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明明培養姜維做為接班人,為什麼在臨終前把軍權交給楊儀?

仰望明月754


在正史的記載中,諸葛亮從來也沒有培養過姜維做為接班人,諸葛亮僅僅是欣賞姜維的才能,並且重用他,但重用並不代表就是培養姜維作接班人。

諸葛亮是蜀漢丞相領益州牧,是蜀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而姜維是魏國降將,姜維的身份決定了自已永遠不可能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哪怕姜維的才能越高,能力越強,也絕對不可能作為接班人。



這不是信任不信任的問題,而是身份問題。政治不僅僅是選人才,更多還要考慮其它政治因素,如團結大多數政治勢力、平衡權力、政治派別等等因素,姜維哪怕人才再強,後期在蜀漢官至大將軍,在蜀漢的朝廷中,仍有為數不少的反對派反對姜維,諷刺的是,這其中還包括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

諸葛亮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這是諸葛亮在臨死前指定的,並且後主劉禪也是按照諸葛亮的遺命來安排諸葛亮去世後的人事變動,並選擇了蔣琬作為諸葛亮的繼承人,而費禕作為候選繼承人。



諸葛亮作出這樣的接班人安排,是有著自已的考慮的。諸葛亮選接班人,主要是出於三個方面的原因:

1、政治出身。

諸葛亮選擇的接班人必須是荊州派,荊州派你可以理解為出自於荊州地區的士人或武人集團,這是蜀漢政權的政治結構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蜀漢政權在北方元老派,如關羽、張飛、孫乾、簡雍、糜竺去世後,人員調零,內部政治勢力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荊州派,二是東州派,三是益州派。

東州派是指從長安及三輔地區流亡到益州的外地人統稱,主要是劉璋時代的勢力,劉備入川后被劉備收編,成為蜀漢的一股政治勢力,這其中有李嚴、法正、孟達等人,這部分政治勢力處於拉攏的狀態。



益州派則是益州本土土生土長的士族豪強,這部分政治勢力處於受打壓的狀態。

而荊州派是蜀漢政治統治的骨幹力量,是保證政權穩定的基石,因為劉備政權在益州建立起來,就是外來政權,必須依靠外來勢力維持統治,否則政權會不穩定,這是蜀漢的國策,更改不了,諸葛亮也不例外,而蔣琬和費禕作為荊州派的傑出代表,被諸葛亮選為接班人。



2、才能

蔣琬和費禕的才能是經過諸葛亮確認過的,這個就不用懷疑了,尤其是他們處理政事的水平,蔣琬的氣量很大,能夠寬容待人,老成持重,而費禕則是居中調停,沉著冷靜,處事公平,兩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同列蜀漢四相。

3、忠心及道德品質

蔣琬和費禕同時對蜀漢忠心耿耿,這從他們日後執政也能看出,並且在道德品質上,也是公認的高尚,而楊儀之所以沒有被諸葛亮選為接班人,並不是他的出身不行,也不是他的才能不行,而是楊儀的道德品質不行,楊儀的才能不輸蔣琬、費禕,但是道德品質則差遠了。



諸葛亮去世後,為什麼大軍是楊儀率領?

很簡單,楊儀是當時諸葛亮丞相府的長史,相當於諸葛亮的秘書長或幕僚長。是諸葛亮手下最有才能,官職最高的文官,諸葛亮死後的命令是:率領大軍撤退回到成都。理應就應該由楊儀率領大軍撤退回成都。

當時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蔣琬不在五丈原軍中,而在成都,當然不能領導軍隊回撤,而費禕、姜維等人資歷太淺,又是軍中的武官,魏延是不聽從命令的,其它人也沒什麼人了,只好讓楊儀負責領導軍隊撤退回成都。



諸葛亮的遺命僅僅是讓楊儀率領軍隊回到成都,並不是給楊儀兵權,況且回到成都後,楊儀就被封了一個虛職--中軍師,沒有部屬,沒有實際的職權,差不多就是參謀一樣的官職,這相當於就是棄用楊儀了,並沒有重用楊儀。

沒有重用楊儀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楊儀的性格問題和道德問題,楊儀這個人不能顧全大局,性格狹隘, 睚眥必報,楊儀不僅不是接班人,也沒有重用他,相對於楊儀而言,姜維雖然沒有作為接班人,但是卻重用了姜維,比楊儀強多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提這問題的人,你是把誰葛亮當作什麼人了?象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代奸雄嗎?假若諸葛亮就是象曹操那樣的一代奸雄,那麼他想把軍權交給誰都可以,這肯定是沒問題的。可惜他不是。

終諸葛亮的一生,他就是蜀漢王朝的一位丞相,是為蜀漢王事躹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大忠臣。這樣的人怎麼會幹出公權私授的事?

