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祇文化系列(五)-----最后的土地大神-后土皇地祇

从土地神到城隍神,再到阎王神、地藏王菩萨、直到地府的最高神灵东岳大帝,捎带着五道将军,这一系列地下工作者我们基本都拜过了,当然还有一位酆都大帝,但北方不怎么祭祀,只好路过。离开阴暗的地府,探头爬到地表,我们见到管理地表及地表以下最后的大神----

后土皇地祇

地祇文化系列(五)-----最后的土地大神-后土皇地祇

管地表以下的就算是顶到头了,再往上就是玉皇大帝,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

后土皇地祇(qi),“祇”是专为地神创造的一个字,一般连用就是“地祇”,加一个“皇”字,就是专管地界最高等级的神灵。

后土皇地祇,排在玉皇大帝、紫微大帝、勾陈大帝之后,属道教四御之一,地位极为尊贵,但她跟前文介绍过的东岳大帝等神主要管生死祸福有着本质的区别,她所执掌的事情既高大上又优美:

即掌管“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一派生机盎然,美不胜收的景象!


地祇文化系列(五)-----最后的土地大神-后土皇地祇

要说后土女神一开始并不是女相,而是一尊男神,唐宋后逐渐转变为女相,宋代明确后土神为“大地之母”,名曰“承天效法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后土皇地祇是远古时期人们从土地神抽象出的一位土地总神,既然是总神,老百姓一般也祭祀不了,祭祀权归最高统治者。没有最高神灵的保佑,统治者觉得不踏实,所以祭祀极为隆重庄严。

祭祀总得有像样的祭祀场所,往远了说,就建在山西运城万荣县黄河和汾河交汇处的汾阴,为什么在山西?因为这地方太古老,4000多年前轩辕黄帝就在这,后来的尧舜禹也在这。

轩辕黄帝首先选择了这块土地,然后又由夏商周三王在此辟坛构事,2000多年前的汉文帝在此建庙,汉武帝最终建立成后土祠。都是最重量级的帝王加持,何况明朝之前的历代帝王大多来此祭祀过。

为什么帝王们对祭祀后土神这么热衷?因为中国文化中对土地的认识先于对天的认识,祭祀后土神,实际上也算是对天地一起祭祀了。

建在汾阴河中高地的后土祠没禁住河水经年累月的冲击,到了明代慢慢沉没了,但皇帝祭祀神灵的决心是强烈的,没关系,从头再来,把还露在地面上的木料拆下来,沉没了再建,这回建在东边稍高一点的地方,可惜到了清初,黄河决堤,这回一点不剩又被冲毁了。其实河神也归后土神管,可惜这个下属不称职,直接冲了顶头上司的家。

清朝统治者倒也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同治年间再重建,尽管统治者早有了新的祭祀场所,不怎么往这么大老远的地方跑。

这回找了个更高更保险的地方,就是现在的万荣。不过,万荣后土祠建筑中远古的痕迹逐渐模糊,现在看到的都是带有明显清代风格的建筑装饰了。不过,规模仍然是皇家级别的。


地祇文化系列(五)-----最后的土地大神-后土皇地祇


地祇文化系列(五)-----最后的土地大神-后土皇地祇


地祇文化系列(五)-----最后的土地大神-后土皇地祇

前来祭祀的人也发生了变化,原来都是帝王,从汉代至宋代历朝皇帝先后24次在万荣汾阴祭祀后土,但到了明初,永乐皇帝觉得太远,就在北京建了天坛,实际上是天地坛,祭天和祭地都在北京就给办了,最初的天坛祈年殿三重屋顶实际上不是现在的蓝色,而是上篮、中绿、下黄,分别代表天、万物、地,直到明嘉靖年间,把祭地的活动单独安置在了北京北面,就是现在看到的地坛,原来的天地坛才变成纯粹的祭天场所,祈年殿的三重瓦顶也变成了统一的蓝色。


地祇文化系列(五)-----最后的土地大神-后土皇地祇

此图来此网络

那山西万荣后土祠呢,帝王们既然不来,对老百姓自然就敞开了大门,老百姓可没有帝王们气吞天下的胸怀,而是自家那点人丁生意,毕竟后土神是位女神,掌管着阴阳生育,所以前来祭拜的人主要是冲着“生育”这档子事来的,至于山川大地美不美,他们也无所谓。民间干脆小规模的后土庙建在离家近的地方,直接提匾“娘娘庙”,专门求子求孙。人们这么干,实际上把后土皇地祇的档次降低了。

万荣后土祠也顺应民意,直接就在掖门门头上各刻了四个字,一边是“麟趾呈祥”、一边是“螽(zhong)斯衍庆 ”

地祇文化系列(五)-----最后的土地大神-后土皇地祇

“麟趾呈祥”,历史上有麒麟送子之说,所以,这面砖雕匾额说的就是求子求孙的愿望。

地祇文化系列(五)-----最后的土地大神-后土皇地祇

“螽斯衍庆”,螽斯就是蝗虫,繁殖力极强。这意思很明显,不求别的,向蝗虫学习,努力繁殖。

像万荣后土祠这种级别的古迹还有没有呢,山西晋中介休后土庙也是帝王级别的,南北朝时期就有,1600多年了,现在看到的是明朝的格局。

后土皇地祇,是掌管“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山河大地之秀”的神灵,优美高贵,仪态万方。

在她的麾下,东岳大帝、城隍神、土地神都恪尽职守,护佑着这片土地上的众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