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为什么对清朝念念不忘?

她她她被感情骗了丶


张勋,人称“辫帅”,也被视为在清朝被推倒后对满清最有感情的军阀。

1917年6月,张勋趁着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闹得不可开交之际,打着“调停”的旗号,突率五千“辫子军”浩浩荡荡地开入了北京。

他到了北京后,便迫不及待地去紫禁城,他很迫切地想要见见溥仪。

他一见到溥仪,轰然跪了下去,恭恭敬敬地磕了头,说:“臣张勋跪请圣安......”

溥仪对他的态度感到满意,心里很爽,宫里的人总说他是皇帝,可是他的皇权却用在太监和宫女身上,此时手握实权的张勋向他下跪磕头,又自称为“臣”,总算让他感受到了皇权的威严。

所以,溥仪高兴地给张勋赐了座。

对于溥仪和张勋的见面,帝师陈宝琛早已面授机宜,所以此时不过11岁的溥仪倒也能勉强应对得了张勋。

张勋聊着聊着便忍不住拍起了溥仪的马屁:“皇上真是天亶聪明!”

溥仪也很吃这套,不过他也谨记陈宝琛的教诲,所以谦逊地说:“我差的很远,我年轻,知道的是挺少。”

张勋一听,溥仪说的倒也没错,失了江山,又被囚禁在这紫禁城中,知道的确实不多,可嘴上还是得好好恭维:“本朝圣祖仁皇帝也是冲龄践祚,六岁登极呀!”

溥仪被这个马屁拍的晕乎乎的,不过,康熙终究是祖宗,所以他忙说:“我怎么比得上祖宗,那是祖宗......”

过了半个月,张勋又入宫觐见溥仪,溥仪原以为他又来请安了,可是陈宝琛却说万事俱备,张勋是“来拥戴皇上复位听政”。

溥仪听得一愣一愣的,心里却也明白了“复位听政”这四个字的意思。

张勋见了溥仪,激动地说:“隆裕皇太后不忍为了一姓的尊容,让万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国庆,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

溥仪依照陈宝琛所说的“不要立刻答应,先推辞”,对张勋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

对于溥仪的婉拒,张勋也早有所料,所以不但没有感到失望,反而耐心地夸起了溥仪,又将康熙6岁当皇帝的事说了一遍,然后又开始了“劝进”。

溥仪心想应该差不多了,于是便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

溥仪嘴上虽然说着勉为其难,可实际上心中已经乐开了花,皇帝呀,终于能够当一个“真皇帝”了!

于是,便有了“丁巳复辟”这戏剧性一幕,这一幕仅仅维持了12天,溥仪便又被从皇位上赶了下来。

这一幕,也是张勋一生中最为精彩,也最为滑稽可笑的一幕。

张勋为什么对清朝念念不忘,即便已过花甲,却仍然想着恢复清朝的统治?

张勋生于1854年,他小时候很皮很皮,皮的将他的继母气得投水自尽,她得对这个便宜儿子有多失望,有多恼怒,才会投水自尽呀!

他继母一死,他的哥哥和弟弟被叔伯领养了,偏偏没有一个人愿意领养调皮捣蛋、气死继母的他,所以,他成了一只“流浪的狗”。

后来,他15岁时经人介绍去给一个许姓人家放牛,从而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许家少爷许希甫。

他能够读书写字、娶妻、投军,统统离不了许希甫的帮助。

张勋的发迹始于投军,在他26岁,许希甫让自己的伯父将他推荐到南昌府当了一个旗牌兵。可是他这个旗牌兵熬了两年多也没熬出头,于是,许希甫又让自己的父亲将他推荐给了湖南巡抚潘鼎新,潘鼎新倒也豪爽,直接让张勋当了把总。

后来,张勋又在许希甫的帮助下被调到了广西,为什么要将他调到广西?时值中法战争,只有上了战场方能立功,方能往上爬!

从此,张勋一路高升,1895年时被袁世凯任命为先锋官,奉命驻守天津,他也因此成了北洋一系的人,这也为他以后的升迁铺好了路。

1911年,张勋被清政府任命为江南提督,掌控了江南的军权,不可谓不风光。

这时候又赶上了辛亥革命,苏州经过了一番观望后,响应了革命,宣布了独立,这时候南京城里的清政府官员为了保全自己也有了反叛之意,不过,张勋的一顿威胁却砸了过来:“今天我和你们同朝为官,明天你们要是投降的话,我便将你们视为贼寇!”

