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成長是一趟沒有返程的列車,帶著我們的記憶奔向遠方

首發無戒學堂


《千與千尋》是宮崎駿老先生的出山之作。

1997年的時候,宮崎駿憑藉作品《幽靈公主》登上日本電影票房第一的寶座,那時他已近花甲之年,欽點的接班人近藤喜文也大器有成,便有了隱退的想法。

但這個寶座還未坐多久,就被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一部經典鉅作奪走了殊榮,它便是眾人熟知的電影《泰坦尼克號》。

而更不幸的是,近藤喜文突發過勞死,不僅他的接班人離世,而且公司也陷入了經營危機,在這種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只能決定再出山。

《千與千尋》的靈感來源於工作室製片人鈴木敏夫的一個看法,他認為,在酒店工作的女性即使再害羞,為了報酬也會不斷努力提升接待男性客戶的溝通能力,而前往酒店的男性在與女性工作者互動時,也會改變溝通方式。

於是,宮崎駿老先生就有了這樣一個靈感,讓原本嬌寵的女孩闖入一個不知名的世界,為了生存必須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從而提升自己待人處事的能力。

這部電影2001年的時候在日本上映,成為日本歷史上最賣座的影片,拿下了兩個重要的國際大獎,帕林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和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

現在我們每每說起動畫,絕對少不了宮崎駿老先生的身影,他的名字在許多人心裡都刻下了烙印,他不僅在日本佔有重要的地位,乃至全球動畫界都具有無可代替的位置。

《千與千尋》成長是一趟沒有返程的列車,帶著我們的記憶奔向遠方

第一次看《千與千尋》是在小學的時候,全班同學圍在一起,四十多雙眼睛盯著播放器看,其實沒有一個人看懂了,都以為這就是一場有趣的夢。

現在拿著一張電影票,坐在偌大的放映廳,一個人就看懂了千尋的故事,原來這就是我們都會走過的人生軌跡,傷離別而獨自成長。

就像千尋手裡那束花香豌豆花一樣,暗示著我們終會帶著我們的記憶,走上離別的道路。

也就像影片中白龍所說的:“我只能送你到這裡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頭。

其實又怎是不要回頭,是根本回不了頭,我們人生的路是一條單行道,而成長是一趟沒有返程的列車,帶著我們的記憶,奔向了遠方。

《千與千尋》成長是一趟沒有返程的列車,帶著我們的記憶奔向遠方


按下貪婪的開關,掉進人生的黑洞。

剛進入到神靈世界的時候,千尋的父母不顧千尋的勸阻,坐在店鋪前私自吃了給客人準備的食物,最後因為他們的貪吃而雙雙變成了豬的模樣。

這不免讓我們讓我們想起眾人熟知的商紂王,他剛即位不久,覺得用木筷子吃飯不合身份,後來便換成了象牙筷子,而面對賢臣箕子的憂心反而大怒。後來,紂王的貪慾果真越來越旺,讓百姓為他修築鹿臺,修建瓊宮玉門,蒐羅奇珍異寶,酒肉相伴等等,最後老百姓忍無可忍紛紛造反。

艾默生曾說:“貪吃蜂蜜的蒼蠅準會溺死在蜜漿裡。”商紂王便是很好的一個例子,而千尋的父母也是這樣,在貪慾面前,他們心中的慾望暴增,往往聽不進別人的勸告。

如果父母當時聽了千尋的勸阻,而不是自以為是的認為帶夠了錢就可以為所欲為,或許便不會有變成豬的命運。

而且影片也告訴我們,所謂的貪婪並不會將你立馬摧毀,而是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到我們的心中,一發不可收拾。就像千尋的父母一樣,先是變成了豬的面容,這時候他們面對美食已經毫無形象的亂扒,然後徹底變成了豬。

現在這個社會,我們內心常常抵不住外界各種的誘惑,例如金錢的誘惑,對於沒有什麼經濟來源的人來說,它的誘惑力是巨大的,我們渴望金錢所帶來的的快感,渴望金錢給我們帶來物質上的快樂。

所以得到金錢後,第二次往往會想得到更多,來讓自己的心中充滿一種快樂。面對花花世界,總有人會因為禁不住誘惑,從而走上人生的一條歪路,甚至採取犯罪手段獲取財務以得到滿足。

據調查顯示,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佔到了刑事犯罪總數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這是一組比較可怕的數據,而相關報道其實我們已經司空見慣,看過太多的例子,有搶劫的、有盜竊的、有敲詐的,甚至有運毒的。當人們心中想索取的越多,就越發迷了心智,近而犯下無可挽回的錯誤。

人們心中的貪慾一旦被激發,就像對一件東西上了癮,越來越難放下。

這個開關一按下,我們就似掉進了一個黑洞,然後越旋越大。

《千與千尋》成長是一趟沒有返程的列車,帶著我們的記憶奔向遠方


心懷善意,世界會溫柔以待

人們總想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卻常常變成把現象等同於本質,只認現象,卻忘了其背後蘊藏的本質。

