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进行时,助老关爱不停歇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养老服务领域也不例外。保障好居家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独居、空巢、留守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确保他们的健康安全,是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民政部公布的《养老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南(第二版)》提出,对空巢(独居)、生活不能自理且子女亲属已接受隔离治疗,或者子女亲属参加疫情防控一线工作无暇照顾的老年人等刚需群体,经与家属协商一致,在安全防护前提下,充分发挥联防联控机制保障作用,动员村(居)民委员会、物业企业、养老服务机构等做好上门帮扶或接收入住养老机构。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各级民政部门、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干部、志愿者等纷纷行动起来,给刚需老年人带去无微不至的服务和浓情暖心的帮扶。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1月25日,一条“院区封闭管理”的通知打响了南京淳化利安康乐颐养院疫情防控的保卫战,十余位还在家里和家人享受节日喜悦的员工也纷纷收到了紧急返岗的集结号。

疾风知劲草,危难显担当,对于临危受命,这些可爱的小伙伴们没有退缩,他们安抚好家里人,迅速回到院里站在防护第一线。封院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老人安抚和春节回家老人的安置工作了,院务办公室迅速作出部署,一队人马挨个房间通知到在院里的老人,另外一拨人则迅速拿起手机逐个联系请假外出的老人做好居家防护。

与此同时,院里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在老人防护、卫生宣传、分散消毒、后勤保障等各方面建立起完善的运作模式。为了消除老人过分恐惧的心理,护理员一遍为老人测量体温一遍普及新型冠状病毒的知识;为了让本月过生日的老人不因为集体生日会的取消而失落,食堂阿姨们克服困难买来了蛋糕和美食送到每个老寿星的房间。一个个暖心的举措,让我们这个被疫情封锁的院子里依然想起欢声笑语。

疫情防控进行时,助老关爱不停歇

如今,封院已经一个多月的时间了,老人们每天带着口罩在院里散步,站着聊天的老哥们老姐妹都会自觉站开一米多的距离。就像住在院里的董爷爷说的:虽然封院限制了老人们的外出,但是每天看到这么多员工在为我们努力着,就觉得是最贴心的保护了。

疫情冷漠,员工们一抹靛青的工作服,却成了最暖心的颜色。每天忙完紧张的工作,他们都是累到精疲力尽,也只能在桌角吃着微凉了的饭菜,但他们脸上却洋溢着满足感,他们吃进去的不光有饭菜,还有守护了一百五十多位老人的安心与踏实。

疫情防控进行时,助老关爱不停歇

克服困难,养老服务不断档

  “曹伯伯,您的午餐到了。”2月13日,助老送餐员小张来到独居老人曹伯伯家。让老人意外的是,送餐小哥没有马上离开,而是为他唱起了生日歌。“曹伯伯,街道说今天是您90岁生日,我给您送上祝福,祝您生日快乐!”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上海市长宁区,和曹伯伯一样享受助老餐“专送”服务的老人有700余位,他们都是高龄、独居、行动不便、生活困难的老人。

  吃饭是老年人的刚需。疫情发生后,民政局急老人之所急,联合各街镇进行资源摸排,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社区食堂、餐饮企业等多方力量提供助老餐食;取消社区食堂堂食,在落实送餐员防护措施、加强日常防疫监管的前提下提供配送服务,有效解决了疫情期间特殊老年群体的“一餐饭”之难。

  受到原材料涨价、人手紧缺等因素的影响,重新运转起来的社区食堂等也承受着不少压力。尽管如此,他们仍立下两大保证——“保证不涨价、保证品质不变”。

“对来自社区的刚性养老服务需求,依然要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切实保障,不能简单一停了之。”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近日表示。

  在居家护理方面,上海目前有3200多名居家养老护理员,他们在严格落实消毒、测量体温、佩戴口罩等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服务困难老年人超过1.1万位,服务量相当于平时的15%。

