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東漢初平二年(191年),當時的東漢王朝正處於董卓當政、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的混亂時代。關東地區的各路諸侯在討董戰役無疾而終後,他們也都轉而開始大打出手、互相兼併、搶佔地盤、擴充實力了。

諸如曹操當時正在兗州奮力拼殺,並最終博取了東郡太守的官銜;袁術當時正在揚州、豫州一帶擴充地盤,並最終博取了揚州牧的官銜;孫堅當時正奉袁術之命進攻荊州牧劉表,並最終戰死沙場;至於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璋、徐州牧陶謙等地方諸侯雖然少有主動進攻之舉,但他們也都在自己已有的地盤裡採取各種措施以穩固自己的統治。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東漢初平二年,曹操正在兗州奮力拼殺,並最終博取了東郡太守的官銜!

然而就在各路諸侯為了地盤而大打出手的時候,東漢王朝欽定的冀州牧韓馥卻主動將自己的州牧印璽都轉交給了渤海太守袁紹(渤海郡乃冀州的屬郡,渤海太守袁紹也是冀州牧韓馥的部下)。要知道,韓馥主動交出州牧印璽的舉動就意味著他主動將冀州牧的官銜讓給了袁紹,主動將富饒遼闊的冀州讓給袁紹了。

《三國志·袁紹傳》曾記載此事件道:"會卓西入關,紹還軍延津,因馥惶遽,使陳留高幹、潁川荀諶等說馥……諶曰:'公孫提燕、代之卒,其鋒不可當。袁氏一時之傑,必不為將軍下。夫冀州,天下之重資也,若兩雄併力,兵交於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將軍之舊,且同盟也,當今為將軍計,莫若舉冀州以讓袁氏。袁氏得冀州,則瓚不能與之爭,必厚德將軍。冀州入於親交,是將軍有讓賢之名,而身安於泰山也。願將軍勿疑!'馥素恇怯,因然其計。

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乃讓紹,紹遂領冀州牧。"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然而就在各路諸侯為了地盤而大打出手的時候,冀州牧韓馥卻將冀州拱手相讓給了袁紹!

這段話的意思是:"適逢董卓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

(時年東漢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紹率領大軍駐守延津(今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聽說韓馥正處於惶恐之中,於是袁紹就派遣高幹(袁紹之外甥)和潁川人荀諶(潁川荀氏子弟)去勸說韓馥……荀諶說:'公孫瓚統轄燕、代二州的精銳之師,勢不可擋;袁紹為一代豪傑,肯定也不願屈居於將軍您之下。冀州,一向是兵家必爭之地。如若公孫瓚、袁紹合力奪取冀州並最終兵臨城下,那麼冀州的危亡就指日可待了。

袁將軍是將軍您(指韓馥)的朋友,而且又是討董聯盟的盟主。如今為了將軍您的身家性命考慮,不如把整個冀州都讓給袁紹。袁紹得到冀州後,公孫瓚就無法與他爭奪了,這樣一來,袁紹必然會厚待將軍您。而您把冀州交給可靠的朋友手中,也能留下退位讓賢的美名,從此以後必然可以平安無事了,希望將軍您早作決斷,勿再遲疑。'韓馥向來性格懦弱,最終聽從了荀諶的建議。並說道:

'我韓馥之前曾當過袁家的下屬,況且我的才能也確實不如袁本初(即袁紹),衡量自己的德行和才能並最終選擇退位讓賢,這本是千古美談啊,諸位又何必責怪我呢?'最終韓馥將冀州讓給了袁紹,而袁紹則開始以勃海太守的身份兼任冀州牧。"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東漢初平二年,冀州牧韓馥將州牧印璽都交給了袁紹,而袁紹也開始以渤海太守的官職兼任冀州牧!

