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创业非容易,后代无贤总是空:详解大明王朝公爵家族史

一、大明爵位

大明立国以后,异姓臣子爵分三等,即公、侯、伯,用以封赏功臣。每等爵位,均分为“世爵”和“流爵”,“世爵”即世袭罔替,可以传给子孙后代。“流爵”,即只有本人一代有爵位,无法传给子孙后代。明代是崇尚军功的时代,无论“世爵”还是“流爵”,“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因此有明一代,爵位十分有含金量,获得不易。强如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已是三公之首的太师,也没能获得任何爵位。受封爵位者,均颁予诰券。券,亦称铁券,封号又分为四等,其中又以辅佐太祖朱元璋开国以及成祖朱棣靖难为最高:

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从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难推诚;余曰奉天翊运推诚,曰奉天翊卫推诚。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

如无军功,只有两种情况可以获封爵位,一种是曲阜孔圣人后裔,世袭衍圣公。另外一种是驸马都尉和外戚,二者虽受封,但是只有诰,而无券,并且多为“流爵”,无法世袭。明朝除了南明时期,迫于抗清需要,封拥兵自重的异姓臣子为王爵外,其余时代,异姓臣子生前能够获封的最高爵位就是公爵,个别功劳甚大者死后可追封为郡王。公爵,是超品,位列文武大臣诸班之首,即天子首臣。这些公爵家族,本应世代荣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家族却并没有把爵位传下去。今天,杜少就来讲一讲,大明王朝近三百年间的公爵家族史(死后追封的公爵不计入内)。

前人创业非容易,后代无贤总是空:详解大明王朝公爵家族史

明代铁券

二、洪武年间的公爵们:首代即除爵的,就有五家

洪武一朝,立国初期封了六位公爵,即开国六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之后,朱元璋又封汤和为信国公、傅友德为颍国公、蓝玉为凉国公。这九位国公,可以说是大明开国的最大功臣集团,均世袭罔替,但由于各种原因,除了魏国公一家外,其他八家都逐渐没落。

首代即除爵的,有五家:

韩国公李善长,原封宣国公,是朱元璋的元从之臣,李善长之于朱元璋,如萧何之于刘邦。他是大明第一任相国,但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愈发猜忌功臣宿将。李善长受“明初四大案”之一“胡惟庸案”牵连,举家尽诛,爵除。

宋国公冯胜,随太祖南征北战,屡立功勋,本与朱元璋亲如兄弟。皇太孙朱允炆册立后,还被封为太子太师,与颍国公傅友德一起在山西、河南练兵。但是,冯胜的女婿是皇五子周王朱橚,二人经常密会,因此引起朱元璋的怀疑。由于太子朱标已逝,太孙年幼,太祖怕冯胜帮助自己女婿夺位,因此赐死,爵除。

郑国公常茂,是开平王常遇春长子,也是宋国公冯胜的女婿。不知道冯胜是不是天生跟女婿犯冲,常茂为人忠勇,但也鲁莽。洪武十二年,冯胜为主帅,颍国公傅友德以及当时还是永昌侯的蓝玉为左右副将,率大军步骑二十万,征讨盘踞辽东的元太尉纳哈出。此次出战,大明精锐尽出,太祖朱元璋有培养勋臣二代之意,令年轻的郑国公常茂(常遇春子)、曹国公李景隆(李文忠子)、申国公邓镇(邓愈子)随征,实地锻炼军事能力。在大军面前,纳哈出投降,蓝玉携郑国公常茂去受降。没想到,在受降晚宴上,蓝玉一时兴起,将衣服脱下披在纳哈出身上,这本是示好的举动。但是纳哈出却认为是在侮辱自己,甚是不快,与左右低头默语。郑国公常茂以为纳哈出要反悔,拔刀将纳哈出砍伤。纳哈出的部众听说纳哈出受伤,四处溃散,本来的投降,变成了明军乘势进攻,大败元军,俘获二十万众。但是明军在撤军之时,殿后的都督濮英等三千精骑却被纳哈出的军队反杀。大胜之后的冯胜将女婿郑国公常茂押解回朝,但是常茂却反诬冯胜私藏良马、强娶纳哈出女儿、损失濮英等三千精骑。看着二人互相告发,太祖大怒,解除冯胜兵权,并将常茂流放,常茂死后,郑国公爵位被除。朱元璋另封常茂的弟弟常升为开国公,结果在靖难之役中,开国公常升忠于建文帝,战死浦口,爵除,全家流放云南。

