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鬱鬱而終的隆裕太后,死後為何贏得國人的同情與尊重?

五月_Jo


隆裕太后死後受人尊敬或許可以從她死時的一些通告與輓聯看出端倪。

1913年2月22日,鬱鬱寡歡的隆裕太后去世。袁世凱命國務院發出通告二則:

“敬維大清隆裕皇太后,外觀大勢,內審輿情,以大公無我之心,成亙古共和之局,方冀寬閒退處,優禮長膺,豈圖調攝無靈,宮車宴駕? 追思至德,莫可名言。 凡我國民,同深痛悼。 除遵照優待條件,另行訂議禮節外,特此通告!”“茲逢大清隆裕皇太后之喪,遵照優待條件,以外國君主最優禮待遇,議定各官署一律下半旗二十七日,左腕圍黑紗。 自二月二十二日始,至三月二十日止,以誌哀悼,特此通告!”

靈堂之上掛滿輓聯,其中有一輓聯出自副總統黎元洪:

“片語息兵戈,民國酬恩應第一;全軍為墨經,深宮弭亂更何人? ”

當時的《亞細亞日報》對隆裕太后作出的評價是:

“隆裕太后去歲,不為親貴浮言所動,力主共和,實為有造民國。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國民,當同情哀悼。 ”

從她死後的一些評價能看出大家對她評價頗高,但是她到底為何會有如此高的評價呢?



縱觀她的一生會發現,她是身份尊貴的女人,但是又是命運悲慘的女人。她為共和做出了貢獻,但是又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而愧疚,之後鬱鬱寡歡,沒有多久就撒手人寰。

一、嫁入皇宮的不幸

1、靜芬與光緒

隆裕太后名叫靜芬,她是慈禧的弟弟的女兒,也就是慈禧的侄女。很小的時候她就被慈禧看中。慈禧對他弟弟說,這個侄女的的婚姻大事必須由她來決定。

到了光緒要選妃的時候,慈禧就讓靜芬參加選妃。當時慈禧給光緒一柄玉如意,兩個紅繡荷包,讓光緒自己選皇后和選妃子。清朝的慣例是,將玉如意送給皇后,將荷包送給妃子。

光緒想要將玉如意送給長得最漂亮的德馨的二女兒,慈禧大喊一聲:“皇帝”。只見慈禧直向自己侄女那裡努嘴。光緒終於明白,慈禧想讓自己的侄女靜芬做皇后。不得已光緒只好將玉如意給了靜芬。

慈禧害怕光緒選中德馨的二女兒,以後會太寵,所以便不讓光緒繼續選妃,而是命人直接將荷包送給了長敘的兩個女兒,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瑾妃和珍妃。



從此,靜芬就進入了皇宮,變成了後宮之主。可惜的是這個看似尊貴的身份卻讓她異常的尷尬。

靜芬是光緒的表姐,長的並不好看。年輕時候的靜芬怎麼樣並沒有人進行記載,但是在《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晚清宮廷》這本書中記載到:

“皇后長得一點都不好看,常常一副很悲傷的樣子。她稍微有點駝背,瘦骨嶙峋。臉很長,膚色灰黃,牙齒大多是蛀牙。”

雖然記載的是中年時候的靜芬,但是相比在這樣的容貌下,年輕時也不會好看到哪裡。

同時,靜芬是慈禧孃家人,作為光緒必然覺得靜芬就是慈禧派來監視自己的奸細。



種種原因之下,光緒並未對自己這個表姐有任何想法。大婚之夜,光緒對她十分冷淡,甚至都不想看她一眼。他們白天在慈禧面前裝的相敬如賓,夜晚卻相安無事。

慈禧看出些端倪,對光緒旁敲側擊,但是依舊無濟於事。年輕的皇后只能獨守空房。

而同時進來的珍妃,那時才14歲,但是人家會撒嬌,琴棋書畫也不錯,反倒深受光緒喜愛。

珍妃有一次穿著龍袍和光緒在玩鬧,這等大逆不道之事,看見的人自然不敢不跟慈禧彙報。慈禧將二人召來一頓訓斥,順便將皇后也數落了幾句,說皇后不能盡責,形同縱容。之後光緒和珍妃認為必然是皇后嫉妒珍妃才向慈禧告密。皇后也是十分委屈,此事與自己毫無關係。委屈之下便對光緒說:“皇上還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吧。”

不曾想,話音未落,光緒一個巴掌打在了皇后臉上。這事還算是小的。

在光緒被慈禧囚禁在瀛臺的時候,有段時間,皇后被獲准進入瀛臺陪伴光緒。一開始的時候,光緒的心情不是很好,畢竟一個皇帝被囚禁任誰心情也不會好。光緒心情不好便罵皇后,皇后十分委屈,有次皇后被罵急了便回了嘴。這下可慘了。



沒想到一向體弱多病的光緒,一下子就把皇后推倒在地,抓起皇后的頭髮把頭往地上拼命的撞,狠狠的打了皇后一頓。最後,光緒還把皇后頭上的髮簪摔碎在地上。她知道光緒向來不喜歡她,但她未曾想光緒會對她下如此的狠手。

皇后委屈極了,但是她並沒有將此事告訴慈禧,而是自己搬到了其他房子住。她害怕如果將此事告知慈禧,她會失去最後和丈夫在一起的機會。

皇后想要撫慰光緒的心情,第二天還是照舊去找光緒,就像昨天的事情完全沒有發生。後來,她命人帶些小蠶蛹過來養,慢慢的心情調整過來。當第一隻蠶寶寶出生的時候,皇后高興壞了,她叫光緒過來看看她的勞動成果。光緒也很新奇,慢慢的兩人的關係緩和了些,兩人開始養蠶,光緒在一旁觀看“指導”,皇后飼養。或許,這段時間是作為皇后的靜芬最快樂的一段時光,她與他的丈夫度過一段普通人家的夫妻生活。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光緒就中毒而亡了。