而《後漢書·袁紹列傳》也曾記載此事道:"紹客逢紀謂紹曰:"夫舉大事,非據一州,無以自立。今冀部強實,而韓馥庸才,可密要公孫瓚將兵南下,馥聞必駭懼。並遣辯士為陳禍福,馥迫於倉卒,必可因據其位。"紹然之,益親紀,即以書與瓚。瓚遂引兵而至,外託討董卓,而陰謀襲馥……乃避位,出居中常侍趙忠故舍,遣子送印綬以讓紹。"

這段話的意思是:"袁紹的賓客逢紀對袁紹說:'做大事的人,如若不佔據一州之地就無法自立。如今冀州富饒,而冀州牧韓馥是個庸碌之輩,我們可以秘密邀請公孫瓚率兵南下,韓馥聽說這個消息後必然恐懼。此時我們在派遣能言善辯之士去闡明利害禍福,韓馥倉促之間必然驚慌失措,如此一來我們就能佔據冀州了。'袁紹聽從了這一建議,並立即派人聯絡公孫瓚。而公孫瓚果然率軍南下,託名要討伐董卓,實則是要襲取冀州……韓馥於是退位,並常住在原中常侍趙忠的舊宅裡,還派遣自己的兒子將州牧印綬都送給袁紹。"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後漢書·袁紹列傳》也曾記載冀州牧韓馥將州牧印綬都送給了袁紹!

要知道,韓馥所讓的冀州並非無足輕重的彈丸之地、也並非氣候惡劣、人口稀少的苦寒之地。相反地,當時的冀州可是天下少有的、富饒遼闊的、人口眾多的戰略要地啊。

首先,眾所周知,東漢王朝的開國君主、光武帝劉秀當年之所以能夠逐鹿中原並統一天下,他所憑藉的就是以冀州為核心的河北地區啊!

作為龍興之地的河北地區在東漢王朝也得到了極大的重視和發展,堪稱是僅次於中原地區的富饒之地。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東漢王朝開國君主、光武帝劉秀當年就是憑藉以冀州為核心的河北地區才統一天下!

例如《三國志·崔琰傳》就曾記載道:"太祖破袁氏,領冀州牧,闢琰為別駕從事,謂琰曰:'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

意思是"曹操大破袁氏,兼領冀州牧,徵辟崔琰為別駕從事,曹操對崔琰說:'我昨天查閱戶籍,冀州居然有三十多萬戶,真可謂是大州啊!'"

三十多萬戶百姓,按照一家三口的家庭規模來算,即冀州當時大概有百萬以上的人口。要知道這個數據只是東漢建安十年的冀州人口數據而已,當時的冀州已經飽經戰火摧殘了,但即便如此,冀州仍舊有著如此豐富的人口資源,故而可以想象,韓馥時期的冀州人口規模必然更加龐大。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東漢建安十年,曹操曾經感慨冀州實乃“天下大州”!

其次,眾所周知,冀州位於黃河以北、陰山以南、太行山以東(相當於如今的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大致相當於中原地區和草原地區的緩衝地帶。

此等地理位置使得冀州既有中原地區之富饒,又有邊關要塞的險峻地勢,故而冀州絕對算是亂世梟雄最理想的發家地之一了。昔日的光武帝劉秀、後世的魏武帝曹操無不是以冀州為自己的大本營和根據地啊!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冀州絕對算是亂世梟雄最理想的發家地之一!

最後,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戰火四起、百姓流離失所的時代背景下,冀州因為距離政治中心洛陽較遠的緣故,所以戰亂較少,社會秩序也比較穩定。當時冀州的百姓雖然達不到豐衣足食的地步,但至少可以做到自給自足。

在東漢末年那段"地主家也沒餘糧"的時代,冀州絕對算得上是少有的富饒之地了,其富庶程度或許只有益州能與之媲美了。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在東漢末年那段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的時代背景下,冀州算得上是少有的富庶之地!

既然冀州是如此富饒遼闊、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那麼在東漢王朝雖然名譽掃地、但仍舊被奉為社會正統的東漢末年,韓馥作為東漢王朝欽定的冀州牧,他為什麼甘願將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呢?難道真的只是因為他當年曾是袁氏故吏嗎?事實或許並非如此簡單!

