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城南旧事》,从少年,读到了中年,感受截然不同

今天,我们不聊诗词,说一个曾在我们的课本中出现过的故事。长大后再读,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1983年在大陆上映的《城南旧事》,是独属于六、七十年代人的回忆;后来翻开语文课本,节选自《城南旧事》的多篇文章,成为了所有孩子的童年回忆;在音乐课上,学习到的《送别》,也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从童年走到了暮年。这些个陪伴着无数人成长的故事,就出自林海音的笔下,她也是写故事里的第一主人公“英子”。随着她的成长轨迹,让后来的很多人,又认识到了那个遥远又陌生的时代,林海音的存在和意义,其实早已经超越了那一部故事,她给了一代又一代人,一个值得回忆的纯粹童年。


一本《城南旧事》,从少年,读到了中年,感受截然不同


01从城南走来,质朴又平淡

1918年的时候,林海英在日本大阪出生,三岁的时候跟随父母回到了台湾,呆了两年的时间,又跟着父母在1923年的时候定都北京城南,直到1948年,才又一次回到了台湾。林海音从她有记忆开始,再到往后的少年时代,都是在城南度过的,在北京的这20多个年头里,留给了她最深刻的童年记忆。她的文字质朴平淡,但是胡同街巷的那些花花草草,那些陌生的或者熟识的人,却赋予了她文字不一样的魅力。

一本《城南旧事》,从少年,读到了中年,感受截然不同

其实在定居北平之前,他的父亲林焕文,曾在北平里东奔西走,搬了好多次家,才到城南的胡同里,找到了最适合台湾人居住的晋江会馆。之所以最后会定居在这里,是因为早在多年以前,晋江会馆,居住的大多都是一些从台湾前往京城赶考的人。就是在这个小胡同里,她遇到了一些毫不起眼的人,这些人都生活在北平的最底层,但是在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在小英子的眼里,是哀伤中又带着美好的。

一本《城南旧事》,从少年,读到了中年,感受截然不同

02儿时的胡同,有一个疯女人

20年代末的北京,人们的日子过得也并不太平,但是在林海英的笔下,在老北京城度过的这段童年,也是带着纯净和温暖的。她会写城南冬日才会来的那只骆驼队,小英子学骆驼咀嚼的模样,是不少人会在童年时干的傻事;还有站在胡同口的梳着两个大辫子的疯女人,秀贞,人人都对这个女人敬而远之,可是她却成为了小英子的朋友。那个时候英子只有6岁,每当母亲带着她走过那条小胡同的时候,总是要在嘴里低声说一句“疯子”。



一本《城南旧事》,从少年,读到了中年,感受截然不同

英子却对这个疯疯癫癫的女人充满好奇,她总是时不时的要回头去看,这个时候母亲反而会疯狂拽她的胳膊,英子童年和我们一样,父母总是会拿“疯子、坏人”来吓唬你,后来我们对这些人避而远之,甚至会听到他们的名字而停止哭泣,可是英子用好奇心打败了这份恐惧。在她的笔下我们了解到,这个梳着两个乌黑发亮的麻花辫的疯女人,也有一段悲伤的故事,只有6岁的她,也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生死离别。

一本《城南旧事》,从少年,读到了中年,感受截然不同

这个惠安馆里的疯女人秀贞,曾经和一个大学生相爱,只可惜这个大学生回到老家以后,再也没有来过北平,秀贞还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小桂子,只是女儿被家人送走也不知所踪,一系列的刺激让秀贞精神失常,也没有人愿意帮助她,英子听了她的故事,答应秀贞要帮他找到女儿。而这个故事中她的另一个朋友就是无父无母的妞儿,她在油粮店打杂,这两个年纪相仿的小孩,经常在一起玩耍。小英子无意间听说妞儿的身世,和小桂子十分相似,最后终于在她的牵线下母女相认,只可惜秀贞要带着自己的女儿去找她的父亲,谁知就在母女相认的第一个夜晚,这对苦命的母女就惨死在了火车轮下,这是胡同里的第一个故事。

一本《城南旧事》,从少年,读到了中年,感受截然不同

03是好是坏,童年给你答案

两个不同年纪好朋友的逝世,也让小英子大病一场,差点还因此丢了性命。除了这个故事以外,小英子也发出了像所有小孩童年都会问的一个问题,她眼前的那个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在父亲带着一家人迁居到了新帘子胡同的时候,又一个平凡的小角色登场了。小英子很喜欢去胡同不远处的一个荒草地上踢球,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青年人,他是一个小偷。而他之所以要偷东西,只是为了供自己学习很好的弟弟能够继续念书,他对于小英子来说,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坏人。

一本《城南旧事》,从少年,读到了中年,感受截然不同

他把偷来的东西藏在了那片荒草地的草堆里,小英子无意中捡到过,他偷的一个小铜佛。后来是个年轻人,还是被警察局的人给抓走了。小英子的母亲是一个旧时代的女性,她看着眼前被压走的那个小偷,对自己的女儿说,以后让她去写一本书,就写这个小偷凄惨的下场。但是小英子却不理会妈妈要教给他的这些东西,或许在她的那个年纪,还没有真正的分清是与非,但是她却保有童年中心底最柔软的善意。最后在林海音四十多岁提笔,这篇文章的题目并不是小偷,她有了一个更加温暖的名字,叫做《我们看海去》。

一本《城南旧事》,从少年,读到了中年,感受截然不同

04童年逝去,故事落幕

当然在这个长篇叙述自传故事中登场的,不止上面这两个人,里面有林海英小时候的趣事。比如他们家曾经来了一位兰姨娘,这个姨娘前半生很悲苦,三岁的时候就被卖给了别人,长到20岁被迫嫁给一个大她48岁的老头,在20多年的岁月里,受尽了人们的屈辱与冷眼。后来她到了小英子家,可是她的到来对于整个林家来说,像是敲在这层看似平静家庭上的一把铁锤,因为她的父亲喜欢这位兰姨娘。

一本《城南旧事》,从少年,读到了中年,感受截然不同

英子虽然是一个小孩,可是她能看懂父亲的心思,也有着自己的小聪明。她从来不给父亲单独和这位姨娘相处的丁点时间,同时给家里的德安叔与兰姨娘牵线搭桥,最后两人一同离开了林家。儿童的智慧与狡黠,有时候是不能小看的。到了故事的最后,小英子与家中的那些朋友都分别了,陪伴了她多年的宋妈,又跟着那个驴脸丈夫回到了乡下。而小英子的父亲,最终也因病去世,爸爸种在园子里的夹竹桃,也终究是落了。

一本《城南旧事》,从少年,读到了中年,感受截然不同

这是林海英的整个童年,她在老北京城里,遇到过这么多的人,也看到过很多的景色,后来,她回到台湾,还是无比怀念曾经在北京城里居住的日子。

她的故事是写给孩子看的,可故事里的回忆,却是留给中年人的。

有时候这个世界太过复杂,也太过现实,很多人关于少年的记忆都已经逐渐忘却,可是当你再次翻开林海音的这本书,里面的每个人都是鲜活的,无论是春夏秋冬任何一个季节,都能带你回到一个纯净的童年。

一本《城南旧事》,从少年,读到了中年,感受截然不同

喜欢诗词文化的朋友,欢迎关注青楼诗社

一本《城南旧事》,从少年,读到了中年,感受截然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