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很著名的一首送别诗,通篇都在写草,却意境浑成

白居易很著名的一首送别诗,通篇都在写草,却意境浑成

说到送别,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然而,你是否知道,我们所熟知的《草》其实也是一首送别诗,只不过它本来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前半部分,因为易于理解和朗读,被单独拎出来命名为《草》。全诗如下: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很著名的一首送别诗,通篇都在写草,却意境浑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野上的草多么茂盛啊,每年都枯萎繁荣一次,如此循环往复。


"离离"是用来形容各种样貌的,在此诗中应该是盛多貌。《诗·小雅·湛露》中也有"其桐其椅,其实离离"之句,这里面的"离离"是用来形容梧桐和椅树的果实之多的。"离离"还可以用来形容诗文的数量很多,比如说宋朝叶适的《哀巩仲至》诗有"君文蚤贵重,蜀锦载胡车,离离三千首,雅正排淫哇"之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没办法把这些草烧尽,春风吹拂,春来大地的时候草又开始生长。

白居易很著名的一首送别诗,通篇都在写草,却意境浑成

这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本诗最为著名的一句,说明了古原草顽强的生命力,哪怕野火烧光,到了春天它又会发芽生长。单独看时,这句诗拥有鼓舞人心的力量。但是,如果放在全诗中,其实是借草言情,想说的是人的聚散就如同草的荣枯,年年又岁岁,而友谊之情也如同草的生命一样长青,岁岁又年年。


像这样的情况很多,比如元稹的"贫贱夫妻百事哀"在原诗中本来是指一起经历过贫贱的夫妻,一个去世后,另一个想起二人之间的任何一点事,都会更加哀伤,但是,现在的"贫贱夫妻百事哀"一般指经济情况不好的夫妻遇到任何一点事就会吵架,感情再好也不管用。

白居易很著名的一首送别诗,通篇都在写草,却意境浑成

那么,其实单独使用时,即便和原诗中意思不一样也没关系。可能是天意吧,冥冥中让一些诗句无意中道出了世间的一些普遍规律,给后人以启发。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远方草木的芳香侵占了古老的道路,明丽翠绿的草原连接着荒凉的古城。

白居易很著名的一首送别诗,通篇都在写草,却意境浑成

"芳"指的是香味,"翠"指的是绿色。颈联分别从嗅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描写送别时的景象,立体生动。而且这一句的意境跟开头提到的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意境很像,而李叔同是近代人,不知道他是否对白居易的这首名诗有所借鉴。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又送老朋友离别,满满的离别之情像草儿一样茂盛。

白居易很著名的一首送别诗,通篇都在写草,却意境浑成

"王孙"本来是指贵族的后裔,比如说唐朝崔郊《赠去婢》里的"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就是此意。但是,王维《山中送别》里"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指的是送别的朋友。本诗中的"王孙"也是指送别的朋友。此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王维《山中送别》的这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跟本诗的意境很相似,都有"春""草""王孙"几个字,而王维诗中的"年"又跟本诗首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中的"岁"是近义词,"归不归"是问朋友明年是否回来,不正好表现了"满别情"吗?


"萋萋"是用来形容草木长得

茂盛的样子,比如说,崔颢的名篇《黄鹤楼》里也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


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立意新颖,构思精妙,语句优美。从首联的"原上草",到颔联的"吹又生",再到颈联的"远芳""晴翠",最后到尾联的"萋萋",本诗通篇都在写草,字里行间却又充满依依别情,意境浑成,不愧为一篇千古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