據記載,光緒臨死前,李蓮英偷偷告訴了皇后,皇后偷偷來到瀛臺。那時候的光緒還算清醒,夫妻二人相對哭泣,說了幾句貼心話。



身份尊貴,生為皇后,卻從未得到皇帝的寵愛。她是慈禧的孃家人,卻又是光緒的妻子。尷尬的身份,並不討喜的長相,都註定了她在皇宮的悲劇。

2、慈禧與靜芬

如果在皇宮中,靜芬只是不受光緒喜愛也就罷了,但是連自己的親姑姑慈禧也並非十分喜歡她,也是喜歡珍妃。

慈禧一開始倒是覺得靜芬是孃家人,但是後來發現靜芬並沒有像自己想象的那麼好。而且特別膽小,這事還要從珍妃說起。

珍妃是光緒寵愛的妃子,珍妃從小在家闊綽慣了,到了宮中作為妃子年薪是300兩。300兩完全不夠珍妃揮霍。珍妃想了個生財之道——賣官。

她組建了自己的小團隊,珍妃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光緒面前美言。在清朝原本捐納買官並不犯法,珍妃違反的是後宮不得干政。慈禧知道後便訓斥珍妃,說她敗壞祖宗家法。豈料珍妃還很倔強,居然對慈禧說:“祖宗家法自有人敗壞在先, 我怎麼敢呀?就是有,也是太后您教的。”

這不是在說慈禧垂簾聽政嗎?慈禧一聽就火冒三丈,便要杖責珍妃。

皇后出面勸說,但是慈禧不聽,板子就啪啪啪地打在珍妃的身上。沒想到,皇后居然嚇暈過去了。慈禧看後大失所望,這樣的皇后能做成什麼大事。



還有一次,1901年農曆正月初十,那是皇后的生日。皇后心想現在屬於國困民艱的時候,自己的生日就不要鋪張浪費了。如果按照以往慣例必是要皇帝賜宴,張燈結綵,好好熱鬧一番的。皇后跟光緒說自己只吃完長壽麵就好。

皇帝聽了很贊同皇后的建議,就下發旨意,大臣知道了也很開心,都紛紛讚揚皇后。但是慈禧不開心了。慈禧認為皇后這樣開了先例,以後還怎麼慶祝,皇家的顏面何存?慈禧一開始忍著不發作,但是到了生日那天就不開心了。硬是要找碴,以皇后所坐的錦茵與她的一樣為尋事藉口硬是罰俸三個月。

靜芬的可憐在於丈夫不喜歡她,雖有皇后之尊,卻無皇后之威嚴;慈禧是她姑姑,可每天都提心吊膽,如一日未得太后之加罪,尤以為知足。就這樣窩窩囊囊的當了20年的媳婦。終於光緒和慈禧在相差不到24小時都相繼離開人世,就這樣她媳婦愛熬成了婆。

三、當媳婦熬成婆,接踵而至的不是幸福是亡國

慈禧死後,靜芬由皇后變成了太后,上徽號“隆裕”。但是慈禧留給她的不是一個盛世,而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大清王朝。兩年之後武昌起義爆發,整個大清王朝能夠鎮壓革命的只有袁世凱。但是袁世凱在三年前被載灃趕回老家。袁世凱知道自己的重要性自然也是傲慢的很,拖拖拉拉,直到朝廷授予他欽差全權才出兵。隆裕太后雖然恨袁世凱出賣光緒,但是又不得不啟用袁世凱。

但是啟用袁世凱註定是一個悲劇,袁世凱並沒有賣力幫清廷打仗,在北洋軍攻佔漢陽後,並沒有乘勝追擊。袁世凱在向革命軍出發他並沒有完全為清廷賣命,只要滿足他袁世凱的要求一切都好商量的信號。

很快袁世凱和革命軍達成協議,只要袁世凱推翻清朝,就讓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的位置。袁世凱讓南京臨時政府制定一項優待清室的條例。



之後,袁世凱先是致電清政府說要籌集軍費,讓那些整天嚷嚷主戰的滿族貴族捐款。很快主戰派就不說話了,之後再向隆裕太后說革命軍多厲害,讓人在京城傳播謠言說革命軍有三頭六臂,嚇得主戰派不敢吭聲。

袁世凱對隆裕太后說:“自古無不亡之國。 亡國之君,身受殺戮,古今中外,班班可考。 ”他先把隆裕嚇了一通,接著勸誘,“今天大清皇帝退位,仍能保持尊號,享受歲費,這是古往今來絕無僅有的創舉啊。”

隆裕太后思考再三之後還是簽了《退位詔書》,她唯一能做的是儘可能的爭取最優待的條件。

簽了《退位詔書》後,隆裕太后一直覺得是自己敗了祖宗的基業,一直鬱鬱寡歡,沒過多久便去世了。

死後按照《優待清室條件》將隆裕太后厚葬了,在她的靈龕頂端正上方有一塊“女中饒舜”的大匾,靈堂殿內外佈滿了輓聯。



四、隆裕太后的評價

正因為隆裕太后簽訂了《退位詔書》,所以減少了戰爭。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才會看見那些輓聯和新聞對她的評價。

