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末世真龍”:崇禎本是道家子,為何改奉“天主教”?

崇禎帝處於明末多事之秋,山崩地坼,內外交困,明王朝風雨飄搖。面對危局,他無計可施,便希望有哪位神靈來拯救自己。他原本崇奉道教,亦不排斥佛教,這時卻改奉天主教,希望外國神靈來保佑他和他的明王朝。結果卻事與願違,此舉不僅無救亂局,反而更加人心浮動,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在明代,因明成祖自稱在奪取皇位時得到道教神靈的幫助,所以打明成祖以後的後世皇帝都信奉道教,崇禎帝也是如此。

然而崇禎時國家多難,“處處皆亡國之象”,崇禎帝便希望神靈來保佑自己。可當他感到佛、道不能保佑自己時,便改奉天主教,並在宮中大毀佛、道神像。但是,崇禎帝這樣病急亂投醫式地改變信仰,不僅沒有挽救明王朝的危亡,反而人心浮動,加快了明王朝的滅亡。

大明“末世真龍”:崇禎本是道家子,為何改奉“天主教”?

崇禎劇照

一、開始崇奉道教

崇禎帝崇奉道教淵源久遠,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不信道教,而對佛教較為寬容,這大概與他小時曾當過和尚有關。

明成祖時候出現了變化,尊道勝過尊佛,並在後宮建玉皇殿,供奉道家神明。

據史籍記載:在與侄兒建文帝爭奪皇位的“靖難之役”中,明成祖聲稱數次得到真武大帝的幫助,終於奪取了皇位。為此,明成祖大興土木,花費巨資修建了道家聖地武當山宮觀。此後的明朝皇帝都隨之崇奉道教。

明中期以後,皇帝崇奉道教幾乎到了狂熱的程度。

其中尤以嘉靖和萬曆兩個皇帝最為痴迷。他們長期在宮中做齋醮,竟十幾年不上朝理政。

崇禎帝不如他們那麼狂熱,但他起初對道教的信奉還是很真誠的。宮中設有齋壇,崇禎帝不時去齋壇做齋醮,祈求神明降福。

遇到大旱時,他也通過齋醮來求雨。崇禎十二年三月,京師遭到大風襲擊,飛沙走石,毀了許多農舍。為了禳災,他身穿道袍,連續數日居於齋宮,祈求道教神靈庇佑。

戶科給事中左懋第趁機進言:

“豈陛下有其文未修其實乎?”

意思是說,不能只是修省,而要做一些利國利民的實事。崇禎帝於是下詔,對一些受災州縣賦稅或免或減免。由於戰場上連連失利,崇禎帝希望能像明成祖那樣得到天神的幫助,便親自去玉皇宮祈禱:

大明“末世真龍”:崇禎本是道家子,為何改奉“天主教”?

玉皇宮

神明降批道:

“天將皆已降生人間,無可應召者。”

崇禎帝再叩拜問道:

“天將降生,意欲何為? 尚有未降生者否?”

又降批道:

“唯漢壽亭侯受明深恩,不肯下降,餘無在者。”

崇禎帝在玉皇廟中問卜之事是否真的如此,今已無法詳考。

但這件事告訴人們,崇禎帝起初是崇奉道教的。崇禎年間天下多事,宮中也不時鬧鬼怪。為此,崇禎帝還特地請江西省貴溪縣龍虎山張真人來宮中驅邪。崇禎帝特地為他在宮中建醮一壇,並對張真人說:

“近來天災屢見,宮禁多妖,皆由朕之不德所致。雖躬行修省,然必賴卿冥告上帝,為朕敷陳,庶或轉禍成祥,化災為福。”

之後崇禎選僧、道各三百人,在壇執事,共設祭七七四十九日。崇禎帝每天親去行香一次,並將所求諸事拜書一封,由張真人將焚於壇前。

張真人神遊一番後,胡亂應付道:

“災異妖孽,上帝已命北極佑聖真君馘斬收逐矣。國家綿久,萬子萬孫。”

隨後就告辭回江西去了。

大明“末世真龍”:崇禎本是道家子,為何改奉“天主教”?

