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大唐到底赔了什么,让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

致远影视


城下之盟不在于赔了些什么,而是他本身就是所有君王的奇耻大辱。历史上的城下之盟都是在不对等的军事能力之下以强迫的手段被逼签订的,被压制的一方根本就没有选择和拒绝的能力,因而被历代君王视为奇耻大辱。

渭水之盟中具体的赔偿数字不明,但是从历史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唐王朝付出的代价一定非常惨痛,否则颉利可汗不会轻易的放过长安城和李唐王朝的核心命脉。具体的数字一直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先可以不去讨论,但是渭水之盟暴露出了大唐防御力量的薄弱和守备力量的不足,我相信这才是让李世民最为耻辱的地方。

关中当时是天下的腹地要隘,长安更是大唐的心脏,本来应该是防守最为严密的地方,可是颉利可汗却能够轻易突破防线包围长安,这是李世民这位马上君王的最大耻辱。因为有一就有再,颉利可汗是中原的大敌,手中更有隋朝王孙。很有可能以后会年年犯京,因此李世民在此之后卧薪尝胆,三年就集中力量打败了颉利可汗,速战速决。这才能够洗刷他的耻辱。


经典守望者


渭水之盟是指贞观初期,唐太宗李世民,抗击东突厥南侵,在渭水和敌人对峙,由于李世民刚经历玄武门之变,根基不稳,在面对东突厥数十万大军压力下,李世民能动员的兵力太少,双方实力悬殊,李世民在大骂了东突厥背信弃义之后,在渭水的便桥上,和颉利可汗杀白马立盟,许诺赔重金,对方撤兵,史称渭水之盟。

究竟李世民在渭水之盟的盟约中,赔了什么,赔了多少,正史史书没有记载,根据《旧唐书》,东突厥事后向唐朝送了三千匹马,一万头羊,由此看出,李世民恐怕是将家底搬空,赔给了东突厥,要不然对方也不会大发慈悲,回送这么多牲畜。由于赔偿的数目巨大,面对强势的东突厥,李世民这个结果不得不接受,过程可能是屈辱的。

由此看出,渭水之盟中赔偿数目巨大,使得年轻气盛,刚登基的李世民蒙受了巨大的耻辱,所以,李世民在随后的三年里励精图治,多次击败东突厥的入侵,最终解除了东突厥对唐朝的威胁。

渭水之盟,虽说李世民感到奇耻大辱,但还是对唐朝有利,稳固了李世民及大唐的根基,为后来唐朝击溃东突厥奠定了基础。


奔走的历史


渭水之盟赔了什么?!什么也没赔,反而赚了,李世民从来没觉得自己受了奇耻大辱,反而是后人给予李世民极高的评价。麻烦题主在提问的时候多去上网查些资料。还有下方有一些回答者,在仔细多方参考一些资料之后,再仔细归类总结,不要被题主带偏了。


隋末,天下乱,边境异族起,突厥既有“控弦者百万之众”,又有属臣诸如:窦建德、李轨、王世充等汉贼。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八月颉利可汗飘飘然,趁着李世民宣武门兵变朝局未稳,统兵十万,南下中原想去拿下李世民屁股还没捂热的宝座,李世民闻讯派大将尉迟敬德兵发泾阳,抵御突厥部队,尉迟敬德虽勇猛,但只是阻挡了颉利可汗的一支分队,但是由其率领的主力二十万突厥兵已抵达渭水河北岸,距离长安城只四十里路,从长安城墙上就可以看到二十万大兵,浩浩荡荡,旌旗延绵数十里,遮天蔽日,但长安城内兵力只有一万余人,可谓是兵力空虚,再调兵救急为时已晚,关键时候,还是李世民这个狠角色咬牙一跺脚,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亲自出城找颉利可汗谈判。不过也让城内故作阵仗,以壮胆色,以作疑兵。


渭水河一分二岸,李世民与颉利可汗隔空对话,先是一通训斥。《资治通鉴》记载“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这赠遗金帛,指的正是之前与你的可汗盟约,赠你金帛无数,是你们背信弃义,不守盟约,难道没有愧疚么?实乃大不义,李世民又镇定自若,劝说颉利可汗快快回去,看我身后大唐兵“军容大盛”,颉利可汗眼看李世民如此泰然自若,又听闻手下被尉迟敬德击败活捉,大俱。终于两日后,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桥上,斩白马,立盟约。颉利可汗退兵回老家,一个月后,估计颉利可汗还蒙在鼓里呢,作为报答李世民不杀之恩,送去马三千匹,羊万口。


至于以后突厥内部如何分裂不说,单说这渭水之盟,哪个不佩服!谁人不仰慕!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李世民果然是成大事者!


