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明明培养姜维做为接班人,为什么在临终前把军权交给杨仪?

仰望明月754


在正史的记载中,诸葛亮从来也没有培养过姜维做为接班人,诸葛亮仅仅是欣赏姜维的才能,并且重用他,但重用并不代表就是培养姜维作接班人。

诸葛亮是蜀汉丞相领益州牧,是蜀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而姜维是魏国降将,姜维的身份决定了自已永远不可能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哪怕姜维的才能越高,能力越强,也绝对不可能作为接班人。



这不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而是身份问题。政治不仅仅是选人才,更多还要考虑其它政治因素,如团结大多数政治势力、平衡权力、政治派别等等因素,姜维哪怕人才再强,后期在蜀汉官至大将军,在蜀汉的朝廷中,仍有为数不少的反对派反对姜维,讽刺的是,这其中还包括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诸葛亮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这是诸葛亮在临死前指定的,并且后主刘禅也是按照诸葛亮的遗命来安排诸葛亮去世后的人事变动,并选择了蒋琬作为诸葛亮的继承人,而费祎作为候选继承人。



诸葛亮作出这样的接班人安排,是有着自已的考虑的。诸葛亮选接班人,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1、政治出身。

诸葛亮选择的接班人必须是荆州派,荆州派你可以理解为出自于荆州地区的士人或武人集团,这是蜀汉政权的政治结构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蜀汉政权在北方元老派,如关羽、张飞、孙乾、简雍、糜竺去世后,人员调零,内部政治势力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荆州派,二是东州派,三是益州派。

东州派是指从长安及三辅地区流亡到益州的外地人统称,主要是刘璋时代的势力,刘备入川后被刘备收编,成为蜀汉的一股政治势力,这其中有李严、法正、孟达等人,这部分政治势力处于拉拢的状态。



益州派则是益州本土土生土长的士族豪强,这部分政治势力处于受打压的状态。

而荆州派是蜀汉政治统治的骨干力量,是保证政权稳定的基石,因为刘备政权在益州建立起来,就是外来政权,必须依靠外来势力维持统治,否则政权会不稳定,这是蜀汉的国策,更改不了,诸葛亮也不例外,而蒋琬和费祎作为荆州派的杰出代表,被诸葛亮选为接班人。



2、才能

蒋琬和费祎的才能是经过诸葛亮确认过的,这个就不用怀疑了,尤其是他们处理政事的水平,蒋琬的气量很大,能够宽容待人,老成持重,而费祎则是居中调停,沉着冷静,处事公平,两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同列蜀汉四相。

3、忠心及道德品质

蒋琬和费祎同时对蜀汉忠心耿耿,这从他们日后执政也能看出,并且在道德品质上,也是公认的高尚,而杨仪之所以没有被诸葛亮选为接班人,并不是他的出身不行,也不是他的才能不行,而是杨仪的道德品质不行,杨仪的才能不输蒋琬、费祎,但是道德品质则差远了。



诸葛亮去世后,为什么大军是杨仪率领?

很简单,杨仪是当时诸葛亮丞相府的长史,相当于诸葛亮的秘书长或幕僚长。是诸葛亮手下最有才能,官职最高的文官,诸葛亮死后的命令是:率领大军撤退回到成都。理应就应该由杨仪率领大军撤退回成都。

当时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蒋琬不在五丈原军中,而在成都,当然不能领导军队回撤,而费祎、姜维等人资历太浅,又是军中的武官,魏延是不听从命令的,其它人也没什么人了,只好让杨仪负责领导军队撤退回成都。



诸葛亮的遗命仅仅是让杨仪率领军队回到成都,并不是给杨仪兵权,况且回到成都后,杨仪就被封了一个虚职--中军师,没有部属,没有实际的职权,差不多就是参谋一样的官职,这相当于就是弃用杨仪了,并没有重用杨仪。

没有重用杨仪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杨仪的性格问题和道德问题,杨仪这个人不能顾全大局,性格狭隘, 睚眦必报,杨仪不仅不是接班人,也没有重用他,相对于杨仪而言,姜维虽然没有作为接班人,但是却重用了姜维,比杨仪强多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提这问题的人,你是把谁葛亮当作什么人了?象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代奸雄吗?假若诸葛亮就是象曹操那样的一代奸雄,那么他想把军权交给谁都可以,这肯定是没问题的。可惜他不是。

终诸葛亮的一生,他就是蜀汉王朝的一位丞相,是为蜀汉王事躹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大忠臣。这样的人怎么会干出公权私授的事?

