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幸福”,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送給家長3個幸福小錦囊

我們總是感慨現在的孩子太幸福了,想吃什麼就有各種好吃的,想玩什麼就有各種新奇的玩具,還有各種先進的設施和網絡設備,給孩子提供了很好甚至說是優厚的物質條件。但是所有的這些都是我們以為的,那麼孩子真的以為他們很幸福嗎?

在著名教育家,芭學園創始人李躍兒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中講到,當一位新來的教師問孩子們是不是幸福的時候,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講“不幸福“。老師很驚訝,當老師試圖用自己幼年時很差的物質條件來和他們現在很誘惑的物質條件做比較時,孩子們仍然說他們不幸福。當問到他們什麼是幸福是,孩子們給出了各種五花八門的答案。

那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雖然生活條件很好卻感覺自己不幸福,如何才能讓孩子重拾幸福呢?《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李躍兒老師從芭學園的小朋友的各種案例中,給出了我們答案。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雖然生活條件很好卻感覺自己不幸福?

1.打罵孩子

很多家長以為棍棒底下出孝子,或者即使本身不贊成打罵孩子,但是行動上還是會去打罵孩子,因為打罵過後,孩子確實會變得比之前聽話了。

書中講到了一個從小被父親打大的小男孩,最後走入了歧途,落入法網。他在談到父親時,他說這一生都很恨父親,是父親的打罵讓他越來越仇恨,而做父親的卻一直沒有發現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他以為因為愛孩子,所以才去打罵孩子。

我們可能會說自己沒有那麼極端,只是在某些情況下才會打罵孩子,因為害怕孩子走歪了。K媽想說的是每個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可打孩子雖然能讓孩子變得聽話,可是孩子感受到的不再是愛,而是種下了一種恨的種子。當有一天孩子有能力反抗時,他必然會加倍的報復。

“我們不幸福”,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送給家長3個幸福小錦囊

2.強迫孩子

書中講到一個小男孩剛來到芭學園時,滿眼都是恐懼,眼神空泛。後來經過了解才知道,爸爸為了鍛鍊孩子的膽量,總是從孩子背後偷偷地將孩子突然推進游泳池,有一次甚至從高處推下。孩子害怕極了,他感到了極度不安全,恐懼隨時會面臨危險之中。

我們太希望孩子能成才了,以為通過強迫孩子不斷去鍛鍊,就能克服一切困難,讓孩子成為人中之龍鳳。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在他人面前表現得開放,外向,能夠上臺演講,於是我們一次次給孩子報名演講,多幾次參加上臺演講的機會。因為家長認為孩子內向,不愛說話,多上幾次臺就好了,就能和其他孩子一樣侃侃而談了。殊不知這樣不斷地強迫孩子,讓孩子會變得更恐慌,更加不自信,有時甚至是精神狀態的崩潰。

“我們不幸福”,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送給家長3個幸福小錦囊

3.學業的負擔

書中講了兩個例子,其中一個是一個小女孩,每天不管多晚,有時甚至夜裡醒來,第一想法就是要完成作業,無論家長如何勸說,孩子都不聽,都要堅持必須完成作業,孩子說要不然老師說過不完成作業會怎麼樣怎麼樣受處罰。孩子說這句話時渾身都表現出的是害怕和恐懼。

還有一個被全家認為是天才畫家的小男孩,因為上學後每天寫作業寫不完被老師批評,後來孩子越來越厭學,甚至不再去學校,孩子瞬間成為了家裡的問題男孩。他一天沒上學,全家就陷入了一個恐怖的氛圍。媽媽都快被壓垮了,張口閉口都是寫作業,而對孩子可憐巴巴地看著每一個從他身邊走過的家人,希望有人能和他下會兒棋的願望,從來沒有被發現過。

學習和做作業固然是孩子學習生涯中的重要任務,但孩子還有他作為孩子的任務,就是被愛和玩耍。凡事都有個度,我們讓孩子好好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不就是希望他能幸福嗎?可是如果我們一味的追求孩子必須在學業上取得我們所期望的,而忽略了他作為孩子的需求,很多時候反而會背道而馳。

“我們不幸福”,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送給家長3個幸福小錦囊


我們那麼愛自己的孩子,希望他能夠幸福,那應該如何做呢?

