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八千年玉文化来看,博物馆里收藏的古玉仅仅是九牛一毛,高手在民间,您赞同吗?

玩古赏今


古玉水很深,价格天地

玩古玉还是要多了解,慎入手。

古玉大多以古董形式,让接手者有天价增值空间的想家。

往往是高价入手了一些仿制品,甚至有的压根就不是玉,跟玉没半毛关系却称为古玉。

大多数古玩城地滩上遍古仿品

有多少人奔着古玉入手的翻了跟头?

玩玉还是玩玩现代品吧。

最其码从玉的品质上有区别。

古玉的价值是年代,这点需要考古专业知识。

新玉价值是玉质和雕工,这点是人人可学的。

下图欣赏一下东北籽玉河磨玉吧。

河磨玉您听说过吗?











中玉世纪商贸


有一些老的,画家,雕刻师,好的手艺人,景泰蓝厂的老艺术家,在七,八十年代,如果家里事情多,就不上班了,把单位的活拿回家里,嫌时,或晚上,加班干完活,在拿回单位,领导就算这位师傅上班了,我家长就是象牙雕刻厂的,母亲就是把雕刻件拿家里晚上干完活,在拿回单位,我们院住的八户人家,有两三家都这样,您想想如果我有几价好的雕刻件,不费劲吧。


琴溅


十分赞同作者的观点,高古玉,古玉,彻底贯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文明的全程!收藏古玉,传承古代文化艺术,宏扬民族伟大不朽的精神,将成为这一代盛世收藏的重戏。



老知青183633304


博物馆的古玉器来源不外这几方面:古墓古迹发掘出土、民间征集、接受捐赠…其中出土玉器占最多,但与历史上的玉器量比也是相当少的一部分…就汉朝,仅汉朝,算24帝,一帝500件玉器是平均估计,有384诸侯王,每王均100件玉器,金缕玉衣至少也应有九副(不计当中小件2290件左右)…计,仅汉朝5万件皇家玉器是最少估计…而馆藏汉朝玉器不过数千,数万之数不在地下就在民间…

这些年,海外拍卖行不断摆拍大量高古玉,不少是精美到代之器,说明民间藏有大量的高古玉,这是可以肯定的…

安徽两名文物研究员研究远古玉时说及其数量,认为新石器时代玉器应不少于20万件…

高古玉流落民间可能自周朝就发生了,主要原因是地质灾害,西周时中原有过八级以上地震,是可以想象的…汉朝前是一定有大量玉器被民间私藏的,否则,春秋孔子一介草民、汉朝许慎一介书生,若不曾见玉是说不上什么玉德的,可以说他们也一定玩藏了玉器…

明朝嘉靖年间,中原大部再度发生八级地震,地下玉器要么被自然力深深埋入,要么被自然力翻出地面,汉朝“皇后之玺”就是一个小孩在地面捡到的…

民间高古玉、远古玉真品比馆藏多是肯定的,民玉期的古玉比馆藏多很多很多也是可肯定的,进入唐朝民玉的合法性更使民藏玉增多了很多…

①自唐进入民玉时代,玉器陪葬入土较少,故唐后历代的玉器出土很少,大多玉器就是在民间藏传着…

②自唐后历代民间玉器数量不会比汉代前玉器少,在唐诗唐朝人著述中谈及玉器的文字比以往朝代都多,只是唐宋宫廷玉器或会比汉代以前的宫廷玉器少…

③唐代后治玉工具的进步,加上对外贸易的扩大,玉器可能在贸易上也普遍作流通使用,使大量玉器流布民间…就唐代论,人口算平均5千万人,至少有百万人或多或少拥有玉器,所以一个唐代民间玉器数量超过百万是低估计…

④宋代后至明清时期,民玉都是繁盛期,民众进入了可谓无玉不欢的世道,文人雅士著述中大多论及玉器,宋至清这期间存世流转400万器是一定有的,甚而明清两季时势有五百多年的稳定,玉器民俗化程度极高,玉器大量为民所喜用,两朝代可能不下300万之数…

粗略算计,唐代后至清朝民间存传玉器数量500万器是低估的数字…馆藏数或仅得其千一万一…

再从侧面推算一下…仅新疆和田玉,其开采史算3千年,平均一年开采3万吨(新中国高峰开采一年过百万吨),如此计之,历史开采有近亿吨的玉石…今14亿人每人应有多少斤玉石?每人均占有玉石过百斤吧,还不算蓝田河磨玉、岫玉、独山玉…(齐家文化夏商周时很多玉石来源应是在甘肃,近年考古发现有多处类和田玉的透闪石玉矿源并为古人开采的证据),这是个很惊人的数字…民间玉器数量之大没法可测度…

古玉、高古玉、远古玉其真品可以肯定在民间私秘藏是大量的,具体数量无法估计…但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如人世间的战乱灾害迁徙…加之朝政权贵干与打压侵占诸因素或致大量玉器传家中断甚而被湮没,又或秘不视人…今天人们所见古玉还是稀罕的、珍贵的,但其潜力仍然是不可估量的…

民藏被冷落的原因很复杂,大概是①仿品赝品泛滥②鉴定认证上难度大③国家管理上缺乏正确的战略定位④大众认知普遍缺乏鉴赏能力⑤鉴定上专家维度不足却有话语权的现象大量存在⑥投入风险过大而少人问津…











謝亞鐵


现在各博物馆收藏的高古玉从品类到艺术性远远落后于民间!

