伯出售了5000多枚导弹。

三、20世纪70年代苏联与阿富汗关系

1973年,苏联针对扎希尔·沙阿国王对苏表现出离心倾向,暗中支持其堂兄达乌德发动政变,企图扶植一个新的亲苏政权上台。达乌德上台以后,开始奉行亲苏政策,深得苏联欢心。但是达乌德又让苏联深感失望。他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绝非左派分子。他欣然接受了基辛格给与阿富汗的援助。在他执政的最后几年,他甚至急剧降低了阿富汗对莫斯科的安全依赖,并试图减少人民民主党的政治影响力。

1977年4月,在达乌德访苏期间,勃列日涅夫规劝他改变疏远苏联的政策。达乌德的回答是:“阿富汗人是阿富汗的主人,外国人没有权力指手画脚。”从莫斯科回来后,他还接受了华盛顿的邀请,决定在1978年夏天赴美访问。

于是很快,阿富汗青年军官就发动了政变,坦克履带碾过总统府的台阶,冲锋枪扫过鼾睡中的达乌德。

上图是塔拉基

1978 年4月27日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塔拉基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并最终放弃了这个国家长久坚守的中立策略。

新成立的阿富汗民主共和国,与苏联关系密切,苏联专家占据了阿富汗安全和情报部门的各个领域。1978年12月5日,苏联与阿富汗签署了友好条约,政府开启实行社会主义进程。

四、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阿富汗反政府伊斯兰圣战

1978年,塔拉基政府发起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对阿富汗社会采取“根除封建主义 ”,修改传统伊斯兰民法特别是婚姻法遭到抵制和反抗,政府以暴力镇压动乱,阿富汗陷入内战的状态。

1978年4月至1979年12月期间,数千名囚犯可能多达27,000人,在臭名昭着的Pul-e-Charkhi监狱被处决,其中包括许多村民毛拉和头人。阿富汗传统精英,宗教机构和知识分子的其他成员逃离该国。

阿富汗大部分地区陷入内战的混乱。1978年10月在阿富汗东北部靠近巴基斯坦边境的库纳尔山谷的努里斯塔尼部落中开始爆发伊斯兰圣战,并迅速在其他民族中传播。

到1979年春天,28个省中有24个省爆发了暴力事件。伊斯兰圣战甚至开始在城市中占据上风,1979年3月在阿富汗西部重镇赫拉特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兵变,政府军一个师反戈一击,支持伊斯梅尔汗领导的起义反抗,成千上万的市民也参加了战斗。6 月份,在哈扎拉地区又爆发了人民起义。赫拉特伊斯兰圣战期间,有3,000至5,000人死亡和受伤。大约100名苏联公民及其家人被杀。

五、美国对阿富汗伊斯兰圣战的援助和“让苏联人来一场‘越战’”的愿望

1979年2月,美国驻阿富汗大使Adolph Dubs阿道夫·杜布斯被Setami Milli武装分子绑架,在苏联顾问和阿富汗警察解救过程中丧生。

美国驻阿富汗大使的离奇死直接导致阿富汗与美国关系严重恶化。从阿道夫·杜布斯于任内在喀布尔遇害开始,直到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一直没有向阿富汗派驻正式的外交大使。

美国决定援助阿富汗反政府力量伊斯兰圣战。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情报官员开始私下游说美国及其盟国向阿富汗伊斯兰反政府力量提供物质援助。

上图是美国卡特总统

1979年1月,鉴于伊朗的动乱,卡特告诉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和秘书国家赛勒斯万斯“修复我们与巴基斯坦的关系”至关重要。

1979年3月,“中央情报局向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SCC (特别协调委员会)发送了几个与阿富汗有关的秘密行动方案。在3月30日的会议上,美国国防部代表沃尔特·斯洛科姆(Walter B. Slocombe) “询问是否有保留阿富汗伊斯兰圣战反政府力量的价值,将苏联人陷入到越南的泥潭中?”

当被要求澄清这句话时,Slocombe解释说:“好吧,整个想法是,如果苏联人决定制裁这个焦油宝贝(阿富汗),我们就有兴趣确保他们被卡住了。”

1979年5月,美国官员秘密开始通过巴基斯坦政府联系与阿富汗伊斯兰圣战领导人会面。卡特签署了一份“总统'调查结果”,“授权中央情报局花费超过50万美元”用于对圣战者的“非致命”援助,这是一个小小的开始。“

布热津斯基后来声称“我们没有推动俄罗斯人进行干预,但我们故意增加他们的可能性。”

根据布热津斯基的说法,他在1979年中期确信,由于卡特政府没有积极响应苏联在非洲的扩张活动,苏联将不顾美国政策入侵阿富汗,但是支持伊斯兰圣战者组织可能是防止苏联在阿富汗境外进行侵略的有效方式。

六、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苏联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与美国之间建立了部分和解,这导致了缓和趋势,并因此试图通过双边的谈判实现裁军。

上图是1974年勃列日涅夫和福特签署了关于符拉迪沃斯托克SALT条约的联合公报。

第一轮的战略武器限制谈判(英文: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缩写:SALT)SALT I,始于1969年11月17日迄1972年5月,历经2年半谈判,在1972年5月26日的莫斯科,美国总统尼克森与苏联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共同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the 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SALTI 增进美苏友善互信,对世界深具正面影响。同时签订为期5年的《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

上图是卡特和勃列日涅夫于1979年6月18日在维也纳签署了SALT II条约

第二轮的谈判(SALT II),始于1977年迄1979年5月,也历经2年左右谈判协商,1979年6月18日在维也纳,美国总统卡特与苏联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签订《美苏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亦称《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