李躍兒老師在《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中強調了孩子擁有創造幸福能力的重要性,《窗邊的小豆豆》中芭學園的原型夏山學校也強調了其重要性。

我們人類都有自我修復的機制,孩子也不例外,從嬰兒到成人一路不管多麼順風順水,也不管我們想如何去保護孩子,孩子都不可避免地會經歷各種各樣的困難。想要真正擁有幸福,必須是孩子自身是一個能製造幸福的發源地。孩子只有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安全的有價值的,才可能去創造幸福。我們要做的是:

1.擁有一顆童心

只有擁有了這個童心,我們才可能讀懂孩子的心,才能知道他需要什麼樣的愛,會有什麼樣的需求。作者講到一個小女孩把自己撿到的一個最喜歡的貝殼送給老師時,旁邊的媽媽一直在讓女孩說在家練了一晚上的話,可女孩一個字也說不出。但當李躍兒老師看到孩子臉上那真摯的感情,和她接過禮物時孩子喜悅的表情時,她就懂了孩子的心,這就是孩子表達對老師最真誠的方式,而不是我們成人的那一套。

當孩子非要哭著要某種東西時,他可能更需要的是來證明父母是否愛他,如果理解童心,一個溫暖的擁抱和幾句耳語,可能遠比嚴厲的呵斥和威脅更能起作用。

當孩子不小心把事情搞砸時,可能是她小小的身軀確實沒有足夠的力量,雖然他極力想做好來討好爸爸媽媽,給孩子一個犯錯誤的學習機會,遠比一個嚴厲的批評,要讓孩子收穫更多。當孩子從小就被這種懂自己的心和愛來澆灌時,即使有一天他真的遇到什麼艱難險阻,他的心中都會相信有人在愛他,願意給他機會,從心底他都會感到幸福而不論環境如何變化。

“我們不幸福”,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送給家長3個幸福小錦囊


2.給孩子一定的自由

現在的孩子從出生,我們就開始給孩子規劃什麼時候上早教班,報哪種興趣班,上什麼學校,甚至畢業後從事什麼工作,我們都事無鉅細的操持著這些,因為太害怕孩子走彎路,太希望孩子成功了。確切的講,讓孩子成功的走向我們預測的道路。可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他有自己的人格,也有自己的人生願景,雖然有時他不明確那些具體是什麼,但很明確的是,它不是家長設定好的。

​芭學園的孩子在不想聽課時就可以出去玩,這個不受任何的限制,孩子有學習和玩的自由。那裡的孩子還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找園長進行交流和反應,使自己的需求能夠得到更好的滿足。

回想我們的成長軌跡,我們的很多人生選擇,都是父母給我們規劃好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光鮮,很美麗,但是到底我們幸不幸福,只有我們自己說了算。

同樣孩子作為獨立的人,他知道什麼是更適合他的,哪種方式能讓自己更幸福。

我們試著多蹲下來,解放雙手和嘴巴,多聽聽孩子,多讓孩子去嘗試,讓孩子多一些自由。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自由是有條件的,不是盲目的,必須保證孩子的安全以及身心健康發展的前提下。


“我們不幸福”,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送給家長3個幸福小錦囊


3.相信孩子

在孩子感到不幸福的原因中很大程度來源於學習的壓力,同時也是家長最為困擾的地方。有時候因為孩子寫作業,家長變得焦慮,甚至是抑鬱。我們之所以會這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不夠相信孩子,總覺得如果沒有我們的監督,孩子會完不成或者是寫不好,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者說成績不夠理想。

著名家庭教育家尹建莉老師在她的書籍《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分享她女兒寫作業的事情,她說她從來不陪孩子寫作業。她所做的就是很堅定的相信孩子自己可以完成自己的專業,因為這本身也是他作為學生的基本任務。結果是她的女兒不但可以自己很好的完成作業,還可以有時間閱讀課外書。

寫作業對學生期的孩子可能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和困難,但是孩子同時也具備這種能力,不斷的克服困難和迎接挑戰。當我們把寫作業綁定在自己身上時,孩子自然就弱化了,也變得不自信,隨之就會出現很多各種疑難問題。

“我們不幸福”,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送給家長3個幸福小錦囊

總有一天孩子要自己走向社會,面對各種人生難題,我們不可能隨時幫助他,他必須有這個能力,相信自己能夠勝任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他才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擁抱屬於自己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