  除上海外,北京、广东、江苏等地也对疫情防控期间保障刚性养老服务需求作出了规定。江苏省常州市还为经济困难、空巢独居等困难老年人推出了包括生活照料、助餐、代采购、精神慰藉、健康监测、应急救助等6方面的“居家服务包”。随着近期复工复产的推进,社区老人刚性需求或将继续增加。

守土尽责,社区关爱在身边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对于受疫情影响在家隔离的孤寡老人、因家人被隔离收治而无人照料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以及社会散居孤儿、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组织开展走访探视,及时提供帮助。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朝晖街道有1668名独居老人,他们每天都会接到结对的网格员打来的问询电话。老房地社区88岁孤寡老人赵奶奶最近不慎摔倒,腰部疼痛,行动不便,需要卧床静养。社区书记何海霞了解情况后,自告奋勇承担起赵奶奶的一日三餐,每天做好饭给赵奶奶送过来。

  为把助老服务的“网”编织得更细密,朝晖街道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已经对辖区4950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全部上门摸排了情况,尽最大努力给予关爱帮扶。

  家住重庆市渝北区的73岁独居老人陈本新患有肝硬化,需要每周打一针人血白蛋白。受疫情影响,老人上一次打针还是年前,如今病情开始恶化。龙溪街道锦绣社区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赶紧帮助老人联系送医,老人方转危为安。

  据了解,龙溪街道在疫情防控期间对辖区内独居、空巢、留守、失能、分散特困供养及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进行重点关注,做好健康管理和疫情防控提醒,为老年人解决实际困难。

无私奉献,为老年人筑起“温暖防线”

  “尽量不要出门,过几天烧饭给你吃。”2月29日,72岁的汪振球和73岁的姜珠兰上门提醒高龄老人包阿姨注意防护,她们是上海市长宁区周家桥街道周二居委会的“老伙伴”计划志愿者。疫情发生后,长宁区各街镇发挥“老伙伴”计划志愿者以及居民志愿者、居委会干部等资源,组建了一支拥有2596人的高龄困难老人“关爱员”队伍,为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代领代发口罩、代买代送菜品、代购生活物资、代配药等。

  “现在没有人送我去透析,你们帮帮我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退休的程先生向“田园之家”打来了求助电话。程先生每周要到医院透析三次,疫情期间找不到车,但不透析就会有生命危险。得知情况后,“田园之家”的惠永华早上6点就赶到程先生家,免费把他送到医院,这样的帮扶已经进行了8次。

  “我的药快断顿了,不吃药冠心病就要发作了。”“我出不去,如果长期停药,癌症可能会复发,请你们帮我拿药。”……面对接连不断的买药送医求助,北京居家养老机构“田园之家”紧急成立了应急保障队,目前已免费帮助2800余位老人。

  无私献大爱,情暖老人心。疫情防控期间,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大庆街道成立了专门服务孤寡老人和失独家庭的“暖心女儿”志愿者服务队;重庆市两江新区“幸福来敲门”独居老人志愿服务项目持续提供生活帮助、防护宣传、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帮助老人安全、安心地度过疫情防控期;杭州市95128爱心车队为老人提供接送服务620余次。

线上联络,打通与外界沟通渠道

  封闭在家的老年人如何及时便捷地表达需求、获取信息?信息化平台给出了答案。

“你好,我家的小区封闭管理,家里没菜,不知道怎么办……”2月5日,广州“平安通”接到了白云区80岁长者杜伯伯的求助。“平安通”工作人员马上从网上商城购买生鲜食材,安排送往杜伯伯家中。

  近期,广州市民政部门启动了长者居家平安防疫行动,通过“平安通”呼叫服务平台,24小时接受用户咨询及求助,积极为困难长者提供居家基本生活照料服务和人文关怀。

  疫情期间,长宁区的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也帮上了大忙。无需面对面交流,平台就能清楚掌握老人们的现实诉求。借助该平台,长宁积极发挥社区养老顾问作用,向社区高龄、困难老人主动拨打关爱电话4700个,及时了解高龄独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在买菜做饭、看病配药、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掌握老人的健康状况及相关信息,为非常时期做好服务提供支撑。

  居家服务不停摆,老年关爱不停歇。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养老依然有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