SALT II 是第一个真正规定裁减美苏双方核武的条约,可惜因为美苏双方国内反对舆论甚大,美国国会迟于批准。但美苏两国政府都表示将遵从这一条约。

SALT II签订后6个月,苏联入侵阿富汗,苏联驻军古巴也曝了光,更延宕SALTII的批准生效。1986年,美国里根政府指控苏联违约,退出合约。

这一过程反映了苏联在世界上日益增长的政治影响力,苏联在1979年12月对阿富汗的军事干预是为了维护那里的共产党政权,从而也是他们自己的政治地位。

七、苏联决策攻打阿富汗的过程

鉴于国内伊斯兰圣战反对力量的不断增长,阿富汗政府与苏联政府于1978年12月签署了一项条约,阿富汗一再要求苏联在1979年春季和夏季派遣军队进驻阿富汗,提供安全保障并协助打击伊斯兰圣战者叛乱分子。

1979年3月,苏联政府在骚乱暴徒袭击赫拉特的苏联技术人员后,向阿富汗军队出售了几架米-24直升机,并将该国的军事顾问人数增加到3,000人。

1979年4月14日,阿富汗政府要求苏联派遣15至20架直升机前往阿富汗,6月16日,苏联政府作出回应并派出一支坦克分队,协助守卫喀布尔政府并确保巴格拉姆和辛达德机场安全。为响应这一要求,由苏联A. Lomakin中校指挥的一个空降营于7月7 日抵达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他们以塔拉基总统的私人保镖名义伪装成技术专家,在没有战斗装备的情况下抵达,直接隶属于苏联高级军事顾问指挥,并没有干涉阿富汗政治。因为当时如一些政治领袖阿列克谢·柯西金与安德烈·葛罗米柯反对干预。

1979年7月,阿富汗政府要求将两个机动步枪师送往阿富汗,并还要求进行增加空降师。他们在接下来的几个月直到1979年12月重复了这些要求和变体。但是,苏联政府并不急于给予他们。

1979年9月,阿人民民主党内部发生火拼,政府总理 H.阿明杀死党的总书记N.M.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

根据克格勃的消息,苏联领导人认为,哈菲祖拉·阿明总理的行动破坏了阿富汗局势的稳定。

在对塔拉基总统的最初政变和杀害之后,喀布尔的克格勃直接警告莫斯科,阿明的领导将导致“严厉的镇压,结果是将反对派激活和巩固”。

苏联成立了一个阿富汗问题特别委员会,包括克格勃主席尤里·安德罗波夫,中央委员会鲍里斯·波诺马廖夫和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的国防部长。

该委员会报告说,阿明正在清除他的对手,包括苏联的支持者,他对莫斯科的忠诚是有问题的,他正在寻求与巴基斯坦和可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阿明与美国临时代办人J. Bruce Amstutz的秘密会晤,虽然阿明与美国之间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但却在克里姆林宫播下了怀疑。

克格勃从其在喀布尔的特工处获得的信息提供了消除阿明的最后论据。据说,阿明的两名警卫用枕头杀死了前总统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而阿明本人也被怀疑是中央情报局特工。然而,后者仍然存在争议,因为阿明一再对政治顾问苏联将军瓦西里Zaplatin表示,将对抵达阿富汗的苏联各代表保持友好态度。

上图是勃列日涅夫的官方肖像拍摄于1977年

事实上,在1979年3月塔拉基总统和苏联领导人会晤期间,苏联承诺给予政治支持并派遣军事装备和技术专家,但在塔拉基多次要求苏联直接军事干预后,苏联领导层表示坚决反对;原因是包括他们会遭到阿富汗人民的“痛恨”,干涉另一个国家的内战会给他们的对手带来宣传上的优势和胜利,而阿富汗在国际事务中的整体无足轻重。

实质上苏联意识到通过接管一个经济不景气、政府不稳定和对外人有敌意的人口的国家,苏联没什么可收获的。

然而,随着1979年5月至12月局势继续恶化,莫斯科改变了对派遣苏联军队的想法。

苏联方面觉得,如果放任阿明继续执政,阿富汗的局势迟早会变得无法收拾。

一旦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倒台,美国人可能会展开报复。

1978年,美国已经失去了伊朗国王这个重要盟友,阿富汗也许会成为伊朗的替补,美国通过巴基斯坦支持伊斯兰圣战来控制阿富汗局势,如上种种可能,叫苏联人再也无法袖手旁观。

苏联的不少高层都觉得,应将阿富汗置于直接控制之下,就像苏联曾在1956年军事介入匈牙利局势,1968年对付捷克斯洛伐克进行干预那样。

同时,伊朗革命使伊斯兰神权政治上台,导致苏联领导人担心宗教狂热将通过阿富汗传播到苏联穆斯林中亚共和国。

以及由于美国国会未能批准SALT II条约,苏联与美国关系缓和是“已经有效死了”。

八、苏联制定攻打阿富汗的行动计划

1979年10月,一个苏方代表团来到阿富汗进行访问。代表团由60多名高级高级将领组成。他们此行怀着一个不便透露的目的——侦察阿富汗地形。据此,苏方可以作出判断,入侵阿富汗到底可不可行。侦察一圈之后,总参谋部还是难下决定。