兰陵郡主


大家好,我是EVA,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渭水之盟是玄武门之变之后唐太宗李世民与围攻长安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又称渭水之辱。唐太宗李世民像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北宋笔记小说《唐语林》记载唐太宗“空府库”以求突厥退军。并与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并且挑拨颉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与铁勒诸部的关系。627年,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630年,唐灭东突厥。

东突厥鼎盛时期势力范围图(7世纪)


悲伤的EVA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率10万骑兵南下,直至渭水便桥北,距长安仅20公里。在形势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李世民只带几名骑兵来到渭水便桥南,隔水责问东突厥为何侵犯唐朝。颉利可汗见李世民镇定自若,认为唐朝已有防备,就向李世民请和。双方在渭水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唐朝送给东突厥金帛,东突厥军队撤离唐境。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这便是渭水之盟,用现在的话就是交了点‘’保护费‘’,丢了面子!卧薪尝胆三年后,找回来了


夜间清风83858417


渭水之盟的真相是什么?

从《新唐书》《旧唐书》记载来看,渭水之盟真相是:李世民采用了“空城计”,吓退了颉利可汗。武德九年八月三十,李世民带领五六个随从,直接来到渭河边,与颉利可汗谈判。同时,长安城中的唐朝守军倾巢出动,列阵排兵,“众军至,旗铠光明,部队静严”。

李世民只带几个随从就敢公开出阵,非凡勇气极大震慑了颉利可汗和他的将士。加之李世民背后的唐军部队盔明甲亮,军容整肃,颉利可汗一时不知虚实,根本无从得知唐军人数有限、防备空虚,于是误判形势,认为唐军实力雄厚,李世民早有防备,最终只得怏怏而去。

渭水之盟,是李世民一生最经典的辉煌时刻。他在极为被动的凶险局面中,沉着应对,布置得宜,使得唐朝躲过一次可能导致灭国的大祸,大智大勇古今罕见


太祖赵匡胤


导语

无论渭水之盟赔了什么,都会让李世民感到奇耻大辱。但凡有一点自尊心的人,在面对城下之盟的时候都会有深深的羞耻感,更何况是唐太宗呢。


分析

  • 突厥为什么要进攻大唐

渭水之盟发生的地点是在泾阳,而泾阳距离大唐的国都长安只有40余里。能够如此深入腹地,其原因何在

1、隋朝末年的时候,中原地区天下大乱,各方势力此起彼伏。这种混乱的局面给了突厥发展的机会,尤其是东突厥,趁着这个机会迅速发展达到了顶峰。不要说是同周边的部落想比较,即便是当时的许多中原势力都要依附于他们。即便是李唐政权,为了防止腹背受敌,都要与突厥交好,还曾经向突厥借兵。


2、李唐政权成立后,天下恢复了平静。可就在这个时候,唐王朝的内部发生了一件举世闻名的事情,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了夺取太子之位,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成功夺嫡后的李世民,在同年八月登基。权力的更迭让突厥认为有机可趁。于是,他们大举进兵:

于是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馀万骑寇泾州,进至武功,京师戒严。

凭借他们超强的骑兵战斗力,迅速的打到了李唐王朝腹地。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京师开始戒严。

3、随着实力的暴增,东突厥已经不满足于他们原来的生活领域。颉利可汗有着自己的政治野心,他想效仿北魏的拓跋珪,入住中原,建立一个属于突厥的大王朝。

  • 多管齐下,化解危机

在面对突厥的趁虚而入,李世民用智慧与胆魄化解了危机

1、派出勇将尉迟敬德,先挫突厥的锐气。当突厥大军攻入李唐腹地的时候,虽然李世民在京师颁布了戒严令,但他绝不可能坐以待毙的。他任命尉迟敬德为泾州道行军总管,应对突厥的进攻:

泾州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与突厥战于泾阳,大破之,获其俟斤阿史德乌没啜,斩首千馀级。

可以说,尉迟敬德的这一仗打的很漂亮,绝对起到了挫突厥锐气的作用。但还是没能让突厥退兵,突厥主力进一步的攻向了长安。

2、李世民亲自出马,怒斥突厥。面对二十万的突厥大军,李世民没有任何的退缩。强悍了一生的李世民这一次依旧表现出无与伦比的胆魄。仅仅携带了几个人就去亲自与突厥对峙。在渭水河畔的一番对峙,李世民骂的匈奴是无地自容: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

3、疑兵之计,故布疑阵,震慑突厥。当时的长安城周边并没有多少能够用来抵御突厥的部队。但这对李世民来说不是问题。他选择周边的精锐部队,频繁在突厥的后方出现,让突厥误以为长安城有足够的兵力,还吓唬突厥说: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好一番心理战术,真的把突厥给吓唬住了:由是大惧,遂请和,诏许焉

4、扣留执失思力,威慑颉利可汗。执失思力是颉利可汗的心腹大将,颉利可汗安排他做使者,到长安城中观察大唐的兵力情况。遇到李世民后,执失思力很是尽职尽责的恐吓了李世民一番。可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被李世民给扣押了。对此,李世民给了群臣一个理由:我今遣还,虏谓我畏之,愈肆凭陵。执失思力不仅没有完成使命,反而成了李世民恐吓颉利可汗的筹码。

5、分裂突厥内部,李世民巧用外交手段。当时的东突厥有两个可汗,一个是大可汗颉利可汗,另一个是他的侄子,小可汗突利可汗。而这一局面恰好被李世民利用了。李世民与突利可汗交好,和他结为兄弟,并对他晓以厉害关系。这样一来,突利可汗也就无心与李世民做对。

  • 危机解除,颉利可汗计划落空

在李世民以及群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大唐与东突厥签署和平协议,颉利可汗的中原梦落空

1、双方于渭水边,杀白马,立盟约,订下了互补侵犯的友好协议,颉利可汗率兵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长安的危机解除了。

2、颉利可汗为什么不坚持与李世民作战

①李世民用疑兵之计,让颉利可汗误以为李唐对他的进攻早已有了应对,所有的空虚只不过都是障眼法罢了,他不敢继续作战。

②李世民拉拢突利可汗的事,颉利可汗应该已经知道了。他既然意识到内部的堡垒已经被攻破,自然也不能一意孤行了

③尉迟恭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执失思力的被囚禁,都让颉利可汗明白了一个道理,大唐不可能被自己所打败,自己并不是李世民的对手

3、双方各自的损失

①对李世民而言,他损失掉的是尊严。虽然最后颉利可汗在一番恐吓之下退兵了,但毕竟城下之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而这就是他引以为奇耻大辱的原因。至于说财物嘛,李唐没有损失,李世民很清楚,一旦给了突厥财物,长安空虚一事就会暴漏出来,所以他不会给

②对颉利可汗而言,他的损失可就大了去了

ⅰ这一次的战争下来,他在李世民这里没有什么斩获,可出动二十万兵力,那绝对是不小的粮草消耗。

ⅱ内部分裂再一次被激化,之前他与突利可汗虽然也是面和心不合,但是双方为了部落的利益还不至于发生矛盾,可是这一次之后,突利可汗有了李世民这个强大的靠山,这也为后来东突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ⅲ心腹爱将执失思力成了大唐的人。执失思力绝对是一个悍将,在他归降李世民之后,为李世民四处征战,立下了不朽的功劳。李世民在对少数民族将领的使用上绝对是其他皇帝比不了的,执失思力、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尔这些人都追随于李世民左右,忠心耿耿、战功赫赫。

ⅳ更为有意思的是,李世民对颉利可汗的一番恐吓,不仅把他吓回了突厥老家,还搞得心惊胆寒的颉利可汗给了李世民一堆东西:九月丙戌,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