姜维是诸葛亮看好的人这没错。诸葛亮也确实把姜维视为弟子,将一生所学倾囊相授。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力提升姜维在蜀军中的实力和地位。

比如姜维刚归降不久,诸葛亮就将帐下最精锐的一支部队,五千重甲步兵虎步军交由姜维统率。而所有这些扶持,应该说都是在诸葛亮职权所辖范围内的。

至于蜀军最高统领权,那是国主刘禅所有的,是由刘禅授予诸葛亮代为行使的,根本就由不得诸葛亮想给谁就给谁,除非诸葛亮变成一个和曹操一样的人。

我们现代国家对最高权力在特殊时刻的交接,通常都是有一套固定章程。比如说美国,总统一旦出现意外就由副总统顶上,这是在他们的宪法中明文规定了的。

而在这一点上,其实古今的做法相似。一把手不行了由二把手接上,整个过程都是要遵循一套固定的规章制度来进行操作的。也只有大家都遵循一定的规矩,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权力转移过程产生的动荡和冲击,这对所有的人都有好处。



张旁子


真实军权是交给蒋琬,而不是杨仪,诸葛亮死前,把军队交由杨仪、费祎、姜维带领回成都,而不是把兵权交给杨仪,诸葛亮死后,大军撤回成都,杨仪为撤兵总指,姜维为断后,而魏延呢!诸葛亮留下命令,他要打曹魏,就让他领一支军队去打,但大军必须要回城都。

后勤是杨仪搞的,如果让魏延统兵,管后勤的杨仪会帮魏延吗?魏延有次还拿刀去杀杨仪,被费祎劝阻,诸葛亮也并没怪魏延,而杨仪即哭泣魏延欺他。 诸葛亮留下军令,是对的,杨仪、魏延有仇,如果让魏延管兵,杨仪管后勤,蜀国的军队不就是会给他们俩个搞没吗?现在诸葛亮下令,魏延不撤,让他自己令一军伐魏,杨仪与大军回成都,不是解决了吗?可是这两人,还有费祎的逃跑举动、阿斗相信杨仪不相信魏延,才导致魏延被杀。

罗贯中写诸葛亮说魏延头后有反骨,命马岱留意,不听话就斩吧,历史上魏廷之死是杨仪干的,杨仪与魏廷不和,其实真实诸葛亮魏延关系还不错。_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 魏延传》,建兴十二年(公元234)秋天,诸葛亮病势垂危,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交代后事,安排自己的退军事项。让魏延率军断后,姜维在魏延之前。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则大军就自行出发,退回到汉中,魏延与杨仪更是势同水火。魏延这个人对待士兵很好,但他性情高傲,别人都让着他,只有杨仪不能忍让。惹急了,魏延甚至会拔出刀来要杀了他,诸葛亮死后,杨仪逼反魏延,魏延只好和儿子及其几个亲信逃亡,奔向汉中。杨仪派马岱追上魏延,将他杀死。

《三国志 杨仪传》记载:“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但杨仪筹度粮谷,后勤能力很好,很有才干

诸葛亮死后,杨仪暂领兵权,主导撤兵,姜维负责断后,魏延想去打曹魏就让他去打,这就是诸葛亮的遗命。我们来看看蒋琬,诸葛亮说他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可知评价之高,对他器重。杨仪虽然能力也比较突出,但是他不适合当家做主,只能做做具体的工作。 诸葛亮有一次给密表予刘禅:“臣如果出了什么意外,军国大事可以全部交给蒋琬”。