姜維是諸葛亮看好的人這沒錯。諸葛亮也確實把姜維視為弟子,將一生所學傾囊相授。且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力提升姜維在蜀軍中的實力和地位。

比如姜維剛歸降不久,諸葛亮就將帳下最精銳的一支部隊,五千重甲步兵虎步軍交由姜維統率。而所有這些扶持,應該說都是在諸葛亮職權所轄範圍內的。

至於蜀軍最高統領權,那是國主劉禪所有的,是由劉禪授予諸葛亮代為行使的,根本就由不得諸葛亮想給誰就給誰,除非諸葛亮變成一個和曹操一樣的人。

我們現代國家對最高權力在特殊時刻的交接,通常都是有一套固定章程。比如說美國,總統一旦出現意外就由副總統頂上,這是在他們的憲法中明文規定了的。

而在這一點上,其實古今的做法相似。一把手不行了由二把手接上,整個過程都是要遵循一套固定的規章制度來進行操作的。也只有大家都遵循一定的規矩,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權力轉移過程產生的動盪和衝擊,這對所有的人都有好處。



張旁子


真實軍權是交給蔣琬,而不是楊儀,諸葛亮死前,把軍隊交由楊儀、費禕、姜維帶領回成都,而不是把兵權交給楊儀,諸葛亮死後,大軍撤回成都,楊儀為撤兵總指,姜維為斷後,而魏延呢!諸葛亮留下命令,他要打曹魏,就讓他領一支軍隊去打,但大軍必須要回城都。

後勤是楊儀搞的,如果讓魏延統兵,管後勤的楊儀會幫魏延嗎?魏延有次還拿刀去殺楊儀,被費禕勸阻,諸葛亮也並沒怪魏延,而楊儀即哭泣魏延欺他。 諸葛亮留下軍令,是對的,楊儀、魏延有仇,如果讓魏延管兵,楊儀管後勤,蜀國的軍隊不就是會給他們倆個搞沒嗎?現在諸葛亮下令,魏延不撤,讓他自己令一軍伐魏,楊儀與大軍回成都,不是解決了嗎?可是這兩人,還有費禕的逃跑舉動、阿斗相信楊儀不相信魏延,才導致魏延被殺。

羅貫中寫諸葛亮說魏延頭後有反骨,命馬岱留意,不聽話就斬吧,歷史上魏廷之死是楊儀乾的,楊儀與魏廷不和,其實真實諸葛亮魏延關係還不錯。_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三國志 魏延傳》,建興十二年(公元234)秋天,諸葛亮病勢垂危,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交代後事,安排自己的退軍事項。讓魏延率軍斷後,姜維在魏延之前。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則大軍就自行出發,退回到漢中,魏延與楊儀更是勢同水火。魏延這個人對待士兵很好,但他性情高傲,別人都讓著他,只有楊儀不能忍讓。惹急了,魏延甚至會拔出刀來要殺了他,諸葛亮死後,楊儀逼反魏延,魏延只好和兒子及其幾個親信逃亡,奔向漢中。楊儀派馬岱追上魏延,將他殺死。

《三國志 楊儀傳》記載:“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但楊儀籌度糧谷,後勤能力很好,很有才幹

諸葛亮死後,楊儀暫領兵權,主導撤兵,姜維負責斷後,魏延想去打曹魏就讓他去打,這就是諸葛亮的遺命。我們來看看蔣琬,諸葛亮說他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可知評價之高,對他器重。楊儀雖然能力也比較突出,但是他不適合當家做主,只能做做具體的工作。 諸葛亮有一次給密表予劉禪:“臣如果出了什麼意外,軍國大事可以全部交給蔣琬”。


