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文化源远流长,谈起梅花,离不开梅妻鹤子的典故

梅为天下尤物,梅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享有重要地位。早在商代,古人即以梅代醋,喂煮羹汤,青年男女抛梅定情的风俗已出现在中原大地;西汉初叶即将梅树用于绿化;到魏晋、南北朝,梅花栽培更盛。

梅花怒放于风雪中,傲寒凌风、坚贞不屈的品格,引无数文人雅士寓情梅花抒发情怀,以梅为主题的琴、棋、书、画、诗、歌、曲等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形成了蔚为灿烂的梅文化。



将梅的地位放得最高的莫过于北宋隐居于杭州孤山的林和靖了,他一生勤奋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晓。他淡泊名利,最终在西湖孤山北麓上结草为庐,立志不娶妻,不做官,以作文题诗终老天年。

林和靖爱梅成癖,隐居后在山坡上遍种雪梅。吸引赏梅的人纷涌而至,林和靖也不拒绝,只在他家门板上贴了个告示:“休教折损,尽许人看。不迎不送,恕我痴顽。”当他的梅树增加到三百六十棵时,他忽然想到,这不正是个周天之数吗?可以不必担心一年的柴米了。于是他就准备了一个瓶子,把每棵梅子所卖的钱包成一包一包,放在里面,每天取出来一包,作为当日的生活费用。



文人墨客的梅诗词、梅楹联、梅画浩如烟海。长达十卷的《梅苑》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咏梅专集;梅花楹联常见于各地。梅树疏影横斜,最宜与花鸟、树木、奇石搭配入画,如“四君子”(梅、兰、竹、菊)、“芝仙祝寿”(灵芝、仙鹤、竹、梅)、“喜上梅梢”(喜鹊、梅花)、“五清”(松、竹、梅、兰、石)等,令人随俗会意,为之心旷神怡。


梅文化源远流长,谈起梅花,离不开梅妻鹤子的典故


宋代名画家宋伯仁,写梅百图,神态各异,梅曲、梅戏勾联古今,韵味悠长。最早的梅花古曲是《梅花落》,唐代梅曲尚有《大梅花》、《小梅花》等。古琴曲《梅花三弄》分引子、暗香浮动、笑傲霜雪、凌寒盛开、尾声五部分。这些艺术作品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喜迎三八节,向女性同胞们道一声祝贺,特推出两个专栏超低价销售,分别为《12节课让你的孩子爱上手工剪纸》和《12节剪纸课带你玩转十二生肖》,只此今明两天,史上最低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订阅。学做剪纸手工,释放压力,共享美好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