东风一叶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诸葛亮是非常欣赏和重用姜维的,就算姜维有这个能力当诸葛亮的接班人,也很难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正史记载诸葛亮也没有培养姜维作为接班人这一说。在临终前把军权交给杨仪,是对杨仪的极度信任,诸葛亮死前最不放心的就是这数万北伐大军,杨仪作为丞相诸葛亮的长史,听从诸葛亮临死的安排,率领大军依次退往汉中,是合情合理的。

先来说说杨仪 诸葛亮为何把军权交给杨仪 杨仪只有暂时的代理权

诸葛亮在得知自己寿命将近之时,做了一系列的安排。后主刘禅派人来询问诸葛亮百年之后,谁可担当重任,诸葛亮说了蒋琬,蒋琬之后是费祎,在出师表中提出了董允,并且这三人与诸葛亮合称“蜀汉四相”。


安排了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安排身后事并退军的事宜,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并非是把军权交给了杨仪一个人。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见《三国志魏延传》

诸葛亮病死后,杨仪作为多年追随的长史,在筹划粮草,军容节度等方面杨仪做得很好,诸葛亮还是很赞许的,这也让杨仪产生了错觉,以为以后诸葛亮的丞相位置非自己莫属。但杨仪此人心胸狭窄,诸葛亮只是欣赏杨仪的才能,但实际上并不认可杨仪。


事实上诸葛亮最属意的人选是蒋琬,蒋琬为人公正,有治世之才。诸葛亮曾向后主表达让蒋琬继任的意愿。

亮每言:“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见《三国志蒋琬传》

诸葛亮死前最不放心的是自己的心头肉,就是蜀汉的根本数万的北伐大军,诸葛亮深知在自己死后,军中无人是司马懿的对手,所以要安全的带着这数万北伐大军退回汉中。把军权交给杨仪也是权宜之计,蒋琬不在军营,而在成都,但这并不说明杨仪就掌握着军权,掌握着军队,只是暂时有个代理权,魏延就不服。杨仪也知道魏延不服,就派了费祎去打听魏延的动静。后来杨仪与魏延内讧,以杨仪获胜,但等到回到成都后,还是蒋琬继任了诸葛亮的位置,杨仪却得了个中军师的虚职。后话杨仪以蒋琬资历不如自己,自己多年跟随诸葛亮劳苦功高,对自己的待遇表示不满,经常言语激烈,上书诽谤,最后结局是先被贬后自杀,不得不说咎由自取。

说完杨仪,再来说姜维,诸葛亮到底有没有把姜维当接班人 姜维为何要坚持北伐

演义里诸葛亮在攻打天水郡,以计谋得到姜维时,曾把姜维比作“麒麟”,正史里蒋琬也对姜维有着很高的评价:

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见《三国志姜维传》


姜维虽然是从魏国投降过来的,但是个忠义报国的人,忠于汉室,文武兼备,李邵、马谡等人是不如姜维的。在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主政期间,姜维一直在建功立业,平叛、西进、北伐等在战争中不断历练。在蒋琬和费祎去世后,姜维为大将军,总领蜀汉的军政大权。


姜维掌管军队之时,一共对魏国进行了长达十一次的北伐,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可以说姜维一直在北伐,希望能打进中原,兴复汉室。直到司马昭三路伐蜀,刘禅投降后,姜维还在想着利用钟会反叛司马昭来达到复国的目的,这份忠心可昭日月。

虽然诸葛亮没有明确姜维为接班人,但姜维自己一直以诸葛亮的遗愿为榜样,一生在以“克复中原,兴复汉室”为己任。



姜维其实算得上诸葛亮的接班人,因为只有姜维一直不忘这种使命,作为一个降将,这么为国为民、以北伐大业为终生的目标,蒋琬和费祎是明面上的接班人,那么姜维就是暗地里的接班人。

结语:诸葛亮临终前把军权交给杨仪,不是要选杨仪当接班人,而是想借着杨仪的才能把大军安全撤回汉中,诸葛亮明面上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但我个人认为姜维因为是个降将的身份,只能说是暗地里的接班人。