但是後人對於隆裕太后褒貶不一,有的人認為他“大公無我”“垂憫蒼生”,有的人則認為隆裕太后不過是保全自己。對她評價褒貶不一。

但是,實際想想,隆裕太后簽下《退位詔書》雖然是形勢所逼,算不上後人,但也是算是“外觀大勢,內審輿情”、“洞達時機”、“順天應人”。

隆裕太后如果不籤《退位詔書》是否真的沒有退路呢?其實不然,她也可以殊死抵抗,當時除了袁世凱掌握的一支軍隊以外。清朝政府手上還有一支由八旗子弟組成的隊伍。這支隊伍有上萬人,這上萬人打起仗來也會讓上萬人犧牲,讓十幾萬百姓流離失所。最慘的結局也是隆裕太后帶著溥儀自盡,這樣也算是對得起祖宗,但是生靈塗炭。又或者她可以學慈禧北逃,退守關外,以圖東山再起。但是隆裕太后都沒有這樣做,也算是“有造民國”的“女中堯舜”了。

參考文獻:

1、陳自新 《隆裕太后與清帝退位》文史精華 [J] 2012年02期

2、黃華平《隆裕-中國最後一位皇太后》 文史春秋 [J] 2013年09期

3、宋玉紅《中國末代皇太后隆裕喪葬禮儀》 檔案天地 [J]2014年12期


非說不凡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隆裕太后要比慈禧太后好一百倍,她才是真正保護了旗人和國家的人。

隆裕太后沒有慈禧太后的才幹,是個才能平庸的人,但還是有些能力。

裕隆太后最大的貢獻,是明白滿清已經完蛋的時候,沒有和其他政客一樣垂死掙扎,而是果斷退位。

當時裕隆太后命令袁世凱帶軍隊去剿滅武昌起義,但袁世凱陽奉陰違,最終公開逼宮。

自然,裕隆太后當時畢竟是一國之主,還可以咬牙不退位,或者假裝退位隨後自己拉部隊和袁世凱他們作戰。

畢竟,當時北京城百分九十人口都是旗人,袁世凱麾下還有1支旗人組成的新式部隊。

但裕隆太后認為滿清權貴都是酒囊飯袋,沒有一個靠得住的,旗人也早已腐敗不堪。

如果將這樣一群烏合之眾強行組合起來,去和北洋軍或者革命軍作戰,形同讓旗人的族群毀滅。

這種情況下,不如交出權力,畢竟皇族和普通旗人遭受滅頂之災。

所以,裕隆太后最後對袁世凱說:“我全交與你們辦,你們辦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辦不好,我亦不怨你們。皇上現在年紀小,將來大了也必不怨你們,都是我的主意。”說到這裡她放聲大哭,袁世凱等王公大臣也一同大哭。

哭過之後,隆裕太后進一步表示:“我並不是說我家裡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清帝遜位的大政方針,至此已經初步確定。

由此,滿清就這樣退出歷史舞臺。

對比元代,蒙古朝廷敗退逃出中國大地,殘留的蒙古人遭到各民族報復,被殺了很多。很多蒙古人從此改稱為漢人,不承認自己是蒙古人。

因為蒙古人曾經在中國各地殺了很多人,又奴役各民族百年,最終又負隅頑抗,被大明武力打敗,那麼被屠殺也是必然。

隆裕太后此舉,對旗人是有極大貢獻的,他們基本沒有遭遇屠殺。

隆裕太后下詔遜位後,認為畢竟滿清200年是在他手上完結的,鬱郁染病,1年以後就死了。

隆裕太后是個普通女人,但歷史上仍然會給她很高的評價,她避免了無數流血衝突。

而隆裕太后一生個人生活也是不幸的。

因和慈禧關係比較好,隆裕太后被光緒認為是太后安插的臥底,夫妻兩人從沒有同過房。一次隆裕太后故意查看光緒的病情,準備向慈禧報告。光緒大怒,拽著頭髮將他拖出臥室,一說裕隆太后還被光緒打過。


薩沙


隆裕皇后(我們理應這樣稱呼她)是大清王朝的終結人。雖為大勢所迫,但她明智的抉擇,避免了國內戰亂生靈塗炭的悲劇,因此,在中國歷史上隆裕皇后的政治聲譽甚過慈禧。

隆裕皇后,葉赫那拉氏,名靜芬。慈禧侄女,1889年立為皇后。

隆裕皇后46年短暫的一生,充滿悲情。婚後,因光緒帝只寵信珍妃,和皇后的感情一直不好。皇后也不討慈禧的喜歡,她姿色一般,性格柔懦,雖貴為皇后,在宮內卻沒有得到一群命婦王妃應有的尊重。

1908年光緒帝駕崩,隆裕被尊為皇太后,是時宣統才三歲,隆裕太后就與宣統帝之父載灃,共同掌管風雨飄搖的大清。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載灃辭職,隆裕太后就成為清朝名副其實的最高統治者。

這位末代皇太后,無論執政能力還是政治謀略,自是不及慈禧,重要的是遠不及慈禧強勢,可大廈將傾之時,即使慈禧再世,如此危局又奈何得了?