根据苏联总参谋部编写的一份文件显示,攻打阿富汗的决定直到入侵开始前的13天才最后作出。

此时,零星的苏军部队才慢慢开拔前往塔吉克斯坦。一支8万多人的预备役部队就此集结起来,他们被称为“第四十军”,也就是苏联入侵阿富汗的主力。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苏维埃加盟共和国,他们的家乡与阿富汗接壤。如此安排,还暗含苏方高层的一番苦心。如果苏军与阿富汗人语言相通、容貌相似,那么他们一定心心相通,阿富汗的百姓应该不至于对这些不速之客特别反感吧?可是,参谋总部的将军们这次却打错了算盘。阿富汗是个多民族国家,其中又以普什图人人数最多,无论文化还是语言,普什图人甚至都不是阿富汗北部突厥人的近亲。

上图建筑是阿富汗喀布尔皇后宫Tajbeg,Hafizullah Amin在那里被杀,苏联第40军的总部

第四十军的指挥官名叫伊万·帕夫洛夫斯基。11年前,他曾挥师进入捷克斯洛伐克,武装终止了“布拉格之春”。苏联高层对帕夫洛夫斯基寄予很高的期望,既然他在捷克斯洛伐克能取得成功,那么阿富汗应该也不在话下。两个国家似乎差不多,东欧的战略经验自然适用于阿富汗:采取雷霆手段,镇压所有敌人和潜在的异己,让坦克部队在街上巡逻几个星期,待一切恢复平静,再扶植一个亲苏政府重建秩序。苏联人的计划就是如此简单而想当然。

1979年12月下旬,第四十军在边境集结。圣诞节的前一天,一支空降兵部队在喀布尔附近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着陆,军队悄无声息地进入城市,在街上呈扇形排列,城中的军事要塞与政府机关都被占领。与此同时,第四十军的工程兵先遣队正在阿姆河上搭设浮桥。跨过这条宽阔的水带,就是阿富汗的北疆。

上图是苏联士兵在喀布尔

1979年12月27日,桥梁终于完工,苏军的大部队正式踏上了阿富汗的领土。当时,那支部队的士兵并不知道他们真正的任务。此前他们曾经接到通知,边境地区有一股“匪徒”已经破坏了和平。因此,他们以为此行的目的地就在边境地区。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部队很快接到最新命令,要他们沿着高速公路开赴喀布尔!他们脚下的这条通衢大道,正是20年苏联赠予阿富汗的礼物。

苏联打响了进攻阿富汗的序幕,也开始了苏联帝国崩溃的节奏。


蒋南强读历史


1979年12月27日夜晚,苏联伞兵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向阿富汗总统府冲去。几个小时后,喀布尔电台播放了震惊世界的消息:阿富汗总统阿明被革命法庭判处死刑,已经枪决,卡尔迈勒被任命为阿富汗政府总理,苏联军队被阿富汗政府邀请进驻阿富汗。这消息其实表明了,阿富汗已经被苏联占领了。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是因为1978年4月22人民民主党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王国政府,掌握了政权。1979年9月,新任的总统阿明处决了苏联支持的人民民主党书记塔拉基,独揽国家大权。苏联为了确保持续控制阿富汗,派兵入侵阿富汗,处决了阿明,扶植卡尔迈勒上台。卡尔迈勒属于阿富汗亲苏一派。

为了进一步控制阿富汗,苏联派了10万军队常驻阿富汗。 阿富汗人民自发的组织武装抵抗苏联,联合国大会也多次要求苏联无条件的从阿富汗撤出全部军队。苏联人民也对苏联自己侵占阿富汗的战争表示不满。



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苏联于1989年2月,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苏联入侵阿富汗,给阿富汗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战争使得,500多万人流离失所。苏联自己也遭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耗资多达200亿美元,而死亡,失踪的人口也达到了大约5万人。


红雨说历史


1979年12月27日晚上,进驻喀布尔的5000多名苏军占领阿富汗首脑机关,打死了阿富汗领导人阿明,扶植卡尔迈勒上台,并宣称阿富汗发生政变,苏军系应邀进入阿富汗境内。

从28日开始,苏军在边境集结的6个师,从东西两路对阿富汗发动进攻。

1月2日,东西两路苏军在坎大哈会师,一周之内已经基本完成了对阿富汗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控制。

阿富汗政府军几乎没有抵抗,归顺了卡尔迈勒政权。

但是接下来,苏军却跟反政府武装进行了9年多的长期战争,始终无法取胜。

1988年,苏联和反政府武装达成了日内瓦协议。

1989年2月,苏军完全撤离阿富汗。

苏联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和物资消耗,最终以失败告终,两年后,苏联解体。这个结果,当时作出出兵决策的苏联领导人恐怕根本就不会想到。那他们当初为何要作出出兵阿富汗的决策呢?决策的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复杂的动机。

一、苏联出兵的直接原因是阿富汗新政权出现了离心倾向

1953年,有红色亲王之称的达乌德出任阿富汗首相,为苏联向阿富汗渗透提供了机会。

从1954年到1979年,苏联向阿富汗提供了从经济到军事全方位的援助,除了工业方面的投资,很多援助都是直接赠送。

比如1960年,苏联赠送给阿富汗3万吨谷物。

1974年,苏联直接提供1.5亿美元的贷款,帮助阿富汗建设天然气管道等21个项目。

1977年,苏联向阿富汗提供了4.25亿美元贷款,用于喀布尔7年建设计划。

所有经济项目所需的技术和专家全部由苏联提供,加强了阿富汗对苏联的依赖。

在军事方面,苏联除了直接提供军事装备,还负责训练军官,建设基础设施。每年有超过100名阿富汗军官在苏联受训。

从1956年-1978年,阿富汗在苏联接受训练的军官高达3725人,而到美国受训的军官只有487人。

除了经济和军事的渗透,苏联还直接扶持共产主义性质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进行政治控制。