前人创业非容易,后代无贤总是空:详解大明王朝公爵家族史

电视剧《朱元璋》中李善长形象

颍国公傅友德,是不世出的名将,本非朱元璋嫡系,曾先后为明玉珍、陈友谅部属。投奔朱元璋后,一生无败绩。曾经七战七胜平定甘肃,又协助徐达、冯胜北征大漠。后与汤和一起攻取四川,又以主帅身份平定贵州、云南。虽未列开国六公,却一步步凭军功晋封颍国公,太子太师,被朱元璋称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但是,傅友德与皇三子晋王朱棡是亲家,太子朱标死后,受到太祖朱元璋的猜忌,被赐死,爵除。

凉国公蓝玉,原为永昌侯,本是大明开国中生代将领中的佼佼者,深受倚重,曾随宋国公冯胜北征辽东、颍国公傅友德南平云贵。后为主帅北征辽东,捕鱼儿海一役,彻底歼灭北元在辽东的势力,太祖本欲封其为“梁国公”,但蓝玉生性傲慢,南返之时毁关而入,因此被朱元璋改封为“凉国公”。后蓝玉西征甘肃,晋为“太子太傅”,但蓝玉并不满足,自语“当封太师”。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所以蓝玉一直与太子朱标极为亲密。但太孙朱允炆册立后,朱元璋对蓝玉很不放心,终于爆发了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蓝玉身死爵除。

可以看到,晚年还活着的具有超强军事能力的勋贵,他们的死或多或少都与太子朱标早逝、太孙年幼有关。

三、洪武年间的公爵们:魏国公一系一枝独秀

其余四家洪武年间的公爵们,以魏国公徐达一系最为发达,可谓一枝独秀。而信国公汤和一系最为悲惨,也最为离奇。

信国公汤和,是朱元璋的发小,早于朱元璋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崛起后,甘为贰副,与徐达、常遇春一起,成为朱元璋手下支柱战将。但实际上,汤和军事能力一般,主要领兵均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大明开国后,主要的开疆拓土之役,汤和表现不佳。洪武元年,朱元璋命汤和在明州(今宁波)造船,为徐达、常遇春的北伐军运粮,但汤和却仅把粮食运到了镇江,未能送抵前线。洪武四年攻略陕西之战,汤和战功不及傅友德、廖永忠,后随徐达北征也战败。之后多以副将身份为明朝平定中原,不曾单独领军,这也是为什么以汤和的资历,却未能跻身六公,只封中山侯的原因。

直到洪武十一年,才被晋升为“信国公”,死后追封为东瓯王。汤和长子汤鼎在征云南时候去世,少子汤醴也在出征时候死于军中。汤鼎之子汤晟,汤晟之子汤文瑜,都早逝,没能继承爵位。但是奇怪的就在此处,虽然汤家多人早逝,但是子嗣并未断绝。大明的皇帝们却仿佛忘了这家人一般,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在位之时,汤家都没能袭封爵位。英宗年间,汤文瑜之子汤杰请求继承爵位,英宗朱祁镇竟以信国公已四十年无人继承为由,将汤家除爵。