1911年12月,隆裕太后召集袁世凱等王公貴族和國務大臣商討退位事宜。隆裕痛苦繼而痛哭,但她最後表示,只要天下太平就好。隨之頒佈清帝退位詔書。

儘管遭到一些王公貴族反對,隆裕太后毅然決然堅持己見。不要以為隆裕太后是遇事就六神無主的婦道人家,她也博覽群書,知曉一些西方的歷史和政治,她有自己的見地和識見。當決定大清退位,面對請命的恭親王,她怒斥道“彼親貴將國事辦得如此腐敗猶欲阻擾共和詔旨”,後來她乾脆一律不見。

就是這位“柔懦”隆裕太后,因為得罪了不少王公貴族,以至兩年後她的生日那天,包括民國特使和外國使臣都來朝賀了,宗室王公舊臣們卻多半拒賀有意羞辱太。看到殿上寥寥數人,冷清寂寥,隆裕太后悲愴不已,一病不起,不久仙逝。

隆裕太后一生,鬱鬱寡歡,內心萋萋。她生性孤僻,不善於交際不善於巴結人,也就沒有什麼親信。雖先後貴為皇后太后,她能一以貫之寬厚待人,若說她性格懦弱,不如說她是宅心仁厚。

我一直就感到很奇怪,如今的清宮劇為什麼不著力表現隆裕太后這等如此顯赫的良善之輩,卻那麼熱衷一而再地加重宮鬥戲份,豈不是再而三地誘導人們去欣賞豔羨蛇蠍心腸的女人?不去張揚正能量的人性?

說遠了離題了。

歷史上,大勢決定天下走向,但具體的關鍵人物往往會影響歷史的具體演進。關鍵人物不一定就是英雄,隆裕太后,無疑是一個睿智的女人。在歷史的關口,由於她順應了歷史大勢,使中國封建王朝較平穩過渡到共和。除了武昌首義有流血戰鬥,中國在總體上還是實現了政權的和平交接,隆裕功不可沒。

隆裕太后不為親貴浮言所動,力主共和,實為有造民國。理應受到後世尊重。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逝世,當時的民國總統袁世凱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並在北京隆重舉行了全國國民哀悼會,到席達五萬之眾。駐華各國公使除親去太和殿致祭外,使館均下半旗致哀。

“德至功高,女中堯舜”,評價甚高。

隆裕太后身後享極盡殊榮。

我認為,她配。

2019.3.4








掌上三言兩語


隆裕太后是清朝最後一位太后,大清王朝也是在她手中滅掉的。然而,一個亡國太后,在死後不僅享受到了規格極高的國葬,還得到中外人士的同情和尊重,各大媒體也紛紛讚揚她。這是怎麼回事呢?

(隆裕太后劇照)

一、光緒不愛。

隆裕太后叫葉赫那拉·靜芬,她木訥柔弱,相貌普通,但她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憑著這層關係成了光緒的皇后。

慈禧的本意,是讓她監視光緒的舉動。光緒從一開始就對她充滿敵意,別說夫妻生活了,連搭理她都不肯,所以貴為皇后的她,卻得不到光緒的寵愛。

二、慈禧不喜。

隆裕雖和光緒的關係不好,但也沒有做慈禧的眼線,這讓慈禧不高興。再加上她性格荏弱,不光珍妃她們不大尊重她,就連侍女太監們也在她面前有點放肆。她呢,總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這些人也就睜一眼閉一眼的,隨她們鬧。

她只一心一意侍奉慈禧,生怕出一點錯。人又很沉悶,不懂得巧言令色,所以慈禧除了怒其不爭,也覺得她太過老實,不大喜歡她。

(慈禧劇照)

三、尊為太后。

1908年,慈禧和光緒先後去世,遵照慈禧的遺詔,隆裕接替了她的權位,與攝政王載灃共同輔佐才3歲的宣統皇帝溥儀。

對於隆裕來說,慈禧的離去就像挪走壓在她心口上的一座大山,終於可以喘口氣。幸好慈禧對她不差,不光命她為太后輔政,還把上千萬兩銀子的私房錢留給了她。

但此時的清朝,已是大廈之將傾之勢,隆裕在後宮謹小慎微地生活了20年,對於外面的世界根本不瞭解。她很快就發現,她想和載灃分權,幾乎是不可能,再加上她又不會巴結朝臣,對於朝政亦是一無所知,一切都只能聽憑載灃裁決。

識趣的隆裕知道,想要保住太后之位,好好撫養溥儀,才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她更加寂寞沉悶,軍政大事一概不管不問。

四、宣詔遜位。

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席捲全國,一時要求清朝退位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眼看清朝行將就木,載灃乾脆辭職不幹了。

載灃能走,但隆裕不能。她身為最高統治者,必須肩負起清朝存亡的責任。於是她封袁世凱為總理大臣,並對袁世凱說:“餘一切不能深知,以後專任於爾。”

此時,袁世凱就是大清王朝的救世英雄,她把一切權力都給了袁世凱,期望他能守護大清王朝。

(袁世凱劇照)

然而,袁世凱卻利用她的信任和手中的權力,和革命黨談起了條件,最終得到只要能讓皇帝退位,他就能成為民國大總統的高位的許諾。

此時,各省紛紛脫離清政府宣佈獨立,袁世凱也因勢力導,希望隆裕能以大局為重,和平退位。

重重壓迫之下,隆裕不得不召開御前會議,想問問大家的意見。

會上一些宗室大臣們極力反對共和,一再要求隆裕拿錢出來犒勞軍隊,讓他們與革命軍血戰到底。

隆裕不由悲從心來,因為這些宗室大臣只顧撈錢,不謀其政,國家虧空已久,就連慈禧留給她的上千萬兩銀子,也早被這些大臣們哄走了。

隆裕太后抱著溥儀看著他們吵吵嚷嚷沒有結果,只能抹眼淚。

既然沒有錢,那似乎也只有和平退位這一步了。

於是待袁世凱談妥皇室優待條件後,隆裕簽下了《退位詔書》,大清王朝就此落下帷幕,封建王朝也到此劃上了句號。

(宣詔退位,圖取其意)