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成立于1965年,内部分为两派,旗帜派和人民派。旗帜派的领导人是卡尔迈勒,人民派的领导人是塔拉基。

两派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旗帜派倾向于走温和的改良路线,而人民派倾向于激进的革命路线。人民民主党很快就于1967年分裂了。

苏联起初没有特别在意这种分裂,而是采用平衡的手段,试图在两派中找到平衡点。

1973年,达乌德在旗帜派的支持下发动政变,结束了阿富汗的君主制,成立了共和国。

不过达乌德掌权后,就开始清洗旗帜派,并且宣称“阿富汗不属于任何大国集团”。

1977年,达乌德颁布新宪法,取缔了旗帜派和人民派,公开转向。

苏联当然不能忍,撮合了旗帜派和人民派,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再次成立。

1978年,人民民主党发动政变,推翻了达乌德,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塔拉基任总理,卡尔迈勒任第一副总理,原人民派的阿明担任副总理兼外长。

塔拉基上台后,立即全面倒向苏联,在国内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反对,一些部落开始叛变。

政权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愈演愈烈,塔拉基先排挤了卡尔迈勒,然后跟阿明的矛盾又开始加剧。

由于阿明不好控制,苏联支持塔拉基干掉阿明。结果阿明先发制人,干掉了塔拉基,而且还跟美国缓和关系。


对于苏联来说,自己在阿富汗辛苦经营了十几年,眼看着就要一夜回到解放前。而塔拉基的死,苏联无论如何也要讨个说法,不然还怎么带领东欧的那帮小弟。

于是,勃列日涅夫决定,一定要对阿明采取措施。

二、从地缘政治来讲,阿富汗对苏联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

阿富汗位于亚洲腹地,同时又属于中东地区。

中东地区的战略重要性毋庸多言,控制了阿富汗,就可以威逼整个中东地区,包围波斯湾,控制石油通道。

二战之后,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渗透很有效。但是进入70年代,埃及首先摆脱了苏联势力,接着伊拉克、叙利亚也走上了民族主义道路,开始发展跟西方国家的关系。土耳其则是北约成员,跟苏联关系一直不睦。

苏军战机从阿富汗起飞,20分钟即可抵达波斯湾。控制住阿富汗,才能威慑中东各国,保住既得利益。

此外,阿富汗和苏联的中亚加盟共和国接壤,中亚地区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控制阿富汗,可以避免阿富汗出现原教旨主义政权,防止宗教极端势力对中亚的渗透。

从苏联的全球战略来说,阿富汗是关键的一环。苏联在欧洲和美国对峙,在东方则面对中国这一巨大屏障。东西都动弹不得,唯有采用中央突破的方法。

占据阿富汗,西可包围波斯湾产油区,东可控制印度,与苏联在东南亚的攻势相策应。还实现了苏联从陆地上包围中国,牵制美国和日本的战略。


控制了阿富汗,还能策应在印度洋活动的苏联海军力量,可以帮助海军获得印度洋的立足点。

70年代,苏联海军经过大力扩张,变成了一支全球海军,与美国在全世界争雄。

印度洋是贯通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阿富汗让苏联打开了前往印度洋的通道,强化对印度的控制,为海军提供活动基地,实现其称霸海洋的野心。

三、美国对外战略的收缩刺激了苏联扩张的野心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迅速膨胀,经济达到美国60%,而军事实力几乎和美国不相上下。

与此同时,美国对世界的控制力却在下降。随着西欧经济的复兴,西方阵营开始分化。而越南战争则让美国陷入了泥潭。

由于长期的财政问题,美国不得不采取收缩战略。

在苏联向阿富汗全面渗透的时候,美国也没闲着。美国也在提供各种援助,试图让阿富汗远离苏联。

不过美国主要提供的是军事援助,对阿富汗的经济没有帮助。而且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有领土争端,美国偏袒巴基斯坦,令阿富汗非常不满。

60年代以后,美国减少了在阿富汗的援助,影响力自然也就降低了。

1979年2月,伊朗爆发了革命,亲美的巴列维政权被推翻,建立了反美的伊斯兰政权。没多久,伊朗又爆发了人质危机。

伊朗一直是美国扶植的,用来确保中东利益以及遏制苏联南下的支柱。现在这根支柱倒了,美国被搞得焦头烂额。

从全球形势以及阿富汗内部局势来说,苏联出兵的条件极为有利。

四、苏联不太正常的决策机制导致了最后的出兵

塔拉基上台后,由于执政力量太弱,曾经请求苏联出兵,结果被苏联拒绝了。

阿明打死塔拉基后,阿富汗局势恶化。

苏军驻喀布尔的代表对阿富汗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苏军总参谋部根据代表们获得的信息,最初也是拒绝出兵的。

但是克格勃的代表却认为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将阿明赶下台。

70年代,苏联的决策机制由集体领导变成了个人集权,勃列日涅夫独揽党政军大权。

重大问题本来应该由苏共政治局全体委员讨论决定,但是1973年以后,所有重大问题都只是由四个人来定夺:总书记、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克格勃首脑。

在阿富汗出兵问题上,苏军总参谋部没有发言权,他们曾经向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表达过拒绝出兵的想法。但是乌斯季诺夫是个外行,并非职业军人,他是由勃列日涅夫任命的。

外交部长葛罗米柯是个不倒翁,从来不会表露明显的政治立场,此人历经斯大林时代、马林科夫时代、赫鲁晓夫时代、勃列日涅夫时代以及安德罗波夫时代,一直屹立不倒。戈尔巴乔夫也是他极力推荐的。