专家们还以馆藏品的标准来搞鉴定,所以谬论百出!



1637458735194


抗疫禁足,正好有闲暇时间时光在网上浏览云上博物馆,单从玉器收藏看,博物馆收藏的高古玉,我感觉,确实没有我所见的民藏高古玉来得精致和等级高,举个例子,商朝风字型玉钺,从型制和纹饰内涵看,应是商王朝最高皇权和军权的信物和礼仪用器了,各位藏友看看,博物馆收藏中有类似的吗?











行者瑞锋


另一方面。不要说有8000年的玉文化文明史,仅从中华文明的5000年历史遗存角度上来讲,大量的文物遗存在民间的也是数不胜数,但是由于国家考古队的系统挖掘以及在出土遗址工地的考古数据上汇总,所以对遗物的出土年限,特点以及汇集的数量上。很多是存在于学术探讨,并没有进入到商品社会的市场价格阶段,这方面就造成了很大的误区,总认为民间的藏品会高于博物馆的馆藏。同时也认为民间的收藏人数和水平会高于博物馆的馆藏专家,我们不排除馆藏的工作人员来源渠道相对单一,对真假的探讨方面,不如民间收藏人士是从市场历练中起来的观点,但是从另外一方面博物馆的专家从痕迹纹饰,历史年代,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的材质运用上,都有着系统而完善的考古报告和说明,这一点是民间的收藏家很难与之比拟的。

我认为民间收藏有民间收藏的优点,也的确有很多高人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观点,但是跟博物馆的专家相比。我们缺少参与系统挖掘以及对原始矿物文物出土时相关证据链的论证和考研。

双方各有优势,不要去贬损一方。因为你没有在这个区域里,或者是你没有真正的接触到这些考古人员的经历,所以很多人都喜欢站在市场的角度,用价格的高低来衡量,来评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水平高低,我认为所谓的高人不仅仅是能发现真正的宝物,更多的是将宝物的历史价值,时代背景,包括它存在的意义和说明能详细的进行论证和推验。这是我们民间收藏人士无法达到也无法企及的。在古玩收藏圈,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知道敬畏方能不断进步,这两者本身就不是可以对比,也不可以拿来做比较的,我们尊敬每一个收藏爱好者,取得的不易和成就,但同时也要认可考古工作人员辛勤的付出和努力。


玉见沈华


馆藏古玉没话说,精品真品一般不用质疑,民藏真古玉一般集中在眼力好的极少数藏家手中,大部分玩家手里的东西都是地摊垃圾假货而已!见过所谓好多古玉玩家的收藏,理论一套一套的,拿出来的东西却不堪入目,你还不能说不对,否则跟你急,这就是现实!











Lost-良月


中国有八千年的玉文化传承,作品大量被倍葬于墓葬之中。自古就在不断被发掘出土。就以良诸葬玉而言,一座大墓可出土各类玉器少则几十,多则上百。如此规模的古代玉器,五千年前的良诸尚且如此,更何况于后代。自古,古人既喜玉、好玉、爱玉,这一传统一直延革于史,绵绵不绝。研究者、探讨者自然也不会少。经验、体会代代相承,秘诀、窍门暗中传习,这巳为古代玉器的收藏、把玩不争的事实。自古玩玉制玉皆有高人,直至今日也是如此。要说民间收藏不乏玩玉、藏玉的高人,这也是事实。尤其是现在,仿品漫天,真伪莫辨,如不身怀绝技,又怎能藏得精品美玉,岂不是白耗精力钱材?

所以问博物馆外,民间高人,那是自然。图为宋代白玉籽料随形所作罗汉象,颇具石窟之意,当为高手所作。今为我所藏,把玩之佘亦是珍尝珍藏,自以为贵。


乾得堂


这个问题我不赞同。

从民国开始引进科学的考古方式以来,国立的博物馆传承、记录、保护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我们现在认知的玉器知识体系全靠这么多年来的考古人一点一滴的积累,学者们不遗余力的宣扬才形成我们认知的体系。博物馆作为我们文明的传承场所,收藏保护的玉器数字巨量,远远不是民间可以比较的。

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基础建设大力发展,造成了历史上最大的地貌改造,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古玉,不可避免的流散,从而形成了众多的民间藏家,收藏了就琢磨,自然有所认知,各自的发出自己的声音难免良莠不齐。

专业的考古是很严谨的,所有的信息采集都是记录在案的,随时可以查阅资料。而民间散落的你永远不能追本溯源,总有信息的缺失。一个是国家意志的延伸,一个是个人爱好的体现,这也是正规军和游击队的区别。

一个是成体系学习并参与国家文明的考古,并形成学术;一个是碎片化的知识积累、去做梳理,而且难免走偏,你觉得哪个有优势?民藏最可怜的是从开始接触的就是假货,形成的概念从根儿上就走偏了,然后花了巨额资金,你说干点什么不好?偏偏便宜了造假,这种还真就教不会了。

每个人都说自己的收藏好,都比国家博物馆的珍贵,不否认有,但真不是常态。都自诩高手,为了利益而已,自娱自乐一下就得了,别太当回事儿。

民间有藏家,还真成不了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