前人创业非容易,后代无贤总是空:详解大明王朝公爵家族史

信国公汤和像

卫国公邓愈,在开国六公爵之中年龄较小,比朱元璋要小九岁。十六岁就领兵反抗元朝,早在朱元璋练兵滁州、尚未发迹之时,就率部来投,是元从之臣。在攻下金陵、抵抗陈友谅死守洪都等重大战役中立下大功。开国后,随大将军徐达、常遇春征讨四方,率部平定江淮、甘肃、吐蕃,战功卓著。洪武十年就因病去世,追封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袭爵,改封申国公。不幸的是,邓愈的夫人是李善长的女儿。李善长被诛后,邓镇因为是李善长的外孙,被连带诛杀,爵除。

曹国公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曾经与常遇春远出塞外,一举将北元赶出上都。常遇春病故于军中,李文忠接替帅位,回师帮助大将军徐达拿下山西全境。后率军十万,突袭北元皇帝爱猷识理达腊驻地,几乎将其活捉。李文忠一生作战骁勇,善于野战,进攻号诸将之首,备受信任。死后追封为岐阳王,位列开国功臣庙第三位。长子李景隆袭爵。对于李景隆,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正是他在靖难之役中,率领五十余万明军主力,却两次被燕王朱棣打败。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建文帝朱允炆会选择李景隆为大将军呢?其实李景隆一直是太祖着力培养的勋贵二代。李景隆袭爵不久,就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官太子太傅。建文帝登基后,勋贵二代中,资历、官职能与李景隆媲美的,只有魏国公徐辉祖(徐达之子)。但是徐辉祖的姐姐是朱棣正妃,所以建文帝不敢用徐辉祖。而李景隆善于钻营,曾经带兵包围周王府,帮助建文帝撤藩,因此深受信任。明初以勋贵为帅是常情,当时耿炳文新败,建文帝启用李景隆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李景隆没有继承一点其父的军事才能罢了。后来燕王军兵围南京,李景隆开城投降,被朱棣加封为太子太师,位于班列之首。但永乐二年,被削爵禁锢。

到了明朝中期,孝宗朱佑樘登基。孝宗皇帝母亲出身卑微,为收拢人心,重新启用已经除爵的开国功臣之后。常遇春的后人常复被从云南召回,与李文忠的后人李璿、汤和后人汤绍宗、邓愈后人邓炳,四人一起被任命为南京锦衣卫世袭指挥使。

到了明世宗嘉靖时期,世宗皇帝朱厚熜以小宗入嗣大统,因此再次加封功臣之后,常复的孙子常元振被封为怀远侯,李璿的孙子李性为临淮侯,汤绍宗为灵璧侯,邓炳的儿子邓镇坤为定远侯,四侯一直传至明末。

而洪武九公之后,唯一一直世袭罔替的,就是魏国公徐达一支。

魏国公徐达,是明军元帅,武臣之首,大明江山,大半是徐达打下的。死后追封中山王,位列功臣庙第一位。长女是燕王朱棣正妃,也就是成祖仁孝皇后徐氏。徐达去世后,长子徐辉祖袭爵。徐辉祖与李景隆不同,有其父徐达之风,是个帅才,常年掌管中军都督府。但是在燕王靖难过程中,因为身份特殊不被信任,没有委以元帅之任。直到李景隆惨败后,才被委以重任,带兵与燕军战于齐眉山,大胜,让燕军陷入困境。但是此时建文帝仍对其不信任,再次召回京师,遂至南军失控,燕军一路南下攻破南京。等到朱棣登基后,徐辉祖对自己的姐夫朱棣并不尊敬,认为其非正统。成祖想要杀他,但是考虑到徐达的影响力,作罢。徐辉祖死后,朱棣认为中山王不可无后,于是让徐辉祖长子徐钦袭爵。徐钦后惹怒成祖,被夺爵。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再次复爵。从此,这一支一直安安稳稳的袭承公爵爵位,直至明亡。可以说,徐辉祖后人能世袭罔替魏国公,完全是因为首任魏国公徐达的巨大个人威望,否则早被革爵了。

