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安史之亂”的前因後果,為何能讓大唐滅亡!

導言

唐玄宗治國前期勵精圖治,大力革除弊政,任用姚崇、宋璟等人為相,使得政治清明、政局穩定,成為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經濟也達至鼎盛。

到了唐玄宗的執政後期,他把國政交給奸臣李林甫和楊國忠等人,每天只管奢侈享樂、沉迷酒色,不過於用“一盤散沙”形容他的朝政,也正是因為如此,壯大了群臣們的虛榮心和出現了勾心鬥角的局面,最終引來了讓大唐滅亡的“安史之亂”,所謂安史之亂就是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和史思明二人為主,下面說說安史之亂讓大唐走向滅亡的全過程。

深度解析“安史之亂”的前因後果,為何能讓大唐滅亡!

安祿山進京以及有了謀反的資本

安祿山是一個混血的胡人,父親是慄特人,母親是突厥的巫婆,年輕時的安祿山長的白皙、俊郎,而他的鄰居小夥伴史思明則是個長相醜陋的突厥混血兒,兩人不僅聰明,而且還會說多種民族語言。

但是後來因盜竊被幽州節度使張守珪逮捕,節度使是唐朝的行政長官,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本來那時候盜竊的人是要被亂棍打死的,但是張守珪卻把安祿山和史思明放了,原因是兩人身體強壯和通懂多種民族語言,是鎮守邊疆克敵制勝的人才,於是兩人就這樣成了張守珪帳下的敢死隊人員,之後替張守珪屢建戰功。

張守珪高興了便收安祿山為養子,安祿山從此非常的洋洋得意,直到有一次戰爭中因為輕敵而全軍覆沒,張守珪把他押到京城,唐玄宗心想張守珪沒直接殺死安祿山,是因為捨不得,所以唐玄宗留了安祿山一條命,這是安祿山第一次進城,也是第一次見到唐玄宗。

深度解析“安史之亂”的前因後果,為何能讓大唐滅亡!

撿回一條狗命的安祿山從此走向了人生的巔峰,張守珪獲罪貶官,而安祿山坐到了平盧節度使的位置,因安祿山的優秀表現,玄宗皇帝把更多的權利送到他手裡,連一貫嫉賢妒能的宰相李林甫也對他沒有防備之心。

公元前747年,安祿山又一次見到唐玄宗,那年的他已經是45歲的發福中年大叔,不過跳起舞來依舊是個靈活的三百斤胖子,唐玄宗問安祿山這麼大的肚子裡面裝了什麼!安祿山便回答肚子裡裝的都是赤膽忠心,安祿山這麼一說唐玄宗就更高興了。

吃到甜頭的安祿山更加的得寸進尺,居然提出要認楊貴妃為乾媽,其實楊貴妃才二十幾歲的小姑娘,但是被唐玄宗認可了,之後安祿山每次進宮都要先拜楊貴妃,再拜唐玄宗,玄宗問他這是為何!安祿山說這是胡人的禮儀,先敬母親,後敬父親。

其實誰都看得出安祿山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自己的前途和政治投機,不過楊貴妃也是欣然接受,後來還給安祿山過了四十九歲生日,楊貴妃還稱安祿山為綠兒,而唐玄宗是因為看中了安祿山的本事,幫他看守好被稱為河朔的黃河以北地區,那裡多為胡人居住,因此朝廷的官臣總被欺負和驅逐,而安祿山不僅是胡人,也是個比土匪還要土匪的人,絕對是不二的人選。

安祿山上任後戰功累累,地位也越來越高,也成為了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的節度使,擁有兵力二十萬,佔全國邊防軍總兵力的百分之四十,這時的他已經有了謀反的資本,但有資本也不一定就謀反,直到和楊國忠發生摩擦。

深度解析“安史之亂”的前因後果,為何能讓大唐滅亡!