龍虎山

後來還有一事,田妃生的皇五子五歲時病死,田妃為此一病不起,崇禎帝也很悲痛,遂用道號加以追諡,諡號為

“孺孝悼靈王元機慈應真君”,還命禮部為已故的幾位后妃議道號。

禮部臣僚沒有見過如此先例,而且有悖歷代典章,所以不敢輕議,主張封典仍用王號,不用道號。

禮科給事中李昌的話語尤其激切:

“諸后妃,祀奉先殿,傳之天下萬世。似宜仍前徽稱,不可崇邪教以褻聖號。”

崇禎帝無奈,只好將“真君”二字去掉,改封號為“宣顯慈應悼靈王”,但這仍帶有一些道家色彩。

二、後來改奉天主教

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那時稱景教。

元朝時稱之為“也裡可溫教”,並專設崇福司來管理此教。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禁絕一切所謂“邪教”的流行,連佛、道二教的活動也受到許多限制,天主教被禁絕。

明中期以後,隨著海禁的鬆弛和海外貿易的發展,西方傳教士隨著商人來到了中國。尤其是十六世紀歐洲發生宗教改革以後,基督教勢力日益壯大,備感威脅的天主教便極力尋找新的天地,於是中國便成了天主教佈道的重要目標。

最初來到中國的是耶穌會士,屬天主教中較開明的一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利瑪竇。

大明“末世真龍”:崇禎本是道家子,為何改奉“天主教”?

利瑪竇

到天啟時,天主教在中國各地的教會有六處,共有教徒約一萬三千人。崇禎帝這時與天主教是否有所接觸不得而知,但他對天主教有所耳聞和了解,則是確信無疑的。

由於崇禎帝對天主教沒有任何排斥之舉,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事業得以繼續發展。其詳情在官書中很少有記載,但從一些文集中仍可看到其大概。

例如《聖朝破邪集》中載有崇禎時黃貞《請顏先生闢天主教書》一文,其中說:

“艾士( 天主教士艾儒略) 言,會友二十人來中國開教,皆大德一體也。今南北兩直隸、浙江、湖廣、武昌、山東、山西、陝西、廣東、河南、福建福州、興、泉等處,皆有天主教會堂,獨貴州、雲南、四川未有耳。”

黃貞是個反對天主教在中國傳播的人,但他說的這些話沒有過分誇張的意思,並可以從中看到天主教在崇禎年間傳佈的大體情況。

其中最重要者是萬曆三十三年( 1605) 利瑪竇在宣武門購置了“北京會院”,成為天主教的活動中心。利瑪竇則與公卿士大夫交往甚密。這時北京地區有 200 餘人洗禮入教,其中不少人是朝廷高官。

從各種有關資料可以看出,徐光啟是勸說崇禎帝改奉天主教最有力的人物。

大明“末世真龍”:崇禎本是道家子,為何改奉“天主教”?

利瑪竇和徐光啟

徐光啟在熹宗時官至禮部侍郎,崇禎時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他既是科學家,又懂兵事,時戰事緊急,他力請仿西洋火器,多鑄紅夷大炮。

當時欽天監官員測日不準,當蝕不蝕,徐光啟遂推薦傳教士龍華民等人入宮,用西洋曆法推算日食、月食,果然十分準確。崇禎帝遂命龍華民等人幫助制定新曆,由徐光啟為監督,這無形中使崇禎帝對天主教產生了好感。

據《正教奉褒》記載,崇禎十四年( 1641) ,湯若望等天主教士因修歷有功,崇禎帝命吏部“議賜爵秩”,但湯若望等固辭不受。於是,崇禎帝命禮部“褒揚天學”。禮部按崇禎帝意旨,“將‘欽褒天學’御題匾額,分賜各省西士祇領,懸掛天主堂中。”

