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遺產》:中式傳統婚禮的儀式有多講究?

中國婚禮的儀式禮節可以追溯至先秦儒家經典《禮記·昏儀》,其中記載了六個禮節: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並稱六禮。婚禮幾個儀式要在早晨和黃昏時進行,所以“婚”字又寫作“昏”。六禮在當時不僅是禮,也是法,禮法結合。禮節不到位,兩個人的婚姻則是名不正言不順。而六禮得以被認可,是因為它有媒妁之言與父母之命的加持。

之後的朝代大多沿襲了這一傳統,即使今時今日,白紗西服成了婚禮的主要服飾,中國人的婚禮上還是有著六禮的痕跡。

《中華遺產》:中式傳統婚禮的儀式有多講究?

納采

請媒妁正式向女家納“採擇之禮”。

古時候有官媒、私媒,類似婚姻介紹所,會收集適婚男女的資料。媒人會極盡推銷的本領,把姑娘誇成一朵花。男方家如果心動了,就請媒人去提個親。到了女方家,媒人又把男方鼓吹得貌比潘安,才高八斗,謀劃著要撮合成功。所以這個“媒”在《說文解字》裡,解釋為,謀也,謀合二姓。

現在的相親,則是把媒人的說和,改成了男女雙方面對面的直接考察。畢竟媒人的嘴,騙人的鬼嘛。

等到雙方家庭都有意願了。男方家再委託媒人帶著禮物正式去提親。禮不能輕,情更得重。提親的禮單裡必須有一隻雁。看過《甄嬛傳》或者《神鵰俠侶》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雁代表的是夫妻間的忠貞。此外還有一個更深的含義,雁在飛行時,或一字或人字,非常有秩序,在古人看來這代表著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是兩個家族的聯姻,為了鞏固家庭關係,家人必須恪守長幼尊卑。送雁作為提親禮物,是再合適不過了。

《中華遺產》:中式傳統婚禮的儀式有多講究?

問名

當然不會是問女方叫什麼,古代女性很多都沒有自己的名字,一般也就劉家二丫之類的代替了。而是要問姓氏。粗暴地說,氏是姓的分支。我們現在的姓,大多其實是氏。結婚時,需要往上追溯,這個氏來源於哪個姓。在古代同姓不婚,出於優生學的考慮。也要注意是否有百年不解的恩怨,或者看看是不是意外驚喜,娶到了沒落的貴族。

同時還是要問生辰八字。要把這一對男女合一合八字。現在合八字大多已經流於形式了。算命先生大多會說一通吉利話,誇誇兩人是佳偶天成,長輩也算是買個安心。也有的,成了家長否決某個自由戀愛的利器——不是我說的,是老天爺說的,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就算勉強在一起了,也怕日後稍有不順,都要歸罪到對方頭上,反而落個疑心不痛快。

還看到馬伯庸寫的小文:一對自由戀愛的情侶情投意合,可是算命先生說他們八字不合,於是請懂命理學說的馬伯庸來批批卦,改改運,換成天賜良緣的解說。同一對八字,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釋,算命可見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中華遺產》:中式傳統婚禮的儀式有多講究?

納吉

這一步非常簡單,就是占卜完了,男方家來告知一下好消息。

納徵

這時就是我們常說的下聘禮,訂婚了。

大家也可以發現,其實這個過程中,男女主角似乎都沒見過面,都是媒人在兩頭傳話。據說,當年張幼儀的大姐要和徐志摩訂親,但是徐家一算,兩人屬相不合。於是張家馬上改了小女兒張幼儀的年齡,頂了上去。盲婚啞嫁,哪裡是容貌品性不瞭解,就連基本家庭信息都可能是假的。

但是納徵之後,婚姻關係正式確立,寫下婚書,不可以隨便反悔了。

無論官媒私媒都對自己的推銷保留最終解釋權,是驚喜還是驚嚇,概不負責。

《中華遺產》:中式傳統婚禮的儀式有多講究?

