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为弘一法师画像,时隔八载补作题跋历劫记

徐悲鸿为弘一法师画像,时隔八载补作题跋历劫记

徐悲鸿为弘一法师画像,时隔八载补作题跋历劫记


徐悲鸿为弘一法师画像,时隔八载补作题跋历劫记


徐悲鸿为弘一法师画像,时隔八载补作题跋历劫记


徐悲鸿为弘一法师画像,时隔八载补作题跋历劫记


徐悲鸿为弘一法师画像,时隔八载补作题跋历劫记

泉州开元寺右侧,有“弘一法师纪念馆”。纪念馆陈列室正中,悬挂着一幅弘一法师油画像,还收藏一幅题跋。画和跋都是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的作品。是新加坡薝萄院广洽法师请画,并由广洽法师转赠的。这份艺术珍品保存于纪念馆,却是劫后幸存的。

徐悲鸿为弘一法师画像,时隔八载补作题跋历劫记

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经常以自己的作品在国外展售,得款救济祖国难民,并参加民主运动。1939年夏,徐悲鸿在新加坡,绘画义卖,寄寓于黄曼士别墅。黄曼士是黄培松次子。黄培松,清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科武状元,辛亥革命后为福建护军使。长子黄孟圭,任福建省教育厅长。新加坡华侨中,福建人很多,经黄氏活动,影响很大。

当时,广洽法师住持新加坡薝蔔院。法师福建人,与弘一法师缘谊最深。1939年弘一法师六十岁,广洽特请徐悲鸿为其画像祝寿。时徐四十四岁。八年后,日本帝国主义已投降,徐悲鸿居住北京,时年五十二岁,想起当年为弘一大师画像事,特补写了一幅题跋,寄给广洽法师。跋云:

“早岁识陈君师曾,闻知今弘一大师为人,心窃慕之。顾我之所以慕师者,正从师今日视若敝屣之书之画。悲鸿不佞,直至今日尚沉湎于色相之中,不能自拔。于五六年前,且恳知友丐师书法。钝根之人日以惑溺,愧于师书中启示未能领悟。民国廿八年夏,广洽法师以纪念弘一师诞辰,属为造像。欣然从命,就吾所能,竭吾驽钝于师,不知不觉之中,以答师之唯一因缘,良自庆幸。所愧即此自度微末之艺,尚未能以全身诣其极也。卅六年初秋悲鸿重为补书于北平寓斋”。

徐悲鸿为弘一法师画像,时隔八载补作题跋历劫记

广洽法师得此题跋,珍重保存。其画像保存于开元寺弘一法师资料室。解放后,开元寺内筹办弘一法师纪念馆,为使画跋合璧,广洽法师特委托同安马巷一归国华侨,转送题跋给纪念馆。怎料,那华侨到达马巷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红卫兵到处破“四旧”,徐悲鸿的这一题跋,也被扔进“四旧”堆中,待付之一炬。当时,马巷文化馆工作人员陈瑞棋,见题名,知是珍品,遂找个借口取出,暗地保存,得免于火劫。

陈瑞棋考虑,保存这幅手迹的最好办法,应是送“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于是,把题跋拍成照片,夹在信内,寄给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生——同乡杨加兴,请他与“纪念馆”联系,表示愿意亲自送上北京。在正常的年代,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鉴于“文革”的荒唐暴乱,徐悲鸿纪念馆急采取措施,把重要文物全部移藏于故宫博物院,以避浩劫。“纪念馆”剩下个空架子,自身不能保,哪里还管得了接受赠与之物。杨加兴回信把情况告知瑞棋,瑞祺于是潜光敛毫,隐藏这一珍品。

瑞祺保存徐悲鸿手迹一事,只有马巷某中医师知情。在拨乱反正之后,那医师出于对广洽法师的敬重,特把实情告知。广洽得知此珍品尚在人间,其欣喜真无可名状。1985年,丰子恺在家乡的“缘缘堂”重建落成,广洽法师应邀回国。为了弘一法师这一重要文物,特地逗留厦门,向厦门市宣传部查访。经部长亲自前往,拜访了陈瑞祺,说明来意。陈瑞祺欣然携卷轴同车往普陀寺会见广洽法师。广洽特地设宴招待。物归原主时还拍照留念,一张是题跋,一张是交接场景。广洽还赠信一封,请陈回家时才启封。厦门市宣传部知道这件事的原委后,根据广洽法师的意愿,把这幅题跋转送给泉州市。泉州市有关方面,慎重其事地举行迎接仪式,并赠送奖状表示谢意!

如今弘一法师纪念馆中,徐悲鸿所造油画像与题跋已经合璧了。知道这段曲折过程,参观者在看到画像与题跋时,将会引起许多联想!

徐悲鸿为弘一法师画像,时隔八载补作题跋历劫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