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自己的孤獨,過想象中的生活,你也可以擁有“瓦爾登湖”

174年前,一位年輕的美國作家借了一柄斧頭,隻身一人,走進瓦爾登湖邊的山林,完全憑藉自己的力量搭起一座小木屋。在此後兩年多的時間裡,他開荒種地,閱讀寫作,獨居於半原始狀態的生活中。

如今,人們迷失在大城市中,物質、慾望、理想、現實充滿了各自的生活。儘管人們已經疲憊了這樣的生活,但卻很少有人能像當年那位年輕的美國作家那樣,有敢於逃離喧囂城市、逃離文明社會的勇氣。很少有人能夠在物質和精神上徹底“斷舍離”,在自然迴歸中尋找人生的真諦。

如果你也時常思考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為什麼擁有太少、擁有太多都不會快樂?或許,《瓦爾登湖》可以給你一些答案,就像書中所說的——Live the life you have imagined(過你想象中的生活)。


享受自己的孤獨,過想象中的生活,你也可以擁有“瓦爾登湖”


一、為什麼喜歡上《瓦爾登湖》?

我為什麼會喜歡《瓦爾登湖》這本書呢,其實和另一本書有著很深的淵源。

我正式讀的第一部小說,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神秘島》。當時還在上初中,從讀完《神秘島》之後就浮想聯翩,好像得了“狂想症”一樣!總是幻想著自己也能夠征服一個荒島、或者一片荒漠,然後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改造、去建設。慶幸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狂想症的症狀有所好轉,逐漸減輕。但實話說,就是到了現在,這種狂想症還是時不時地要範上一陣子。自己也認為病得不輕!

並不開玩笑,如今已到中年,也還是有一種去想要去探險、想要去嘗試新生活的願望。當然,不是像年輕的時候那樣,那麼衝動,那麼不切實際。


享受自己的孤獨,過想象中的生活,你也可以擁有“瓦爾登湖”


自從讀完《神秘島》之後,我一直沒有遇到過像當年那樣寧可不吃飯,也要看一個章節的書。直到去年,偶爾接觸到《瓦爾登湖》,先是從暢銷書排行榜中知道了這本書,看過內容簡介以後,突然間有種很熟悉的感覺,馬上就買了一本回來讀。

冥冥之中,總是有一種與這本書似曾相識的感覺,等讀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意識到,其實現在的內心裡,真正需要的已經不是當年像《神秘島》一樣的“冒險”,而是需要《瓦爾登湖》中的“孤獨”。什麼樣的孤獨呢,是一種可以有完全獨立空間和時間的“孤獨”,是一種能夠讓自己真正靜心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封閉,是打開的;也不是與世隔絕的,不是不食人間煙火。是一種鬧中取靜、大隱於市的“孤獨”。

等我把這本書完全讀完,我特別能夠理解作者梭羅的精神世界,他並非是曲高和寡、譁眾取寵,也不是所謂的“看破紅塵”。他尋求的是一種相對的“孤獨”,在這種孤獨當中,冷靜的思考、認真的思考。思考什麼呢,可以很多,比如說: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比如說:近水樓臺為什麼先得月,向陽花木為什麼易為春……比如說:天下有沒有免費的午餐……

“孤獨”的最終結果是怎樣呢,“思考”的結果是怎樣呢?是為了更清醒的迴歸社會,迴歸現實,從此不再為現實中的困難所困惑,不再為現實中偶爾出現的不公平感到不滿。這才是現實人生中的大徹大悟。


享受自己的孤獨,過想象中的生活,你也可以擁有“瓦爾登湖”


二、怎樣欣賞《瓦爾登湖》?

不少的文學作品和電影作品中,都描寫過“與世隔絕”的生活,比如《基督山伯爵》、比如電影湯姆漢克斯主演的《荒島求生》、小李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荒野獵人》還有紀錄片貝爾的《荒野求生》……

這些作品大都是以“荒涼”為主題的,不論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到了荒涼之地,主人公的境遇都很慘,甚至是慘不忍睹。

但其實真正的瓦爾登湖並不是算“荒涼”的,所以也不要以“荒涼”的標準評判《瓦爾登湖》這本書,更不要把梭羅當做“野人”去看待。迴歸自然不等於迴歸“荒蠻”,迴歸自然不等於“不食人間煙火”!