東風一葉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諸葛亮是非常欣賞和重用姜維的,就算姜維有這個能力當諸葛亮的接班人,也很難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正史記載諸葛亮也沒有培養姜維作為接班人這一說。在臨終前把軍權交給楊儀,是對楊儀的極度信任,諸葛亮死前最不放心的就是這數萬北伐大軍,楊儀作為丞相諸葛亮的長史,聽從諸葛亮臨死的安排,率領大軍依次退往漢中,是合情合理的。

先來說說楊儀 諸葛亮為何把軍權交給楊儀 楊儀只有暫時的代理權

諸葛亮在得知自己壽命將近之時,做了一系列的安排。後主劉禪派人來詢問諸葛亮百年之後,誰可擔當重任,諸葛亮說了蔣琬,蔣琬之後是費禕,在出師表中提出了董允,並且這三人與諸葛亮合稱“蜀漢四相”。


安排了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安排身後事並退軍的事宜,魏延斷後,姜維次之,並非是把軍權交給了楊儀一個人。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見《三國志魏延傳》

諸葛亮病死後,楊儀作為多年追隨的長史,在籌劃糧草,軍容節度等方面楊儀做得很好,諸葛亮還是很讚許的,這也讓楊儀產生了錯覺,以為以後諸葛亮的丞相位置非自己莫屬。但楊儀此人心胸狹窄,諸葛亮只是欣賞楊儀的才能,但實際上並不認可楊儀。


事實上諸葛亮最屬意的人選是蔣琬,蔣琬為人公正,有治世之才。諸葛亮曾向後主表達讓蔣琬繼任的意願。

亮每言:“公琰託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密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 見《三國志蔣琬傳》

諸葛亮死前最不放心的是自己的心頭肉,就是蜀漢的根本數萬的北伐大軍,諸葛亮深知在自己死後,軍中無人是司馬懿的對手,所以要安全的帶著這數萬北伐大軍退回漢中。把軍權交給楊儀也是權宜之計,蔣琬不在軍營,而在成都,但這並不說明楊儀就掌握著軍權,掌握著軍隊,只是暫時有個代理權,魏延就不服。楊儀也知道魏延不服,就派了費禕去打聽魏延的動靜。後來楊儀與魏延內訌,以楊儀獲勝,但等到回到成都後,還是蔣琬繼任了諸葛亮的位置,楊儀卻得了箇中軍師的虛職。後話楊儀以蔣琬資歷不如自己,自己多年跟隨諸葛亮勞苦功高,對自己的待遇表示不滿,經常言語激烈,上書誹謗,最後結局是先被貶後自殺,不得不說咎由自取。

說完楊儀,再來說姜維,諸葛亮到底有沒有把姜維當接班人 姜維為何要堅持北伐

演義裡諸葛亮在攻打天水郡,以計謀得到姜維時,曾把姜維比作“麒麟”,正史裡蔣琬也對姜維有著很高的評價:

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見《三國志姜維傳》


姜維雖然是從魏國投降過來的,但是個忠義報國的人,忠於漢室,文武兼備,李邵、馬謖等人是不如姜維的。在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主政期間,姜維一直在建功立業,平叛、西進、北伐等在戰爭中不斷歷練。在蔣琬和費禕去世後,姜維為大將軍,總領蜀漢的軍政大權。


姜維掌管軍隊之時,一共對魏國進行了長達十一次的北伐,其中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可以說姜維一直在北伐,希望能打進中原,興復漢室。直到司馬昭三路伐蜀,劉禪投降後,姜維還在想著利用鍾會反叛司馬昭來達到復國的目的,這份忠心可昭日月。

雖然諸葛亮沒有明確姜維為接班人,但姜維自己一直以諸葛亮的遺願為榜樣,一生在以“克復中原,興復漢室”為己任。



姜維其實算得上諸葛亮的接班人,因為只有姜維一直不忘這種使命,作為一個降將,這麼為國為民、以北伐大業為終生的目標,蔣琬和費禕是明面上的接班人,那麼姜維就是暗地裡的接班人。

結語:諸葛亮臨終前把軍權交給楊儀,不是要選楊儀當接班人,而是想借著楊儀的才能把大軍安全撤回漢中,諸葛亮明面上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但我個人認為姜維因為是個降將的身份,只能說是暗地裡的接班人。