即便北洋系的开山鼻祖袁世凯已经迫使溥仪退位,又当上了总统,他也能然放不下清朝,屡屡向袁请辞,只不过袁世凯没让他走。

后来,袁世凯一死,他便迫不及待地展开了“丁巳复辟”。

他对清朝的忠确实让人很惊诧,不过却也不难理解,张勋曾经不过是许家一奴仆,可是,却屡屡得到了清政府的重用和提拔,让他从一个被无数人厌弃的“调皮小孩”成为了一个手握实权的军政高官,他放不下这份恩情。

张勋也确实是一个记恩的人,他在崛起后常想用高官厚禄去报答许希甫,只不过许希甫实在过于淡泊,所以没有接受而已。

所以,在张勋的心中,清朝是好的,好到他想尽办法也要恢复清朝曾经的荣光。

当然,也不可否认他在这个过程中的野心,主少国疑,他又有复辟首功,只要复辟成功,清朝国柄自然会落到他的手里。

但是终究没有人能够阻挡得了历史的车轮,凡是试图让历史车轮逆行的人终将被这个车轮碾碎。

张勋即是如此,一场草草收场的“丁巳复辟”便让他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张勋到死也还拖着一条“猪尾巴”,他的头上有一条辫子,他的心里也有一条辫子,这两条“辫子”紧紧勒住了他的一生。


流浪的侯爵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大部分清朝旧臣都见风使舵,摇身一变成为了民国的官员,唯独张勋一直对清王朝忠心耿耿,始终把复兴清王朝当作了自己的目标。

张勋之所以对清朝忠心耿耿,一方面是因为张勋曾经受过慈禧太后等人的恩惠,另一方面是因为张勋本身就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

张勋年幼的时候是一个孤儿,一直到了30岁才开始投军报国。参军后张勋的作战勇猛,很快就在军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军官。

袁世凯刚刚组建北洋新军的时候,张勋担任新军工程营管带,后来一路升至总兵。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慈禧太后逃到了西安,身边没有多少部队保护,袁世凯派遣张勋带领部队从西安一路护送慈禧太后返回京城,张勋因此受到慈禧太后的重视,被授予了“巴图鲁”的称号。

慈禧太后回到京城后,张勋担任清朝御前护卫,经常跟随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行。后来慈禧太后提拔张勋担任云南提督,张勋不愿意离开朝廷,没有前去赴任之后。慈禧太后又改任张勋为甘肃提督,张勋仍然没有赴任。


张勋之所以拒绝担任地方大员,主要就是因为张勋对清朝忠心耿耿,不愿意离开皇帝和太后的身边。在慈禧的一路关照下,张勋的仕途非常顺畅,在慈禧太后去世后,张勋被任命为江南提督,驻守在南京地区。 辛亥革命爆发后,很多地方官员都纷纷响应革命,唯独张勋带领部队负隅顽抗。

在清朝皇室退位后,张勋宁死不肯剪下辫子,由于张勋对待士兵非常好,张勋手下士兵数万人纷纷效仿张勋,没有一个人剪下辫子,张勋的定武军也被人们称之为“辫子军”。

其实以张勋手中的兵力,完全能够在民国初年成为一个大军阀。然而张勋一直秉承忠君爱国的思想,始终把复兴清王朝当作最重要的事情。 袁世凯掌权时期,张勋率领辫子军驻扎在徐州,为了能够完成复辟,张勋拉拢了7个省的地方大员同谋。然而这些地方大员都不是真心支持清王朝复辟,他们之所以同张勋建立同盟关系,不过是看着张勋兵强马壮,想要谋求利益而已。


段祺瑞和黎元洪爆发府院之争后,张勋拉拢13个省的地方大员组成复辟同盟,并且亲自带领5000辫子军入京调停,支持末代皇帝溥仪复辟。

在张勋复辟的消息传出后,段祺瑞立刻组织了“讨逆军”攻打张勋,最终张勋的辫子军被讨逆军击败,张勋被迫逃到了外国使馆,从此下野不问政事。后来民国的一些官僚又想要邀请张勋出山做官,张勋知道复辟无望,拒绝了这些人的邀请。在退出政坛后,张勋做生意赚了很多钱,张勋用这些家产帮助江西地区搞了很多建设。

在张勋去世的时候,很多江西百姓都自发的为张勋送别,北洋政府的要员几乎都参加了张勋的葬礼,末代皇帝溥仪给了张勋最高级别的谥号,就连孙中山也给张勋送了挽联。虽然张勋是一个迂腐不化的人,但是张勋忠君爱国的作风打动了民国时期的大部分人。


夏目历史君


张勋是满清的孤臣,同时也是民国时期的一个怪人,他的一生,都对清王朝忠心耿耿,这倒也不妄清王朝对其的一番栽培和提拔。

在其蛰居天津的时候,他的朋友就劝他说已经是民国了,可以把辫子剪掉了,但张勋却回答说:“吾回天无力,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张勋为何对清朝念念不忘,以至于被后世称作是“辫帅”呢?个人认为还是与张勋的出生和经历有很大关系!