前人创业非容易,后代无贤总是空:详解大明王朝公爵家族史

中山王徐达

四、永乐年间的公爵们:传承率最高的一批公爵

以大明的军功制度,如果没有靖难之役,可能不会再有臣子集中受封公爵。但是随着朱棣由燕王变成了成祖,这些跟着他血战的原中下级军官,在靖难之役中迅速成长为一方统帅。成祖永乐年间的公爵共有六家,其中靖难功臣有三家,他们是:

淇国公丘福,原仅为燕山中护卫千户,靖难后官至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师。在历史文学著作《明朝那些事》中,作者说张玉是靖难第一功臣,其实这是不对的。靖难武臣中,排名第一的是丘福。丘福作战勇猛,为人谦逊,但不似帅才,永乐七年,丘福以主帅身份,率十万精骑北伐鞑靼,结果不听副将劝阻,轻敌冒进,导致全军覆没,丘福和四位副帅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皆战死。成祖大怒,将其除爵,一家发配云南。丘福曾为汉王朱高煦一党,并多次建议立汉王为储君。永乐七年,太子已立,丘福战败被处罚的如此之狠,恐怕也有其素与汉王亲近有关。

成国公朱能,原为燕山中护卫副千户。在靖难之役中,随朱棣夺取北平九门,击败耿炳文和李景隆。建文四年,燕军采取斩首行动,一直向南京方向挺进,结果在淝河一役战败,朱棣麾下大将王真战死。当时诸将均心生畏惧,劝朱棣北返。朱能怒斥道:“汉高祖十战九败,却终有天下。我们连连获胜,岂能因小败而退兵!”朱能一番话,稳定了军心。之后,他率军击败南君主将平安、盛庸。受封成国公,位列靖难功臣第二。后来,朱能死于南征安南的路上,其子朱勇袭爵,这一家一直世袭罔替,直至明朝灭亡。

英国公张辅,是朱棣麾下大将张玉之子。张玉,曾为元朝枢密知院,元亡后还曾追随元顺帝逃亡漠北,洪武十八年才归附明朝。投降明朝后曾随蓝玉参加过捕鱼儿海战役,后在朱棣麾下任燕山左护卫指挥佥事,与朱能并为朱棣麾下大将,时人称为“张玉善谋,朱能善战”。靖难东昌之役中,因救朱棣被南军包围,力竭而死。张玉成为了靖难之役中,燕军战死的第一位大将。朱棣登基后,追封张玉为荣国公。仁宗朱高炽即位后,追封张玉为河间王。

奇怪的是,朱棣并未让荣国公的爵位世袭罔替,而是只将同样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出色的张辅封为信安伯。究其原因,张辅的妹妹是朱棣的妃子,张辅是外戚。外戚有军功,是极为敏感的一件事,朱棣怕厚赏张辅引起军心不满。后来,丘福和朱能为张辅鸣不平,朱棣才将张辅晋为新城侯。

永乐初年,安南陈朝发生内乱,外戚黎季犛篡位,建立胡朝。黎季犛谎称陈朝绝嗣,恳请成祖册封其为安南国王。谁知陈朝后裔陈天平跑到南京告状,于是朱棣派遣都督黄中率军五千护送其回国。黎季犛假意答应,却半路袭击明军,将陈天平杀死。朱棣大怒,以朱能为主将、新城侯张辅和西平侯沐晟讨伐安南。朱能军中病逝后,张辅接替帅位,一战定安南,消灭胡朝。由于陈朝绝嗣,故将安南并入明朝,设立交趾布政司,自唐末脱离中原四百余年的交州故土,再次并入中华。战后,张辅进封为英国公,世袭罔替。

张辅的这个英国公,是货真价实自己打出来的,并非是受到其父蒙荫。

前人创业非容易,后代无贤总是空:详解大明王朝公爵家族史

英国公张辅像

后来交趾复叛,张辅一生四至交趾,平定叛乱。但是朱棣没有仿效太祖年间以沐氏镇云南的做法,导致张辅一离开,交趾就反叛,动荡不已。至于为何不派张辅世镇交趾,众说纷纭。但是当年大明开国,将星璀璨,而成祖永乐十四年后,将星凋零,张辅作为当时军队实际上的第一名将,是不可能被留下镇守边陲的。最终在宣宗朱瞻基时期,明军撤退,交趾再次脱离中华而独立。