事實上,韓馥將冀州讓給袁紹這一事件的背後還隱藏著一些少有人知的原因,而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才導致韓馥不得不將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韓馥作為東漢王朝欽定的冀州牧,他為什麼甘願將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一、幽州諸侯公孫瓚大舉入侵冀州,冀州牧韓馥遭受巨大的軍事壓力

《三國志·袁紹傳》曾記載道:"後馥軍安平,為公孫瓚所敗。瓚遂引兵入冀州,以討卓為名,內欲襲馥。馥懷不自安。"

這段話的意思是:"韓馥後來派遣軍隊駐紮在安平縣(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被公孫瓚擊敗。公孫瓚於是率領大軍入侵冀州,託名要討伐董卓,實則是要襲擊韓馥。韓馥對此深感恐懼並坐臥不安。"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公孫瓚曾率軍南下,大舉進攻冀州,韓馥對此深感恐懼!

而《後漢書·袁紹列傳》則記載此次公孫瓚率軍入侵冀州事件,實際上是袁紹在向公孫瓚通風報信以圖對韓馥施加軍事壓力。史載"紹客逢紀謂紹曰:"夫舉大事,非據一州,無以自立。今冀部強實,而韓馥庸才,可密要公孫瓚將兵南下,馥聞必駭懼。並遣辯士為陳禍福,馥迫於倉卒,必可因據其位。"紹然之,益親紀,即以書與瓚。瓚遂引兵而至,外託討董卓,而陰謀襲馥。"

這段話的意思是:"袁紹的賓客逢紀對袁紹說:'做大事的人,如若不佔據一州之地就無法自立。如今冀州富饒,而冀州牧韓馥是個庸碌之輩,我們可以秘密邀請公孫瓚率兵南下,韓馥聽說這個消息後必然恐懼。此時我們在派遣能言善辯之士去闡明利害禍福,韓馥倉促之間必然驚慌失措,如此一來我們就能佔據冀州了。'袁紹聽從了這一建議,並立即派人聯絡公孫瓚。而公孫瓚果然率軍南下,託名要討伐董卓,實則是要襲擊韓馥。"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後漢書·袁紹列傳》記載此次公孫瓚入侵冀州事件,實際上是袁紹在通風報信!

對於幽州諸侯公孫瓚入侵冀州這一事件,無論是源於公孫瓚自己要擴張地盤;還是源於袁紹在主動通風報信;亦或是兩者兼而有之;這些都很難確認了。但是有一個重要信息,我們可以確認,那就是在東漢初平二年(191年),兵強馬壯、兵鋒正盛的公孫瓚曾經率軍大舉入侵了冀州,而且還大敗了韓馥軍,這給膽小懦弱的韓馥造成了極大的軍事壓力和心理負擔

(公孫瓚是河北地區赫赫有名的名將,曾經長期與北方遊牧民族交戰,還曾經大敗了十餘萬幽州黃巾軍,故而公孫瓚麾下皆是身經百戰的驍勇戰士,尤以"白馬義從"天下聞名)。

而袁紹的最終目的恰恰就是要讓韓馥陷入恐懼惶恐的精神狀態。畢竟在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沉重的心理負擔下,人們才常常會做出異常愚蠢的事情,這也算是人之常情了。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公孫瓚入侵冀州事件使冀州牧韓馥陷入恐懼惶恐的精神狀態!

二、韓馥麾下大將麴義叛變,並主動歸順了袁紹

《後漢書·袁紹列傳》曾記載道:"明年,馥將麴義反叛,馥與戰失利。紹既恨馥,乃與義相結。"意思是"第二年(東漢初平二年,191年),韓馥的部將麴義反叛,韓馥與之交戰卻大敗而歸。袁紹因為嫉恨韓馥,於是就和麴義相互聯絡。"

對於麴義這個人物,大家或許並不熟悉,但實際上,麴義在東漢末年並非無名之輩,相反地,他是一個驍勇善戰、善用戰法的名將。《三國志·袁紹傳》就曾記載道"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驍銳。"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麴義並非無名之輩,他是一個驍勇善戰、善用戰法的名將!