以上為個人有感有發 感謝您的閱讀 我是紫氣東來 歡迎大家點贊、留言、評論 喜歡三國曆史的朋友看完別忘了關注我哦 期待您的關注!!!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一、姜維確實是孔明安排的軍事上的繼承人。

姜維,天水郡冀縣人,最初擔任天水郡的上計掾,後被州里徵召為從事,因父親保護郡將戰死有功,賜姜維中郎一職,參與本郡軍事。建興六年,孔明出師祁山,天水太守帶姜維等外出巡視,太守聽說蜀軍將至而各縣響應孔明,懷疑隨行者有二心,連夜跑到上邽謀求自保。姜維追趕遲了一步,後追到上邽城外,誰知城門關閉不納,姜維等匆匆返回冀縣,冀縣竟不納。姜維走投無路,投奔孔明。孔明徵召二十七歲的姜維為倉曹掾,加官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孔明寫信告訴張裔、蔣琬:伯約忠於職事、思慮慎密,人品才能,連李紹、馬良比不上。又說:必須先讓他教練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在軍事方面非常敏銳,既有膽識而明義理,又精通用兵之道。此人忠於漢室,而且才力過人。等他結束軍事教練後,應派他進宮,覲見陛下。後來姜維升為中監軍、徵西將軍。孔明是把姜維這個徒弟當軍事上的接班人向劉禪舉薦的。

後來姜維確實不負孔明厚望,多次討伐中原(一般說九次),兀自勝多敗少。到蜀國滅亡時,仍利用伐蜀的魏將鍾會想造反之際,詐降以圖復國,後事洩與鍾會一同被殺。

二、為什麼孔明臨死不把兵權交給軍事繼承人姜維,政治繼承人蔣琬、費禕,抑或魏延而交付楊儀呢?

魏延已是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以虎節、南鄭侯(北伐軍副總司令)。此人忠臣漢室,但孤傲人緣極差,是關羽第二。如上他擔任司令,他必一意北伐,孔明已死,魏延直接頂班,就有私自相授,欺君之嫌!況且孔明總司令一死,已挫動蜀漢士氣!而且魏延行軍敢於弄險,一旦北伐軍嚴重受挫,則就蜀國危矣!

魏延如接掌兵權,後果就很嚴重。他忠誠孤傲,與前線武將、文臣必有衝突,這對蜀漢後三國時代的政治極為不利。

蔣琬儘管是孔明心目中的相位繼承人。劉備剛入蜀時,他任廣都縣令,一次劉備路過廣都,見蔣琬公事沒得到治理,而且喝得爛醉,要治罪嚴辦,時任軍師將軍的孔明求情乃免,劉備任漢中王后,在孔明舉薦他,蔣琬被任為尚書郎,建興元年,孔明開府後,任他為東曹椽、參軍,建興五年,代替張裔任長史,加官撫軍將軍。孔明多次北伐,蔣琬以足夠糧餉和兵力供應前方,孔明視之為左膀右臂。蔣琬當時不在前線。

費禕在劉備冊立太子時,就擔任太子舍人、庶子。劉禪即位後,費禕任黃門侍郎,孔明南征返回後,百官到數十里外迎接,許多人年資官位均在費禕前,孔明特意讓費禕同座一輛車。不久,特命費禕出使東吳,孫權圓轉順俗、調笑詼諧隨心所欲,諸葛恪等人才識淵博能言善辯,辯論詰難紛至沓來,費禕措辭和順、語義篤實,據理一一答覆,終究不被屈服,孫權十分器重他,預言費禕是天下美德化身,回國後必定會受重用,不能常來吳國了。費禕回國後果然升任侍中。孔明駐漢中,請費禕做參軍,建興八年,調任中護軍,後任司馬。當年魏延、楊儀爭吵時,費禕常坐在中間,勸架調停,孔明生前,這一文一武還能相安無事,全靠孔明的威望、費禕的調解。但費禕的資歷地位不如楊儀。如果費禕代理掛帥,一旦勝利回師,威望上升,又會威脅到蔣琬的第一順序政治接班。