安德罗波夫作为克格勃首脑,他受到的信息当然是克格勃的代表从喀布尔发来的,因此,他是支持出兵的。

最后,四人会议上使用的也是安德罗波夫提供的材料。这种会议的结果可想而知,四人最终做出了出兵阿富汗的决议。

决议作出后,他们“请”其余的政治局委员签名。没有人会有异议,因为如果和总书记意见相悖,就意味着会被清除出去。

就这样,苏军总参谋部虽然否定出兵,但是党指挥一切,苏军也很无奈。

最终,在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对阿富汗发动了攻击。


我是迷蝶梦,以上为个人浅见,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呦。


江蝶梦


苏联入侵阿富汗又叫阿富汗战争,其发生的原因是冷战的大背景下苏联推行全球战略,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简单说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因为要争夺世界霸权。

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二战后美苏冷战态势的影响。在二战中美苏使同盟国共同抵抗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在二战结束以后,美苏的共同敌人消失,他们之间的国家利益冲突越来越严重。由朋友逐渐变成敌人,由合作逐渐变成对抗。尤其是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了杜鲁门主义,明确提出要遏制共产主义。冷战开始以后,苏联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对抗性措施。美国要称霸全球,苏联要维护边界安全。而控制阿富汗实际上是苏联维护边界安全的一项措施。阿富汗与苏联有陆上边界线,如果阿富汗被美国控制,那么苏联就会直接受到美国的军事威胁。所以处于自身安全及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苏联需要控制阿富汗。或者直接控制,或者建立亲苏政权。

第二,苏联扩展国家利益的需要。冷战到了70年代,在美苏争霸的过程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也就是说苏联占有战略优势地位,在此形势下,苏联要使国家利益最大化,建立了亲苏的塔拉基政权,但后来被阿明政权推翻。虽然后来苏联又颠覆了阿明政权,建立了亲苏的卡尔迈勒政权。但糟糕的是卡尔迈勒政权的镇压导致了阿富汗战争的爆发。由此苏联对阿富汗进行军事介入。

第三,苏联有强大的经济及军事实力为基础。70年代。勃列日涅夫对苏联进行了改革。一定程度上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修改,调动了工人、农民及地方政府的生产积极性。国家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经济上与美国的差距在缩小。到70年代苏联的经济力量相当于美国的60%以上。财政状况改善以后,苏联政府大力发展军事。尤其是大量增加核武器的数量,形成了与美国战略核武器的均势局面。常规军事力量甚至超过美国。因此,这个时期的苏联采取的是进攻性的战略方针。入侵阿富汗就是苏联进攻性战略的外在表现。

第四,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具有战略性意义。北接中亚,东出与中国接壤,南控印度洋,西控西亚——也就是控制了世界上最重要的产油区。阿富汗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苏联必然要进行控制。当然,阿富汗也有相当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排除苏联通过掠夺阿富汗财富,补贴国内经济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冷战的大背景下,苏联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以强大的经济及军事实力为基础对阿富汗实施军事入侵。也就是说当时的国际形势导致了这次入侵事件。但这毕竟是非正义的,遭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并迫使美国与中国改善关系以对抗苏联。

以前是中美对抗苏联,现在是中俄联合对抗美国。以后会如何?我们必须明确: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要创造和平友好的氛围,扩大贸易规模并提高贸易速度以发展各国的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历史纬度


苏联为什么要打阿富汗?

这个问题很搞笑,在中国阿富汗新闻长期能在中国媒体关注中的时候,老百姓想了解国外只能收听敌台和看参考消息。

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苏联和阿富汗关系一直密切,苏联是最早承认阿富汗的大国,而阿富汗又是最早承认苏联的国家,在整个二十世纪中苏联都是阿富汗的主要贸易伙伴也是阿富汗的主要援助国。一直到1978年塔基拉领导的阿富汗人民党(gcd)通过政变取得政权,他们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想在短时间内把阿富汗从一个封建国家改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农村的土地改革和一些违反人类道德的手段打击宗教领袖,传统势力,以及老人。在塔基拉的人民党取得政权后,最晕的是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扛把子苏联,本来它们和阿富汗一直保持良好关系,这突然间崛起的极端社会主义理论让它们不知所措。人民党的做法,让比较了解宗教和民族问题的苏联感觉会出大事。一直到半年后阿富汗人民党才跟苏联老大哥搭上关系,这时候塔基拉的政府已经暗涌不断,塔基拉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向苏联方面提出派苏军进入阿富汗协助阿富汗人民党政府对不同政见者的清洗,苏联方面本来是反对的,但是塔基拉提出来派中亚国家的塔吉克,土库曼族以阿富汗人进入的办法得到苏联的同意。塔基拉回国后?他的副手总理/首相阿明就把他拿下取代了他的地位。苏联方面觉得阿明不听话不好控制,就发动政变,这时候我们报道中的傀儡政权卡尔迈勒出现了,在他或者在KGB和格鲁乌的邀请下苏联军队全面“进入”阿富汗。阿富汗境内各种势力,尤其是MSL,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地球上一YSL国家被苏联侵略了,从而来自世界各地的MSL开始对在阿富汗的苏军发起“圣战”。这时候的兔子正紧密地团结在鹰酱的周围,鹰酱提供资金和技术武器,巴巴羊提供训练,兔子提供基本武器和弹药来支持这些“恐怖分子”




用户5964264513


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时至今日,阿富汗一片狼藉,苏联也早已解体,这是我们今日看到的结局,但实际上,在多年之前并不是如此的。看过《追风筝的人》知道,在男主人公小时候,阿富汗和平安静,虽然有种族等矛盾,但也不至于今日如此,到底是什么,让阿富汗和苏联成了这样?

