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政王多爾袞死後被順治皇帝定罪直到乾隆皇帝才將其平反


攝政王多爾袞死後被順治皇帝定罪直到乾隆皇帝才將其平反

多爾袞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650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滿清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國歷史上頗具爭議和濃厚影響力的人物。

1626年,努爾哈赤在寧遠大戰中被明軍將領袁崇煥的大炮所擊傷,後來傷重不治引發感染而身亡。但是,由於他在生前並沒有明確指定繼位的儲君人選,直接導致諸貝勒立即展開了奪嫡之戰,差點兒造成了後金的分裂。

雖然有跡象表明努爾哈赤曾有意冊立多爾袞為儲君,但當時的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他們個個都戰功卓著,手握重權,自然不是稚嫩的多爾袞幾兄弟可以抗衡的。

最後,皇太極在這次奪嫡大戰中勝出,繼位成為後金政權的新任大汗,改元天聰。在皇太極的率領下,後金政權步步壯大並更名為大清,不斷與明朝政權進行抗爭,積極為入主中原做準備。

1643年,皇太極突然過世,多爾袞在多鐸和阿濟格的支持下,與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爭奪帝位。雙方一時間相持不下,眼看就要兵戎相見,作為一種妥協,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的身份輔保皇太極的第九子

福臨登基稱帝,也就是順治皇帝。

1644年,就是順治登基的第二年,多爾袞便以攝政王的身份親率八旗軍進入山海關,佔領北京城,實現了滿人入主中原的夙願。一時間,攝政王多爾袞的威名遠播,無人能出其左右,據《清世祖實錄》記載:

關內關外,鹹知有睿王一人。

1647年,多爾袞以“府第逾制”為由,罷免了濟爾哈朗的輔政王之職,改由自己的胞弟多鐸繼任為輔政王。從此開始,大清的軍政大權徹底被多爾袞完全掌握,再也無人可以制衡和約束他。

權勢熏天的多爾袞自然不會忘記當年和他爭奪帝位的肅親王豪格,逐漸將矛頭對準了這個不聽話的大侄子。

攝政王多爾袞死後被順治皇帝定罪直到乾隆皇帝才將其平反

清軍入關後勢力分佈圖

在清軍入關以後,豪格就被授予靖遠大將軍之職,負責剿滅大順大西的農民起義勢力。而能征善戰的豪格果然不負眾望,在平定完張獻忠之後豪格率軍凱旋還京,遂引起了多爾袞的警覺並很快下手。據《清史稿》記載:

坐豪格徇隱部將冒功及擢用罪人揚善弟吉賽,系豪格於獄。

豪格就以這樣莫須有的罪名被下獄,在氣病交加之下,竟然不久就過世了,年僅三十七歲。豪格死後,多爾袞順勢將原先隸屬皇太極的正藍旗也以“俟歸政然後隸於上”的名義暫據為己有,但承諾會在順治帝親政後歸還。

攝政王多爾袞死後被順治皇帝定罪直到乾隆皇帝才將其平反

孝莊太后

加之,多爾袞和孝莊太后長期以來都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使得自己的地位已經形同於皇帝。但是,隨著順治帝福臨的日益長大,他對於這個凌駕於自己之上的叔父攝政王表現得日漸敵視,只是礙於多爾袞的權勢而選擇隱忍。

1650年,也就是順治七年,攝政王多爾袞病倒,在經御醫調理逐漸好轉後北出狩獵。十二月初七,狩獵的隊伍抵達喀喇河屯(今河北省境內),結果多爾袞兩天後就傳出過世的消息,死因竟然是墜馬而亡,終年三十八歲。

多爾袞的死亡實在是太過突然了,其中的蹊蹺之處也著實太多。第一,他雖然之前患病,但是在身體狀況好轉的情況下才外出狩獵;第二,臨行前還處理過一系列軍政事務,精神狀況也沒問題;第三,多爾袞一生戎馬行軍,戰功赫赫,怎會從馬上墜落。