五、積鬱成疾。

隆裕下詔遜位後,身背千古罵名,宗室王公大臣們更是視她為罪人,因此不斷排擠和輕視她。

為了落得清靜,隆裕只得帶著溥儀,在紫禁城關起門來過日子。但是紫禁城中的日子亦不好過。她先為了省點費用,裁減了一批太監和宮女,結果引得太監和宮女憤憤不平。同治和光緒的遺妃們也不把她放在眼裡,還慫恿溥儀和她對著幹。一來二去,溥儀和她的關係更加惡劣,她也漸漸灰了心,索性把溥儀交給太監們撫養。

除了得到白眼和譏誚,隆裕自己也常陷入自責不能自拔,想著20多年的基業都葬送在手中,更是悲從心頭起,漸漸積鬱成疾。

清朝遜位後的第一個新年。往年到這時候,王公貴族,朝廷命婦,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熱鬧異常。但現在紫禁城裡寂靜無聲,誰也不來朝拜。

緊接著隆裕的生日到了,除了袁世凱派了個秘書來例行公事地送了一份壽禮,那些王公貴族們根本不當回事,別說給她寫壽詞了,就是來看她一眼,也不願意。

悲憤交加的隆裕一病不起,眼看著就到了彌留之際。然而她身邊,除了二三太監和宮女,便只剩下百般不耐煩,打著哈欠的溥儀了。

1913年2月22日,隆裕在自責和悲憤中走完了她淒涼的人生,卒年46歲。

六、死後哀榮。

隆裕死後,袁世凱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3日,政府官員亦要穿孝27日。除此外,全國各地都開會追悼隆裕,並派代表前往北京參加隆裕的葬禮,當時參加葬禮的人數多達5萬人之多。

對於隆裕的死,各大報紙紛紛跟進報道,並對她讚譽不斷。一些外國使館亦隆半旗為其致哀。

隆裕生前從未得到過一絲半毫稱讚,在她死後,不僅被稱為“女中堯舜”,還被誇為“外觀大勢,內審輿情,以大公無我之心,成亙古共和之局”,總之,讚譽極盛。

之所以隆裕能死後哀榮,一方面是她和平退位,平息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另一方面,也改變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國民政府也因此實現了大統一。

縱觀隆裕的一生,是悲涼的一生,雖說改朝換代,但國民的心理還是對她飽含同情和尊重。再加上她雖無治國之才,但卻不像慈禧弄權,知道天下是大家的家,而不是她個人的家,所以順勢而行,毅然退位。這正是大家深贊她的原因。

(參考史料:《遜清皇室軼事》)


張生全精彩歷史


隆裕太后是清光緒帝的妻子,光緒駕崩之後,晉升為太后,溥儀繼位後垂簾聽政,終於未能阻擋清朝滅亡的步伐,最終同意了末代皇帝溥儀的退位,後鬱鬱而終。

國外人對她的評價:她十分和善,毫無傲慢之舉。我們覲見時向她問候致意,她總是以禮相待,卻從不多說一句話。太后、皇上接見外國使節夫人時,皇后總是在場,但她坐的位置卻與太后、皇上有一點距離。有時候她從外面走進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後面一個不顯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她就會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們有時候會看見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宮中漫無目的地散步。她臉上常常帶著和藹安詳的表情,她總是怕打擾別人,也從不插手任何事情。

嫁給光緒卻終身不得寵幸

首先,作為光緒皇帝的妻子,不得不說隆裕太后其實是受了極大的委屈的,同樣作為光緒的老婆,光緒竟然只寵幸珍妃,而她卻始終都是被忽視的那一個。

不可否認的是,隆裕確實沒有珍妃長的好看,但是她絕對是一個知書達禮的女人,只可惜她是慈禧因果塞給光緒皇帝的,所以反而引起了光緒的反抗,自始至終也等不到他的關愛,也是她一生的一個悲劇了。

隆裕太后不善朝政,卻被硬推上了後位

1908年,光緒帝駕崩,在慈禧是一手操作下,溥儀坐上了帝位,而隆裕也成為了太后,這時候,她才後知後覺的發現,她要想保住溥儀的地位,就只能培養自己的勢力,但是她又不善於巴結人,所以她身邊的值得信任的人又十分的少。好不容易拉來了載灃卻又被他反客為主,不可謂不可憐。

最後的無能為力

終究溥儀的位子還是坐不穩了,宣統三年,要求溥儀下臺的聲音越來越高,終於隆裕太后還是承受不住壓力了,最後只好同意了溥儀的退位,此時身為一個女人,她的無能為力也著實讓人心痛。

隆裕太后最後的表態:“頃見慶王等,他們都說沒有主意,要問你們,我全交與你們辦,你們辦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辦不好,我亦不怨你們。皇上現在年紀小,將來大了也必不怨你們,都是我的主意。”說到這裡她放聲大哭,袁世凱等王公大臣也一同大哭。哭過之後,隆裕太后進一步表示:“我並不是說我家裡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清帝遜位的大政方針,至此已經初步確定。

最後袁世凱在養心殿將《清帝遜位詔書》呈獻給隆裕太后,隆裕太后還未閱讀完就淚如雨下,終於大清還是在這一紙之下徹底的覆滅了,溥儀的皇位也就此結束了,而她就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


是阿維啊


隆裕太后本身長得不漂亮,也不受光緒帝待見,可是卻成為了皇后,最終成為受國人同情尊重的太后。

隆裕,葉赫那拉氏,名靜芬,小名喜子。是慈禧的的侄女,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的女兒。20歲的時候被慈禧太后欽點和光緒大婚,住進六宮之一的鐘粹宮,封為皇后。



隆裕和光緒不太順利的大婚或許就暗示了她悲催的一生。離大婚慶典十天的一個深夜,雪花紛飛,紫禁城突起大火,把結婚慶典上皇后必須經過的太和門燒為灰燼。但是定好的日子不能改,慈禧老佛爺大手一揮,重建!工匠們日夜趕工,竟然真的搭建起一座可以以假亂真的太和門。大典如期舉行,和隆裕同時進宮的還有瑾妃和珍妃。