這裡的“祇領”即傳教士首領。

崇禎帝將天主教視為“天學”,力加褒揚,崇奉之情可見一斑。在這種情況下,天主教的傳播自然會大大加快。

到崇禎末年,“奉教者有數千人,其中宗室百有十四,內官( 宦官) 四十,顯宦十四,貢士十,舉子十一,秀士三百有奇。”

其中包括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瞿式耜等著名人士。至於“宗室”中這一百一十四人是否包括崇禎帝,則不得而知。

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崇禎帝身邊有了許多信奉天主教的人,他們必然會利用一切機會向崇禎帝施加影響。他們深知,倘若中國皇帝改奉天主教,那將對傳教事業產生非常大的作用。

大明“末世真龍”:崇禎本是道家子,為何改奉“天主教”?

天主教十字架

崇禎帝雖未受洗禮,但崇奉天主教則是可信的。這從他撤毀宮中佛教和道教神像亦可得到證明。

三、大毀佛、道神像

照天主教教義,天主教信徒只能信奉天主,不能拜偶像。佛教、道教等宗教所敬神像、家中祖先的神位、孔子的塑像等,在天主教士看來都是應予摒棄的偶像。

隨著崇禎帝信奉天主教程度的加深,宮廷中便陸續出現了數次毀撤佛像和道教神像的事。

文秉《烈皇小識》道: “上( 崇禎帝) 初年崇奉天主教。( 徐光啟) 上海教中人也,既入政府,力進天主之說,將宮內供奉諸銅佛像盡行毀碎,……京師天主教有二西人主之,龍華民、湯若望也。凡皈依其教者,先問汝家有魔鬼否,有則取以來。魔鬼即佛也。天主殿前有青石幢一,大石池一。其當取佛像至,即於幢上撞碎佛頭及手足,擲棄池中。候聚集眾多,然後設齋邀諸徒黨,架爐鼓火,將諸佛像盡行熔化。”

文秉是崇禎時內閣大學士文震孟之子,熟悉宮中掌故,所記應該可信。

這段記載清楚表明,徐光啟這位天主教徒定對崇禎帝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天主教徒眼中,佛像就是魔鬼,應予撤毀,當時有不少佛像在天主教殿前被毀掉。

大明“末世真龍”:崇禎本是道家子,為何改奉“天主教”?

被毀的佛像

崇禎帝毀金銀銅佛像以充軍響不過是個藉口,更深層的原因是他的信仰改變,即開始接受天主教。湯若望也是促使崇禎帝信奉天主教的重要人物。

他因徐光啟推薦,進入欽天監,幫助明廷制定新曆,深受崇禎帝信賴。崇禎十三年湯若望還直接上書崇禎帝,勸崇禎帝徹底改奉天主教:

“凡遵其教者,必與上升,以享真福。蓋天主至公,無善不報,……王者用之治國,則俗樸風淳,人心和輯; 君子奉之修身,則存順歿寧,永遠吉祥。”

他向崇禎帝詳細闡述了天主教的真諦和信奉天主教的好處,尤其是天主可以幫助他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著實令崇禎帝為之心動。

崇禎帝將湯若望獻上的聖像和上書置於案上

“凝神細閱,幾不忍舍”。

大明“末世真龍”:崇禎本是道家子,為何改奉“天主教”?