無臉男能變出無盡的金子,因而被所有人視為貴客,包括勢利的湯婆婆,但最後我們都發現,湯婆婆桌上的金子都變成了一灘泥土。

腐爛神是讓所有人都嫌棄乃至厭棄的怪物,因為它渾身都散發著惡臭,讓人難以接近,他來時所有人都紛紛逃走,因此湯婆婆派了千尋前去伺候它泡澡,但千尋並沒有半句怨言,而是盡心服侍。

後來千尋拔出了它身上的那根刺,無數的生活垃圾湧現出來,腐爛神也終於恢復了它的真身,其實是一方正義的河神,只是被垃圾覆蓋了本來的面目。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現象也數不勝數。據報道,每年至少有800萬噸的塑料流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就有一輛裝滿塑料的垃圾車將立即倒入海洋。

我們都知道亞馬遜熱帶雨林的蝴蝶振翅能引起一場美國的颶風,而我們隨手丟棄的塑料製品經過漂流會對幾百種海洋生命造成威脅。它們因為誤吞塑料製品而喪命,因為塑料纏身而危及生命,因為大塊塑料卡住消化道而死亡。

2018年,一頭巨頭鯨幼崽擱淺在泰國南部的海岸,在其胃裡發現了80個塑料袋,重達8公斤。

不僅如此,在英國惠特利灣的岸邊,一隻海豹被尼龍繩緊緊勒住,它的身體被生生勒成了兩截,痛苦不堪,因此喪命。

就如影片中被垃圾纏繞的河神一樣,因為人們把垃圾到處亂扔,不僅汙染了水源,也給河神帶來很大的影響,也呼籲著人們要保護環境,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我們對自身的要求也因有所提高。

河神為感謝千尋,贈送了一顆藥丸作為回報,所以我們應當相信,世間總是存有溫暖的,只要我們都心懷善意,世界會對我們溫柔相待。

《千與千尋》成長是一趟沒有返程的列車,帶著我們的記憶奔向遠方


只有闖蕩過,才會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風雨。

湯婆婆的坊寶寶是典型的巨嬰,從他嘴裡說過一句話,很引人深思:“外面全都是讓人生病的壞蛋病菌。

其實這是出自湯婆婆之口,她一直過度溺愛和保護著坊寶寶,讓他缺失了自我成長的獨立意識。雖然他的身體在不斷成長,但他的心智卻一直停留在幼兒時期,造成了他嬌氣和遇事只知道哭的性格,因為只要他哭,便能得到湯婆婆的幫助,這是一種完全依賴的心理。

這裡折射出來的社會現象太過於明顯,其實現在的父母存在這種現象的也佔了大多數,許多孩子都是溫室裡的花朵,父母為其準備好了一切,他們甚至都失去了這種動手的機會,久而久之便習以為常,認定父母能為自己遮風擋雨,承受能力得不到提高。

開始時的千尋也是這樣一個孩子,她膽小、任性、嬌氣,過度的依賴父母。在父母雙雙變成豬以後,她一度以為這是一場夢,但始終要面對現實,她只剩一個人了。後來遇見了白龍,白龍告訴她,在這個神靈的世界,想要留下就必須要有一份工作,她為了救父母終於拿出了自己的勇氣,去見了魔女湯婆婆,與她簽訂了契約,同時湯婆婆也為她改了名字叫小千。這是她控制人的一種方式,讓別人忘記自己真正的名字,從而也迷失了自我。

在《千與千尋》中,名字,是找回自己的途徑,也是保持自我的方式。白龍正是因為失去了自己的名字,成為了湯婆婆的傀儡。

油屋的侍從們因為貪戀無臉男手中的金子,可以不惜代價,更改營業時間,失了原則底線,這是另一種方式的迷失自我。

就似現在的許多人一樣,身邊充滿了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逐漸失了自己的本心,變得世俗,活成了曾經最討厭的人。或許可以說是為了生存,但為了生存而丟了道德底線,這無疑不是當初的自己了。

在這神靈的世界,千尋沒有忘記白龍的話,她一直記得自己的名字,也始終保持著那份善良,即使只有一顆救命的藥丸,原本是要留給父母的,但在危難時刻,她用來救了白龍和無臉男。

而坊寶寶隨千尋經歷了一次共同的旅行後,他站了起來,學會了行走和奔跑,不再是湯婆婆的襁中嬰了。說明了我們在經歷一些世事的同時,能夠從經驗中很快得以成長,父母不放手的愛,有時候並不是最適合我們成長的方式。

千尋因為自己的勇敢救出了父母,也幫助白龍找回了真正的名字,充滿磨難的歷程,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保持自己那顆善良和不貪婪的內心,從而行走在自己的成長之路上。

最後送別千尋時,白龍說:“我只能送你到這裡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頭。

小時候我們都堅信白龍和千尋會再重逢,長大後才明白,有些人說了再見,就真的不會再見了。

小時候不明白鍋爐爺爺為什麼只剩下單程的車票,現在才明白這就是成長的道路,永無回頭路,這就是人生。

成長就是不能回頭,要一直向前。

別丟了自己,一直向前。

《千與千尋》成長是一趟沒有返程的列車,帶著我們的記憶奔向遠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