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拌菠菜”的作法

原創 海濱鄒魯是海陽 海濱鄒魯是海陽 今天

海濱鄒魯是海陽

食客 摘書 3

菠菜,唐朝才從中亞輸入中國。

“大力水手“卜派的隨身法寶是一罐菠菜罐頭,有了它,就一切搞定。

這菠菜的原產地在中亞,有的說是伊朗,有的說是尼泊爾,還有說是高加索。

據《唐會要》的記載:“太宗之時,尼波羅國(今尼泊爾)獻菠薐菜,根葉類似紅籣,果實很像蒺藜,燒熟之後,食味更好。”

唐人劉禹錫《佳話錄》也說:“菠薐菜這品種,出自西南之國,有和尚帶其種籽來到長安,並說此為頗稜國的種籽,後來以訛傳訛,變成了菠薐菜。”可見菠菜從唐代始傳入中國。


菠菜古稱菠薐、波斯草、赤根菜、鼠根菜、鸚鵡菜及皇姑菜,乃葉莖類蔬菜烹飪食材,屬藜科菠菜屬,是一年生或二年生的草本植物,以葉片及嫩莖供人食用。

菠菜名片

個性:其性平和,甘、辛、溫。

專長:增強記憶、防便秘、治夜盲、防止皮膚鬆弛、預防貧血症等均有良好效果外,還可防治感冒。菠菜被阿拉伯人列為“”蔬中之王“。

柔嫩多汁,色綠味美的菠菜,適合炒、汆、拌等烹調方法,炒菠菜是較常見的家常菜,一般先以少量油爆香薑末或蒜粒,再放入菠菜炒熟。可做主料單獨烹製。亦可充做某些動物類扒燒菜餚(入紅燒蹄髈、扒鴨)的配色墊底料;

用於汆法,主要是製作湯菜,常見的有菠菜蛋花湯、菠菜肉丸湯;用於拌發的花樣較多,非常爽口,涼拌吃法常見菠菜微煮,立刻取出細切,待涼澆上三和油(即麻油、醬油、醋的調料),再加稀釋過的芝麻醬及芥末。

亦有將菠菜以滾水汆燙至熟,切成段或碎末,配上火腿、開洋(蝦米、海米)等末,澆上麻油、醬油、糖、醋等調味料,即是夏日冷食佐酒的妙品。而自最繁複的作法,出自文學名家亦是著名食家的汪曾祺,

自雲:“我做的拌菠菜稍微細緻。菠菜洗淨,去根,在開水鍋中焯至八成熟(不可蓋鍋煮爛),撈去,過涼水,加一點鹽,剁成菜泥,擠去菜汁,以手在盤中博成寶塔狀。先碎切香乾(豆腐乾),如米粒大,泡好蝦米,切薑末、青(生)蒜末。香乾末、蝦米、青蒜末、小磨香油及少許味精,在小碗中調好。菠菜上桌,將調料輕輕自塔頂淋下。吃時將寶塔推倒,諸料拌勻“

汪曾祺 | “拌菠菜”的作法


菠菜又可製作成筵席菜,如北京的翡翠羹、寧夏的翡翠蹄筋和潮州的護國菜等,還可將菜葉軟炸,食味甚佳。

潮州的“護國菜”常用番薯葉製作

菠菜的另類吃法,有做包子、餃子、元宵等食品的餡心,也有把其莖葉擠成的汁調和麵團,製成綠色麵條(如翡翠面)及餃皮(如正宗川菜四川菠餃銀肺等),很有特色。

此外,吃正統的北京涮羊肉,其所涮的食材中,亦僅有細薄如紙的羊肉片、粉絲及菠菜而已。

溥儀弟媳愛新覺羅 • 浩“曾著《食在宮廷》一書,裡面收有“拌菠菜”一味,寫得很詳盡。

清代名醫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中,認為菠菜“甘、辛、溫,開胸膈,通腸胃,潤燥活血,大便澀滯及患痔人宜食之”,而且“”根部尤美”,可解酒毒。

文節選自《識味》朱振藩 著 圖來著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