中國自古就有“歸隱”的說法和“隱世”的高人,比如蘇軾:“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比如劉禹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到了梭羅,不過是換一種說法,書中這樣說:“如果你歡快地迎來了白天和黑夜,生活像鮮花和香草一樣芳香,而且更有彈性,更加繁星,更加不朽,那就是你的成功。”

從這段描述來講,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不論古代還是現代,“歸隱”的道理是一樣的,對“寂寞”和“孤獨”的理解也是大致相同的。

其實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多多少少都有些不同,沒有對與錯之分,只有適合自己的程度是多少。所以,也可以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瓦爾登湖。每位讀者不可能都親自到瓦爾登湖邊去看一看,到梭羅的小屋裡去坐一坐,但是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想象中的“瓦爾登湖”。


享受自己的孤獨,過想象中的生活,你也可以擁有“瓦爾登湖”


有一位致力於梭羅研究的專家,認真分析《瓦爾登湖》後,總結了五種對此書的讀法:

作為一部描寫自然的書籍

作為一部簡單生活指南的工具書

作為一部批評現代生活的批判作品

作為一部文學著作

作為一本靈魂救贖的神聖的書

對於以上5條總結,我基本上是認同的。但對於第5條,“作為一本神聖的書”,我認為概念比較模糊,“神聖的書”該怎麼理解呢?這個問題先放在後面去。我們不妨從這5點來好好欣賞一下《瓦爾登湖》。

(1)作為一部描寫自然的書籍

瓦爾登是一個具有靈性的湖,作者梭羅充滿張力的文字讓它的形象更加飽滿,它的美麗漫漶而真實,令人過目不忘。

“我沿著鐵路往家走時,大部分時間只看見黃沙地一直延伸向前,閃爍在濛濛的大氣中,而鐵路也在春日的陽關下閃爍關輝,我聽到雲雀、燕子和其他的鳥兒都到了,來和我們一塊兒共度這新的一年。”

“有時候在星期日,順風的時候我能夠聽到鐘聲,林肯的,阿克頓的,貝福德的,或者康德科的鐘聲,隱約,柔美,彷彿某種自然的旋律,值得傳入到曠野之中。在遠處森林的上空,鐘聲中糅進了某種嗡嗡的顫動,彷彿地平線處的松針是它浮動的豎琴的琴絃。”

“四周聳立著群山,從群山環抱中的小湖的中心看去,森林再也沒有比這更美麗的背景了,也不可能更美麗了;因為有著它的倒影的水面不僅構成了最好的前景,而且曲折的湖岸形成了它最自然最令人愉悅的分界線。”


享受自己的孤獨,過想象中的生活,你也可以擁有“瓦爾登湖”


(2)作為一部簡單生活的指南

“我的生活方式至少有這個好處,勝過那些不得不跑到外面去尋歡作樂、進社交界或上戲院的人,因為我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樂趣,新鮮事不斷。”

“我通過自己的經驗發現:只要有一把刀、一把斧頭、一把鏟子和一輛小工具車就能足夠應付。而對於天生好學的人,再加一架檯燈、一些文具和幾本書就夠了,這些也並不是急需品,當然花很少的錢就可以得到。”


享受自己的孤獨,過想象中的生活,你也可以擁有“瓦爾登湖”


(3)作為一部批評現代生活的批判作品

梭羅說,世上的東西只分兩類,一類是奢侈品,一類是必需品。他提倡,把慾望只控制在必需品的範圍內,這樣極少的勞動就可以滿足,省下來的時間就可以用來豐富我們的心靈,完善我們的道德了。

“許多人過著看似寧靜,實際上卻是沒有希望的生活,這也就是絕望的命運的安排。你從失去希望的城市走向沒有希望的鄉村,像水貂和麝香鼠那樣安慰自己。在人類的休憩和消遣之下,實際上隱藏著傳統的惡習,無意識的絕望。”

“不要費什麼神去得到新的東西,不論是新衣服還是新朋友。事物沒有改變,是我們變了。賣掉你的衣服,保留你的思想。如果我終生像只蜘蛛一樣,被禁閉在閣樓的一角,只要我有思想,對我來說世界還是那麼大。”


享受自己的孤獨,過想象中的生活,你也可以擁有“瓦爾登湖”