以上为个人有感有发 感谢您的阅读 我是紫气东来 欢迎大家点赞、留言、评论 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看完别忘了关注我哦 期待您的关注!!!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一、姜维确实是孔明安排的军事上的继承人。

姜维,天水郡冀县人,最初担任天水郡的上计掾,后被州里征召为从事,因父亲保护郡将战死有功,赐姜维中郎一职,参与本郡军事。建兴六年,孔明出师祁山,天水太守带姜维等外出巡视,太守听说蜀军将至而各县响应孔明,怀疑随行者有二心,连夜跑到上邽谋求自保。姜维追赶迟了一步,后追到上邽城外,谁知城门关闭不纳,姜维等匆匆返回冀县,冀县竟不纳。姜维走投无路,投奔孔明。孔明征召二十七岁的姜维为仓曹掾,加官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孔明写信告诉张裔、蒋琬:伯约忠于职事、思虑慎密,人品才能,连李绍、马良比不上。又说:必须先让他教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在军事方面非常敏锐,既有胆识而明义理,又精通用兵之道。此人忠于汉室,而且才力过人。等他结束军事教练后,应派他进宫,觐见陛下。后来姜维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孔明是把姜维这个徒弟当军事上的接班人向刘禅举荐的。

后来姜维确实不负孔明厚望,多次讨伐中原(一般说九次),兀自胜多败少。到蜀国灭亡时,仍利用伐蜀的魏将钟会想造反之际,诈降以图复国,后事泄与钟会一同被杀。

二、为什么孔明临死不把兵权交给军事继承人姜维,政治继承人蒋琬、费祎,抑或魏延而交付杨仪呢?

魏延已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以虎节、南郑侯(北伐军副总司令)。此人忠臣汉室,但孤傲人缘极差,是关羽第二。如上他担任司令,他必一意北伐,孔明已死,魏延直接顶班,就有私自相授,欺君之嫌!况且孔明总司令一死,已挫动蜀汉士气!而且魏延行军敢于弄险,一旦北伐军严重受挫,则就蜀国危矣!

魏延如接掌兵权,后果就很严重。他忠诚孤傲,与前线武将、文臣必有冲突,这对蜀汉后三国时代的政治极为不利。

蒋琬尽管是孔明心目中的相位继承人。刘备刚入蜀时,他任广都县令,一次刘备路过广都,见蒋琬公事没得到治理,而且喝得烂醉,要治罪严办,时任军师将军的孔明求情乃免,刘备任汉中王后,在孔明举荐他,蒋琬被任为尚书郎,建兴元年,孔明开府后,任他为东曹椽、参军,建兴五年,代替张裔任长史,加官抚军将军。孔明多次北伐,蒋琬以足够粮饷和兵力供应前方,孔明视之为左膀右臂。蒋琬当时不在前线。

费祎在刘备册立太子时,就担任太子舍人、庶子。刘禅即位后,费祎任黄门侍郎,孔明南征返回后,百官到数十里外迎接,许多人年资官位均在费祎前,孔明特意让费祎同座一辆车。不久,特命费祎出使东吴,孙权圆转顺俗、调笑诙谐随心所欲,诸葛恪等人才识渊博能言善辩,辩论诘难纷至沓来,费祎措辞和顺、语义笃实,据理一一答复,终究不被屈服,孙权十分器重他,预言费祎是天下美德化身,回国后必定会受重用,不能常来吴国了。费祎回国后果然升任侍中。孔明驻汉中,请费祎做参军,建兴八年,调任中护军,后任司马。当年魏延、杨仪争吵时,费祎常坐在中间,劝架调停,孔明生前,这一文一武还能相安无事,全靠孔明的威望、费祎的调解。但费祎的资历地位不如杨仪。如果费祎代理挂帅,一旦胜利回师,威望上升,又会威胁到蒋琬的第一顺序政治接班。