张勋原名张和,江西奉新县人,1884年,在其近30岁的时候,张勋在长沙参军,并在不久后随军进入广西参加中法战争。

后因战功,在晚清时期初隶广西提督苏元春部,为参将。1895年后在袁世凯手下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行营中军,并参与镇压义和团运动。

1901年调至北京,任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并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扈从。1909年溥仪即位后,历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

可见,张勋的一生,其地位的一步步提升,其实与清王朝的提拔是分不开的,且张勋曾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保镖,算是接触到了当时中国的权力中心。


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缺少对某个朝代忠心耿耿一心一意的人,如南宋的文天祥,张勋对清王朝同样是这样的忠心。

但又可以将张勋的忠心看做是愚忠,孙中山就评价张勋到:“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但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张勋想要在名义上拥护溥仪,而将溥仪当做自己手中的傀儡,以达到挟诸侯以号令天下的目的。

1917年,张勋率军进入北京,拥立溥仪登基复辟,但如此作为,无异于历史的倒退,因此,张勋此举,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


1917年7月12日,皖系军阀的段祺瑞组成“讨逆军”将张勋击败,张勋逃入荷兰使馆,溥仪退位。

至此,这一复辟闹剧,以失败而草草收场!


Mr农村大姚


张勋在近现代史上是一个名气还算比较大的人,因为发生了张勋复辟的事情,为什么其他的军阀都不支持清廷,而张勋却要做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呢?那我们得从张勋的经历来说。

张勋是江西奉新人,他的父母早亡,在公元1884年,光绪十年从军,在公元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的时候,隶属于袁世凯,是一名营长,在公元1899年,升为总兵。

他在公元1901年,担任御前侍卫,也是光绪帝、慈禧太后的扈从,应该就是这段经历,让他对清皇室十分的忠诚。1908年,慈禧、光绪先后死去,溥仪继位,张勋担任江南提督,驻防南京。

1911年,武昌起义后,张勋被清廷升为两江总督,在其他各省纷纷剪去辫子的时候,张勋所部仍保留,人称辫子军,而他被叫做辫帅,可见他对清廷的忠诚。

1913年,袁世凯成为大总统,而张勋所部仍保留辫子,仍忠于清皇室。后被袁世凯任命为江苏督军。公元1915年,袁世凯称帝,张勋被封为一等公,但他的内心还是忠诚于清皇室的。

1916年,袁世凯在反对声中病逝,大总统黎元洪与段祺瑞有矛盾,两个人在一战参战的问题上面有分歧,两个人拉拢张勋,而张勋表面要调解两个人的矛盾,实际是想借两人的矛盾,搞清朝的复辟。

公元1917年六月,张勋率军北上,支持溥仪复位,张勋被专卖店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封忠勇亲王,不过,不到两周,张勋就被段祺瑞打败,逃往天津租界。公元1923年,张勋在天津病逝。

孙中山对张勋的评价是,这个人是愚忠,虽然是敌人,但是对他还是有敬意的。


历史简单说


在1912年清朝灭亡后,众人纷纷拍手叫好,开始期待起自由平等的新中国,但有一个人却无比怀念清朝,甚至要求自己的部下仍保留清朝的发型,这个人就是人称“辩帅”的北洋军阀张勋。


张勋不仅保留清朝陋习,还是那些谋划复辟者中的核心人物。


张勋支持溥仪复辟,为其提供大量财力支持。在1917念,张勋秘密约见溥仪,他与部下身着清朝官服,并对溥仪毕恭毕敬的行三跪九拜的大礼,张勋还发电报给中国各省,宣布已“奏请皇上复辟”,要求各省应即“遵用正朔,悬挂龙旗”,史称“张勋复辟”,而次日就被皖系军阀段祺瑞击败溃逃。

虽然“张勋复辟”失败,但其对清朝的忠心和留念可见一斑,为什么张勋对清朝如此念念不忘呢?


原因有二。


其一,个人成长经历以及清朝对他的积极影响


幼年张勋是个苦命孩子,出生于江西的普通农民家庭,父母早亡,雪上加霜,张勋为了活下去,投兵入伍。从这起,清朝对张勋人生的影响慢慢展开,清朝军队给了张勋展现自己的机会,自小吃苦的张勋,在军队中敢想敢做,吃苦耐劳,冲锋在前。

很快受到清军上司的提拔,并成为大将军袁世凯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在庚子国变后,慈禧太后无奈跑路,张勋忠心护卫左右。慈禧太后也因此十分欣赏张勋,大力提拔张勋,张勋也升官至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张勋也为报赏识之恩,皇恩浩荡,自然是对清朝忠心耿耿,在辛亥革命中就是张勋的定武军冲锋在前的抵扛。所以就张勋个人经历,是清朝给了他飞黄腾达的机会,他自然对清朝念念不忘。