美好的名称不代表美好

在1979年12月25日,这是一个圣诞节,苏联悍然出动了10多万大军进攻自己的邻国阿富汗。由于这次战争爆发在圣诞节,所以也被称为圣诞节战争。

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正在养病,对此知之甚少,出兵的具体计划是安德罗波夫和乌斯季诺夫策划的,从此这场战争让苏联和阿富汗都受尽伤害。那么苏联为何要出动大军进攻阿富汗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地理位置让人眼红

阿富汗地理位置优越,处于整个亚洲的“心脏”位置,四通八达之地,虽然它沙漠广布,但是对于想要统治亚欧大陆来说,这个位置尤其重要,苏联早就觊觎已久。

关系不稳定性

原本苏联和阿富汗的关系算得上亲密,两国站在一边对抗美国。然而奈何阿富汗政权转移,之后的阿富汗曾公开表示要亲近美国,这可谓是让苏联担心不已。



冷战的牺牲品

阿富汗是苏联整个战略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整个大环境的驱使下,苏联必须先于美国得到阿富汗,这样苏联的领土得到扩张,延伸至印度洋,战略意义非同一般。


弱国难存

因为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争霸,阿富汗作为一个小国家要生存下去必须要依靠大国,因此就算苏联不攻占,阿富汗的摇摆不定终究是苏联的眼中钉,如果阿富汗投靠美国,那就相当于对苏联来说,门外就有敌人。到那个时候,阿富汗背后有了美国作为靠山就更难对付了。

最终这场战争中,阿富汗“帝国坟场”之名果然名不虚传,让苏联难以抽身,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解体。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蘑菇雅说


苏联之所以入侵阿富汗,有着重要的地缘政治考量,并为此筹划已久,尤其是在第四任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1964-1982年),苏联与美国的争霸活动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前者为了扩大影响力,在全球各个角落不停地“输出革命”,尽可能地颠覆所有敌对或中立政权,将他们拉进本方阵营。其中,地处中亚、南亚、西亚交界处的阿富汗,成为苏联重点关注的对象。


早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便已经开始在阿富汗培植亲苏势力,并在1973年支持首相达乌德发动政变,推翻时任国王查希尔,成立共和国。达乌德执政之初奉行激进的亲苏政策,结果招致部落和宗教传统势力、大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的强烈反对,也使得阿富汗与伊朗、巴基斯坦、海湾产油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疏远,所获经济援助大为减少。



如此同时,亲苏政党-人民民主党不断地扩充势力,意在架空并取代达乌德的权位,由是让他倍感威胁。正因如此,达乌德决定重拾中立外交的路线,并大力削弱人民民主党的势力,由是招致苏联的不满与仇视。1978年4月27日,在苏联的支持下,空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卡迪尔发动政变,屠杀达乌德满门。


达乌德遇害后,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成立,由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塔拉基担任国家元首兼总理。塔拉基执政后,阿明作为他的亲密助手,迅速地蹿升为党内“二号人物”,并逐渐架空前者在党政军三方面的权力。1979年3月27日,阿明迫使塔拉基将总理的位子让给他,并在国内开展一系列改革。



阿明本身是一位民族主义者,主张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路线,在两大阵营间采取“中立主义”立场,尽一切可能抑制苏联对阿富汗的渗透和控制。阿明的主张让苏联大为不满,为此勃列日涅夫暗中授意塔拉基逮捕并处死阿明,然而计划尚未实施便遭泄露,后者于9月14日抢先发动政变,枪杀塔拉基并取而代之。


阿明上台后,虽然在口头上宣称仍将奉行亲苏路线,但在背地里却加紧清除极端亲苏分子,甚至还公然驱逐苏联大使普拉诺夫,以作为对勃列日涅夫意图控制他的回击。阿明的种种举动令勃列日涅夫大为恼火,在威逼利诱无果的情况下,他决定从肉体上消灭阿明。


1979年11月初至12月底,苏联集结重兵入侵阿富汗,并在12月27日攻占首都喀布尔。当日晚,苏联军队攻陷阿富汗总统府所在的达鲁拉曼宫,在激战三个半小时后,将阿明乱枪打死。阿明遇害后,苏联随即扶植起卡尔迈勒傀儡政权,并派重兵留守,就此将阿富汗彻底地变为自己的附属国。



苏联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赤裸裸的侵略,并公然杀害其领导人,如此粗暴、残忍的行径令全世界哗然。在此后的历届联合国大会上,苏联都遭到各国的强烈谴责,要求苏联撤军、实现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成为全世界的呼声。然而对于国际社会的声讨,苏联却并不以为然,坚决不肯从阿富汗撤军。


为了惩罚苏联,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迅速做出反应,除了大力资助阿富汗境内的游击队外,还号召国际社会对即将到来的莫斯科奥运会实行普遍抵制,这项倡议一出立刻得到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持。最终,在147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当中,仅有80个参赛,而包括中国、美国在内,有67个公开抵制或拒绝参加。



即使参加了该届赛事,很多国家和地区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苏联的抗议。其中,有16支队伍在入场式上拒绝打出国旗,仅以奥运会五环旗来代替,而新西兰代表团更是打出一面黑色的五环旗!另外,还有10支队伍只有旗手一名,而运动员则拒绝出场。更加令苏联尴尬的是,在本次奥运会期间,参赛的全体运动员为5179人,而负责报道的记者却有5615人,为之前历届奥运会所未有。


1980年7月19日,在无比尴尬的气氛中,第22届夏季奥运会在莫斯科开幕,由于中美等大国拒绝参赛,该项赛事近乎成为苏东集团的“独舞”。最终,苏联“如愿以偿”地占据奖牌榜首位(80枚金牌、69枚银牌、46枚铜牌),东德则紧随其次(47枚金牌、37枚银牌、42枚铜牌),两国所获金牌数竟占总数的2/3!



