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永”等字书写时,左侧横撇为什么不能连在竖钩上?

李伟汉字大讲堂


以竖钩为中心的这类字除了水、永、还有丞、函、凼等字。它们的左部为什么不接竖钩呢?

在书法结构里,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虚实变化。左部不接竖钩为虚,右部笔画接竖钩为实。我们欣赏一下以下这几位书家写的永字:

一,王羲之书永字。

二,智永书永字。

三,柳公权书永字。

四,欧阳询书永字。

.

五,颜真卿书永字。

六,褚遂良书永字。

七,赵孟頫书永字。

以下为古代名家写的水字,用笔丰富,结构多变,左右有虚实、轻重、粗细、大小、高低、疏密等变化。也有左右都不接竖钩的写法。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这个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避免与其他字相似而混淆,所以在汉字规范书写的时候,约定“水”、“永”等字书写时,左侧横撇不能连在竖钩上。

往下看就明白了——


1、“水”字左侧横撇不连在竖钩上是为了避免与“木”字混淆

其实在汉字楷书规范以前,有将“水”字左侧横撇连在竖钩上的写法,同样写得很平衡,很好看。所以有人说是为了平衡的理由不成立。

究竟是为什么呢?是为了避免与“木”字近似混淆!我们来看——

  • 唐 · 颜真卿 · 多宝塔碑:水字


  • 唐 · 颜真卿 · 多宝塔碑:木字


  • 元 · 赵孟頫 ·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木字

请看上面三个楷书字,只要把“水”字的左边横、撇与中间竖钩连接起来,那么就有95%以上的相似度,很容易混淆。这还是楷书,如果是写成行书呢?那就更难分辨了!

所以,“水”字左侧横撇不连在竖钩上是为了避免与“木”字混淆!


2、“永”字书写时左侧横撇为什么也不能连在竖钩上呢?

因为“永”字的写法是根据“水”字来的。


何为“永”?《汉语词典》解释:“象形字,小篆字形,象水流曲曲折折的样子,本义:水流长。”故《说文解字》说:“永,水长也。象水巠理之长。”


所以,“永”字的写法是根据“水”字来的,左侧横撇也不连在竖钩上。见下图——

  • 明 · 相闻 · 题唐人月仪帖:永字



就是这么回事!

欢迎读者留言交流。更多相关知识,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麓风轩


为什么“水”和“永”等类似的字中左侧的横撇不能与竖钩连属呢?

对这个问题,归去还真的有考虑过,于是搜集了一些“水”和“永”字的楷书和行书的字形资料。

从历代书法家写的这两个字的范字看,实际上并不是如题主所说的那样,左部的横撇与中间竖钩不粘连。而是有的粘连有的不粘连。如此以来原因就复杂了。

一与字的点画造型结构布置有关。我们知道,书法的点画造型与结构是非常讲究对比关系的处理,因为这样的字形最生动活泼,要适度字形生动活泼,就不能使用单一的点画线条,就需要适度的改变点画的位置,甚至借助穿插关系来处理结构空间这就意味着,从技法上来说,唯有如此才美观生动,充满意趣。

我们看行书“水”的写法,甚至和题主说的相反,是左连右离,同样非常生动可爱。

二与书法家审美理想有关,当然还包括取法法源,以及书写习惯有关。因为书写的本身认为这样处理最美观,最舒服。也可以说是遵循了一些书法技法理论有关,由此形成一种固定的审美标准。如计白当黑奇趣乃生的理论,书法要力戒布若算子等理论,还有相同的点画要采取不同的造型等审美标准,都会使书法家形成一种审美理想和对单字的处理模式。不过,也可能是从古代经典书法作品中学来的。以及在创作过程的临地志逸,随机生发,然后感觉好,就逐步形成。

三与其所处的原来环境有关。

这一种情况同样也是变幻莫测。我们知道,书法中有字字相生的理论,就是一行字的字与字之间的点画空间是有机的联系,是相互转化生成的。为了行气贯通的需要,和字与字之间的和谐融洽,,迎让避就,包括一个字的四围,上下左右的和谐融洽,都有可能随势而生出这种情况,只不过我们这里所看到是已经离开原来所处环境的字形。很多时候欣赏一个字,往往不能独立的看待,需要将其放到他原本所处的环境中。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看这些范字,虽然点画位置处理方式不同,并没有影响其艺术性和美观,反而字字精彩,经典,都足以供我们取法。


翰墨书道


任何字体讲究整体结构的平衡和美感,就水字而言,左首的写法应改为横撇,但是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将其中的横自左而右写为了上提的写法,其目的是为了依托右首的撇捺,但具体说的为什么左部不挨中竖,除了美感外也是将整个字衬托的更加饱满,为最后一笔的捺做铺垫。



寳丰阁


水字的写法,多采用左离右接。这除了书法美学的缘故之外,应该还与水这个字的本意有关。

水,是川的本字,是由川演化变形而来。和川一样,水原本指的是河流。汉江也叫汉水,黄河也叫黄水,淮河也叫淮水。当然,它们也被称为汉川黄川淮川。

下附图中,就是成都锦江公园里的石雕“川”字,也可以说是水字。

一般认为,川和水字的左右两边,指的是河岸,中间指的是流水。不过,也可以认为中间的一竖部分是河流中间的沙洲。沙洲淤积大了高了,就容易与河岸连接。当然,这种连接只能是一侧。若是两侧都接岸,那就是堰塞湖了,那可是灾难性后果。

书法讲究疏密有致,这个和我们开窗的道理是一样的。左开右合,这样的笔画排布,让水字看起来舒展灵动,就像看到了水的流淌。

一己之见,欢迎行家斧正!