其二,个人利益的需求


在清朝灭亡后,革命派,大部分北洋军阀等,都满足了自己的利益。而张勋做为清朝的左膀右臂,失去了其自己的价值,地位也因大清的灭亡而一落千丈。在旧有的大清体制中,张勋无疑是这条大清食物链的上层。他在这里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即实现了他的理想报负,也满足了他的利益要求。而辛亥革命,大清灭亡,打破了他的舒适圈。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皇帝不复存在,封建等级制度土崩瓦解。张勋无疑是这场革命浪潮中最不适宜者。他习惯于旧有的皇帝,旧有的等级制度,自己旧有的巨大利益。所以也因此对清朝念念不忘。

有人评价张勋是清朝的最后一个忠臣,也不无道理。


是清朝给了幼年艰苦的张勋风光的前程,也是清朝给了张勋改变自己的机会和巨大利益。张勋作为一个老臣,一个忠臣,虽然是开历史倒车,复辟失败是必然的,但是仍让人唏嘘。他活在旧制度的梦里,不愿醒来,最后在郁郁寡欢,病终于天津,追随着他念念不忘的大清一起去了。


历史总探长


张勋复辟,也叫做溥仪复辟,还有丁巳复辟。在这一次的行动中,他成功的利用了其他人的矛盾,将早已退位的溥仪再次的推上了皇位。

只是,张勋复辟终究不是历史的潮流所向。所以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是知道的,他们失败了,而且这一次溥仪也就做了十几天的皇帝。而且还遭到了孙中山等人的严厉批评,还有各种围追堵截。


张勋其实还是对旧朝有着念想,他手下有一支辫子军,在他去寻找太保的时候被要求剪去,最后还被张勋骂了一顿,可见他对于这条象征着大清朝的辫子确实有一些感情。

而当时也有一人,就是康有为。都知道,这一位号称是保皇党的康有为在光绪年间实行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被慈禧追杀逃往了日本,后来他自己又逍遥快活的过了几年,到了张勋复辟的时候他又跑出来,只不过他是头也剃了,胡子也刮了。



于是康有为只好扎了一个又小又丑的辫子,然后还慢慢等着胡子长出。他那个时候的样子或许就是他一生的写照吧。


当然,张勋复辟也是有着自己的野心的。他对于大清朝的那些官职可谓是十分的感兴趣。他复辟之后可谓是风光无限,后来又被封为忠勇亲王,他还洋洋得意。最后没过几天,他就被炮火赶到了荷兰去了。


是阿维啊


张勋演出复辟这出戏,看似是对清朝念念不忘,实际却是他恋旧情怀的终极体现罢了。

自始至终,推动张勋复辟帝制的,从来只是他的恋旧情结罢了。

“情怀”与“情结”表面上是一回事,实际却有本质区别。“情怀”只是一种情绪,而“情结”则是一种情感。情绪多是暂时的,自然它也有可变性,可情结却多是不可逆的,换言之:情结更像是走火入魔的情怀。

张勋的恋旧情结,便是他念旧情怀的极致体现,熟悉张勋和近代史的会知道:张勋的恋旧,几乎到了让人怀疑其是否精神分裂的程度。

张勋恋旧情结的第一次被凸显,是在他发迹之后。

庚子国难,慈禧携光绪西逃。当时驻守在保定的张勋听闻此消息,奉命(袁世凯的命令)由保定飞驰磁州护驾。此时的慈禧如惊弓之鸟,对于来兵不敢轻易相信,于是张勋下马卸甲只身觐见太后,以赢得太后的信任。

此举立马赢得太后好感,随即慈禧命他护甲西行。这是张勋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太皇和后帝,幸运的是,张勋的忠诚赢得了太后的赞赏,并留下极深的印象。

1902年春,慈禧和光绪率领朝臣前往东陵祭祖,袁世凯指定要求张勋随行。当年8月,张勋便被任命为建昌镇总兵,而这个官职乃是正二品,是清朝给予汉人能够获得的最高武职。

短短数年的时间,张勋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军官,一跃成为封疆大吏。张勋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也会有这样的命运!