如此滑稽荒唐的结果引发国际社会的嘲讽,以至于有舆论称本届奥运会的金牌贬值50%!苏联本打算利用莫斯科奥运会改善自己的国际形象,提升影响力,结果到最后却适得其反,成为全世界的笑柄,这也是它入侵阿富汗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文史砖家


任何人做世界老大,也忍不住不拿下阿富汗,起码要让阿富汗站在自己这一边。

起码需要阿富汗“合作开发”

看地图也会明白,不要认为高科技时代了,战争不需要高地了。

高科技的战争更需要制高点,最高的制高点。

毕竟现代战争离不得天上的卫星了,怎么才可以离卫星近一点呢?

在阿富汗那种高地方建立基地自然是不二之选了!

难不成"和中国商量\

葭明通半瓶历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苏联之所以想要入侵阿富汗,主要是因为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对阿富汗不爽。

那么勃列日涅夫为什么对阿富汗不爽呢?主要是因为此时的阿富汗羽翼渐丰,已经不想再受苏联摆布了。

时任阿富汗人民民主党领袖阿明不是苏联培养的傀儡,雄心勃勃的阿明一直想要脱离苏联的控制,于是遭到了勃列日涅夫的忌恨。

应该说这是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直接原因,但是在克格勃将阿明处决之后,苏联还是以数十万大军大举入侵阿富汗,这就不是简单的报复问题了。

那么勃列日涅夫入侵阿富汗到底有什么样的考量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

1、打开印度洋出海口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苏联国力最鼎盛的时期,当然也是美苏争霸的高峰期。

60年代以来,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在对外扩张中受到掣肘;70年代以来,由于和中东国家关系的恶化,美国遭遇了二战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不得不在美苏争霸中转为守势。

而同时期的苏联,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重新转向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上,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因此在美苏争霸中开始转为咄咄逼人的攻势。

在苏联国力得到极大提升的情况下,苏联开始了其自沙俄以来既定的扩张战略,即将国土扩张至四大洋。

此时的苏联已经将国土延伸到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只剩下印度洋还没有染指,所以如何打通印度洋出海口,成为勃列日涅夫思索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无论是沙俄还是苏联,都受制于没有温暖出海口的窘境。所以向南扩张,也一直是苏联的目标。

若苏联将势力扩展到印度洋沿岸,可以向西威胁中东地区,削弱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为接下来向非洲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到达印度洋沿岸之后,苏联也可以向东封锁通往东亚的海上航道,从而威胁日本等以进口中东石油为主的国家。

另外作为一个让曾经的超级大国大英帝国折戟的地方,阿富汗被称为帝国坟场。在勃列日涅夫看来,如果苏联能够征服阿富汗,则可以显示出苏联的强大实力以及勃列日涅夫的超强能力。这对于树立苏联在国际上的威望,争取更多的主动权,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从西面威胁我们

应该说勃列日涅夫的思路并没有错。但是从地图上看,苏联从伊朗南下要比从阿富汗南下更有可行性。

虽然从伊朗南下需要经过伊朗高原,但是阿富汗境内也基本上是山地,而且从阿富汗方向向南进攻除了需要拿下阿富汗,向南还需要征服巴基斯坦才能到达印度洋,理论上说从伊朗向南到达印度洋更具有可行性。

但是1979年,伊朗国内爆发了伊斯兰革命,霍梅尼推翻伊朗的君主立宪制后,开始推行反西方的路线。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和伊朗走近成为可能。此时苏联若贸然进攻伊朗,势必引发国际社会,特别是伊斯兰世界的震动,而且对于苏联和伊朗的未来关系也会产生很多消极影响。

而进攻阿富汗,除了消灭阿明政权,最重要的是此时的阿富汗和我们是邻国。苏联入侵伊朗,如同50年美入侵半岛北,是对我们的严重挑衅。

50年代后期我们和苏联关系恶化后,70年代我们和美国关系缓和,对苏联形成巨大威胁,因此苏联不得不加紧对我们的封锁。

1979年年初,针对东南亚小霸肆意扩张以及挑衅我边境的嚣张态势,我们发动反击作战。而此时的东南亚小霸是是苏联在东南亚的重要盟友,也是在南部牵制我们的重要力量。

不过因为苏联正在密谋入侵阿富汗,所以对于我们的行动,苏联并没有向小霸提供任何支持。勃列日涅夫的设想是在9月份入侵阿富汗,从西面威胁我们的安全,并找回年初的面子。

3、拉回南亚的盟友

勃列日涅夫之所以选择阿富汗动手,除了因为阿富汗是我们的邻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阿富汗的南部就是南亚国家巴基斯坦。

1947年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和印度前后进行了三次边境战争。

二战后因为宗主国英国的衰落,已经无力干涉南亚的军事纷争,而此时美国和苏联则参与到南亚事务中来。

在印巴两国的对抗中,美国支持巴基斯坦,而苏联则支持印度。苏联和印度的关系可谓非常深厚,在1941年苏德战争时,节节败退的斯大林就曾经设想过苏联亡国后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而到了二战后,苏联和印度的关系更进一步。