  • 渭水之盟的意义

渭水之盟对李唐王朝的意义重大,甚至对中国历史也有着深远影响

1、打破了颉利可汗的中原美梦,企图趁虚而入,占领中原的颉利可汗,在此之后再也没有了如此狂妄、自大的想法

2、给了百废待兴的李唐王朝休养生息的机会。历经了隋末战乱,百姓的生活逐渐开始好转。可如果渭水之盟协议失败,势必又会刀兵四起,但他的和平签订,让百姓免于战乱之苦。也给李唐王朝赢得了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宝贵时间。

3、向世人再一次证明了李世民的能力,巩固了自己的帝位。虽然在李世民登基之前,就已经多次证明过,只有李世民才是李唐王朝的合格继承人。但玄武门之变毕竟还是杀了自己的哥哥,武力胁迫了自己的父亲。自然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可李世民在渭水之盟所表现出的智慧和胆略,让这些不满之人也都纷纷服气。

4、引发了东突厥内部的分裂,这一点咱们在上面也说过了。李世民与突利可汗的交好,让这个第二可汗蠢蠢欲动了。果然,没过多久,突利可汗与颉利可汗发生了正面冲突,东突厥内部开始分裂。

结语

渭水之盟可以说是城下之盟,东突厥趁李世民登基不久,而对李唐发动的战争,让李世民的内心深处有了很大的羞耻感。但这个天生的帝王,用自己的胆魄与智慧化解了危机。

坏事变成了好事,渭水之盟给李唐王朝赢来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同时也时刻提醒着他,在李唐的周边还有敌人存在,纵然已经成了皇帝,也不能有丝毫懈怠。

在李世民以及群臣的励精图治下,李唐王朝蒸蒸日上,而东突厥反而开始内部分裂。过了没有多久,李世民就开始对东突厥发动战争,把尊严重新夺了回来。


再言春秋


渭水之盟又称便桥之盟,指的是唐朝时期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入侵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

626年,发生了一件令唐太宗李世民永生难忘的事情。

当年7月,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趁李世民刚刚即位、朝政不稳,率领20万大军侵入中原,长驱直入来到离唐朝都城长安只有40里的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声威震天。

由于突厥军队来得太过突然,唐朝没有做好准备,京师兵力空虚,区区数万人马根本就不堪一击。

李世民琢磨着躲不过去了,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6个人,亲自去找颉利可汗谈判。

李世民是一个军事天才,也是一名谈判高手。在谈判中,他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一方面迅速调动军队前来保护长安;一方面又对颉利可汗许以金帛财物。颉利可汗要求不高,见好就收,在渭水上与李世民签订了和平协议,带着大批金银财宝,打着饱嗝满意而归。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李世民的退步下,一场箭在弦上的大战终于偃旗息鼓。

这就是被李世民引为一生耻辱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突厥大军压境,大唐兵力空虚适当的怂一下也是以保全自己委曲求全也是可以的,但是作为我们的天可汗肯定觉得奇耻大辱!这也为后来的大唐帝国崛起埋下了伏笔,最后的结果还是好的,突厥直接被灭国了!




纵情山海间


626年,发生了一件令唐太宗李世民永生难忘的事情。

当年7月,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趁李世民刚刚即位、朝政不稳,率领20万大军侵入中原,长驱直入来到离唐朝都城长安只有40里的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声威震天。

由于突厥军队来得太过突然,唐朝没有做好准备,京师兵力空虚,区区数万人马根本就不堪一击。

李世民琢磨着躲不过去了,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6个人,亲自去找颉利可汗谈判。

李世民是一个军事天才,也是一名谈判高手。在谈判中,他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一方面迅速调动军队前来保护长安;一方面又对颉利可汗许以金帛财物。颉利可汗要求不高,见好就收,在渭水上与李世民签订了和平协议,带着大批金银财宝,打着饱嗝满意而归。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李世民的退步下,一场箭在弦上的大战终于偃旗息鼓。

这就是被李世民引为一生耻辱的“渭水之盟”。

无独有偶,300多年后的1005年,北宋与辽国也签订了一份类似的协议。

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深入宋境,逼近北宋都城东京。北宋朝野震惊。怎么办?当时朝廷里有两种意见。一是主张脚底抹油——逃跑,这以大臣王钦若、陈尧叟为代表;一是力主坚守东京,不但不跑,宋真宗赵恒还应御驾亲征,这以宰相寇准为代表。