“恋旧情结”严重的张勋发迹之后,甚是惦念家乡父老。

寻常人即便恋旧,通常也只是在发迹之后给家乡捐点钱一类。可张勋的做法却远远超出了“寻常任”的范围。

根据相关佐证,张勋发迹后对自己的父老乡亲分外照顾,以至当地老百姓还唱出了“有困难找勋爷”的歌谣。

当时,张勋但凡听到家乡赤田村的老乡有困难,不等他们开口,张勋便竭尽全力帮衬之。即使是母猪得了瘟病死了这种事,张勋也要亲自派人前往慰问一番。

张勋对家乡人的照顾覆盖到了方方面面,在他最为看重的教育上更是如此。当时的张勋资助了很多在北京上学的江西籍大学生,他还规定:他们上学期间的一切吃喝度用,全部由他包揽。

可以说,发迹后张勋对待家乡人,活脱脱就是一个菩萨的模样。

之所以到如此地步,自然与他的恋旧情结分不开。

相比对家乡人的态度,张勋对清朝的恋旧,才是他恋旧情结的最终极体现。

1908年,光绪和慈禧相继驾崩,张勋率本部官兵护送灵柩前往东陵安葬。此时的大清国早已大厦将倾,满清皇室对于大部分汉人都不再信任。护送灵柩这样的任务交给一个汉人来执行,足见清廷对张勋的忠心的信任。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颁布退位诏书,袁世凯赚取革命果实,成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亡国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君臣之礼也结束了。

还没来得及报答朝廷,帝后死了,大清亡了,北京城的主人也换了,这让张勋心里很不是滋味。而逼迫皇帝退位的,正是张勋的“贵人”袁世凯,张勋既不是袁的对手,也不想和他作对,只好拒绝与袁世凯合作,并给他写了这样一封信:

“袁公之知不可负,君臣之义不能忘。袁公之负朝廷,勋安敢负袁公乎?”

张勋此信,在指责袁世凯“违背君臣之义”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这席话的背后,自然离不开张勋恋旧情结的支撑。

溥仪宣布退位之后,有恋旧情结的张勋及其部下脑后始终拖着一条辫子,誓死捍卫大清国的最后一个象征,每天都活在皇朝旧梦里,期待它能死灰复燃。

1913年,袁世凯根据《清帝退位诏书》以及优待条件,要求隆裕太后以及宣统皇帝移居颐和园。

皇帝退位,就不再适合在皇宫居住。袁世凯要求他们搬出紫禁城,固然合理合法,此举却遭到前清遗老的强烈反对。彼时的张勋,正在为无处报恩而苦恼,袁世凯驱逐“皇帝”,恰恰为他提供了一个对清朝皇室表示忠心的机会。

由于张勋的支持,袁世凯只能同意皇帝继续待在紫禁城。这场闹剧虽不欢而散,可是,此时,张勋却从中看到一个信号:全国人心皆思旧。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你心里有什么,便能看到什么。一个小气的人,往往更容易看到人的小气,严重点,他们甚至能在任何人身上找到“小气”的证据,从而证明:每个人都是小气的。

心里有恋旧情结的张勋自然也更容易看到寻常人“恋旧”,百年后回过头看当时张勋对全国人民恋旧的判断,不难看出,这里边很大程度上,是与他自己的恋旧情结正相关。

也就是说,此时的张勋多少是因为自己恋旧而“觉得”“以为”全国人民都恋旧。

这种误判的结果,通常是致命的。

张勋在这种误判中想当然地以为:全国人民和他一样,都想回到那个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帝制。

加之,当时的徐州会议上,张勋召集的北洋军阀各系代表皆怂恿张勋复辟。于是,在各路军阀阴奉阳违(表面上赞成张勋的建议,实则心怀鬼胎)下,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又急于向逊帝效忠的张勋,在别人的恭维和忽悠下,认为此时已经水到渠成,携军北上。

民国初年,皇帝虽然没了,统治老百姓的依旧是前清的官员。革命,对于最广大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似乎只是把皇帝换成了总统。因为转型期间的动荡,老百姓的日子似乎还不如大清,一时间国内民众竟然“无不怀念我大清”。

这种信号,无疑更加让张勋看到了“为主尽忠”的希望。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不久,远在徐州、恋旧情结被无限煽动的张勋听到这样一则传闻:

“帝制非不可为,百姓要的却是旧主;袁世凯失败,就在于动了鸠占鹊巢之年。”

言外之意,只要逊帝溥仪能再度登极,复辟大业可成矣!张勋拖着辫子强忍这么多年的讥讽,不就是为了听到这句话吗?

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入京后,张勋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半月后的7月1日,张勋复辟帝制。

然而,这场因误判而起的倒行逆施最终在持续12天后便在各方声讨下被迫停止了。

1917年7月21日,张勋复辟失败之后,孙中山在给广西督军陆荣廷的一封电报里,如是评价张勋:

“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孙中山)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国父毕竟是国父,短短数语便将张勋剖析得淋漓尽致。孙中山认为,张勋做出愚忠大清之举背后,是他恋主(恋旧)情结的体现,因此孙中山对张勋是:“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说来,张勋此人虽曾让时代的车轮逆转,但他终究不是个坏人,他只是做了坏事罢了。做了坏事和坏人之间的本质区别是:是否安有坏心,这点看,恋旧的张勋必不是坏人。

抛开败绩,张勋一生恪尽职守,对上唯忠唯诚,对下尽责尽义。对待乡里的养育之恩如此,对待大清的知遇之恩更甚。

真真可以说:“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记者李满


如果不是清朝灭亡给了张勋复辟的机会,恐怕我到现在还不知道这个张勋是何许人也呢?通过“张勋复辟,拥立溥仪为帝”这件事,我们的确也不难看出:张勋在清朝覆没之后,确实是对往日的封建社会依依不舍、念念不忘呢!


