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政治思想在當今社會還有現實意義嗎?

朱八戒CC


孟子"以民為本"的王道與現實存在些許的差異。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有個前提:國家的盛況達到了空前絕後,老百姓及國家能有足夠實力應對始料未及的各種災難,能解決生老病死之命題。能轉動一切經濟的方向盤。然而這是個漫長的"革命"之路,不是某個時代一蹴而就。而這一過程就是探索研究及解決的過程。

遠古時期,飢餓的年代理想是溫飽,可以吸取的教訓是政策的決定及經濟走向,方以安民心,以前的時代是有"大家"才有小家。演變奔向了小康故而"勿忘初心,方得始終"一個國家的軍事,科技,經濟,教育,醫療,農業等重方面決定一國家的地位。遙望曾經"落後就要捱打的年代"到如今的"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引領國際"的時代,證明了"民享安",是在強軍下,好政策下,科研成果下,盛況經濟下的安居樂業。


無極Angela曉倩


孟子的政治思想在當今社會還有現實意義嗎?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仁”學思想,在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仁政”思想,並且將其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思想體,使儒家思想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不僅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對今天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孟子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社會現象出發,認為人天生具有“仁、義、禮、智”的品格,歸納出“人性向善”,構建了“性善論”。並以此為哲學基礎,形成了以“民本”為核心內容的“仁政”思想。


2、“仁政”思想的主要內涵是民本、德治和仁政王道。


(1)民本是“仁政”思想的核心內容,就是以民為本、與民同樂,做到“重民”、“愛民”、“保民”、“利民”。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認為人民比君主更高貴,人民的地位比君主的地位更重要。


(2)德治就是“以德治君”和“以德治民”;也就是說君主要先“修身”,先樹德, 以良好的道德為示範,以身作則教化人民。只有先“修身”才可“治國平天下”。


(3)仁政王道就是把君主分為“王道之君”和“霸道之君”,君主要施“仁政”,行“德治”。如果“霸道之君”危害國家就可以將其廢除。這是孟子思想中最具“革命性”的地方。


(4)“仁政”思想在經濟文化領域的反映。經濟上孟子主張“正經界”。並以井田制這基礎,提出了一系列“注重農商並重”促進經濟發展的主張,“輕徭薄賦”,通過“藏富於民”取得人民的衷心擁戴;文化上主張“教民孝悌,以明人倫”、培養“大丈夫”精神人格,通過提高人們自身修養達到社會和諧。

3、孟子“仁政”思想的現實意義。


孟子“仁政”思想對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歷史借鑑意義和現代價值啟示。

(1)民本思想給我們的啟示民本原則要求執政黨必須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奮鬥目標。中國共產黨的“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思想,是對孟子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民本思想的最高體現。


(2)德治思想給我們的啟示德治原則啟示我們在堅持“依法治國”的同時必須堅持“以德治國”,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幹部隊伍建設上,堅持以德治吏,不斷加強幹部隊伍的道德建設;在“選人用人”上堅持任賢使能,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導向,完善用人機制。同時提倡、引導全民修身,建設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新風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精神支撐。


(3)仁政王道思想給我們的啟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黨執政的基礎力量,要真正地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讓人民變被動為主動,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


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指出的:要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重要作用,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


臨川慕思


1、孟子性善論、仁義論在現實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導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利於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係,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鼓舞人們發揮主體能動性,自覺地接受教化與環境的培育與薰陶,將社會道德作為人的行為的自覺規範,促進人們道德責任感的形成,

2、孟子他強調治國要愛民、與民同憂同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深刻地闡述了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要借鑑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吸取孟子以民為本思想的精華,不斷培養熱愛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3、孟子等古代儒家提倡“忠”的原則是對別人盡心盡責,有利於培養人民對民族國家的熱愛.在當代社會我們應大力提倡忠於民族、忠於祖國,忠於人民,這是每一個國民的崇高職責.