安祿山和楊國忠的勾心鬥角

楊國忠是楊貴妃的哥哥,本名楊釗,國忠是唐玄宗賜給他的,楊國忠出身卑微、品行不佳,但是靠著楊貴妃進了宮,而唐玄宗看上的是楊國忠的理財本事,因此擔任了戶部官員,而楊國忠上任後解決了前面一些官員都解決不了的國庫不足的問題,因此一路攀升,連李林甫都奈何不了他。

楊國忠的權利和野心越來越大,直接的影響到了李林甫,兩人的關係從狼狽為奸到反目成仇,勢必要一決雌雄,公元前750年,楊國忠斷了自己的左膀右臂,下一個直指李林甫,而李林甫抓住機會將要反擊時卻病逝了,李林甫死後被楊國忠誣以謀反罪,唐玄宗下令打開棺材把所有的陪葬品奪走,自此楊國忠當上了首相。

但是安祿山卻不高興了,安祿山一直以來怕的人就是李林甫,而且是那種由衷的畏懼和敬佩,安祿山認為李林甫才是大唐帝國的頂樑柱,而唐玄宗就是個看風景的老頭子,沒有了李林甫,長安城就會變得滿城風雨。

深度解析“安史之亂”的前因後果,為何能讓大唐滅亡!

其實安祿山早已將大唐帝國看的一清二楚,皇帝慵懶、官員欺瞞、中央軍久違戰場,最讓人不思其解的是連楊國忠這種靠裙帶關係上位的人都坐上了首相的位置,他心想這樣的帝國還有存在的理由嗎!

楊國忠也對安祿山恨之入骨,因為他知道安祿山一直以來懼怕李林甫,而自己是一直和李林甫對著幹的,而這樣一來安祿山應該懼怕自己的,可是如今卻看不起自己,想到這裡楊國忠決定給安祿山一點顏色瞧瞧,自此一有機會他就跟唐玄宗講安祿山要謀反,如果召他進京肯定不敢來。

不過安祿山一召就來,公元前754年,唐玄宗最後一次見安祿山時,安祿山哭的死去活來,安祿山說自己有了皇上的恩寵才有今天,如今卻要死在楊國忠手裡了,唐玄宗聽後非常可憐安祿山,說要給安祿山賞錢封官,但是都被楊國忠制止了。

而此時的局面已經到了帝國分裂的地步,楊國忠集中了行政、人事和財政,而安祿山是最有力量的邊將,只有唐玄宗還在執迷不悟,唐玄宗認為這只是兩人之間的一點矛盾而已,總比兩人結黨好,第二年二月,安祿山派副將進京,提出要把節度區的漢人將領換成胡人,楊國忠認為這是安祿山謀反的鐵證,但安祿山的要求被唐玄宗滿足了,

楊國忠只好提出將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的節度使換成可靠的漢人,這樣既保全了安祿山,也保全了帝國,但是唐玄宗同意後又反悔了,派一個宦官去范陽給安祿山送禮,而安祿山也演了一出大表忠心的好戲,讓宦官滿載而歸,唐玄宗看後對安祿山的表現非常滿意,認為安祿山的一片忠心無需質疑,並下令從此以後誰也不能再說安祿山謀反。

楊國忠只好自己去查證據,殺了安祿山的淺在線人,安祿山馬上也知道了,因為他的長子安慶宗在長安是人質也是臥底,安祿山非常害怕下一個被楊國忠殺害的就是自己的長子,因此只能選擇加快謀反的步伐。

公元前755年,安祿山揮師南下,向大唐帝國發出挑戰,理由是誅殺禍國殃民的奸相楊國忠,自此安史之亂爆發。

深度解析“安史之亂”的前因後果,為何能讓大唐滅亡!

安史之亂的爆發和平叛

當安祿山起兵的情報傳來時,已經71歲的歲唐玄宗只是草草看了一眼,還對楊貴妃說又有人告你的綠兒謀反了,誰會想到一直替他駐守邊疆的安祿山會反叛呢!