姜維作為中監軍、徵西將軍,孔明臨終時作為一名魏國降將,投奔蜀漢才六年,儘管孔明把他當軍事接班人培養,但姜維的功勞和資歷還不夠統領全軍,孔明回軍,姜維代帥的話,前線將士未必服從指揮(總參謀長楊儀就第一個不服),又面臨魏延可能威逼全軍繼續北伐的惡劣局勢!加之如讓姜維代理總司令,如果勝利後,會對蔣琬作為孔明之後的第一順序政治繼承人身份構成干擾。

楊儀原為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他背叛傅群投奔襄陽太守關羽,任功曹,後作為使者去晉見劉備,劉備同他交談軍國大事,任他為左將軍兵曹掾,劉備晉漢中王時,任尚書。楊儀最大的弱點是器小傲不善於人相處,楊儀與尚書令劉巴不和,降職任弘農郡太守,建興三年,孔明任命他為參軍、代理丞相府事,五年追隨孔明到漢中,八年升長史,加官綏軍將軍,楊儀作為參謀長,總是幫孔明規劃部署、籌措糧草,做事不用過多思考,一會兒就能乾脆利索處理完畢。孔明的軍中調度指揮,均直接交楊儀承辦。孔明愛惜楊儀的才幹,也倚重魏延的勇武,十二年,楊儀跟隨孔明出兵屯駐谷口。楊儀本在前線總參謀長的位置上。孔明總司令臨時要開掛,劉禪在後方,孔明來不及請旨,又一心想在死後把全軍交還劉禪,當然不會選副總司令來代理自己,此時極有才幹,資歷又遠在其他下屬之上的楊儀由總參謀長代理總司令,是理所應當的。

楊儀把全軍安全帶回,功勞甚大,但對老將魏延的處置過分了,回國後又自以為才幹資歷均超過蔣琬,而蔣琬後來者居上了,他滿腹牢騷,甚至對費禕私下裡說:丞相去世時,我如率全軍迎合魏延,處境怎麼落到如此程度,令人追悔莫及呀!後被廢當平民,楊儀到流放地,又上書怨望,最終被朝廷收押自殺,妻、子返回蜀地。

總之,孔明讓楊儀代理掛帥,既考慮全軍安全南返,又考慮到了後孔明時代的蜀漢政治佈局,可謂高明。

可惜的是楊儀,極有才幹,自以為是孔明死後的接班人,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當眾踢魏延人頭並嘲笑魏延的做法必定激怒全軍,有公報私仇之嫌,暴露了自己器小的本質。回成都後,授中軍師,沒了統領對象,屬於賦閒,皇上冷落他,蔣儀已有生存危機,仍不識事務,最終因為太任性、沒悟性,不懂政治,自食惡果。





蒼茫大地顧煒斌


你這個問題問得相當有深度!下面我深度剖析一下。

楊儀,諸葛亮軍中長史。為人輕狂自傲,自以為頗具才幹,可堪大任。但無統軍履歷,因此在軍中沒有根基。且資歷較淺,多有樹敵,不能一呼百應,即使諸葛亮死後也不可能把持川蜀政局,造成一家獨大的局面。

魏延蜀漢名將,智勇雙全,勇冠三軍。曾受封漢中太守,後諸葛亮北伐,任徵西大將軍。魏延既有從政經驗,又馭兵多年,資歷深厚,野心勃勃,自謂除諸葛亮無人可與之相比。曾經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襲長安,被諸葛亮拒絕,心生埋怨。諸葛亮此時為求川蜀日後政局平穩過渡,便定下驅虎逐狼之計,決心除掉魏延。

諸葛亮死後,讓楊儀帥三軍之職,魏延自然不服。一場權力鬥爭自此開始,二人分別向朝廷報對方謀反。諸葛亮親信費煒深知諸葛亮深意,與楊儀合力誅殺了魏延,為蜀國日後政權的平穩過渡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是,政治鬥爭就如同漩渦,永遠沒有贏家。除掉魏延之後,楊儀自以為建立了不世功業,結果朝廷卻並未對他封侯賜爵。楊儀口出怨言,被後主直接賜死。

反觀姜維對諸葛亮及蜀國忠心耿耿,深得諸葛亮衣缽傳授,極具軍事才幹,有較高的政治預判,因此是蜀國日後北伐統軍的不二人選。作為下一代接班人,諸葛亮是不可能讓他捲入政治鬥爭漩渦,他必須保護好這個接班人!