姜维作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孔明临终时作为一名魏国降将,投奔蜀汉才六年,尽管孔明把他当军事接班人培养,但姜维的功劳和资历还不够统领全军,孔明回军,姜维代帅的话,前线将士未必服从指挥(总参谋长杨仪就第一个不服),又面临魏延可能威逼全军继续北伐的恶劣局势!加之如让姜维代理总司令,如果胜利后,会对蒋琬作为孔明之后的第一顺序政治继承人身份构成干扰。

杨仪原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他背叛傅群投奔襄阳太守关羽,任功曹,后作为使者去晋见刘备,刘备同他交谈军国大事,任他为左将军兵曹掾,刘备晋汉中王时,任尚书。杨仪最大的弱点是器小傲不善于人相处,杨仪与尚书令刘巴不和,降职任弘农郡太守,建兴三年,孔明任命他为参军、代理丞相府事,五年追随孔明到汉中,八年升长史,加官绥军将军,杨仪作为参谋长,总是帮孔明规划部署、筹措粮草,做事不用过多思考,一会儿就能干脆利索处理完毕。孔明的军中调度指挥,均直接交杨仪承办。孔明爱惜杨仪的才干,也倚重魏延的勇武,十二年,杨仪跟随孔明出兵屯驻谷口。杨仪本在前线总参谋长的位置上。孔明总司令临时要开挂,刘禅在后方,孔明来不及请旨,又一心想在死后把全军交还刘禅,当然不会选副总司令来代理自己,此时极有才干,资历又远在其他下属之上的杨仪由总参谋长代理总司令,是理所应当的。

杨仪把全军安全带回,功劳甚大,但对老将魏延的处置过分了,回国后又自以为才干资历均超过蒋琬,而蒋琬后来者居上了,他满腹牢骚,甚至对费祎私下里说:丞相去世时,我如率全军迎合魏延,处境怎么落到如此程度,令人追悔莫及呀!后被废当平民,杨仪到流放地,又上书怨望,最终被朝廷收押自杀,妻、子返回蜀地。

总之,孔明让杨仪代理挂帅,既考虑全军安全南返,又考虑到了后孔明时代的蜀汉政治布局,可谓高明。

可惜的是杨仪,极有才干,自以为是孔明死后的接班人,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当众踢魏延人头并嘲笑魏延的做法必定激怒全军,有公报私仇之嫌,暴露了自己器小的本质。回成都后,授中军师,没了统领对象,属于赋闲,皇上冷落他,蒋仪已有生存危机,仍不识事务,最终因为太任性、没悟性,不懂政治,自食恶果。





苍茫大地顾炜斌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深度!下面我深度剖析一下。

杨仪,诸葛亮军中长史。为人轻狂自傲,自以为颇具才干,可堪大任。但无统军履历,因此在军中没有根基。且资历较浅,多有树敌,不能一呼百应,即使诸葛亮死后也不可能把持川蜀政局,造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魏延蜀汉名将,智勇双全,勇冠三军。曾受封汉中太守,后诸葛亮北伐,任征西大将军。魏延既有从政经验,又驭兵多年,资历深厚,野心勃勃,自谓除诸葛亮无人可与之相比。曾经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被诸葛亮拒绝,心生埋怨。诸葛亮此时为求川蜀日后政局平稳过渡,便定下驱虎逐狼之计,决心除掉魏延。

诸葛亮死后,让杨仪帅三军之职,魏延自然不服。一场权力斗争自此开始,二人分别向朝廷报对方谋反。诸葛亮亲信费炜深知诸葛亮深意,与杨仪合力诛杀了魏延,为蜀国日后政权的平稳过渡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政治斗争就如同漩涡,永远没有赢家。除掉魏延之后,杨仪自以为建立了不世功业,结果朝廷却并未对他封侯赐爵。杨仪口出怨言,被后主直接赐死。

反观姜维对诸葛亮及蜀国忠心耿耿,深得诸葛亮衣钵传授,极具军事才干,有较高的政治预判,因此是蜀国日后北伐统军的不二人选。作为下一代接班人,诸葛亮是不可能让他卷入政治斗争漩涡,他必须保护好这个接班人!