安祿山的反叛是精心策劃的,而唐玄宗是在安祿山反叛的第四七天才相信這是事實,楊國忠也在為自己的判斷變成事實而洋洋得意,他對唐玄宗說叛亂的只有安祿山一人,其他人不會響應,過不了幾天安祿山的人頭就被送到行宮。

帝國名將高仙芝和封常清在唐玄宗面前誇下海口,說砍下安祿山的人頭指日可待,可結果是兩人屢戰屢敗,導致陳留失守、洛陽淪陷,最後兩人也被唐玄宗派人賜死,那麼大敵當前,靠誰抵擋來勢洶洶的安祿山呢!

深度解析“安史之亂”的前因後果,為何能讓大唐滅亡!

唐玄宗想到了哥舒翰,他把保守長安的最後一道防線潼關交給了哥舒翰,而哥舒翰也是楊國忠的一張王牌,也和安祿山及其族兄是死對頭,不過唐玄宗不知道此時的哥舒翰因為縱慾過度而在浴室中風,臥床不起,好在接到命令後哥舒翰堅持出戰,唐玄宗也給了他20萬兵馬守住潼關。

這個中風的哥舒翰居然旗開得勝,擊退了侵犯潼關的安祿山次子安慶緒,為不安的帝國打了一針強心劑,但是楊國忠卻反目了,公元前756年三月二日哥舒翰逼著唐玄宗殺死了安思順,原因是私通安祿山,誰都知道這是一起冤案,可是楊國忠卻不能營救。

與此同時軍中反楊國忠的聲浪越來越高,他們認為安祿山的謀反就是楊國忠造成的,因此楊國忠怕哥舒翰反過來對付自己,而楊國忠也知道如今能對付哥舒翰的只有安祿山了。

此時的戰況是對安祿山不利之局面,大唐兩位將軍帶兵在黃河以北地區頻頻告捷,人民也進行敵後抗戰,安祿山死黨史思明被困,范陽和洛陽之間的通道被切斷,安祿山進入了進退兩難的局面,之後安祿山放出消息說自己駐守陝郡的叛軍不足四千,而且多為老弱病殘,根本不堪一擊,哥舒翰一眼看出是騙局,上書朝廷這是安祿山的陷阱,只要堅守陣地,敵軍肯定會起內訌,到那時在一網打盡。

深度解析“安史之亂”的前因後果,為何能讓大唐滅亡!

不過唐玄宗和楊國忠卻不這麼想,特別是楊國忠就希望哥舒翰和安祿山能決一死戰,好讓自己漁翁得利,哥舒翰只能硬著頭皮再次出征,這次打了個全軍覆沒,自己還被安祿山俘虜,一年後被安慶緒所殺。

潼關失守後唐玄宗和楊國忠等人帶兵逃往蜀中,不過楊國忠和楊貴妃在長安一百多里外的馬嵬驛被殺死,原因是軍隊反目,認為楊國忠和楊貴妃在身邊不安全,隨時可能被敵軍所殺,此時的唐玄宗猶如行屍走肉,他已經沒有任何權利,只能看軍隊的眼色行事,因此連自己最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

唐玄宗帶兵前往蜀中,而太子李亨則被民眾留在當地,唐玄宗走時民眾就不讓他走,說沒有一國之君誰帶他們平叛重建家園,唐玄宗只好留下太子救國救民,而他繼續前往蜀中,一路上他建立了自己的流亡政府,有官員、有制度,和跟著他的一千三百多人一起到了成都。

其實這時候的太子李亨已經當了皇帝,太子留下後民心所向,都指望他平叛,所以太子高舉義旗決定聯合西北和華北的力量重整河山,來到靈武的朔方節度區之後,在留守官員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他急忙稱帝也是為了領導平叛,而快點讓唐玄宗回京,雖然支持他的官員寥寥無幾,但是太子有這一步走對了。

深度解析“安史之亂”的前因後果,為何能讓大唐滅亡!

