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界的“段子王”山竹,味美、價高,國內難以大規模發展種植

原創不易,文字也有產權,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如果您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技術、農村生活等,那請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依農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水果界的“段子王”山竹,味美、價高,國內難以大規模發展種植

記得那是第一次吃山竹:

“山竹太難吃了,澀澀的咬也咬不動,另外裡面白色的核太大了,吐起來麻煩。”

原來大蒜是這樣貴起來的:

“每一個山竹在成熟前,農民伯伯都要餵它一顆大蒜,這樣它才能真正成熟,這些年大蒜價格如此高可能是因為山竹吃的太多了。”

作為一個愛貓人士這個真不能接受:

“我們每吃掉一個山竹,就有一隻貓咪會失去它可愛的小腳丫,養貓人呼籲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讓你們再吃那麼多山竹:

“2018年,可能是山竹被我們吃的太多了,一怒之下化它作了超強颱風,國人紛紛勸它善良,用“符咒”、玻璃杯封印山竹,才降低了它的危害,讓我們可以繼續肆無忌憚的吃山竹。”

當然以上這些都是段子,是我們對山竹這種美味水果的調侃,其中也可見饕餮食客對它由衷的喜愛以及它本身長久不衰的熱度。山竹味道酸甜適口,尤其深受女性消費者的喜愛,不過它的價格雖上升不到“山竹自由”這個階層,但也著實不便宜。目前國內山竹的消耗量逐年上升,作為水果的它價格也一直處於高位,且國內消耗的山竹主要依賴進口。農業從業者對於農產品的嗅覺十分敏感,看到一個“熱度高”、“味道美”、“價格好”的水果,就會特別想發展種植。不過就依農來看,現階段山竹可能真的不適合在國內進行規模化的種植發展。今天依農就和大家深入的聊一聊山竹這個“段子王”,談一談是哪些原因限制了它在國內的種植發展。

水果界的“段子王”山竹,味美、價高,國內難以大規模發展種植

我國古人早已享受過山竹的美味

山竹學名莽吉柿,藤黃科藤黃屬熱帶常綠喬木作物,果實是被譽為“水果皇后”與榴蓮齊名的熱帶水果。山竹是一種起源較早的果樹樹種,在其原產地馬魯古群島有著較為悠久的採食歷史。隨著其經濟價值的提升現在已廣泛在栽培於東南亞熱帶地區,其中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種植面積和產量在全球範圍內佔比較大,當下國內買到的山竹基本上都是從這兩個國家進口來的。在古代我國與“南洋”地區商貿較為頻繁,因此接觸山竹的時間較早,目前有文獻可考的山竹傳入時間應該在明朝(理論上山竹傳入我國的時間應該更早,但是沒有具體的記載可靠),明朝鄭和下西洋時,帶回了諸多熱帶水果,山竹就赫然在列,山竹在國內的學名“莽吉柿”也是此時音譯而來。依農不知道第一個吃到山竹的古人是什麼樣的體驗,但他們著實給了這個異國他鄉的水果較高的評價,《瀛涯勝覽》中對山竹就有如下記載“莽吉柿如石榴樣,皮內如橘囊樣,內有白肉四塊,味酸甜,甚可食”。一句“甚可食”的評價,言簡意賅的表達了對它的喜愛之情。

但山竹不像其它美味水果一樣,古人嘗過它的美味後,並沒有進行引種栽培。

水果界的“段子王”山竹,味美、價高,國內難以大規模發展種植

價高、味美、行情好的山竹至今未在我國規模化栽培種植

近現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地越來越密切的交流,以及我們對水果多樣化的迫切需求,和其它高品質的外來水果一樣,山竹進入我國後,受到了極大的歡迎,愛美食且幽默的中國人,還讓新鮮、殼硬、果肉像大蒜又像貓爪的它成了一個又一個“段子”的主角。

山竹早期進入國內市場時價格是非常高的,儘管量大後價格有所回落,但目前市面上一斤的售價也要二三十元,且山竹果皮厚重,一斤可稱不了幾個。雖然價高,也阻擋不了國人對它的喜愛之情,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內國內山竹的需求量上升趨勢十分明顯。理論上講具有這些優良特性的農產品,早該被農業從業者引種種植了啊,為何當前國內沒有規模化栽培種植呢?

