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肇庆 不见不散

与广东清远市相邻的肇庆,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境域内设置的四会县,是广东省4个最早建制县之一;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置端州;宋元符三年(1100年)改端州为兴庆军,重和元年(1118年)易名肇庆府,意为"开始吉庆"。


广东肇庆 不见不散


肇庆有“四塔”:祟禧塔、元魁塔、文明塔和巽峰塔。这四座明代古塔,耸立于西江两岸,南北各两座,相互呼应,成为西江流域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除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外,这四座古塔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有兴趣的朋友在网上一搜便知。


四百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正是从肇庆走进中国,开始长达二十七之久的中国生活:一五八三年九月的一天,利玛窦和罗明坚从西江的下游乘船到肇庆,一上岸,就拜见知府王泮。王泮破例允许利玛窦等人留在肇庆。使曾多次遭到拒绝入境的罗明坚和利玛窦松了一口气,在肇庆城南的天宁寺住了下来。


广东肇庆 不见不散


初到肇庆,利玛窦穿的是中国僧人的衣裳,后来他发现中国人对神灵并没有太多的敬意,佛教人士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人,受到人们的尊敬。从此,利玛窦脱掉了僧衣,改穿读书人的服装,读儒家经典文集,并开始向西方社会翻译介绍儒家的著作,另外,肇庆西江边的“仙花寺”正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肇庆,可谓是人间的美食天堂,德庆的传统小吃竹篙粉、江滨大头菜、酸榨等远近闻名,每两年举办一次美食节。肇庆著名餐馆有西江饭店、玉屏饭店、星岩野味馆等。肇庆菜属潮州菜系,其中,有不少独到的美食。


广东肇庆 不见不散


封开杏花鸡

杏花鸡产于封开县杏花、鱼涝一带,其肌肉丰满,脂肪分布均匀,无论是白切或清蒸,都一样嫩滑鲜甜,尤以白切最佳。


深坑石螺

深坑石螺以肉质细嫩,爽脆可口而出名,品尝后回味无穷。除清蒸外,最常用的食用方法是炒石螺。此外,据介绍,用鲜石螺煲粥,食之清甜,且有清热、降火等功效。石螺栖息在水质清净的山区溪河中的石壁或石缝,昼伏夜出,以取水中微生物为食。深坑石螺一般如手指大小,螺体细长,呈黑色或暗黄色,其中一种天生没有螺尾,煮食时免却许多麻烦,让人称奇。


广东肇庆 不见不散


四会濑粉

四会濑粉,俗称粉仔,源自清塘民间。先以粘米粉用适量清水搅拌成糊,然后用特制的濑粉钵盛上,糊粉葱钵底几个小孔迅速流落锅中的开水里,形成圆条,煮熟后用筛子捞起,泡清水(俗称“过冷河”)即可。食用时,起猛火起锅,下适量上汤,再放濑粉,以酱油、胡椒粉、肉粒、葱蒜等作佐。


封开牛杂

在封开的大街小巷中,都会有牛杂摊。牛杂不但可以暖和身体,而且物美价廉,美味可口。牛杂一般都是由以下这些材料组成:牛肠、牛百页、牛肚、牛肺、萝卜、地瓜、马铃薯、腐竹等等。


广东肇庆 不见不散


文庆鲤

文庆鲤中的“庆”为同音字,原字为上“山”下“乃”,产于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文朗,它有别于一般鲤鱼,最大的特点是:粗看,圆头圆脑,浑身滚圆;细看,缩头耸肩,头小嘴勾,身肥体圆,身上有三条金线自腮部一直延伸到尾部。


德庆菜酢

德庆菜酢,是用德庆当地出产的各种蔬菜如芥菜、白菜,大头菜、萝卜、黄瓜,竹笋、豆角、辣椒,子、荞头、蕹菜等加盐腌制而成的。此外,薯苗、芋荚、花生叶,甚至刀豆、牛奶于等都可以腌制成酢。菜酢有酸酢{湿酢)和咸酢(干酢)之分:酸酢带水腌制,如芥菜酢、豆角酢、酸笋酢,黄瓜、蕹菜酢等;干酢则经过反复腌晒.去掉水分,有萝卜大头菜酢、花生叶酢和芋荚酢等。


广东肇庆 不见不散


肇庆裹蒸粽

逢年过节端人素有喜食裹蒸的世习。肇庆裹蒸系粽子中的一种。肇庆人制裹蒸非常讲究,一要选用具有色绿、叶香、防腐的冬叶作裹蒸的外皮;二要选用上好糯米和当年绿豆;三是做馅的猪肉以肥瘦相间的为上乘;四要加五香粉、曲酒作调料,以使馅味醇香、肥而不腻。


将浸泡过的糯米和绿豆沙、猪肉馅等用模具包出有棱角的裹蒸来;之后把裹蒸放到桶里用明火煲煮十个小时以上,直至糯米、绿豆、猪肉完全融合为止,吃起来香糯醇厚。


广东肇庆 不见不散


肇庆一直是广东省闻名已久的旅游城市,它更加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作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这里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结合地,宋徽宗和包拯都曾到过这里,到了近代,这里又成为两广总督府的驻地,孙中山先生也曾在这里手书“众生平等,一切有情”八个大字。在光影衬托下,岩前村四周是古朴的老房屋,七彩的湖光山色,悠闲自得的居民,还有时而经过的船只,时间仿佛仍然停留在旧时光一样。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