肅宗即位的消息一出,當月就有安祿山手下五千同羅將士向朔方投誠,大唐的京兆尹和長安縣令則在西市率眾歡呼,殺叛軍數千人,然後浩浩蕩蕩奔赴靈武,接著李泌、郭子儀和李光弼都來了,他們帶著平叛策略和精兵強將,這三個人對肅宗極為重要,有了他們大唐復興才有希望。

郭子儀是最先擔任朔方節度使的,之後成了中興名將,從安祿山和吐蕃手裡收復了兩次長安,安史之亂一發生吐蕃也來趁火打劫,還搶佔了長安城,郭子儀率兵打跑了吐蕃兵。李光弼更是用兵如神的太尉,曾不動一兵一卒嚇跑史思明的500精兵,也讓史思明的兩名大將曾不戰而降。

而李泌也想了一計可以直擊叛軍要害,有由肅宗、李光弼和郭子儀各率一軍,從河北、河東和扶風交替出擊,讓敵人疲勞奔命於千里最後不戰而潰,之後西北各軍和李光弼聯手直取范陽,叛軍退無所歸、人心惶惶、鬥志全無,到那時唐軍四面圍攻、消滅叛賊。

深度解析“安史之亂”的前因後果,為何能讓大唐滅亡!

可是被肅宗否認了,他只想快點收復長安和洛陽,根本等不了那麼久,也沒想過范陽有多重要。

結果很無奈,長安和洛陽雖然已經收復,但是平叛時間卻拖延了五年,最後洛陽也再次淪陷,而且安史之亂的最終平息靠的是叛亂集團的內訌。

公元前757年正月,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殺死,這一年唐朝的軍隊收復了長安,安慶緒從洛陽敗退到鄴城,之後安慶緒怕手下大將史思明不服自己,想要殺掉他,史思明率領八萬軍隊投降肅宗,肅宗封史思明為歸義王,並任命為范陽節度使。

肅宗對史思明不放心,準備要消滅他,不料消息被史思明得知,再次反叛,公元前759年,史思明殺死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761年,史思明又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所殺,762年,唐朝軍隊借回紇兵收復了洛陽,史朝義逃往莫州,第二年又逃往洛陽,唐朝軍隊緊追不捨,最後史朝義選擇自殺,安史之亂終於結束。

深度解析“安史之亂”的前因後果,為何能讓大唐滅亡!

安史之亂後的大唐帝國

一、藩政割據

藩鎮就是鎮守一方、保衛中央的邊防站,為了儘快享受勝利的成果,肅宗和代宗不計後果的封官許願、招降納叛,結果藩政的數量沒有減少反倒增多,勢力也沒有減弱反而增多,到了第九任皇帝德宗時,全國有藩鎮四十多處,大的轄地十州,小的也有三四州,藩鎮不再是邊防年,而是相望於內地,可以是每個藩鎮就是一個半獨立的國家,可以想象有多亂。

二、朝臣內訌

安史之亂後朝臣們都在窩裡鬥,從憲宗到宣宗的半個世紀中,除少數潔身自好者和人微輕言者外,朝臣分成了兩大派系,各自拉幫結夥,彼此互不相讓,如果互相牽涉到人事安排,更不惜在御前會議上臉紅脖子粗。

三、混亂的社會

其實這混亂的社會是必然的,戰爭的結束都會面臨混亂的社會,安史之亂也不列外,因此也遭到了一次空前的浩劫,百姓處在了無家可歸的狀態。

四、大唐滅亡

公元前880年,黃巢作為唐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他帶領軍隊進入長安,於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建元金統。

884年,黃巢在陳州之戰中大敗被殺,黃巢起義後基本上消耗了唐朝的國力,而黃巢死後,唐朝已經名存實亡。

深度解析“安史之亂”的前因後果,為何能讓大唐滅亡!

結語

安史之亂其實就是唐玄宗失敗朝政下的群臣內訌,唐玄宗的執政晚期貪圖楊貴妃美色,不管朝政之事,壯大了像楊國忠和安祿山兩人的虛榮心,都想一家獨大,出現內訌和勾心鬥角之後便出現了安史之亂。

另外使唐朝滅亡的不是安史之亂,而是安史之亂髮生後的各種社會混亂因素,是這些因素一步一步的削弱了唐朝的國力,把唐朝搞的四分五裂,最後走向名存實亡的尷尬局面,而黃巢的起義更是加快了這種局面的結束而改朝換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