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手艺传后人——访滕州市柳叶琴制作传承人张朝臣

只为手艺传后人——访滕州市柳叶琴制作传承人张朝臣

张朝臣一直坚持制作传统柳叶琴

“不图挣钱,只为这门传统手艺后继有人。”普普通通的两句话折射出一位现代农民高尚的责任情怀,他就是滕州市姜屯镇西张坡村的“能人”张朝臣。

张朝臣与共和国同龄。他6岁的时候,母亲因贫病交加去世,父亲由于身体多病,也无暇顾及年幼的张朝臣,于是他只好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夏天睡在屋檐下,冬天躲进麦草垛,由于年龄小,还要经常受到其他乞丐的欺负。后来,一位好心的理发匠收留了他,白天他跟着师傅打杂,晚上则帮着师傅照看孩子。张朝臣虽然不识字,但他天资聪明,12岁便学会了理发,在帮师傅看大孩子后,张朝臣便辞别了师傅,跟随姜屯镇黄坡村的柳琴戏班打杂。

由于张朝臣聪明伶俐,勤劳能干,很讨班主王成富的喜欢,无论戏班到哪里演出,他都跟着提茶倒水,推车挑担,布置戏场。

为了学艺,张朝臣在闲暇之余,总是在戏场一角偷偷地观察演员表演的一招一式,并熟记心中,几年下来,张朝臣成了戏班里的多面手,演唱、伴奏、维修乐器、跑龙套,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后来,由于各村组建文艺宣传队,柳琴戏班也就解散了,为了维持生计,张朝臣便与滕州市级索镇满庄村双目失明的杨位宏合作,在微山、姜屯、级索、西岗、大坞一带跑坡唱柳琴。杨位宏解放前曾跟随卜端品创建的卜家班唱柳琴,是卜家班的台柱子,解放后,曾参与组建徐州柳琴剧团,后来由于患上眼疾,回到老家满庄村。在杨位宏的指导下,张朝臣在戏曲演唱以及柳叶琴制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1972年,张朝臣的父亲在与病魔抗争了十几年后,不幸离世。身材矮小瘦弱的张朝臣只得跟随滕州老乡远赴福建省泰宁县林场干起了伐木工人。由于林场工人大多来自滕州、邹城、苍山一带,业余文化生活单调乏味,为了活跃气氛,解除思乡的痛苦和工作的劳顿,张朝臣便用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买了部分乐器,组织了一个柳琴戏班。由于福建泰宁县地处偏僻,其它乐器都可以买到,惟独柳叶琴买不到。柳琴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柳叶琴,没有柳叶琴,柳琴戏的演唱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于是,心灵手巧的张朝臣凭着记忆,用一把镰刀,一夜耗了八两煤油做了一把柳叶琴,虽然与市场上卖的柳叶琴在音质、做工上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但能做出来已实属不易,至今,张朝臣依然珍藏着这把柳叶琴。戏班成立后,深受鲁西南老乡的青睐,甚至外省的伐木工人也都纷纷邀请张朝臣到他们的驻地演唱。

张朝臣在福建泰宁林场工作了三年后,回到家乡,每次进城,他都带着自制的柳叶琴到乐器店向专业的老师和一些老柳琴艺人请教,回家后,就琢磨如何改进,时间长了,他自制的柳叶琴几乎可以与专业厂家制作的相媲美。

1981年,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勤劳聪明的张朝臣在滕州市赵坡煤矿附近开了一家理发店,后又搞起了煤炭运输,同时组建了一个喇叭班子。随着经济的发展,张朝臣一家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也都成家立业了,但张朝臣总感觉农村现在的生活枯燥乏味,年轻人有的外出打工,有的搞车辆运输,剩下很多老年人无所事事。耐不住寂寞的张朝臣便将过去会唱柳琴的老伙计们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票友会,一是为让老年人老有所乐,二是可以弘扬和传承柳琴这一传统戏曲。为了老年人有个交流的场所,他重操旧业,白天边理发边制作柳叶琴,晚上组织并指导老年人演唱柳琴戏。如今,张朝臣制作的柳叶琴因音质圆润而受到好评,滕州及周边地区的乐器店争相定购,但张朝臣却说:“我做柳叶琴,唱柳琴戏,只是为给老年人找个乐,只为传承这门手艺,并不是为了挣钱。”张朝臣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农村一些爱好柳琴戏的老年人和孩子们要买柳叶琴时,张朝臣都会告诉他们:“有钱给个成本,没钱就算了。”

传统柳叶琴制作这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滕州已濒临失传,目前,仍在制作传统柳叶琴的只有张朝臣一人。让传统的技艺重新焕发光彩,继续传承下去,让农村的老年人老有所乐,这始终是张朝臣心中的梦想。(张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