湯若望

他還將皇后召來,向她“指示講解”,致使“皇后虔誠下拜”。同時,“( 崇禎)帝命將冊頁、聖像供奉殿廷,令宮中諸人隨時瞻拜。”

這表明了崇禎帝對天主教的崇奉。但是,要使崇禎帝受洗禮完全變成天主教徒,那是很困難的。按照天主教教規,一個男人只能娶一個妻子。中國皇帝嬪妃成群,要讓他放棄這種現實的幸福,去追求那種虛無縹緲的快樂,他是不願意接受的。

能使崇禎帝在思想上接近天主,而對佛、道等宗教逐漸疏遠,已是天主教士很大的勝利了。面對天下崩壞日甚一日,崇禎帝由信奉道教而改奉天主,首先遭難的是佛教。

宮中信佛的人很多,佛像自然也很多。這些佛像有的用金、銀或銅鑄成,有的用泥塑,外塗以金銀粉之類。崇禎十二年,楊嗣昌自請督師,要練兵籌餉。崇禎帝除加徵練餉外,為示提倡,不僅將宮中的一些金銀銅器熔掉鑄錢,而且下令撤佛,將金銀銅佛也充作軍餉,泥佛也撤至宮外寺院。

方以智說,崇禎十四年,他和友人一起“過後湖,入一庵後殿”,看到許多堆在一起的佛像,“皆裸佛交媾形,凡數百尊”。

崇禎帝本來信奉道教,所以起初只是撤毀或移出佛教神像。後來,國事日艱,崇禎帝感到道家神靈也已不能幫助他挽救危亡,因而也開始撤毀道教神像。

但殿中神像巨大,幾個人上前都推不倒,只好用粗繩將神像套住,然後由眾人一起拉,終於將神像拉倒毀掉。

據文獻記載,在撤毀玉皇殿神像時還出現了靈異: “內玉皇殿,永樂時建。有旨撤像,內侍啟鈅而入。大聲陡發,震倒像前供桌,飛塵滿室。內侍相顧驚愕,莫敢執奏。像重甚,不可動搖,遂用巨石絙拽之下座。”

撤毀道教神像,表明崇禎帝已不再信奉道教,而是改奉天主教了,他只是未經洗禮的天主教徒罷了。崇禎帝因改奉天主教,便詔諭臣下,凡是名字中有“天”字者,都要改掉。

御史陳良謨就是一例。他是“崇禎四年進士,授大理推官。初名天工。崇禎帝)虔事上帝,詔群臣名天者悉改之,乃改良謨”。

可見,崇禎帝的確曾一度對天主教很虔誠。

四、總結

王朝在明末內外交困,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面對危局,崇禎帝不是改弦更張,選賢納諫,採用切合實際的方略和措施,而是希望哪家神靈能保佑自己轉危為安,但結果卻總令他失望。

中國的神靈不行,外國的神靈也不行。再聯繫到崇禎帝頻繁地更改宮殿名、職官名,對大臣動輒誅殺,致有“崇禎五十相”之譏。他還時不時地自詡“君非亡國之君”,指責“臣皆亡國之臣”。

大明“末世真龍”:崇禎本是道家子,為何改奉“天主教”?

明朝末年

我們可以說崇禎帝不是地道的道教徒,也不是真正的天主教徒。他只是敬奉而已,只希望有哪位神靈來保佑他和他的大明江山。唯國事多艱,丟城失地,對佛教和道教神靈感到失望後,他才改奉天主,並大毀佛、道神像。

崇禎帝這樣做非但無益,還徒然引起臣下和宮中人等思想的混亂,給人以不祥之兆。在平常看來是件很普通的事,這時也可能被說成亡國之兆。例如皇五子死時和撤毀玉皇大帝塑像時出現的所謂“靈異”,有九蓮菩薩降世,都和宮中人故意渲染有關,都會引起人心浮動。

尤其是那些宦官、宮女大都崇佛,對崇禎帝毀佛都暗中反對。大概是因為這一點,所以儘管崇禎帝在後期傾心倚重宦官,但這些宦官大都成了叛降的帶頭人。

大太監杜勳首先在宣府獻降,杜之秩繼而在居庸關投降李自成,而打開京城大門迎降的則是大太監曹化淳。這無疑都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注: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每天都會為大家奉上精彩深度的歷史文章,歡迎各位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