光緒當然不喜歡這個表姐,甚至在洞房花燭夜大哭,說只能把她當姐姐。隆裕被推上了尷尬的位置,天天看著光緒和漂亮的珍妃柔情蜜意,遭受光緒的冷臉嘲笑,甚至還被光緒打過。



面對這些,慈禧也曾藉口賣官鬻爵將珍妃“褫衣廷杖”,後來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命人把年僅24歲的珍妃推入井中,算是任性的為隆裕出了口惡氣。但是,所有一切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隆裕只能是被婚姻拋棄的一個怨婦。

在慈禧和光緒死後,大清國的重擔落在隆裕太后身上,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共同執掌風雨飄搖的清王朝,不懂政治沒有實權的隆裕太后對此真的是有心無力。辛亥革命爆發後,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下懿旨命載灃辭去攝政王職位,放權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表示“餘一切不能深知,以後專任於爾”,讓他處理清帝和平遜位。1912年,隆裕太后拿著袁世凱呈現給她的《清帝遜位詔書》淚如雨下,大哭不止。



此後,君不為君,國不成國,撫今追昔,隆裕太后鬱鬱寡歡一病不起,1913年2月22日在長春宮去世,享年46歲。

民國舉辦哀悼大會,袁世凱親戴黑紗祭奠,超過五萬人參加,全國下半旗致哀三天。


之所以一個前朝太后可以享受如此隆重的國葬,是因為隆裕太后在最後清帝遜位的大是大非上,排除眾議,選擇了天下太平,使得辛亥革命是歷史上政權交替流血最少的一次。少一些戰亂的中國對於當時各個階層都是一種恩典!也難怪隆裕太后被稱為“女中堯舜”。


墨梅逸清寒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這個王朝是少數民族--滿族牽頭建立的。應該客觀地說,清朝建立的過程體現了少數民族的智慧,清朝當時偏居東北,只有十幾萬人,能在短短18年時間確立在全國的統治,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清朝定鼎中原的過程,伴有殺戮,比如“嘉定三屠”等,是很殘暴的,但是封建社會大體都差不多,相比張獻忠和李自成的殘暴,清軍還算是有點底線,比如“嘉定三屠”,按理說一屠就沒人了,怎麼還屠三次?這些不是本文的重點,重點是說其實清朝佔領全國的過程中,許多地方都是和平交接的,清朝登場算是華麗的。

從1644年五月進北京到1912年二月268年,清朝終於走到了謝幕的關頭了。南方的革命黨鬧得沸沸揚揚,到處都是爆炸,到處都是起義,十幾個省獨立,宣佈脫離清朝統治。清朝的統治實際上已經難以為繼,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告訴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按照目前的形勢,主動退位比較好,不然一旦革命黨打到北京,不要說攝政王、太后、皇上不好保全,就是整個愛新覺羅宗室都沒有好下場,明朝的崇禎皇帝和各地宗室藩王就是前車之鑑。

載灃出過洋,見多識廣,他雖然討厭袁世凱,但是他認為袁世凱說的的確有道理,為此也勸說隆裕太后同意退位。1912年2月12日,退位詔書發佈前,隆裕太后帶著6歲的宣統皇帝召開了最後一次御前會議,袁世凱再次說明了形勢,但是皇室內部還是有不少人反對。

隆裕太后庫哭著說:你們這些親貴,平常只知道提籠架鳥,正事不好好幹,把朝廷搞得這樣糟糕,這個時候又要阻止我母子退位,你們這是要逼死我母子嗎?在隆裕太后的努力下,退位詔書順利蓋章後即對外發布,宣統皇帝退位,清朝結束統治,由袁世凱牽頭組建民國。

封建王朝居然能夠和平謝幕,太聰明瞭。這個以十幾萬人起家佔領全中國的民族真是太牛逼了,華麗登場,不流血謝幕,真是了不起,首先是保全了幾十萬愛新覺羅家族的人,其次也避免了大規模內戰,避免了傷亡。當然,清朝和平退位是一次沒有經過充分洗牌的權力變動,因為沒有經過充分洗牌,所以後來發生北洋軍閥混戰、新舊軍閥混戰。但是這些已經和愛新覺羅家族無關,他們已經早早離開了風口浪尖。

隆裕太后於次年的2月22日去世,享年45歲。她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同治皇帝的親表妹,比丈夫光緒皇帝大3歲。當年是慈禧太后指定的婚姻,光緒皇帝並不喜歡隆裕太后,光緒皇帝沒有子女,隆裕太后自然也沒有子女,宣統皇帝溥儀是光緒皇帝的弟弟載灃的兒子,過繼給光緒皇帝當兒子繼承皇位的。

這個女人要不是在清朝退位的關鍵時刻作出了正確的抉擇,在歷史上也不會留下什麼響亮的名聲,因為她本身不是一個好鬥好權的人。她的葬禮是國葬,5萬多人參加,社會各界紛紛致哀,葬禮上有個標語叫“女中堯舜”,我覺得這個評價不算誇張。


坐看東南了


贏得國人尊重,無非是和平退位,不動刀兵,廣受讚譽。

其實這些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為何死後得到尊重?原因不過是省卻許多麻煩,少耽誤些時間而已,當時情勢已不可逆,隆裕太后沒有選擇的餘地。