杨仪死了,魏延死了,这场权力斗争结束了,蜀国的政治局势也平稳过渡,接班人在没有任何伤害的情况下上位了。你说诸葛亮神不神?!

历史也多有案例可寻。康熙临死之前也曾贬斥多位名臣,时人不明康熙深意,以为他糊涂妄为。其实康熙是在保护他们,让他们远离权力斗争的漩涡,一旦卷进去必然不保。权力斗争的结束,却又是他们为国效力的时刻!


随字了得


是的,诸葛亮是想把姜维培养成接班人,这从诸葛亮一开始见到姜维,就十分欣赏和高兴就可以看出来了。另一方面,姜维本来在曹魏,而且还是“烈士”之后,姜维的父亲在平羌戎反叛时牺牲。有了这一层,曹魏朝廷赐姜维为中朗,参郡军事。所以,以姜维的能力,即便曹魏人才名将众多,他要出头也不是一件难事,那姜维干嘛非要在蜀汉出人头地,甚至曹魏还用姜维母亲要挟不为所动,还为了蜀汉复国而牺牲呢?更何况,曹魏的综合国力显然比蜀汉超越了许多。



大飞熊认为,第一,姜维的上司雍州刺史郭淮,天水太守马遵,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成了惊弓之鸟,把姜维等人推向了蜀汉。第二,诸葛亮的魅力感化了姜维,并且树立姜维为汉室复兴的信念,这也侧面说明了蜀汉能成为三国之一,抗衡曹魏的根本所在。第三,诸葛亮十分欣赏姜维的人品军事,所以上领姜维觐见刘禅,下又写信给自己的重要助手,时任丞相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称赞姜维的才能,并推荐让姜维先统领和训练五,六千虎步兵。诸葛亮做了这么多,还不是想安排好姜维的上升通道,培养他为接班人?可是为何诸葛亮临终前,是让杨仪负责部队撤退的事宜而不是姜维呢?

这里有很多因素,先说姜维的因素。

第一,诸葛亮的接班人不止一个,按照排序是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特别是姜维,完全继承了诸葛亮“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的思想,所以接班人不止一个,还是可以是隔代的。

第二,资历问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期才收的姜维228年,去世于234年,不到六年,姜维从一介降将到仓库管理,后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已经是越级提拔了。然而,最后一次北伐的撤军计划,涉及了魏延,王平,马岱等这样老将,宿将,姜维的资历威望官职都不足。

第三,姜维不是没有军权,在诸葛亮的撤退计划中,姜维的部曲仅次魏延断后。而且,根据《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去世,杨仪等整军撤退,司马懿来追,姜维令杨仪反旗鸣鼓,司马懿才不敢相逼。当然,这可能是记载有误,姜维最多建议,不太可能下令杨仪,除非诸葛亮密令。

第四,既然姜维适合做跨代的接班人,又属于降将集团,自然不是统领最重要的荆州集团的合适人选,更何况,要参与杨仪和魏延恩怨?所以,这也是在保护姜维。



至于,诸葛亮为何让杨仪掌管军权呢?其实大飞熊认为这是一种误读,根据《三国志.魏延传》,诸葛亮安排撤退事宜的人有丞相府中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也就是说诸葛亮是直接下令给诸人的,这里没说杨仪有统领诸军之权。但是,为什么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和魏延相争,费祎,王平,马岱等,甚至朝廷中的蒋琬,董允都支持杨仪,而不是魏延呢?简单的说,主要是魏延缺乏政治才能,自己连犯两个大忌,自己作死了。一个大忌是,费祎来到魏延营里,魏延不该挟持费祎,想一起下达抵制诸葛亮撤军的命令。第二个大忌就是,不该守住险要,阻击北伐大军通过,这确实有兵变造反的嫌疑。