张辅离开安南后,又曾三次随成祖北伐漠北。仁宗朱高炽登基后,张辅官居太师,掌管中军都督府。宣宗朱瞻基时期,果断与好友汉王朱高煦断绝来往,并帮助宣宗平定汉王叛乱。英宗即位后,与“三杨”俱为辅政大臣。但是随着“三杨”病逝,英宗朱祁镇愈发宠幸宦官王振,而不听张辅之言。在土木之变中,张辅从征却无指挥权,年已七十五岁,一代名将最后死于乱军之中。但是其子孙一直承袭英国公爵位,直到明朝灭亡。

除了这三家外,另有两家被封为世袭罔替的公爵:

黔国公沐晟,是沐英次子。沐英是太祖义子,因随邓愈平吐蕃有功,封西平侯。后随傅友德、蓝玉征云南后,因为云南环境复杂、民族众多,于是沐英被留下镇守,从此沐氏子孙,世守云南。沐英死后,被追封为黔宁王,沐晟袭爵西平侯。在与张辅征讨安南后,沐晟晋升为黔国公,世袭罔替,为大明在云南的最高代表,既统军又官民,权势极大。沐氏子孙也一直袭爵,直至明亡。

定国公徐景昌,

可谓是永乐年间最出乎意料的一位公爵,恐怕也很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位公爵。徐景昌的父亲,是中山王徐达的四子,徐增寿。徐增寿与朱棣交好,在靖难之役中充任燕军在朝廷的间谍。后来被建文帝察觉后,亲手将其斩杀。朱棣感念他的功劳,将其追封为定国公,命其子徐景昌袭爵,于是中山王徐达的后人,就有两支成为公爵。一支是徐辉祖后裔,一支是徐增寿后裔。实际上的初任定国公徐景昌骄纵不法,多此被弹劾,但都被成祖朱棣宽恕。其子孙也世袭爵位,直至明亡。

五、终明之世,仅存的五家世袭公爵

成祖朝后,很难再有臣子能够立下媲美“开国”、“靖难”的军功,因此生前受封公爵者只有三人。

忠国公石亨,代宗朱祁钰时期,石亨因抵御瓦剌也先,在北京保卫战立下战功,获封武清侯。但是本为代宗心腹的他,却在景泰八年代宗病重之时,毅然转投英宗朱祁镇,发起夺门之变,助英宗复辟。因为夺门大功,石亨被进封为忠国公。但是,其人粗鄙,狂放自大,最终被英宗除去,除爵。

保国公朱永,是抚宁伯朱谦之子。朱谦与成国公一家并无血缘,在代宗时期抵御瓦剌也先有功,被封为抚宁伯。朱永袭爵后,在宪宗时讨伐流民,因功升任抚宁侯。之后征讨女真部落有功,进封保国公,此公爵为流爵。之后,他在大同抵御蒙古有功,特赐世袭两代。因此,保国公在传给其子朱晖后,其子孙后代仍袭爵抚宁侯。直到南明弘光帝时期,第八代抚宁侯朱国弼才因拥立之功,再次被晋升为保国公,在魏国公徐弘基死后,短暂成为南明首臣。但是这位保国公毫无先祖之风,昏庸无能,沉迷酒色,最后投降满清。

宁国公魏良卿,这可能是大明三百年间,最搞笑的一位国公爷了。魏良卿,是大太监魏忠贤的侄子。天启六年,袁崇焕宁远大捷,无耻的魏忠贤硬将功劳摊到自己一直务农的侄子 身上,将魏良卿封为肃宁侯。后来,朝廷兴修三殿,魏忠贤称此为大功,将魏良卿进封为宁国公,加太师,爵同魏国公。当然,魏忠贤倒台后,这位无尺寸之功的宁国公也被斩首示众。