楊儀死了,魏延死了,這場權力鬥爭結束了,蜀國的政治局勢也平穩過渡,接班人在沒有任何傷害的情況下上位了。你說諸葛亮神不神?!

歷史也多有案例可尋。康熙臨死之前也曾貶斥多位名臣,時人不明康熙深意,以為他糊塗妄為。其實康熙是在保護他們,讓他們遠離權力鬥爭的漩渦,一旦捲進去必然不保。權力鬥爭的結束,卻又是他們為國效力的時刻!


隨字了得


是的,諸葛亮是想把姜維培養成接班人,這從諸葛亮一開始見到姜維,就十分欣賞和高興就可以看出來了。另一方面,姜維本來在曹魏,而且還是“烈士”之後,姜維的父親在平羌戎反叛時犧牲。有了這一層,曹魏朝廷賜姜維為中朗,參郡軍事。所以,以姜維的能力,即便曹魏人才名將眾多,他要出頭也不是一件難事,那姜維幹嘛非要在蜀漢出人頭地,甚至曹魏還用姜維母親要挾不為所動,還為了蜀漢復國而犧牲呢?更何況,曹魏的綜合國力顯然比蜀漢超越了許多。



大飛熊認為,第一,姜維的上司雍州刺史郭淮,天水太守馬遵,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成了驚弓之鳥,把姜維等人推向了蜀漢。第二,諸葛亮的魅力感化了姜維,並且樹立姜維為漢室復興的信念,這也側面說明了蜀漢能成為三國之一,抗衡曹魏的根本所在。第三,諸葛亮十分欣賞姜維的人品軍事,所以上領姜維覲見劉禪,下又寫信給自己的重要助手,時任丞相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稱讚姜維的才能,並推薦讓姜維先統領和訓練五,六千虎步兵。諸葛亮做了這麼多,還不是想安排好姜維的上升通道,培養他為接班人?可是為何諸葛亮臨終前,是讓楊儀負責部隊撤退的事宜而不是姜維呢?

這裡有很多因素,先說姜維的因素。

第一,諸葛亮的接班人不止一個,按照排序是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特別是姜維,完全繼承了諸葛亮“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的思想,所以接班人不止一個,還是可以是隔代的。

第二,資歷問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後期才收的姜維228年,去世於234年,不到六年,姜維從一介降將到倉庫管理,後升為中監軍徵西將軍,已經是越級提拔了。然而,最後一次北伐的撤軍計劃,涉及了魏延,王平,馬岱等這樣老將,宿將,姜維的資歷威望官職都不足。

第三,姜維不是沒有軍權,在諸葛亮的撤退計劃中,姜維的部曲僅次魏延斷後。而且,根據《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記載,諸葛亮去世,楊儀等整軍撤退,司馬懿來追,姜維令楊儀反旗鳴鼓,司馬懿才不敢相逼。當然,這可能是記載有誤,姜維最多建議,不太可能下令楊儀,除非諸葛亮密令。

第四,既然姜維適合做跨代的接班人,又屬於降將集團,自然不是統領最重要的荊州集團的合適人選,更何況,要參與楊儀和魏延恩怨?所以,這也是在保護姜維。



至於,諸葛亮為何讓楊儀掌管軍權呢?其實大飛熊認為這是一種誤讀,根據《三國志.魏延傳》,諸葛亮安排撤退事宜的人有丞相府中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也就是說諸葛亮是直接下令給諸人的,這裡沒說楊儀有統領諸軍之權。但是,為什麼諸葛亮去世後,楊儀和魏延相爭,費禕,王平,馬岱等,甚至朝廷中的蔣琬,董允都支持楊儀,而不是魏延呢?簡單的說,主要是魏延缺乏政治才能,自己連犯兩個大忌,自己作死了。一個大忌是,費禕來到魏延營裡,魏延不該挾持費禕,想一起下達抵制諸葛亮撤軍的命令。第二個大忌就是,不該守住險要,阻擊北伐大軍通過,這確實有兵變造反的嫌疑。