众所周知,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确实是坎坷多舛的,我大概可以用“三起三落,余生安稳”来形容溥仪吧。

下面就由我来简单介绍一下溥仪的这一人生特征:①公元1909~1912:年溥仪第一次当皇帝就是名副其实的宣统皇帝、而后袁世凯逼其退位;②1917年7月1日~7月12日:溥仪第二次当皇帝就是所谓的“张勋复辟”;③1934~1945年:溥仪第三次荣登伪满洲国皇帝,史称“康德皇帝”。


张勋复辟,又称丁巳复辟、溥仪复辟,是一次爆发于公元1917年6月的封建复辟运动。时任北洋军阀的张勋自晚清灭亡,便从未停止过复辟帝制的心愿,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张勋的确是十分忠心耿耿于清朝的。张勋利用段祺瑞和黎元洪的矛盾,趁机率领5000辫子军趁机进入北京城,并且沿途召集了众多清朝遗臣,“襄赞复辟大业”就此拉开序幕。6月30日,张勋通过武力威胁先将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撵掉。7月1日,12岁的溥仪被张勋搬了出来,重新担任了清朝末代皇帝。事后,在孙中山《讨逆宣言》的口号下,张勋便在以段祺瑞和外国帝国主义的声讨省声下落魄逃离。

其一:终生不忘提携之恩(愚忠)

晚清政府对张勋的多次提携和赏赐,在封建思想浓厚的张勋看来,他的确是十分感激如此浩荡之皇恩的。张勋是贫农出生,于公元1884年加入清军。广西战争后,张勋因功受封为参将。公元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张勋被差遣调往四川镇守。公元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张勋为袁世凯所隶属,官职也升至了总务长。公元1909年,溥仪即位后,张勋被任命为江南提督。武昌起义后,因顽强抵挡革命党人有功,张勋再次荣升两江总督兼任北洋大臣。



由此看来,张勋的一生之所以能够步入巅峰,那是绝对和清朝的提携不无关系的。如果没有了清政府对他的提携,以及统治者对他的信任,张勋不会轻易至此。

其二:张勋个人的精明

面对着全国各地新政权的兴起,张勋再也不满足仅仅局限于袁世凯手下了。在张勋看来,①清朝仍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受到封建思想影响下的张勋便毫不犹豫选择了复辟,这当然也是张勋富含泡影的愚蠢表现了。②其实在张勋心目当中,“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应该是他心中所想,故他才选择借复辟之名,行掌权之实。不过在我看来,张勋复辟仅仅只是他身为晚清重臣,蒙受皇恩的愚忠行为。


小镇月明


民国成立后,清廷已是过去式。

为了迎接新时代,大家纷纷响应政府号召,剪掉脑后拖了200多年的辫子,表示与封建王朝决裂。但有个人却冥顽不化,不光自己留着辫子,还不许受他管制的定武军将士剪辫子。除此外,他还发起复辟运动,扶持溥仪再次登基。大家都知道,这个人就是张勋。

(张勋旧照)

那么,张勋为什么如此忠于满清呢?

张勋是江西奉新人,他身世坎坷,年幼时父母双亡,只能和爷爷相依为命,生活极为困苦。但爷爷没少给他讲忠烈故事,这无形中影响到了他未来的人生。

1860年,太平军起义攻到了奉新。在战乱中,张勋的爷爷被太平军所杀,6岁的张勋开始了孤苦伶仃的生活。就在他走投无路之际,被一退休官员收留,这才好歹活了下来。

1884年,此时的清廷内有捻军作乱,外有列强入侵,面对内忧外患,清廷只能不断招募新兵。

张勋心有报效朝廷的愿望,于是应征入伍。

他先随广西提督苏元春征战四方。由于他勇武有谋,再加上他很有担当,凡战必身先士卒。所以得到苏元春的赏识,不久便被提拔为参将。

1895年,袁世凯受清廷之命督练新军。

袁世凯久闻张勋之名,将他招至麾下。先是给了他一个管带(类似于营长)的职务,后来由于张勋在小站练兵时,治军严明,因此又提拔他为行营中军(督练处总务长)。

义和团在山东爆发后,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前往山东对其进行镇压。张勋被袁世凯视为心腹,率军一同前往。