為求自保不得不和平退位

就當時狀況而言,各方勢力都心知肚明,如果隆裕太后還不發退位詔書,根本不用革命軍下手,段祺瑞就直接兵變血洗皇城了,太后和溥儀估計不會死,但載澤和溥偉必死無疑,估計段祺瑞得用重機槍把他倆槍斃得稀碎稀碎的;至於載灃,袁世凱會很興奮的親手料理;而自知拖不下去的隆裕,純粹是被嚇的發了退位詔書。

要知道,隆裕太后首先想到的皇族利益,然後才是其他,這點毋庸置疑,她並不具時代先進性思想,人也並不大度,看她如何把珍妃照死整就知道了,她只是封建王朝的保守女人,她雖不想背鍋發退位詔書,但更不想“坐亡”,因而被迫就範,所以不必過分標榜

100多萬部隊?其中有大比例是吃空餉,即便是活人也都是混吃等死,根本沒有戰鬥力,與朝廷幫袁世凱養的“私兵”相比,可以忽略不計。

沒機會也沒能力大動刀兵

真正不動刀兵的是段祺瑞(袁世凱),而不是隆裕太后,所以這個功勞與隆裕無關。清廷早就態度堅決的下旨要剿滅革命軍,是段祺瑞虛與委蛇的拖著不辦。

作為新式思想的海歸派,段祺瑞早先接受的都是民主制度和共和思想,同時他也明白,大清積弱不是武器落後,而是家天下誤國,所謂家天下,就好比大清是愛新覺羅家的大清,大明是老朱家的大明,君主模式在中國循環了幾千年,一直在圈子裡打轉,而到了清代,清廷的統治更是把封建統治極權化推到了巔峰狀態,以愚民政策和文字獄禁錮了國人的思想,皇權至上,皇族利益至上得腐朽統治,造成體制糜爛,這才是落後捱打的真正原因。

基於如上思想,段祺瑞並沒有大舉清剿革命軍,反而私下與他們談判,並反過頭來拍電報,告知內閣:

“共和思想已深入將士之心,將領頗有不可遏之勢。壓制則立即暴動,敷衍亦必全潰。”

大概要傳達的意思就是:首先,這仗沒法打,革命軍搞共和,其實我們也要搞共和,而且對於這些將領,我有些壓制不住了,一味彈壓,軍隊會暴動,你們再這樣拖著敷衍下去,軍心潰散,軍不成軍了!

民國二年,段祺瑞與46名將領聯合起來,再次催促:

“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清廷如不速斷,則江海盡失,勢成坐亡”。

這就是赤裸裸的威脅了,關鍵就是“如不速斷,勢成坐亡”

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軍全體將領致電清廷。

2月12日,隆裕太后宣佈清帝退位。

段祺瑞是受誰指使呢?

當然是袁世凱,連段祺瑞所住的宅子都是袁世凱送的,當初即便袁世凱被貶,他倆也都互通消息,關係莫逆,畢竟他受袁世凱幾十年知遇之恩,哪怕後來袁世凱稱帝,段祺瑞百般苦勸未果,卻也並未公開聲討,只是決心絕不參與而已。

袁世凱和段祺瑞一軟一硬,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白臉,合作無間。段祺瑞緊逼,袁世凱苦勸,一面假意安撫著段祺瑞,一面連蒙帶嚇的搞定隆裕,怎麼嚇?有條件可以講,再這麼拖著,我可控制不住了,你要當心呦~

隆裕太后的要求,沒好處誰投降呢,雖然是被逼的,條件我只有一(yì)堆

“猶欲阻撓共和詔旨,將置我母子於何地?!”隆裕明白,如果拒絕退位,那麼黑鍋是她的,首當其衝去送死的也是她和溥儀,而皇族們對她倆的死活是毫不在意的,所以執意發佈退位詔書。

而做為交換,條件大致如下:

皇帝尊號不廢

民國禮待皇室

歲用四百萬兩

暫時居住皇城

侍衛人等留用

宗廟陵寢永奉

執事人員留用

皇室私產保留

皇族爵位保留

皇族免除兵役

八旗代籌生計

滿蒙回藏與漢人平等

......

隆裕太后的作為雖屬無奈之舉,但也是明智之舉,他們得到了優厚的待遇,最重要的是保障了皇族安全,否則以滿清的遭恨程度,如果沒有袁世凱的特別保護,皇室全族都會被活活打死,保留的侍衛不過是笑話罷了。八旗子弟的基本生存問題,由政府代籌生計,算是仁至義盡。所以說退位才是最好的結果,沒有之一。

慈禧不疼,光緒不愛,抑鬱深宮,二十餘載,既無可譽,亦無可譏。

惟清廷退位,後力居多,將來共和史中亦不失有價值之人物也。

不論是否出於本心,畢竟隆裕力排眾議(死硬派)達成和平退位,構建共和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節,最大的價值在於:權力通過正常(和平)、正式“交接”過度,極大程度的避免了亂局,避免了領土分裂。尤其是天高皇帝遠的西藏、新疆、蒙古等,這個功績不容抹殺。


古今通史


 

末代太后隆裕親手結束了清王朝,為何死後得到國人的尊重?