除了魏延作死外,楊儀在撤軍事宜中,確實是有才能和職務的優勢。先說職位,蜀漢征戰中,真正掌握實權的就是府中的屬官,而楊儀的丞相府中長史,就是屬官們之首,僅次“統領某開府職位之府事”的加權。所以,楊儀有天然的領導職位,才能令費禕去試探魏延,讓王平抵禦魏延,讓馬岱斬殺魏延。說到專業能力,楊儀最拿手的就是幫助諸葛亮“規畫分部,籌度糧草”,撤軍也一樣,所以楊儀節度諸軍也是順理成章之事。但是,所謂擁有軍權畢竟是一種“假象”,可惜楊儀自己也認真了,一回到朝廷,就被高高掛起,無所統領,結果就是嫉妒蔣琬,也自己作死了。

綜上所述,諸葛亮的直接接班人蔣琬在朝廷主持大局,他才是真正擁有軍權的大臣,而跨代的接班人費禕都還在軍中歷練和積累,姜維就更得如此了。


大飛熊騎士


先說題目中的小瑕疵,諸葛亮臨終前是把軍權交給了蔣琬,並沒有交給楊儀。三國志蔣琬傳記載,諸葛亮秘密上書給後主,我如果去世,以後的國家大事可以託付給蔣琬。

在諸葛亮死後,後主任命蔣琬為尚書令,不久又加封都護將軍,授予作為行使職權的附節,兼任益州刺史,又升任大將軍,總領尚書事。而相反,楊儀卻沒有掌握什麼具體事務,優遊閒處罷了。

真的培養姜維做接班人了嗎?

先說姜維的來歷,姜維是諸葛亮首次北伐時收服的魏國降將,時間是建興六年(228年,就是馬謖失街亭那次)。諸葛亮很看重姜維,給蔣琬的信中寫道,姜維工作忠誠勤勉,考慮事情精細周密,我考察他的才德,名士馬良等人都比不上他,這個人是涼州最難得的人才。還提到應較他先教練中虎步士兵五六千人,他長於軍事,忠於漢室,才識勝過別人,後期可以朝見主上(後主劉禪)。

通過諸葛亮的描述,可以看出諸葛亮很看重此人,的確也加以了栽培。但這僅僅只是說明了諸葛亮對人才的渴望,並不能說要讓姜維做接班人。(小說三國演義中提到了想將自己所學傳授給姜維,但小說畢竟是小說,這裡以正史為主,暫不討論小說)。

在三國志姜維傳中,從諸葛亮收服姜維,到諸葛亮去世(建興十二年,234)這六年時間裡,關於諸葛亮與姜維交集的事蹟找不到,只能從別人的傳中找到一些小細節。

諸葛亮十分看好姜維,那麼我們來看看為什麼兵權是交給蔣琬而不是姜維呢?

1.先看資歷和工作經驗,蔣琬在劉備入蜀時擔任縣長,後來被罷免。在劉備做漢中王時(219),蔣琬再次入朝做官。以後步步高昇。到諸葛亮去世時(234),一共工作了15年。而姜維則是6年(建興六年到建興十二年)。應該說資歷和工作經驗蔣琬都多於姜維。

2.出身。蔣琬首次是以州書佐的身份追隨劉備,蔣琬自始自終屬於蜀漢政權的一員,屬於蜀漢嫡系一員。而姜維是以降將身份從魏到蜀,僅僅六年時間。所以姜維暫時不可能擔任大的職位,來接替諸葛亮。

3.功績。在蔣琬傳中記載,建興五年,諸葛亮進駐漢中,蔣琬與長史張裔留下來主持相府的事物,建興八年,接替張裔任長史,又被加封撫軍將軍 諸葛亮多次外出征戰,蔣琬總是準備充足的糧食和武器供應前方。應該說,有了蔣琬,諸葛亮可以安心進軍,有了較為穩定的大後方。加之,蔣琬在後方處理各類事物,應該與後主劉禪也時常接觸,蔣琬深的後主和諸葛亮的信任及讚揚。