不过,受义和团影响,再加上端郡王载漪等人向慈禧鼓吹义和团是刀枪不入之身。结果,一向迷信的慈禧信以为真,认为这样能和洋鬼子们的大炮火枪杠一杠,所以她有恃无恐地向西方列强宣战。

当然,结果很悲剧,八国连军如虎狼,很快就从天津打到了北京城。

(慈禧画像)

慈禧几次下命,要各地官员率兵勤王。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大家居然按兵不动。李鸿章、袁世凯等人还联合起来搞了个“东南互保”。

眼看炮声隆隆,皇宫已经不是个安全之处,慈禧不得不带着光绪等人狼狈出逃。那一路,慈禧着实受了不少苦。所以她急命李鸿章进京与洋人斡旋,希望尽快能结束这场噩梦。

李鸿章在与洋人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洋人终于答应退兵,慈禧这才长出了一口气,待确认安全无误后,这才起驾回銮。

消息灵通的袁世凯马上派人去护驾,去的这个人,正是张勋。

张勋没想到他一个小小人物,竟然还能见到慈禧这样呼风唤雨的实权人物。一路上不免鞍前马后,小心侍候,唯恐出了一点纰漏。

据史料记载,说张勋由于操劳过度,引发了痔疮,但他一直隐忍不说,坚持完成任务。

后来,还是慈禧身边的太监李莲英看到张勋裤子上一片红,问起来,才知道事情原委。

张勋这样卖力尽职,忠心耿耿,给慈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慈禧回京后,便提拔张勋为御前侍卫,让他负责自己和光绪的安全。

要知道,在满清漫长的统治时期,由于满人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御前侍卫这个职务,历来都没有汉人的份。正是这个原因,张勋觉得无比荣耀。再想到自己能有今天,全靠清廷和慈禧。所以他打心眼里爱戴慈禧,感谢政府,工作上愈发兢兢业业,从未曾出过半毫差错。

慈禧病逝后,肩祧同治和光绪两房的溥仪继承了帝位。虽然清廷已岌岌可危,但皇帝登基还是要普天同庆的规矩没有破。张勋由于保卫有功,被提拔为江南提督。

(袁世凯旧照)

1911年10月,武昌革命爆发,各地纷纷响应,宣布独立。

在南京镇守的张勋坚决维护清廷,率领他统领的第九军与革命军誓死顽抗。

清廷对张勋的表现大为感动,再次任命他为两江总督、江苏巡抚、南洋大臣等众多高官重职。

然而,面对历史的进程,张勋的作用实在是微不足道,随着隆裕太后宣布退位,清廷还是亡了国。

国民政府建立后,出任总统的袁世凯,屡次下令,全民剪发。

张勋却为了表示自己忠于清廷,坚决不剪辫子。还要求手下的将士也不许剪辫子。他这种行为让袁世凯好生气恼,但考虑到政权尚不稳定,所以最后,袁世凯还是只能对他睁一眼闭一眼,随便他了。

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和段祺瑞由于权利矛盾加深闹出了“府院之争”。一向和满清遗老们多有往来的张勋便以调停为借口,率兵进京发起复辟运动,并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

随后,张勋扶持溥仪在紫禁城复辟称帝。

然而他的倒行逆施引发了全国的声讨,各地官军发起护国运动。在大家的声讨中,溥仪复辟仅12天便宣告退位。张勋也遭到通缉,只能躲到天津租界避祸。

得到政府特赦后,见复辟无望的张勋从此隐居于天津,再也没有过问过政事。在他死后,溥仪感念他对清廷一片忠心,于是赐他谥号“忠武”。

从清朝亡国后,张勋的行为来看,他确实担得起这个谥号。

(参考史料:《张勋复辟始末》)


张生全精彩历史


  

  张勋,人称“辫帅”,也被视为在清朝被推倒后对满清最有感情的军阀。

  

  1917年6月,张勋趁着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闹得不可开交之际,打着“调停”的旗号,突率五千“辫子军”浩浩荡荡地开入了北京。他到了北京后,便迫不及待地去紫禁城,他很迫切地想要见见溥仪。他一见到溥仪,轰然跪了下去,恭恭敬敬地磕了头,说:“臣张勋跪请圣安......”溥仪对他的态度感到满意,心里很爽,宫里的人总说他是皇帝,可是他的皇权却用在太监和宫女身上,此时手握实权的张勋向他下跪磕头,又自称为“臣”,总算让他感受到了皇权的威严。所以,溥仪高兴地给张勋赐了座。对于溥仪和张勋的见面,帝师陈宝琛早已面授机宜,所以此时不过11岁的溥仪倒也能勉强应对得了张勋。张勋聊着聊着便忍不住拍起了溥仪的马屁:“皇上真是天亶聪明!”溥仪也很吃这套,不过他也谨记陈宝琛的教诲,所以谦逊地说:“我差的很远,我年轻,知道的是挺少。”张勋一听,溥仪说的倒也没错,失了江山,又被囚禁在这紫禁城中,知道的确实不多,可嘴上还是得好好恭维:“本朝圣祖仁皇帝也是冲龄践祚,六岁登极呀!”溥仪被这个马屁拍的晕乎乎的,不过,康熙终究是祖宗,所以他忙说:“我怎么比得上祖宗,那是祖宗......”