(4)作為一部文學著作

《瓦爾登湖》是美國現代文學中散文作品最早的典範之一,曾被譽為“塑造讀者人生的25部世界首選經典著作”。從下面一些句子,我們領略一下梭羅在《瓦爾登湖》一書中表現的文學之美。

“當我用鋤頭在犁溝邊翻出新土時,我把古代曾在這個天空下居住過的一個史籍沒有記載的民族所留下的灰燼翻起來來,他們作戰狩獵用的小武器也就暴露在近代的陽光下。”

“一個人住在林子裡,我一點也不寂寞。我不比一隻風信雞、或北極星、或南風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雪、或新屋中的第一隻蜘蛛更孤獨。因為我們有大自然的鼓舞,我們有太陽、風雨、夏天和冬天。”


享受自己的孤獨,過想象中的生活,你也可以擁有“瓦爾登湖”


(5)作為一本神聖的書。

前面我說過,對於這個說法我不是很贊同,因為“神聖”這個詞用在這裡概念比較模糊。從我對這本書的理解,我認為可以“作為一本重新認識自己的書”。

我們在很多時候並不是真正瞭解自己,這一點我自己很認可,雖然到了“知天命之年”,但我承認還沒有完全認清自己,俗話來講,就是“還是沒太活明白”。我認為當時梭羅也許是因為自己“活得不明白”,才去瓦爾登湖反思的。重新認識自己,可以從書中這幾段話裡體會一下:

“我來瓦爾登湖,不是去節儉地生活,也不是去揮霍,而是要儘可能減少麻煩以便做一些私事,免得因缺乏常識和生意頭腦而輸得很慘。”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我到林中去,因為我希望謹慎地生活,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我能否學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東西,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現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


享受自己的孤獨,過想象中的生活,你也可以擁有“瓦爾登湖”


三、關於《瓦爾登湖》的感悟有哪些?

貫穿《瓦爾登湖》一書始終的主張——迴歸自然。作者梭羅指出,大多數的現代人都被物質、工作和生活需求所困,過著幾乎純粹的物慾生活,失去了可貴的精神追求。距梭羅一百七十多年後的今天,他當時描敘的情形依然存在,甚至愈發嚴重。作為普通人,只關心物質生活和感官享受,幾乎很少有人去關注精神活動。

精神生活其實很重要,但追求精神生活就要面對一個大問題,是不是大家都要去瓦爾登湖,或者去尼斯湖、喀納斯湖、西湖、太湖……那誰來工作呢?換個角度講,如果我們都去湖邊蓋小木屋,環保部門也不答應。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具象的瓦爾登湖其實是一個烏托邦式的世外桃源,是遙不可及的。但真正的瓦爾登湖其實就在每個人的心裡,就在每個家庭中,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瓦爾登胡。


享受自己的孤獨,過想象中的生活,你也可以擁有“瓦爾登湖”


你完全可以把自家陽臺的一角,把你廚房改造成“瓦爾登湖”,不用大興土木,只需要一把舒服的椅子、一盞有造型的檯燈、一兩盆綠植,只要你靜下心來,你面對的就是一湖清水,微風漣漪、碧波盪漾。

其實對於梭羅來說,走進自己的小木屋,門窗一關,屋子外面是不是瓦爾登湖已經不重要了,即便屋子外面是阿爾卑斯山也無所謂。

對於絕大多數愛好閱讀的人而言,都想過離群索居,有過逃離塵世的想法。事實上,不過是想要不再那麼勉強自己,不再那麼疲憊。哪怕只是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有山有水更好,關鍵是要有自由,需要面對的只有自己。

在瓦爾登湖,梭羅真正迴歸到生命的本質,他重新認識自己,從容地面對生活,卸卻了一切繁華綺麗,反璞歸真,回到一種最為簡單、樸素、純淨原生狀態中。

通過他的《瓦爾登湖》,能夠領悟到他對生命意義最深刻的思考,透過他的文字深深體悟出“最高貴的心靈,是最能知足自滿的”。

梭羅在《瓦爾登湖》最後一章中有這樣的敘述:

“我離開森林的理由,和我搬進森林的理由一樣。我覺得也許還有好幾個生命可過,我不必把更多時間來交給這一種生命了。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很容易不知不覺地習慣於一種生活,踏出一條自己的特定軌跡。”


享受自己的孤獨,過想象中的生活,你也可以擁有“瓦爾登湖”


四、讀完《瓦爾登湖》應該思考什麼?