宋真宗打内心支持逃跑路线,可作为一国皇帝,大敌当前就这么逃跑了,面子上挂不住,只好按照寇准的意见,御驾亲征,北上抗敌,抵达澶州。

宋真宗来到前线后,前方将士受到鼓舞,“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他们奋力杀敌,一箭射杀辽国主将萧挞凛。辽军士气为之遭到重挫。

然而,就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宋真宗接受了辽国要求谈判的请求。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达成了“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一共4条,最核心的内容有两条。一是宋辽成为兄弟之国,平起平坐;二是宋朝每年给辽国30万银绢。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当谈判结束后,宋真宗派侍者悄悄问宋朝谈判代表曹利用,许给辽国多少银两。曹利用伸出3个手指,侍者以为是300万银绢,报告宋真宗后,宋真宗大惊:“太多了。”又转而说:“还是勉强可以接受。”最后他得知是30万银绢后,高兴极了,夸曹利用:“才30万,这么少!你很会办事!”

李世民的人生发展轨迹,算是比较顺利的。

他17岁投身军旅,到雁门关营救隋炀帝;19岁设下“美人计”,鼓动父亲李渊从晋阳起兵,加入推翻隋朝的洪流;20岁凭借累累战功被封为尚书令,加封秦王;23岁参加“虎牢关之战”,以少胜多,一举灭掉窦建德和王世充两大割据力量,唐朝统一之势已成必然;28岁通过“玄武门之变”成为大唐王朝的新任领导人……

“渭水之盟”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当然,对于李世民这种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很过硬的人来说,任何打击都不能将他击倒,相反,只能让他变得更强大。

痛定思痛,在“渭水之盟”之后,李世民一方面发展经济,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是百业之本,有了农业作为基础,手工业、商业、畜牧业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之势。另一方面,李世民积极进行军备,秣马厉兵,特别是针对突厥的骑兵优势,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仅仅过了3年,李世民就打响了复仇之战。629年,李世民一声令下,名将李靖、李绩出师塞北,主动攻打并打败了突厥军队。第二年,曾经不可一世的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被俘虏,送至长安。

祸害隋唐几十年的突厥至此彻底歇菜,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一个强大的唐朝冉冉升起。

“澶渊之盟”后,北宋又是如何呢?

应该指出,“澶渊之盟”结束了40多年的战争,为北宋和辽国带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有利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民族融合。对于北宋来说,每年30万银绢远远低于用兵的费用,简直就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而在和平之年,北宋可以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发展经济,所获得的收益更是何止300万银绢、3000万银绢!百年和平,让北宋经济社会进入巅峰时期,相继迎来了宋真宗的“咸平之治”,宋仁宗的“仁宗盛治”。

然而,“澶渊之盟”也像一剂麻醉剂,让北宋王朝的统治者陶醉于盛世王朝的繁荣里不可自拔。在“澶渊之盟”之后,朝廷中王钦若、陈尧叟等主和派占据了上风,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遭到排挤。军事上更是“忘战去兵”,曾经精锐善战的禁军部队“武备皆废”,不堪一战。倒是常年驻扎于边境战线的陕西军,还保持着一定的战斗力。

“澶渊之盟”还开启了一个危险的先例。“澶渊之盟”是辽国在战事处于极端不利的情况下签订的。在那以后,辽国经常狮子大开口,向北宋索求钱物。北宋为避免战争,一律照准。长期以往,朝廷上下形成了“以金钱换取和平”的意识:“凡是能够用钱搞定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结果,北宋王朝变得更加不思进取,毫无居安思危的危机感。

1127年,当来自北方的后起之秀金国挥师南侵时,北宋军队基本上没有抵抗力,让金国军队轻而易举地就打到都城东京。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还幻想用大量的金银来解决战争,没想到金国不是辽国,他们根本就不吃这一套——于是,北宋结束了。


Sophists168


《资治通鉴》中记载上让之曰:“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李世民为了平息这场战乱,陪上了巨额财力。李世民出此之策也是输万般无奈,当时心里是不情愿的,怎奈当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兵力相差悬殊,之后忍了这个奇耻大辱,还好李世民之后报了此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