温暖的心12341234


作为一名书法老师我来谈谈自己的观点,水字.永字左撇为什么不能和竖勾连在一起。这是书法美学的要求,书法结字,讲究矛盾论,书法有轻重。粗细。快慢,浓淡,正斜。开合等矛盾关系,我觉得水和永字左撇不连竖勾就是造成开合的艺术效果,左边不连右边连就是开合的矛盾关系,都连在一起给人的感觉显得局促,拥挤,从艺术感染力来说,不如一边合一边开来的好。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齐鲁书画院杨老师


您好!我是热爱书法、也喜欢其它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悠阁主人。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您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说明您对所学过的字会进行一些思考,而不只是被动的地记忆。

其实过去的孩子们也是从“小学”学起的,只是这个“小学”和我们现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小学”是不一样的,“小学”二字最早并不专指学校。

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国学大师、著名学者章太炎就曾经在日本讲过“小学课程”,还特意给在日本留学的朱宗莱、龚宝铨、钱玄同、朱希祖、周树人、周作人、钱均夫及许寿裳八位开过小学“特设一班”。这八位后来可都成为了响当当的人物。

由上可见,“小学”即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必须有“传统”二字,因为它不是指现代的语言文字学。现在孩子们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在学校里也学字形、字音、字义,也学使用,只是大部分字只是死记硬背,并不了解字的演变过程。如果现在的语文老师能多讲一些过去“小学”的内容,学生们对中国的文化会有更深一些的理解。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来看看“水”和“永”的演变过程。

先来看看“水”。“水”是象形字,小篆之前的字形变化不大,中间的长曲线像水流,两的短线 像水滴。到汉朝,像水流的曲笔逐渐向直笔过渡,像水滴的点画两相连属,终成水字,象形消失。“水”字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这个演变过程来看,左右两侧和中间的线条都是分离的,所以现在写楷书“水”字,左边的横撇不能连在竖钩上。

下图是“水”在《字源》中的解释

再来看看“永”字。“永”字是会意字,甲骨文从人从水从彳(chì)。从人从水,像人在水中游的样子,彳本是行的左旁,有前进之意。“永”的本意是人在水中向前游,后分化“泳”字表“永”之本意,而“永”由本意引申为“水流长”。“永”字和“水”字一样从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这个演变过程来看,左右两侧和中间的线条都是分离的,所以现在写楷书“永”字,左边的横撇也不能连在竖钩上。

下图是“永”《字源》中的解释:

下面再从书法的角度来说说这两个字。

历史上大部分书法家写楷书“水”字的时候左边的横撇和竖钩都不挨上,不过褚遂良、柳公权和颜真卿写的楷书“水”字左侧的横撇连在竖钩上了。所以从书法的角度,大家效仿的话不能算错。

褚遂良写的楷书“永”字:

颜真卿写的楷书“永”字:

柳公权写的楷书“水”字:

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的“永”字左边的横撇和竖钩也是挨着的。

综上所述,平时写楷书的“水”和“永”字左边的横撇不要连在竖钩上,练字、写书法作品的的话这两个字左边的横撇连在竖钩上是不算错的。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您提供帮助。


书法海悠阁


这个问题,可以从实践中得真知。

第一,如果左边的撇和竖钩连在一起,左边的撇和右边的撇有可能会黏连在一起,看起来就像一个“横”画。

第二,书法有个技法叫“留白”,如果黏连在一起,整个字体给人看起来会比较呆滞,没有生气,这和“日”字为啥不能写成全封闭的是一个道理。




爱写字的猿哥


仔细一想,这似乎涉及到一种思维定式的问题。

我们会从历史传统上去寻找可能的答案,会从名家典籍里去寻觅解答,会从习惯经验里去寻求验证……

但答案好像都是固定的——没有人这么写。

为什么呢?

因为字体结构就是这么设定的。

可以打破吗?

我觉得不妨试试。郑板桥在创立自己的“乱石铺街”体前也遇到过一个书家都会面临的问题:

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为何画我体?

(大意如此)

试试,说不好就有一种新书体诞生了!



小爱和小顿


“水”“永”等字书写时,先写中间后写两边,左侧是“横撇”怎么写也不可能连在竖钩上。假如把“横撇”写成“横折”在写“水”和“永”等字可能会连在竖钩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