不論是有沒有讀過《瓦爾登湖》這本書,我認為朋友們都應該認真的思考這樣的問題,“什麼是自己想要的”?“為什麼我們不快樂”?

對於這兩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之所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者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快樂,根本的原因有三條:

一是根本不去思考;

二是沒有深入的思考;

第三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沒有把自己的“想象中的生活”放在現實中去思考。

什麼是現實?“現”就是現在,是今天,不是明天。“實”就是實際,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中國有句老話兒“到什麼歲數,做什麼事”。這就是現實的思考,該上學的時候上學,該談戀愛的時候就去戀愛,該要孩子的時候就別耽誤,有機會再生了二胎,人生挺完美的。

但有些人不這麼想,你不是說“過自己想象中的生活”嗎?我就不想結婚,我就不想要孩子,這就是我“想象中的生活”。的確是你想要的,但我認為這不是現實的思考。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管理學家,叫大前研一,他出版了一部社會觀察類著作,書中針對日本當下的社會經濟現狀和特點,概要性地歸結為一個詞,叫做“低慾望社會”。什麼概念呢?——人口減少、低生育率、超高齡化、失去上進心和失去慾望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等等。

其實“低慾望社會”這個概念,在幾年前就流傳到我國。很大程度上,這個概念同樣擊中了中國人的痛點。眼下的中國一線城市,比較顯著的特徵就是消費主義慢慢淡化,年輕人總愛把“喪”、“佛系”這樣的詞掛在嘴邊。這種種表徵,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低慾望社會”。

“不想結婚”“不願意生孩子”,也是低慾望的表現。這些看似是個體的獨立思想,但放在整體現實生活中來看,就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問題了。

另一方面來講,“不想結婚”、“不願意生孩子”更是一種缺乏勇氣的做法,內心裡是不敢面對將來婚姻中可能發生的爭吵、不願意承擔有了孩子以後的家庭責任和負擔。

我們先不要說像梭羅那樣獨自生活兩年,那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對於現在的一些年輕人來說,連深刻思考的勇氣都是沒有的。


享受自己的孤獨,過想象中的生活,你也可以擁有“瓦爾登湖”


回到《瓦爾登湖》這本書的主題上來,我認為讀過這本書,不論你是從自然描寫的角度,還是從文學的角度去欣賞,都無可厚非。但一本書讀完了,合上書本是要思考的。要在現實中思考,在現實中尋找和創造“想象中的生活”。

最後我把《瓦爾登湖》中這樣一句話送給大家:

“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著他的夢想行進,努力經營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的。他將要越過一條看不見的界線,他將要把一些事物拋在後面;新的、更廣大的、更自由的規律開始圍繞著他,並且在他的內心裡建立起來;或者舊有的規律將要擴大,並在更自由的意義裡得到有利於他的新解釋,他將要拿到許可證,生活在事物的更高級的秩序中。”


享受自己的孤獨,過想象中的生活,你也可以擁有“瓦爾登湖”

五、關於《瓦爾登湖》你不知道的事情

1、美國著名作家愛默生是梭羅的導師和摯友,愛默生在瓦爾登湖畔擁有一片林地,他應允梭羅前去居住,於是梭羅在這片林地上建造了小木屋,一邊生活一邊寫作,2年後完成了這部散文集——《瓦爾登湖》。

2、梭羅走入瓦爾登湖邊山林的時候是28歲,他當時借了一把斧頭。這把斧頭是誰的呢,它的主人叫做露易莎•梅•奧爾柯特,沒錯,她就是美國名著《小婦人》的作者。

3、1854年,波士頓的一家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瓦爾登湖》,封面由梭羅的姐姐索菲婭親手繪製的。

4、梭羅一生創作了二十多部散文作品,深刻影響了托爾斯泰、甘地、葉芝、海明威、普魯斯特等人,他逝世時年僅44歲。

5、梭羅還對一位中國詩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就是海子。但他與《瓦爾登湖》的淵源卻有些傷感,在海子自殺的時候,身上揹著一個書包,裡面就裝著《瓦爾登湖》這本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