男女雙方真要悔婚,還是區別對待的。男方悔婚,是違約,自動放棄聘禮,就可以單方解除婚約。而女方要是悔婚,是犯罪,要受刑罰的。在唐朝,不僅要杖責六十,只要男方不同意,婚約還得照常履行。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了。

請期

如果雙方都不出啥么蛾子。男方家就開始挑好日子,然後通知女方家。雖然還是會請媒妁帶著請期禮書去女方家商量,基本上都是男方已經選好日子了,只是告知一聲。

《中華遺產》:中式傳統婚禮的儀式有多講究?

親迎

俗話叫,接新娘。前面的過程,男方家掌握著大部分的主動權。只有在這個時候,新娘的地位才會被抬高。

按照《禮記·昏儀》的記載,新郎是要親自前往女方家迎接。要特別正式,秦朝崇尚黑色,迎親時新郎穿一身黑色禮服,轎子也是刷了黑漆。新郎為新娘駕車,把韁繩交給新娘。這一舉動,在當時是侍奉父親的規格。

這位新娘就是明媒正娶的了。通常還要到專門的機構做登記,以防日後有糾紛。比如通姦罪,如果A婦和A夫有做過登記,而與他人私通,才算通姦。如果沒有登記,A夫,就不能告A婦出軌。

六禮結束,婚禮還沒有結束。還要拜天地。

《中華遺產》:中式傳統婚禮的儀式有多講究?

拜天地

拜天地是宋朝才開始風行的。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對拜,一個儀式把三重古人最看重的關係都顧及到了,也就成為了固定的儀式,一直流傳至今。

在敦煌壁畫中,還發現了唐朝男跪女揖的記錄,也就是說新郎要五體投地式跪拜,而新娘只要屈膝作揖。有學者猜測,是當時女皇執政,女性地位提高的緣故。

拜完,就要給父母送上媳婦茶了,從此改口叫父母。這一改口,也結束了女性短暫的高地位,迴歸家中最“卑”的兒媳婦角色,侍奉公婆、丈夫。

《中華遺產》:中式傳統婚禮的儀式有多講究?

洞房

送進洞房之後,電視裡的劇情往往是開始掀蓋頭,情意綿綿地喝交杯酒了,還有門外聽牆根的鬧洞房的人。

有句詩“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有人趣解,為什麼要把這裡兩個事情並列,因為娶媳婦就跟科舉一樣,要到揭榜掀蓋頭時,才知道自己娶回了女神還是女神經。

也有可能是怕掀了蓋頭之後,心緒難平。在在《禮記》中,房裡不止夫妻二人,還有陪嫁姑娘。夫妻二人要先同牢合巹,即先同吃一份食物,再用巹作酒杯喝酒。巹是苦葫蘆,剖成兩半,一人拿一半。喝下這杯苦酒,以後就要共甘共苦了。然後再是陪嫁姐妹丫頭退出房外。丈夫這時才可以掀蓋頭,或者讓妻子拿下遮面的扇子。讓妻子放下卻扇,是需要作詩的,這對普通百姓太難了,就被那根秤挑蓋頭給替代了。

《中華遺產》:中式傳統婚禮的儀式有多講究?

拜見公婆

婚禮第二天,新娘要早早地起來,帶著棗子桂圓,寓意早生貴子,去伺候公婆吃早飯。更為誇張的是,她還得吃公婆的剩飯,顯示自己的恭順。

公婆再此款待賓客後,送走賓客。婚宴結束。

還沒完,還得帶著媳婦兒去宗祠告慰宗廟,作廟見禮。周禮要求三個月,敢情做兒媳婦也是有試用期的。朱熹覺得三個月也太久了,畢竟不是招工,應該改為三日。

廟見禮之後,新郎帶著新娘回門。男方家留下女方送嫁的車,返還馬匹。新娘正式成為了夫家的一員。

《中華遺產》:中式傳統婚禮的儀式有多講究?

這繁瑣的禮節,每一環都是中國人倫道理的縮影。現在的形式越來越簡化與鬆散,越來越看重夫妻之間的情感,西式酒店婚禮裡,司儀還會介紹雙方相遇相知相愛的過程。但是流程面那種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從此夫妻同心,風雨同舟的寓意,一直是我們婚禮中不變,也無法被替代的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