當多爾袞的靈柩被運回北京時,順治帝表現得非常悲慟,親率文武眾臣縞服於東直門外,還追贈多爾袞為

“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准許其風光大葬。這件事,一直被後世所質疑,順治帝對於多爾袞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頗有欲蓋彌彰之嫌,很可能只是為了暫時穩住多爾袞的殘留勢力,避免發生叛亂。

在順治帝親政後,被多爾袞長期排擠的濟爾哈朗一族終於重新崛起,開始在順治的默許之下對多爾袞兄弟展開瘋狂的反擊。

多爾袞的胞兄阿濟格首當其衝,成為第一個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在多爾袞生前,阿濟格就恃功自傲,一貫的囂張跋扈,因而樹敵頗多。多爾袞過世後,阿濟格竟然意欲承襲攝政之位,自然被順治帝以“舉動叵測”的罪名削爵幽禁,之後下旨賜死。

除掉阿濟格後,濟爾哈朗又聯合了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等人聯名上疏彈劾多爾袞生前的多項罪名。

順治帝當時就怒了,很快下旨同意徹查多爾袞被彈劾的“十四條大罪”。據《清史稿》記載:

詔削爵,撤廟享,並罷孝烈武皇后諡號廟享,黜宗室,籍財產入官,多爾博歸宗。

也就是說,順治帝確實在多爾袞死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清算,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為多爾袞平反,“復還睿親王封號,追諡曰忠,配享太廟。”但在相關的正史中,卻並沒有見到被人說得言之鑿鑿的所謂“刨墳鞭屍”的記載。

之後,順治帝福臨在原有兩黃旗的基礎上,又把多爾袞麾下最精銳的正白旗也予以收回,形成了後世通常所說的“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樣,順治帝空前加強了自己皇權對於八旗軍的控制。

攝政王多爾袞死後被順治皇帝定罪直到乾隆皇帝才將其平反

順治皇帝

文史不假個人認為,多爾袞之死應該是順治皇帝在親政前下得一盤大棋。由於多爾袞長期把持著軍政大權,順治對於自己能否親政,或者說即便親政了,能否擁有真正的實權一直心存疑慮。而且,多爾袞還不到四十歲,等他自然死亡實在太不現實了。

鑑於順治皇帝對多爾袞異常決絕的態度,此後的康熙和雍正兩任皇帝,雖認同多爾袞巨大的歷史功績,但卻未敢對此案進行平反。在時隔百年後,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終於做出大膽的決定,為多爾袞進行平反昭雪。

不過,儘管乾隆皇帝曠古爍今,但他也不敢輕易違背祖制。所以,乾隆在為多爾袞正式翻案前,還耍了個小聰明。在乾隆三十八年,他試探性的提及多爾袞案以測試各方的真實反應,據《清史列傳》記載:

念我朝定鼎之初,睿親王實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勞未可盡泯。

乾隆的投石問路之舉,顯然是一個信號,很快就在宗室之中和朝野上下得到了積極的回應。這樣,乾隆皇帝有了更多的底氣,在不觸及清世祖皇威的前提下,決心為多爾袞徹底進行平反。

攝政王多爾袞死後被順治皇帝定罪直到乾隆皇帝才將其平反

1778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三年,多爾袞案在一百二十多年後終於被平反。據《清高宗實錄》記載:

王之立心行事,實為篤忠藎,感厚恩,明君臣大義。乃由宵小奸謀,構成冤獄,豈可不為之昭雪?

乾隆帝的這次平反昭雪之舉可謂徹底,不僅恢復了多爾袞睿親王的封號,還追諡號為

“忠”。縱觀兩百多年的清王朝歷史,獲此諡號的僅有兩人,除了多爾袞,還有就是後來的恭親王奕訢。

既然重新評定了多爾袞,乾隆皇帝索性就連之前因故被削爵和罷除玉牒的多鐸與豪格等人也一併進行了平反。

攝政王多爾袞死後被順治皇帝定罪直到乾隆皇帝才將其平反

多爾袞塑像

而為了保證順治皇帝高大光輝和英明神武的形象,乾隆皇帝一句

“乃由宵小奸謀,構成冤獄”就把造成多爾袞冤案的罪責甩鍋給了當年提起彈劾的宗親和大臣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