因此,终大明之世,一直世袭罔替直至明末的公爵家族,只有魏国公、定国公、黔国公、英国公、成国公五家而已。而这五大家族,也在明亡之时展现了不同的家风。

首先来说说徐达系的两家公爵。

魏国公,前文已述,第三代魏国公徐钦在仁宗朱高炽时期复爵后,这一家就一直安安稳稳的承袭着爵位。到了第四代魏国公徐承宗开始,历代魏国公均担任“南京守备勋臣,兼领中军府”。明朝自迁都北京后,南京虽仍旧保留一套完整的官僚系统,但是多为闲职。当时在南京系统中,有三个位置最为关键,即南京兵部尚书(挂参赞机务衔)、南京镇守太监(不常设)、南京守备勋臣。这三个职位,分别代表文官、太监、武勋三大势力,俱掌南直隶兵马。但也是从第四代魏国公开始,魏国公家族远离了政治中心北京。

第五代魏国公徐俌,是魏国公家族史上的又一巅峰。南京守备勋臣,其实不止一人,一般以魏国公、成国公两大家族为守备,而以其他侯、伯家族担任协同守备。在徐俌之前,守备兼领中军都督府,而协同守备兼领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事,二者职务上并没有明显的地位高低之分。结果在徐俌接任南京守备之后,怀柔伯施鉴却由于在他之前就担任了协同守备,所以地位在他之上。徐俌不满,上书朝廷,明孝宗从此规定,南京守备勋臣以爵位论高低。这是魏国公家族史上的重要节点,保证了魏国公一族在南京超然的政治地位。徐俌一生两次担任南京守备勋臣,纵横南京五十余年,深受士民爱戴。

到了明末,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后,第十代魏国公、南京守备勋臣徐弘基,率百官迎福王朱常洵来到南京。公爵在明代是超品(太师才是一品),一旦位列朝堂就是班列第一,徐弘基此时是名义上的南明首臣,但他与南明掌握实权的马士英、阮大铖不和。其死后,末代魏国公徐文爵,跟随着弘光朝廷在南京,投降满清。魏国公爵位至此断绝。

定国公,史称“魏国后人多贤,而累朝恩数,定国常倍之”。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先祖徐增寿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蒙荫子孙。魏国公一系由于不是成祖系的嫡系人马,只能世居南京,而定国公一系则世居北京这个政治中心,带着鲜明的皇帝亲随的特征。这一支在朝堂上经常被文官弹劾,但是都被历代皇帝驳回,恩宠日隆。第五代定国公徐光祚迎接世宗嘉靖帝登基,再次站队成功,被加封为太师。这个家族的巅峰在第七代定国公徐文璧,其人小心谨慎,深受神宗万历皇帝喜爱,任太师,久为“班首重臣”,多次代替皇帝祭天,可谓荣宠至极。家族传至第九代定国公徐允祯,在大顺军攻破北京时被义军杀死。相比末代魏国公投降之举,定国公一系也算是为国尽忠,死得其所,更符合徐达之后的身份。

再来看看靖难功臣成国公与英国公两家。这两家在大明,远比徐达系两公重要,可谓是最强勋臣。但是成国公的发展却远不如英国公一系,主要是从第二代开始,成国公家族就有了掉队的趋势。

二代成国公是朱勇,成国公、英国公两家,在最初设计中,是轮流执掌大明兵权的武勋。宣宗时期首任英国公张辅被解除兵权后,成国公朱勇就接掌兵权。结果在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中,成国公朱勇率军想去营救被困于土木堡的英宗朱祁镇,却在鹞儿岭中伏战死,五万精锐骑兵皆没。战后,于谦追究朱勇战败之责,代宗朱祁钰将成国公一家除爵。后来,吏部尚书胡濙求情,又恰逢代宗想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急需支持,于是允许朱勇之子朱仪袭爵,但是岁禄从三千五百石降至一千石。直到英宗第二次登基后,才将朱勇追封为平阴王,而让朱仪出任南京守备勋臣。成国公家族经此折腾,实力大减,此后经常与魏国公一族轮流担任南京守备勋臣,但成国公一族并不是世代担任,更像是在魏国公年幼时期补缺所用。