從麴義反叛並能以偏師抵禦韓馥主力的事蹟來看,便可管窺麴義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了。除此以外,麴義歸順袁紹後不久,就在東漢初平二年冬(191年)的界橋之戰中大放異彩,此戰更可看出麴義實乃驍勇善戰、有勇有謀的名將。

界橋之戰是初任冀州牧的袁紹和幽州老牌諸侯公孫瓚的初次決戰。在這場決戰中,麴義率領八百先登甲士大敗了公孫瓚最引以為傲的精銳部隊—白馬義從。史載:"紹先令麴義領精兵八百,強弩千張,以為前登。瓚輕其兵少,縱騎騰之,義兵伏楯下,一時同發,瓚軍大敗,斬其所置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餘級。"

這段話的意思是:"袁紹命令麴義率領八百精兵,裝備著千張強弩,作為大軍先鋒。公孫瓚認為麴義兵少,就命令騎兵衝鋒(準備活活踩死麴義這八百步兵),麴義率領八百精兵蹲在盾牌後面,然後在一起站起來發射弓弩,公孫瓚的騎兵大敗,最終麴義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任命的冀州刺史嚴綱,並斬殺了一千多敵軍。"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麴義在界橋之戰中以膽略和戰法大敗公孫瓚的白馬義從!

除此以外,麴義作為韓馥麾下的重要將領,他背棄韓馥而主動歸順袁紹這一事件或許不僅代表了麴義個人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這也代表著韓馥麾下的武將集團對韓馥的領導能力產生了巨大的懷疑。

畢竟韓馥膽小懦弱的個性似乎是盡人皆知的事情了(諸如逢紀等人之所以要謀奪冀州,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韓馥為人懦弱),

而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的時代,韓馥這種性格必然難以長久,這自然會使得韓馥麾下的武將對韓馥信心不足啊。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韓馥膽小懦弱的個性會使得其麾下的武將對他信心不足!

三、以荀諶為首的潁川荀氏從韓馥陣營轉而倒向了袁紹陣營

冀州牧韓馥雖然是冀州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軍事長官,

但韓馥卻並非冀州本地人,他的家鄉是豫州潁川郡,所以韓馥實際是豫州潁川郡人士。

作為潁川人的韓馥,他初入冀州擔任冀州牧時,為了打壓冀州本地的豪強勢力以保障自己的實權,韓馥曾極力扶持潁川荀氏作為自己的智囊團和座上賓。事實上,韓馥這種外地長官打壓本地士族的做法在東漢末年屢見不鮮。例如益州牧劉焉、劉璋父子為了保障實權,就常常故意打壓益州本地士族而重用東州士族(東州士族是指南陽、關中一帶的士族,他們很多人當年為逃避戰亂而進入巴蜀地區);再例如徐州牧陶謙當年也是刻意打壓徐州士族而重用丹陽人士(陶謙乃揚州丹陽郡人);再例如江東孫權當年也曾刻意打壓江東地區的本地士族,並刻意提拔外來戶性質的文臣武將。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潁川人韓馥擔任冀州牧期間,曾極力扶持潁川荀氏作為自己的智囊團和座上賓!

而韓馥為了拉攏潁川荀氏為己所用,他甚至不惜卑躬屈膝地主動邀請荀氏一族前來冀州。《三國志·荀彧傳》就曾記載道:"謂父老曰:'穎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衝,宜亟去之,無久留。'鄉人多懷土猶豫,會冀州牧同郡韓馥遣騎迎之,莫有隨者,彧獨將宗族至冀州。"

這段話的意思是:"荀彧勸告家鄉的父老鄉親們說:'潁川郡是無險可守且四面受敵之地,如若天下有變,此地必然會成為軍事要地,我們應該趕緊離開這裡,不要久留。'但是鄉里很多人留戀故土,猶豫不決。適逢冀州牧同郡人韓馥派騎兵來迎接潁川百姓去冀州,但卻無人跟韓馥的騎兵走,只有荀彧帶領宗族遷到了冀州。"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荀彧曾率領族人,在韓馥部隊的保護下,前往冀州躲避戰亂!

雖然冀州牧韓馥極力厚待潁川荀氏,但是面對公孫瓚的大舉入侵和袁紹的步步緊逼,潁川荀氏卻選擇背棄了韓馥,轉而倒向了出身"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袁紹。

例如作為韓馥麾下重要謀士之一的荀諶(荀彧之弟),他不僅沒有替韓馥平定內憂外患,反而還聯合袁紹的外甥高幹,一起勸說韓馥將冀州讓給袁紹。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荀諶作為韓馥的重要心腹,他反而聯合高幹,一起勸說韓馥將冀州讓給袁紹!