4、為了維持社會的和諧統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對社會進行經濟約制的主張.這主要包括社會分工和產品交換制度、制民恆產的土地制度、薄收賦稅的制度,我們應當傳承、弘揚、借鑑孟子思想的優秀部分,增強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5、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協調經濟建設與自然環境的平衡發展.我們必須正確處理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始終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相統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經濟建設中充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國學紫微


孟子作為孔子的得意弟子、儒學家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聖賢,他的很多思想對後人樹了典範和啟發,所以孟子的思想對於當今社會有極其深遠的現實意義和重大的作用

孟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魯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其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和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政”、“王道”、“民本”和“性善論”,具體概論如下:

一.民本思想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國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先天下的關鍵性問題。

二.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政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核心的思想。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和維持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施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

三.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的繼承和發揮,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施行仁政的目的和手段。一方面主張“設為養序學校以教之”加強學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

四.性善論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相對,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依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孟子以性善論作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依據,認為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的要求源於人的本性本心,有倫理學意義,同時性善論認為通過學習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君子,又強調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綜上所述,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孟子的諸多思想都給人們帶來了深遠的教育意義,是我們做人、做事、治國安邦的最好依據,不可不學,更不可忽視。

感謝提問,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解惑,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


蒙太奇and蒙奇奇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仁政思想。對仁政思想的理解,最起碼要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看。

一,孟子仁政思想的根本,同任何一個歷史時期、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政治集團一樣,他們的政治理念與思想都是為維護與發展一定的政治秩序和統治集團的利益而服務的。在這一點上,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如果說有不同,那就是少數人與多數人的區別。

二、仁政思想要求統治者要適當考慮社會和百姓的整體利益,要將統治者的慾望限制在社會和百姓所能夠容忍的範圍內。畢竟,不是所有統治者都能明白若是從社會和百姓那裡榨取的過多了,必然會導致矛盾尖銳;也不是所有統治者都能明白,離開了被統治的大多數群體的認同與支持,統治者也就什麼都不是了。

三、仁政思想還要求上下級之間,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必須有某種程度的制約,尤其是被統治者和下級針對統治者和上級的不合理或是過分的要求與行為可以擁有反對權。在孟子仁政理念中,他很敏銳地意識到了統治集團或是當政者若想長遠地、根本地維護和拓展自己的利益,就要眼光放遠一點,格局要大一點,暫時的、一定範圍、一定程度的讓步或是利益受限,正是為了更多、更長久的利益獲取與擴大。所謂捨得捨得,這個辯證法孟子也是懂的。通過這樣的理念與制度設計的落實,可以從最根本的基礎上真正實現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四、孟子仁政思想,當然遵循儒家德治的邏輯。其實德治和法治,作為治理國家的手段,本不應該是嚴重對立的。漢以儒法並用正說明了只是單純地任用一家思想是不合適的。但是,畢竟儒家處於獨尊地位,所以,客觀上德治理念對中國社會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綜合上述四個方面來看,孟子仁政思想對當今社會仍然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繼續發揮一些正面的積極的影響。

一是在根本上進一步明確和踐行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根本目標。

二是進一步推動管理者的民主、平等和權利意識,對權力實行監督,形成上下級或平級彼此之間建立在憲法和法律所規定及授予權利基礎之上的相互協同與制約,避免封建式的只是唯上甚至是人身依附那樣的醜惡現象出現。

三是在健全推動社會主義法治的基礎上也要進一步加強人文道德教育,讓人文的道德的內在自我規範同法律的外在的強制約束結合起來,從而可以推動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早日實現民族復興。

古人的思想,是我們這個民族整體的記憶與前進的基礎,對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祖先們,我們應該且必須有發自內心的敬畏與傳承。今天的我們尤其要明明白白地記住:忘記或是背叛了自己民族的過去,那麼,擺在面前的只能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滅亡!