其實確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海南省就已對山竹進行了引種栽培(零星引種時間可能更早,有記錄表明20世紀30年代就進行了栽培實驗),廣東、廣西、雲南等省份也進行過引種種植。可是大多都未引種成功或是形成較大的種植規模。據依農瞭解到當前僅有海南地區有不足千畝的商品化栽培,也確實已經產果,但是相對於國內市場需求微乎其微,國內的山竹仍是主要依賴進口。可能依農這樣講,有的朋友可能會有所質疑。南方朋友會說:小時候山裡滿是山竹啊,果量可不少,怎麼能說沒有引種成功呢?喜歡看藥學典籍的朋友會說:這不對呀,我國很多早期的藥典古籍中都記錄著山竹的藥用價值,且不只是果子,對樹皮、樹葉等器官的藥用價值也有著詳細的記載,沒引種成功哪來的樹皮、樹葉啊?彆著急,我們接著往下看。

水果界的“段子王”山竹,味美、價高,國內難以大規模發展種植

試種未成功為何南方地區廣泛分佈著野生“山竹”

相信很多嶺南地區的朋友,尤其是住在農村山間長大的朋友,大多數都吃過一種野生山竹,這種山竹和商品化的山竹除去果皮顏色多為黃色,果肉多半透明,口感上稍酸了些,其它的都和山竹簡直一模一樣。怎麼說呢,這種果子是山竹也不是山竹。它學名叫嶺南山竹子,在當地又被稱為黃牙果、竹節果、海南山竹子、水竹果等,之所以依農說它是山竹也不是山竹,是因為嶺南山竹子與莽吉柿(在這裡還是用莽吉柿吧)同屬於藤黃科藤黃屬常綠喬木,只是不同的品種,就好比蘋果和蛇果一樣,這之間關係相當近了。

那些藥學典籍裡記錄的也多是它。嶺南山竹子雖不是莽吉柿,但它的經濟價值也著實不低,果肉可食用,果皮、樹皮可提取染料,並且不論是藥學典籍還是現代醫學研究都非常看重它的藥效,目前嶺南山竹已有人工栽培種植。除嶺南山竹子外還有一種多花山竹子,其經濟價值和嶺南山竹子差不多,和莽吉柿也是近親,都是南方地區廣泛分佈的“山竹”。

聊完這些,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海南確實有小規模的種植發展的莽吉柿,那證明還是能種,依農說國內難以發展種植還是不嚴謹。不過能種是不假,但規模化種植發展,還要考慮諸多因素,我們接下來就來了解一下。

水果界的“段子王”山竹,味美、價高,國內難以大規模發展種植

這些原因導致了山竹不適合在國內大規模種植發展

一、適種區域因素

山竹是熱帶作物對氣候環境有一定的要求,喜弱酸性富含有機質的疏鬆土壤。對生長環境溫度有著較高的要求,最適生長溫度在20℃——35℃之間,它不耐低溫也不耐高溫,當環境溫度低於20℃或高於40℃時,生長就會受到抑制,當溫度低於10℃時就會受到冷害、低於4℃時就可能會被凍死。同時它對環境溼度也有較高的需求,要求空氣、土壤溼度在80%左右,但是在雨水過多時會發生澇災,影響果樹的正長生長,甚至是導致果樹死亡。此外幼樹要避光、成株要見光。因此山竹對於環境的要求極大的限制了國內適種區域的範圍。

二、種植管理因素

我國確實也有山竹的適種和亞適種區域,但是種植難度非常大。種植後首先是環境的多變,其次是病蟲害的影響(山竹原產地受病蟲害的影響很大),再者我們習慣粗放管理,很難種好。其實除我國外,其他國家也試種過山竹,比如說澳大利亞東部的熱帶雨林地區就進行過引種栽培,不過沒有成功;歐洲國家也進行過引種,不過都是在設施內試種。總而言之,種活容易,把它種成商品化的果樹是有難度的,何況是規模化的栽培發展。

三、投資回報因素

山竹雖有較長的經濟年限,一般情況下產果可達60——70年之久,但是從栽培種植到產果需要10——15年左右的時間,進入豐產期則要20年以後,也就是說發展山竹種植的前20年是基本沒有收益的,想想我們的種植現狀,少有人會發展種植投資回報週期這麼長的一種農作物。

四、市場因素

即便是上述三條都做到了,但我們還要考慮市場因素,我們剛起步,山竹主產國在擴大規模的發展,在當下這個交通便利、儲運得當、貿易頻繁的農產品產業環境下,很難具有優勢,要明確一點進口的不一定就比國產的貴。因此小規模的種植還可以,賣個採摘、賣個新鮮,但難以大規模發展種植。

水果界的“段子王”山竹,味美、價高,國內難以大規模發展種植

寫在最後作為農業人的閒談

其實像山竹這種農產品國內還有很多,看上去市場前景非常好,國內種植還是空白,怎麼想發展種植它們都有賺頭。可農業從來都是這麼不簡單,背後有太多的因素需要考慮,有太多的困難需要克服。依農作為一個農業人,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進入農業,但想發展種植一種作物時,別隻看它的表面,一定要深入挖掘,綜合的去考慮事情,盲目會付出不小的代價。當然將來或許有一天,像山竹這樣“難纏”的農產品會在國內適種區域廣泛栽培,依農期待那一天,因為那一天的中國農業有未來的模樣。

水果界的“段子王”山竹,味美、價高,國內難以大規模發展種植

喜歡有關三農,農業、種植、農村生活等類型的文章,那請關注、點贊 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贅述不詳,歡迎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