  

  过了半个月,张勋又入宫觐见溥仪,溥仪原以为他又来请安了,可是陈宝琛却说万事俱备,张勋是“来拥戴皇上复位听政”。溥仪听得一愣一愣的,心里却也明白了“复位听政”这四个字的意思。张勋见了溥仪,激动地说:“隆裕皇太后不忍为了一姓的尊容,让万姓遭殃,才下诏办了共和。谁知办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国庆,只有皇上复位,万民才能得救......”溥仪依照陈宝琛所说的“不要立刻答应,先推辞”,对张勋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当不了如此大任。”对于溥仪的婉拒,张勋也早有所料,所以不但没有感到失望,反而耐心地夸起了溥仪,又将康熙6岁当皇帝的事说了一遍,然后又开始了“劝进”。溥仪心想应该差不多了,于是便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吧!”溥仪嘴上虽然说着勉为其难,可实际上心中已经乐开了花,皇帝呀,终于能够当一个“真皇帝”了!于是,便有了“丁巳复辟”这戏剧性一幕,这一幕仅仅维持了12天,溥仪便又被从皇位上赶了下来。这一幕,也是张勋一生中最为精彩,也最为滑稽可笑的一幕。张勋为什么对清朝念念不忘,即便已过花甲,却仍然想着恢复清朝的统治?

  

  张勋生于1854年,他小时候很皮很皮,皮的将他的继母气得投水自尽,她得对这个便宜儿子有多失望,有多恼怒,才会投水自尽呀!他继母一死,他的哥哥和弟弟被叔伯领养了,偏偏没有一个人愿意领养调皮捣蛋、气死继母的他,所以,他成了一只“流浪的狗”。后来,他15岁时经人介绍去给一个许姓人家放牛,从而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许家少爷许希甫。他能够读书写字、娶妻、投军,统统离不了许希甫的帮助。张勋的发迹始于投军,在他26岁,许希甫让自己的伯父将他推荐到南昌府当了一个旗牌兵。可是他这个旗牌兵熬了两年多也没熬出头,于是,许希甫又让自己的父亲将他推荐给了湖南巡抚潘鼎新,潘鼎新倒也豪爽,直接让张勋当了把总。后来,张勋又在许希甫的帮助下被调到了广西,为什么要将他调到广西?时值中法战争,只有上了战场方能立功,方能往上爬!从此,张勋一路高升,1895年时被袁世凯任命为先锋官,奉命驻守天津,他也因此成了北洋一系的人,这也为他以后的升迁铺好了路。

  

  1911年,张勋被清政府任命为江南提督,掌控了江南的军权,不可谓不风光。这时候又赶上了辛亥革命,苏州经过了一番观望后,响应了革命,宣布了独立,这时候南京城里的清政府官员为了保全自己也有了反叛之意,不过,张勋的一顿威胁却砸了过来:“今天我和你们同朝为官,明天你们要是投降的话,我便将你们视为贼寇!”即便北洋系的开山鼻祖袁世凯已经迫使溥仪退位,又当上了总统,他也能然放不下清朝,屡屡向袁请辞,只不过袁世凯没让他走。后来,袁世凯一死,他便迫不及待地展开了“丁巳复辟”。他对清朝的忠确实让人很惊诧,不过却也不难理解,张勋曾经不过是许家一奴仆,可是,却屡屡得到了清政府的重用和提拔,让他从一个被无数人厌弃的“调皮小孩”成为了一个手握实权的军政高官,他放不下这份恩情。张勋也确实是一个记恩的人,他在崛起后常想用高官厚禄去报答许希甫,只不过许希甫实在过于淡泊,所以没有接受而已。所以,在张勋的心中,清朝是好的,好到他想尽办法也要恢复清朝曾经的荣光。当然,也不可否认他在这个过程中的野心,主少国疑,他又有复辟首功,只要复辟成功,清朝国柄自然会落到他的手里。

  

  但是终究没有人能够阻挡得了历史的车轮,凡是试图让历史车轮逆行的人终将被这个车轮碾碎。张勋即是如此,一场草草收场的“丁巳复辟”便让他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张勋到死也还拖着一条“猪尾巴”,他的头上有一条辫子,他的心里也有一条辫子,这两条“辫子”紧紧勒住了他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