而反觀姜維入蜀的六年,應該是一直跟隨在前方作戰學習,關於這六年姜維的表現所記載的並不多,應該說功勞較少。

所以軍權並沒有交給姜維。

姜維真正掌握軍權,是在費禕去世之後,費禕在世時,不提倡北伐。在費禕去世後,姜維開始大力北伐,並在去世的三年後,升任了大將軍。

以上為本人的分析和見解。歡迎點贊+關注。


遨遊文史世界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獲得最大的功績就是讓姜維歸降了蜀漢,他對姜維也是委以重任,數年之內連升三級。可為什麼在自己死後卻把撤軍的大權交給楊儀而不是器重的姜維呢?這在三個方面就可以解釋得清。

諸葛亮是器重姜維,但器重不等於無節制地培養,像馬謖那樣的不就給活活養死了嗎?能力不足而身居高位,諸葛亮可不敢再犯這種錯誤了。

第一:楊儀的身份比姜維要高

當時在諸葛亮病重之時留在他身邊聽密令的只有三人: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三人中論身份地位,楊儀明顯高於其他二人,而且他還在劉備手下做過尚書,更不是另外兩人可比的。

諸葛亮自開府治事的時候,手下就著重培養了三個人才:馬謖主軍事,蔣琬主內政,楊儀主調度。可惜的是這三人中馬謖早死,蔣琬不在身邊,那唯一可用的就是楊儀,交接工作自然要先考慮他了。

第二:姜維的身份比較尷尬

姜維是魏國降將,蜀漢內部對外部降將的要求是很苛刻的。馬超,王平,姜維,夏侯霸這些都受到過荊州派,益州派人士的排擠。這時候如果讓姜維獨領大軍回蜀漢,那大軍造反傳言的當事人不一定是魏延,卻肯定是姜維了。

何況這時候諸葛亮心中的第一繼承人還不是魏延,姜維,而是留守成都的蔣琬。楊儀和蔣琬都是在劉備,諸葛亮手下共過事的,可以確保權力正常交接的概率。諸葛亮必須慢慢培養姜維,適當地打壓和提拔,胡蘿蔔加大棒把他治得服服帖帖。

從感情上來看,姜維更親近於魏延

兩人都是帶兵出身的,而且都喜歡用險。“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無獨有偶地是“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身負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費禕常裁製不從”。

或許兩人都是出身行伍,深知“出奇制勝,詭道取勝”。魏延想出奇兵攻打潼關,姜維自負文武全才,想拉攏羌,胡人割據隴西,結果是魏延被諸葛亮否決,姜維被費禕壓制,所謂的“奇兵”只能成了一紙空話。

要是諸葛亮讓姜維帶大軍回成都,那萬一姜維也跟了魏延呢?所以把楊儀安排在前,是因為他和魏延一向不合,自然會毫不猶豫地和魏延分道揚鑣,而把姜維安排在後,就是為了防止軍中的不穩定因素。諸葛亮在臨終前所做出的種種安排都有他的考慮,真不愧為“天下奇才”啊!



一貳一橙


諸葛亮為何交權紿楊儀,而不是姜維,這主要為了除掉魏延作淮備。因為姜是他學生,自然是可靠的,但魏在軍中影響力,僅次於關張趙馬黃五虎將,只是姜維對付,顯得年青,怕搞不定,而楊儀是蜀老臣,能力不強,但地位僅次幹諸葛亮,最重要是他與魏延予盾很深,已達仇恨的地步,主要是魏的性格,為人粗魯,不把能力比他弱,地位比他高的楊儀放在眼裡。諸葛亮認為魏延會謀反,原因是,魏是荊洲劉表降蜀的大將,他在獻長沙城時,趁機殺了與他不合的同事韓玄,此人愛口出狂言,經常領命出征時,態度傲慢,且多閒言碎語。所以懷凝會反,而且交權楊儀,能多些力量辦成此事。有了楊儀,那費褘,與蔣宛都聽他的,除掉魏延就容易多了。魏是否真會謀反,只是諸葛亮的猜測懷凝,無史實根據,說他吹熄諸葛亮病中的壽燈,只是演義傳說而己。以上是交權揚儀的實質所在。在諸葛亮死後,確實殺了魏延,並按諸葛亮定的,以亮還在的假象暗中成功撒軍。以上說明了諸葛亮的最後智慧安排效果達到了目的。從而被後人稱讚不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