《三國志·袁紹傳》就曾記載道:"諶曰:'當今為將軍計,莫若舉冀州以讓袁氏。袁氏得冀州,則瓚不能與之爭,必厚德將軍。冀州入於親交,是將軍有讓賢之名,而身安於泰山也。願將軍勿疑!'"

這段話的意思是:"荀諶說:'如今為了將軍您(指韓馥)的身家性命考慮,不如把整個冀州都讓給袁紹。袁紹得到冀州後,公孫瓚就無法與他爭奪了,這樣一來,袁紹必然會厚待將軍您。而您把冀州交給可靠的朋友手中,也能留下退位讓賢的美名,從此以後必然可以平安無事了,希望將軍您早作決斷,勿再遲疑。""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荀諶曾力勸韓馥將冀州讓給袁紹!

而《後漢書·袁紹列傳》對此也曾有過類似的記載。史載"諶曰:'當今之計,莫若舉冀州以讓袁氏,必厚德將軍,公孫瓚不能復與之爭矣。是將軍有讓賢之名,而身安於太山也。願勿有疑。'"

事實上,身處東漢末年那個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的時代,究竟是"退位讓賢"的名聲重要,還是"割據一方"的實力重要?此兩者孰輕孰重,難道身為冀州牧的韓馥真的不知道嗎?難道韓馥真的認可荀堪那套冠冕堂皇的說法嗎?事實上,韓馥極有可能是看到自己委以重用的潁川荀氏一族都倒向袁紹了(荀堪就是荀氏一族的代表人物),這才令韓馥徹底絕望、徹底心灰意冷了,畢竟沒有什麼比被自己人背叛更令人心寒的事情了。

冀州牧韓馥為什麼甘願將富饒遼闊的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

究竟是"退位讓賢"的名聲重要,還是"割據一方"的實力重要?答案不言而喻!

結語

總而言之,韓馥之所以會將冀州拱手相讓,其背後的真實原因或許有以下三點。

第一,幽州諸侯公孫瓚的大舉入侵使冀州牧韓馥遭受了巨大的軍事壓力,這使得一向膽小懦弱的韓馥深感恐懼。在這種精神狀態下的韓馥極度脆弱,極度敏感,並極度容易做出異常愚蠢的事情。

第二,韓馥麾下大將麴義叛變,並主動歸順了袁紹,這不僅削弱了韓馥的軍事實力,而且也極大地增強了袁紹的軍事實力。畢竟麴義在當時算是一個驍勇善戰,善於戰法的名將。更重要的是麴義的叛變或許也意味著韓馥麾下的武將對其領導能力產生了懷疑,這也會極大地削弱韓馥的軍隊凝聚力和軍隊士氣。

第三,韓馥一向委以重任的潁川荀氏最終也背棄了韓馥,並倒向了聲名顯赫的袁紹。

作為潁川人士的韓馥在擔任冀州牧期間,一向十分扶持潁川荀氏,並將其視為自己最重要的智囊團和座上賓。但是在韓馥面臨內憂外患的危險處境時,潁川荀氏卻背棄了自己,並倒向了外人,這不僅使得韓馥心寒不已,而且也意味著韓馥的謀士集團發生了嚴重分裂。

由此可見,韓馥當年之所以要將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主要是因為膽小懦弱的他已經無法完全控制冀州的政治局勢了。至於韓馥所說的自己是袁氏故吏,才能不及袁紹等理由或許都只是藉口而已,而以"退位讓賢"的理由將冀州讓給袁紹或許也只是韓馥萬般無奈之下,想讓自己擁有一個稍微體面一些的結局罷了。

參考文獻

(西晉)陳壽著:《三國志》,中華書局2011年點校本。

(南朝宋)范曄著:《後漢書》,中華書局2012年點校本。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會定期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類文章,懇請感興趣的讀者朋友關注賬號,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