在我们和印度不断发生摩擦时,苏联一贯选择偏袒印度,致使印度气焰更加嚣张,进而引发了62年战事。

到了70年代,印巴冲突再度升级,此时的美国为拉拢印度,选择抛弃巴基斯坦,这使得印巴出现一边倒的局面,关键时刻我们出手帮助巴基斯坦顶住了印度的冲击。

在此时入侵阿富汗,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可以威胁巴基斯坦,进而为他的传统盟友印度壮胆,而且苏联可以利用地理优势重新发展和印度的关系,进而排除美国的影响。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阿富汗地处西亚最东部,北接苏联,西邻伊朗,东部南部与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地区相连,东北部与中国接壤,是中东通往亚洲东部和东南亚的陆上交通要冲。是苏联前出波斯湾,南下印度洋的捷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由来已久。从17世纪起,沙皇们就梦想征服阿富汗,南下印度洋,寻找不冻港。从军事上连接三大洋,控制海上通道。


对于阿富汗的重要性,彼得大帝曾宣称:“当俄国可以自由进入印度洋的时候,它就能在世界上建立军事和政治统治。”而通过阿富汗从阿拉伯海进入印度洋是一条最便捷的通道。二战后,为了和美国争夺霸权,历代克里姆林宫的主人都把阿富汗作为自己南下印度洋的跳板,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南下战略。其主要目的就是控制中东地区,掠夺石油及其他资源,封锁海上通道,入侵阿富汗是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步骤。

占领阿富汗,苏联就等于建立了印度洋的桥头堡,直接威胁西方的“石油生命线”,同时,苏联的边界也会向前推650公里,距离波斯湾只有500公里的距离。苏联的飞机从阿富汗基地出发,很短时间内就可以飞往波斯湾口的咽喉要道,并能在那里巡航。

因此,为了实现对阿富汗的控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就以经济援助为由,企图控制阿富汗的经济命脉;通过军事援助,控制阿富汗的军队。同时,在政治上展开颠覆活动,铲除亲美政权,扶持亲苏政权。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苏争霸进入白热化阶段,波斯湾地区的战略重要性更加突出。勃列日涅夫掌握苏联大权后,更加重视阿富汗的战略地位。但是,此时的阿富汗国内的查希尔国王具有明显的排苏倾向,于是克里姆林宫方面决定扶植和支持阿富汗国内的反对派势力,被认为亲苏的前首相达乌德正是苏联选中的对象。

1973年7月,在苏联的一手策划下,达乌德乘查希尔国王外出治病之际,在国内发动政变,成功上台。

但是,克里姆林宫方面这次看走了眼,新上台的达乌德并没有苏联想象中的听话,达乌德一上台后,立马改变了其亲苏立场,转而强调阿富汗的独立,并逐步和美国改善关系,这是苏联所不能容忍的。


于是,在1978年4月,苏联又支持塔拉基发动政变,推翻达乌德政府。苏联这一次终于得偿所愿,塔拉基上台后,立马表现出了他的亲苏立场,先是同苏联签订了《苏阿友好睦邻合作条约》,为苏联对阿富汗进行军事干预制造了依据。随后,他为表忠心,更是将阿富汗的国旗改为红色,街道两边的门窗涂成了红色,首都喀布尔成了“红色的海洋”,伊斯兰传统的绿色被苏联的红色所代替,阿富汗几乎沦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但是,塔拉基的所作所为却激起了国内的矛盾,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其中之一就是塔拉基昔日的盟友、现任的总理兼国防部长阿明。阿明对塔拉基的所做所为极为不满,二人的矛盾与日俱增,最终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阿明大权独揽,塔拉基成了徒有虚名的“精神领袖”,阿明大有取塔拉基代之的趋势。

在这关键时刻,克里姆林宫方面准备出手了,在阿明与塔拉基之间,他们最终选择了听话的塔拉基,并密谋除掉阿明。但是,事情败露,阿明先下手为强,抢先推翻了塔拉基政权。事已至此,勃列日涅夫只好给阿明发去贺电,企图使阿明成为第二个塔拉基。

但是,阿明不是塔拉基,他知道苏联人野心勃勃,向来靠不住,因此上台后一直对克里姆林宫心存芥蒂,并且公开逼迫苏联撤换大使,限制苏联军事人员入境,声称要与美国关系正常化。同时在国内采取了一系列人事变动措施,在各部门安插亲信,撤换亲苏分子,并暗中派保安人员监视苏联在阿富汗的人员活动。


面对这一切,苏联方面终于坐不住了,勃列日涅夫唯恐阿富汗由一个“亲苏派”掌权的附庸国变成一个由“排苏派”或“独立派”掌权的不服从指挥的其他国家,更不允许阿富汗变成一个亲美的国家。因此,苏联决定出兵阿富汗,对阿富汗进行武装占领。

这一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美国和伊朗因为“人质”问题吵的不可开交,伊朗国内出现动乱,阿富汗的近邻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国均有内部困难,无暇它顾。西欧各国路途遥远,鞭长莫及。这时的阿富汗国内局势更加动荡在全国的28个省中,已经有25个省卷入了武装斗争的洪流,阿富汗陷入大乱。而且在阿富汗和苏联边界,阿富汗是有边无防,纵深内也没有任何防御工事。在军事上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对阿富汗具有压倒性优势,可以有把握速战速决。因此,勃列日涅夫认为这是出兵阿富汗最好的时机。


1979年12月27日,苏联在精心准备下,对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进行闪击,阿明死于非命,一周之内,苏军完成了对阿富汗的占领。然而,当克里姆林宫沉浸在一片狂欢中时,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战斗还未来临。阿富汗如同一个大泥潭,苏联将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