除了魏延作死外,杨仪在撤军事宜中,确实是有才能和职务的优势。先说职位,蜀汉征战中,真正掌握实权的就是府中的属官,而杨仪的丞相府中长史,就是属官们之首,仅次“统领某开府职位之府事”的加权。所以,杨仪有天然的领导职位,才能令费祎去试探魏延,让王平抵御魏延,让马岱斩杀魏延。说到专业能力,杨仪最拿手的就是帮助诸葛亮“规画分部,筹度粮草”,撤军也一样,所以杨仪节度诸军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但是,所谓拥有军权毕竟是一种“假象”,可惜杨仪自己也认真了,一回到朝廷,就被高高挂起,无所统领,结果就是嫉妒蒋琬,也自己作死了。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直接接班人蒋琬在朝廷主持大局,他才是真正拥有军权的大臣,而跨代的接班人费祎都还在军中历练和积累,姜维就更得如此了。


大飞熊骑士


先说题目中的小瑕疵,诸葛亮临终前是把军权交给了蒋琬,并没有交给杨仪。三国志蒋琬传记载,诸葛亮秘密上书给后主,我如果去世,以后的国家大事可以托付给蒋琬。

在诸葛亮死后,后主任命蒋琬为尚书令,不久又加封都护将军,授予作为行使职权的附节,兼任益州刺史,又升任大将军,总领尚书事。而相反,杨仪却没有掌握什么具体事务,优游闲处罢了。

真的培养姜维做接班人了吗?

先说姜维的来历,姜维是诸葛亮首次北伐时收服的魏国降将,时间是建兴六年(228年,就是马谡失街亭那次)。诸葛亮很看重姜维,给蒋琬的信中写道,姜维工作忠诚勤勉,考虑事情精细周密,我考察他的才德,名士马良等人都比不上他,这个人是凉州最难得的人才。还提到应较他先教练中虎步士兵五六千人,他长于军事,忠于汉室,才识胜过别人,后期可以朝见主上(后主刘禅)。

通过诸葛亮的描述,可以看出诸葛亮很看重此人,的确也加以了栽培。但这仅仅只是说明了诸葛亮对人才的渴望,并不能说要让姜维做接班人。(小说三国演义中提到了想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姜维,但小说毕竟是小说,这里以正史为主,暂不讨论小说)。

在三国志姜维传中,从诸葛亮收服姜维,到诸葛亮去世(建兴十二年,234)这六年时间里,关于诸葛亮与姜维交集的事迹找不到,只能从别人的传中找到一些小细节。

诸葛亮十分看好姜维,那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兵权是交给蒋琬而不是姜维呢?

1.先看资历和工作经验,蒋琬在刘备入蜀时担任县长,后来被罢免。在刘备做汉中王时(219),蒋琬再次入朝做官。以后步步高升。到诸葛亮去世时(234),一共工作了15年。而姜维则是6年(建兴六年到建兴十二年)。应该说资历和工作经验蒋琬都多于姜维。

2.出身。蒋琬首次是以州书佐的身份追随刘备,蒋琬自始自终属于蜀汉政权的一员,属于蜀汉嫡系一员。而姜维是以降将身份从魏到蜀,仅仅六年时间。所以姜维暂时不可能担任大的职位,来接替诸葛亮。

3.功绩。在蒋琬传中记载,建兴五年,诸葛亮进驻汉中,蒋琬与长史张裔留下来主持相府的事物,建兴八年,接替张裔任长史,又被加封抚军将军 诸葛亮多次外出征战,蒋琬总是准备充足的粮食和武器供应前方。应该说,有了蒋琬,诸葛亮可以安心进军,有了较为稳定的大后方。加之,蒋琬在后方处理各类事物,应该与后主刘禅也时常接触,蒋琬深的后主和诸葛亮的信任及赞扬。