公孫木餘


1、孟子性善論、仁義論在現實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導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利於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係,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鼓舞人們發揮主體能動性,自覺地接受教化與環境的培育與薰陶,將社會道德作為人的行為的自覺規範,促進人們道德責任感的形成,

2、孟子他強調治國要愛民、與民同憂同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深刻地闡述了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要借鑑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吸取孟子以民為本思想的精華,不斷培養熱愛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3、孟子等古代儒家提倡“忠”的原則是對別人盡心盡責,有利於培養人民對民族國家的熱愛.在當代社會我們應大力提倡忠於民族、忠於祖國,忠於人民,這是每一個國民的崇高職責.

4、為了維持社會的和諧統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對社會進行經濟約制的主張.這主要包括社會分工和產品交換制度、制民恆產的土地制度、薄收賦稅的制度,我們應當傳承、弘揚、借鑑孟子思想的優秀部分,增強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5、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協調經濟建設與自然環境的平衡發展.我們必須正確處理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始終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相統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經濟建設中充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青萍築


社會實踐一再反覆證明,在當今社會,中國人民更迫切需要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統領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指導社會主義革命事業的偉大實踐。而不是什麼孟子的政治思想來進行教化和指導中華民族實現現代化偉業的進程。


廣銀8910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併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其根本目的,是希望統治者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重視普通人民,以達到長久統治,人民免於戰亂之苦。所以在當下還是能用


深明x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溼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中的語言,包括用以幫助說理的比喻、寓言等,多為後人引用,並逐漸化為成語。“不遠千里,五十步笑百步,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緣木求魚,引領而望,挾泰山以超北海,寡不敵眾。妻離子散,匹夫之勇,出爾反爾,與民同樂,顧左右而言他,水深火熱,救民水火,簞食壺漿,流連忘返”彼一時,此一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利人和,捨我其誰,綽綽有餘。為富不仁,守望相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亂臣賊子,弔民伐罪。為淵驅魚,自暴自棄,不虞之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手舞足蹈,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 何出此言,陳善閉邪。赤子之心,好為人師,不為己甚,左右逢源,夜以繼日。獨善其身,習焉不察,不言而喻,引而不發,仁民愛物,當務之急,一毛不拔。盡信書,不如無書,茅塞頓開,言近旨遠,同流合汙書中名句。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而且,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孔孟之道重在修身,修身齊家兼俱天下,這種思想在當今社會不完全實用,孔孟思想主要推崇的是仁,仁為柔,缺少剛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光講仁柔,不講剛勁。不能剛柔並濟,危也,唐宋元明清,細看歷史就會發現,一個民族的危亡,就是要麼柔,要麼剛,很少有剛柔並施之。清兵剛入關,那股剛勁,遍掃神州大地,但慢慢到乾隆以後,以柔面對中外,失去了剛的並用,所以危也。

孔孟之道,不能全取之,取其精華,用於柔的運用,一個民族必須剛柔並用,方可永古千秋,立於不敗之地。


古城味道


孟子的思想在當今社會的意義我認為主要是以下五點

1、孟子跟孔子一樣認為“人性本善,要講仁義”,在現實生活中引導人們心存善念,心懷仁慈,仁愛,對社會規範管理起到很大的積極引導作用;另外一方面對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有很大的影響;鼓勵人民主動接受教育,自覺的將道德標準作為行為規範,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2、孟子提倡為臣為民為子為人處事要“忠”,對別人要盡心盡責,培養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忠於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在當今社會,我們同樣也要做到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為了國家利益付出最大努力。

3、孟子的仁政學說及民本思想,主張作為君主要做到愛民如子與民同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深刻的說明了君主應該把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重視百姓先於自己。在當代社會也有很大的實際作用,我們國家領導者一直秉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帶領人民努力建設美好幸福的家園,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績,正是體現了孟子的這一思想的價值所在。

4、孟子在社會治理方面也有很多的實用思想和方法,減輕百姓的賦稅,社會分工,商業行為規範,產品交換制度,予民恆產的土地制度等一系列社會管理主張,對構建和諧社會有很大的借鑑作用。

5、“天人合一”,主張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平衡,在現今體現在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人口與資源協調,生態建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等課題上,具備高瞻遠矚的實際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