中國有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華大地上出現過大大小小几十個王朝。但凡王朝更替,政權交接時期,就沒有不流血的。往往都是通過戰爭奪取政權,各方兵刃相見,整個天下都會被籠罩在腥風血雨之中。但是在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滅亡後,卻沒有出現如上情況,全國政權是和平的交給民國政府的,這得感謝隆裕太后,是她籤的清帝退位詔書,使得政權交替之際國家沒有出現戰亂,這也是之後國人尊重隆裕太后的原因。

隆裕太后名葉赫那拉·靜芬,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光緒十四年慈禧將隆裕嫁給光緒帝,為的是監視光緒帝的一舉一動。光緒帝當然知道慈禧此番舉動的目的,所以對隆裕很不待見。而隆裕也不想充當慈禧的眼線,在日後慈禧找珍妃麻煩的時候隆裕甚至幫珍妃求情,這更加引得慈禧的不滿。所以隆裕是在慈禧和光緒兩邊都不討好,從一開始她就是政治的犧牲品,也實在是很可憐了。

在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緒帝駕崩,慈禧立三歲的溥儀為帝,隆裕為太后,載灃為攝政王。慈禧於次日稱太皇太后,但是慈禧也隨光緒帝之後在十一月十五日下午五點去世。帝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光緒帝和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先後辭世,剩下的爛攤子只能丟給隆裕太后和攝政王了。

 清朝,我國曆史中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中有過輝煌的歲月,但是最後卻悲慘的落下了帷幕,人們對於末代皇帝溥儀坎坷的一生總是給予了很多的同情,而關於清朝最後一位皇太后的一生卻總是關注知之甚少,對於隆裕太后這位已經沒有任何實權在手的太后,她的這一生無疑是可憐的,雖然和慈禧太后系出同宗,同屬於葉赫那拉氏,但是兩個人對於權力的看法卻是截然不同的,慈禧太后去世之後身後揹負著無數的罵名,而隆裕太后逝世之後卻贏得了國人的尊重和同情。


  

  隆裕太后在46歲的時候就鬱鬱而終了,這個太后之所以那麼早離世,只是因為在她生命中伴隨著悔和恨,雖然隆裕太后是以和平的方式退了位,但是這並不單單只是她一個人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她背後所代替的是整個清王朝一起從舞臺中退出了,雖然她退了位,但是心中對於清王朝總是充滿了愧疚的,愧對於王朝的列祖列宗,這是她的悔。

  

  而她的恨則是對於八旗子弟的無能,雖然整個清王朝已經面臨著兵敗如山倒的局面,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想著要為王朝出一份力,反而總是在想如何從這個破敗的王朝中得到一點好處,這也造成了之後無法挽回的局面,正是在這兩種心態的互相壓迫之下,最後隆裕太后在宣佈退位之後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聽到隆裕太后去世的消息,當時民國的大總統袁世凱宣佈降半旗為前王朝的太后致哀,甚至自己還親自去往哀悼,當天去往致哀的人達到五萬多人,不單單是前往的人多,甚至連國人對於這件事情都表達了自己對於這位末代太后的同情與惋惜。按照當時的情況來說,對於一個前朝的太后,是不需要這麼隆重的喪儀在的,而當時身為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一樣還是這樣做了,而隆裕太后之所以有著這麼大的國葬在,主要有著下面的幾個原因在。

  首先第一點就是隆裕太后對於當時的中華民族有著很大的貢獻,不論是對於任何一個階級來說都是如此,因為她的和平退位,所以沒有造成流血的局面發生,不然國家之內還會產生更大的內亂,這更讓外族有著可乘之機,所以人們對於這個柔弱的女子是充滿感激的。而第二點則是當時袁世凱的北洋政府中大多都是清朝時期的舊臣,包括袁世凱也是從這裡出去的,而這些人對於隆裕太后還是有著君臣之情在的,但也是僅僅剩下的一些罷了。

  

  而第三點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時隆裕太后接受的清王朝已經不能用破敗不堪來形容了,尤其是從光緒和慈禧一同駕崩之後,隆裕太后輔佐幼小的宣統帝登基,而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讓清王朝退位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而當時的宗室卻都拿不定主意,雖然身為一個女人,但她卻沒有著慈禧太后那樣的野心,比起權力,她更希望天下太平。


第一秒間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是慈禧之弟的女兒,(光緒十四年由慈禧安排嫁給光緒帝)

光緒帝受慈禧把控,對隆裕一直處於不鹹不淡,甚至有些像防賊一樣

致使隆裕雖然貴為皇后,自己住的東萃宮長年如同冷宮!

隆裕皇后的性格使得自己面對這種狀態的時候,依舊不鹹不淡,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

多虧一直有著慈禧在背後為其撐腰,皇后的位置才一直做的安安穩穩


直到光緒,慈禧相繼去世後,面對載灃的咄咄逼人之勢,隆裕才明白,實權對於自己孤兒寡母現狀的重要性

宣統帝繼位後,隆裕為了不受人欺凌,用討好的方式聯合鐵帽子王奕劻為其助力,

奈何載灃勢大,兩家制衡的局面還是未能出現!

辛亥革命爆發之後,面對已處於強弩之末的封建王朝

隆裕作為最高權利的負責人,思路變得非常清楚,召見袁世凱時,說道:“餘一切不能深知,以後專任於爾。”

啟用袁世凱為議和大臣,全權負責與南方進行和平談判!

當全國的呼聲要求清帝退位時,隆裕說了一句話這樣的話:“我看大家都沒有主意,既然我把這件事交給諸位去辦,諸位放心去辦就行,辦砸了,我也不會怪你們,皇帝也不會怪你們,等他長大了,我會告訴他,這一切都是我的主意。”

說完之後,眾人大哭!

最後《清後頒詔遜位時之傷心語》出現在申報的畫面上!

隆裕太后去世之後,全國為之降半旗,而且袁世凱感念太后的栽培提攜之意,披麻戴孝為其送靈!

隆裕太后一生寬厚,善良,不強權,不霸道!

作為一個清王朝的最後一位實際負責人,沒有推脫責任,沒有使全國百姓陷於戰爭的苦難之中

孫中山先生曾給出這樣的評價:孝定景皇后讓出政權,以免生民糜爛,實為女中堯舜,民國當然有優待條件之酬報,永遠履行,與民國相終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