而反观姜维入蜀的六年,应该是一直跟随在前方作战学习,关于这六年姜维的表现所记载的并不多,应该说功劳较少。

所以军权并没有交给姜维。

姜维真正掌握军权,是在费祎去世之后,费祎在世时,不提倡北伐。在费祎去世后,姜维开始大力北伐,并在去世的三年后,升任了大将军。

以上为本人的分析和见解。欢迎点赞+关注。


遨游文史世界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获得最大的功绩就是让姜维归降了蜀汉,他对姜维也是委以重任,数年之内连升三级。可为什么在自己死后却把撤军的大权交给杨仪而不是器重的姜维呢?这在三个方面就可以解释得清。

诸葛亮是器重姜维,但器重不等于无节制地培养,像马谡那样的不就给活活养死了吗?能力不足而身居高位,诸葛亮可不敢再犯这种错误了。

第一:杨仪的身份比姜维要高

当时在诸葛亮病重之时留在他身边听密令的只有三人: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三人中论身份地位,杨仪明显高于其他二人,而且他还在刘备手下做过尚书,更不是另外两人可比的。

诸葛亮自开府治事的时候,手下就着重培养了三个人才:马谡主军事,蒋琬主内政,杨仪主调度。可惜的是这三人中马谡早死,蒋琬不在身边,那唯一可用的就是杨仪,交接工作自然要先考虑他了。

第二:姜维的身份比较尴尬

姜维是魏国降将,蜀汉内部对外部降将的要求是很苛刻的。马超,王平,姜维,夏侯霸这些都受到过荆州派,益州派人士的排挤。这时候如果让姜维独领大军回蜀汉,那大军造反传言的当事人不一定是魏延,却肯定是姜维了。

何况这时候诸葛亮心中的第一继承人还不是魏延,姜维,而是留守成都的蒋琬。杨仪和蒋琬都是在刘备,诸葛亮手下共过事的,可以确保权力正常交接的概率。诸葛亮必须慢慢培养姜维,适当地打压和提拔,胡萝卜加大棒把他治得服服帖帖。

从感情上来看,姜维更亲近于魏延

两人都是带兵出身的,而且都喜欢用险。“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谋”,无独有偶地是“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身负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费祎常裁制不从”。

或许两人都是出身行伍,深知“出奇制胜,诡道取胜”。魏延想出奇兵攻打潼关,姜维自负文武全才,想拉拢羌,胡人割据陇西,结果是魏延被诸葛亮否决,姜维被费祎压制,所谓的“奇兵”只能成了一纸空话。

要是诸葛亮让姜维带大军回成都,那万一姜维也跟了魏延呢?所以把杨仪安排在前,是因为他和魏延一向不合,自然会毫不犹豫地和魏延分道扬镳,而把姜维安排在后,就是为了防止军中的不稳定因素。诸葛亮在临终前所做出的种种安排都有他的考虑,真不愧为“天下奇才”啊!



一贰一橙


诸葛亮为何交权绐杨仪,而不是姜维,这主要为了除掉魏延作淮备。因为姜是他学生,自然是可靠的,但魏在军中影响力,仅次于关张赵马黄五虎将,只是姜维对付,显得年青,怕搞不定,而杨仪是蜀老臣,能力不强,但地位仅次干诸葛亮,最重要是他与魏延予盾很深,已达仇恨的地步,主要是魏的性格,为人粗鲁,不把能力比他弱,地位比他高的杨仪放在眼里。诸葛亮认为魏延会谋反,原因是,魏是荊洲刘表降蜀的大将,他在献长沙城时,趁机殺了与他不合的同事韓玄,此人愛口出狂言,经常领命出征时,态度傲慢,且多闲言碎语。所以怀凝会反,而且交权杨仪,能多些力量办成此事。有了杨仪,那费袆,与蒋宛都听他的,除掉魏延就容易多了。魏是否真会谋反,只是诸葛亮的猜测怀凝,无史实根据,说他吹熄诸葛亮病中的寿灯,只是演义传说而己。以上是交权扬仪的实質所在。在诸葛亮死后,确实杀了魏延,并按诸葛亮定的,以亮还在的假象暗中成功撒军。以上说明了诸葛亮的最后智慧安排效果达到了目的。从而被后人称赞不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