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傳談書法

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已經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古代書法作品、古代書論是我們學習古人書法的巨大寶庫。

從家傳談書法

感謝我們這個時代,我們生活在有網絡的世界裡,人們之間的溝通再也不像古人那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坐在家裡,就可以洞悉外面的世界,與別人進行交流與溝通,學習書法也不例外。通過網絡我們可以坐在家裡學習書法。通過網絡文字、視頻、音頻就可以得到完整的網絡書法教程,這是古人為之望洋興嘆的。

從家傳談書法


試想,在沒有電、錄像機、錄音機和互聯網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學習書法的?我想,古人學習書法只能靠言傳身授再加上文字教材。談到這裡,我就有許多疑問。為什麼古人講書法學習都是用形象的比喻?我假設情況有兩種:

一種是學習書法的古人根本沒有必要去學習書法的執筆用筆方法。因為古人寫字就是用毛筆,無論是個人,家庭,社會,都需要毛筆作為載體來進行文字的書寫。用毛筆寫字就像我們吃飯一樣太平常不過了。甚至學習書法都不需要人去教,一個古人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就可以隨處看到書寫的人,看到他們執筆的方法、書寫的方法,看的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就會寫字了。這種寫字我暫且認為是大眾化的書法。在這樣的前提下,古代的書法家用比喻的方法來形容用筆的方法,線條的質感、漢字的造型都是用比喻的方法來描述,是普通的書法家書法水平可以更上一層樓。

從家傳談書法


二是古代沒有攝像機,錄音機,照相機等現代化成像、成聲工具,書法的教學只能靠文字或言傳身受來表達。比如,老師要教一個學生如何執筆,如何練習筆畫或寫字,都需要老師在學生的身邊,親自傳授執筆的方法和寫字的竅門。如果老師不在身邊?那就要看書法教程(文字)。而文字裡邊講的書法技法就是這些比喻。這些形象的比喻,筆者認為其實質是書法所產生的效果而已,是書法所追求的一種審美效果。而並非是其技法。

從家傳談書法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真行草隸篆法五體以俱完備。這個時代又是一個動亂的時代,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永嘉之亂等社會動盪,使得上層社會到普通老百姓思想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個時期玄學也發展到了一定高度,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書法卻達到了“百家爭鳴”的發展狀態。北朝書法以鍾繇、索靖為代表,其書法體系又被東晉王導、王曠、王羲之、王獻之等代表所繼承。另外一派則是以鮮卑入主中原以後所創立的北魏書法,其代表作為造像題記、墓誌和刻石。

從家傳談書法

東晉王氏書法直接繼承了秦漢以來李斯、蔡邕、崔瑗、杜度、索靖、鍾繇、衛鑠等中原正統書風,其書傳承有序,也是古代書法發展的一個特徵。這裡重點就來了,“傳承有序”這幾個字,正好說明了學習書法是需要繼承與發揚的。王羲之是東晉書法的領軍人物,對後來的朝代書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什麼《筆陣圖》、《指歸圖》等等書法著作都是王羲之學習書法的秘籍,也有可能是後人附會的。

從家傳談書法

因為王羲之本人的真跡現在沒有一件是真的,充其量是摹本、臨夲、拓本等,所以我認為學習高深的書法技能不光靠古人的比喻就能達到的。歷史的長河留到了今天,我們真正傳承下來的書法技能又有多少呢?現在雖然有了網絡,有了視頻,音頻,文字等互聯網手段,但是從古傳承下來的卻很少很少,這大概於古人的思想和社會的變革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就像古代好多古典論述已經失傳一樣,我們只能“意會”了。好了,說了這麼多,我們還沒有接近主題,現在開始正題討論。家傳與書法的關係。

從家傳談書法


接著上面我們來說書法的傳承有序。東晉時期南朝的書法大家層出不窮,像王氏一門就有王導,王曠,王廛,王洽,王羲之,王獻之,王珣,王珉、王僧虔,王凝之,王徽之等等人物,他們出生顯赫,都是書法大家。而王羲之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人物而已。論其家源,可以追溯到秦朝王翦。有這麼一個文化氛圍濃重的家族,不產生像王羲之這樣的書法大家才怪呢!人們常說王羲之的書法是從鍾繇、衛鑠的書法而來的,還不如說是從其文化濃重的官隴世家而來。相傳,鍾繇的書法墨跡就是王羲之的叔父王導從西晉南遷的時候帶回來的。所以說學習書法家傳很重要,他不光是書法技能和風格的繼承,同時也是書法文化的重要繼承。我們也不否認王羲之的族外老師所發揮的巨大作用。王羲之的書法只是體現了他個人的道德修養與書風,沒有在當時的社會上普及與發展,所以就形成了現代人對王羲之書法風格的神秘性,其筆法的神秘性,結字的神秘性。不像蔡邕,蔡邕是一位書法家,同時也是一位書法教育家,他在彙集了歷代古人隸書筆法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普及了隸書的規範,《熹平石經》就是其代表作品,他對書法的普及與提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類似的還有《急就章》,是漢代的啟蒙讀物,對我們後世學習書法的影響極大。

從家傳談書法


從以上論述來看,王羲之書法的神秘性是必然的。他的學書之路就是源於其家族,源於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書法傳授,而不是大眾理論化的普及學習。這對於我們後世的人來學習王羲之書法產生了巨大的障礙。因為學習書法,最重要的就是用筆方法。王羲之之後歷代的書論都有描述,但現代人讀不懂。因為古人的語言是有限的,對書寫時執筆的方法,毛筆入紙的角度、方向、筆桿的傾斜角度、筆毛的狀態、筆毛的運動軌跡、手指,手腕和手臂的用運狀態等很難用語言來表述。不如身臨其境,以身試法和現代的視頻技術來得直接,這是從技法上講的。另外一個就是書法的文化。文化是需要修養的,一個家庭的修養,一個社會的修養都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書法首先是作為個人的修養來做的,書法的字外功就談到了個人的修養,比如對文字學,語言學,文學,詩歌,繪畫,音樂以及學問的理解等等。所以我們要先從家庭這個小範圍開始慢慢培養,代代相授相傳。

從家傳談書法


總的來說,家傳對於學習書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小小的學習環境,一群愛好學習書法的兄弟姊妹,一大群學習書法的朋友同學,一個對書法有深厚功底的父母,一幫對書法有深厚底蘊的書法教師等等,這些對於學習書法的個人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當然現在有了網絡,網絡綜合了以上的特點,對於我們學習書法來說,簡直就是錦上添花,如魚得水。所以請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家傳”之法,讓我們的書法水平與日俱增,直逼古人。你準備好了嗎?請隨時給我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