直到第七代成国公朱希忠时期,因为曾在行宫夜火时救了嘉靖帝,因此被宠信,掌后、右军都督府,并且总掌神机营、十二团营,在嘉靖至万历初年间,显赫一时,历仕三朝,代表皇帝祭天六十余次。万历元年时还被追封为定襄王,张居正亲自为其做碑文。

从朱希忠以后,成国公一家复兴,不再任南京守备勋臣,而是留在了政治中心北京。传至第十三代成国公朱元臣,这位末代国公却成为了有明一代最可耻的勋臣。李自成的大顺军攻打北京之时,崇祯命其总督中外军事,辅佐太子。结果城陷后,朱纯臣作为当时北京城中的首臣,向李自成投降并劝进。没想到,李自成进入紫禁城后看到了崇祯让朱纯臣总督军务的诏书,痛恨其首鼠两端的卑劣行径,将其斩杀。

英国公一系,自张辅死于土木堡后,九岁的张懋袭爵。这位年幼的英国公自幼习武,在宪宗时期掌京营、五军都督府。正德年间去世,追封宁阳王,握兵柄四十年,史书对其评价极高。可以说,前两代英国公加上先祖张玉三代被追封为王,一举奠定了英国公家族的地位,也拉开了同成国公一族的差距。因此有明一代,除了黔国公一族外,通常认为英国公一族是地位最高的勋爵家族。可能张玉这个元朝旧臣做梦都想不到自己家族会如此显赫。历代英国公一般都执掌北京的中军都督府和京营,实权和地位都高于执掌南京中军都督府的魏国公一族。

到了第七代英国公张维贤时期,这个家族再次到达巅峰。张维贤袭爵已是万历末期,朝廷党争严重,他素来亲近东林党。在明末三大案之一的移宫案中,张维贤以英国公之尊,亲自和东林党人将年幼的天启帝从乾清宫中抬出,挫败了魏忠贤和李选侍企图控制天启帝的阴谋。天启帝时期,魏忠贤全面掌权,东林党几乎被屠戮殆尽,但是也不敢拿执掌京营的张维贤怎么样。天启帝驾崩后,魏忠贤想改立他人之子谎称天启帝之子继承大统,结果英国公张维贤火速进宫,迎立信王朱由检继位。可以说,张维贤是英宗之后,唯一一位功在社稷、影响朝局的勋臣。传至第九代英国公张世泽,在大顺军破北京之时,被义军杀死。

前人创业非容易,后代无贤总是空:详解大明王朝公爵家族史

云南沐王府

最后就是孤悬西陲的黔国公一系,黔国公地位尊崇,有权代表大明天子教化四周蛮夷,处理番邦事宜,在明朝犹如实权藩镇。但沐氏一直对大明十分忠诚,自沐晟后,传至第十三代黔国公沐天波,也就是末代黔国公。崇祯皇帝自缢后,云南各土司趁机作乱,于是沐天波联合大西军将领李定国,镇压叛乱后,在云南拥立永历帝,黔国公沐天波成为永历朝廷首臣。后不敌清军进攻,沐天波护着永历帝逃入缅甸。沐氏镇西南270余年,缅甸王看在沐天波的面子上,勉强接纳了南明诸臣。但不久,缅王之弟发动政变自立,之后发动“咒水之难”,尽杀南明诸臣。本来,新缅王命令不得伤害黔国公,但是沐天波为保护诸臣,夺刀奋起反抗,在乱军之中被杀。沐天波,不负沐氏子孙忠义之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