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从家中出发时是五岁,到金陵后却十三岁,那么这七岁跑哪里去了?

狼烟一九三一


唉!真真无语矣。宝黛第一次见面,作者写宝玉是一位“年轻”公子,也有“青年”公子。

何为“年轻”,又何为“青年”。那“年幼”又作何解释?宝黛相差一岁,宝玉和宝钗相差两岁(没记错的话),那么黛玉和宝钗相差三岁。第三回文末,雪雁十岁。那林黛玉比雪雁小还是大呢?

就这样,贾母安排黛玉住进了碧纱厨,贾宝玉住碧纱厨外之床。甲戍夹批:“文字不反,不见正文之妙”,有学者疑“青年公子”四字是《风月宝鉴》旧稿文字之孑遗。

生活中的每个人,为什么都会有这种感觉呢?简直说到了心坎儿里呀。这难道不是生命的直觉直观吗?

难道就是只简简单单地述说晴雯一个人的事儿吗?这何尝不是说生命无常生命的脆弱生命的无奈生命的倔强,命运的难把握?谁能长生不老永生呢?

我命由我不由天,多么的不可理喻吗?努力去挥洒汗水吧,去尽心尽力地做吧!剩下的交给你的心交给你的为交给你的智交给你的情吧……

《红楼梦》中有两个表面上的“晴雯”,一个是女版的晴雯晴雯,一个是男版的晴雯贾化贾雨村。《红楼梦》里的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女晴雯和男晴雯呢?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荒唐又辛酸世人同悲幻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

是指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史湘云妙玉合而为一,阴阳合体。主要是指贾宝玉。

一个是美玉无瑕

是指林黛玉贾宝玉玉妙玉合体。主要指妙玉。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要遇着他

是指史湘云和贾宝玉白首双星相遇。

下面几句总括贾宝玉和史湘云相遇后白头携手走过春夏秋冬的无奈与悲凉……以及贾宝玉对四位奇女子的深情回望。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话

一个枉自嗟呀(林黛玉)

一个空劳牵挂(薛宝钗)

一个是水中月(妙 玉)

一个是镜中花(史湘云)

以下两句主要是贾宝玉在史湘云逝后,想起过往,不禁悲伤满怀……也是四位奇女子的深深回望。

想眼中能有多少珠泪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金风送爽,秋天又引发悲绪。枉凝眉,你再怎么愁苦悲伤,也是枉然啊!

《枉凝眉》这支曲,是作者又一次的咏叹调。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和贾宝玉前前后后结缘的四位奇女子。

纵览全书,可以再一次体味《枉凝眉》的凄婉声韵,也可醉魄销魂。

一曲《枉凝眉》唱尽了作者和贾宝玉的心事,四位青春好作伴的少女泪尽,贾宝玉的泪水也不尽夺眶,贾宝玉又何尝不曾还泪……

《关山月.秦观怀古》

晴雯吴雯吴玉峰

勇补金衣似写书

香山诗证富家女

缀成红楼付人情

手撕宝物桃花扇

石呆子怕要心寒

魂归离恨口念慈

两根指甲穿万魂

注:晴雯 吴雯

桃花扇 桃花散

《关山月.秦观怀古》

梅村观复忆繁华

鹤舞白沙芍药花

鹿樵生唱长生殿

桃花扇底雪芹藏

斋坛柔碎蕊万朵

脂砚斋传墨流香

宝琴仙缘迷津点

沧海桑田落日圆

注:《红楼梦》一芹一脂

注:缘起祭明


三月乐雨


这个提问有漏洞。

首先林妹妹从家中出发不是五岁

书中提到的五岁,“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这是林妹妹第一次被提及。贾雨村因为囊中羞涩,去应聘林府的西席,教导黛玉。

“堪堪又是一载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连日不曾上学”这时候林妹妹六岁有余。

“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这是林如海邀请贾雨村送林妹妹入京,林妹妹是二月十二花朝节的生日,在船上度过,这时候便是已满七岁。

林黛玉别父入京


林妹妹七岁进贾府,贾府并不在金陵

黛玉刚进贾府,不久王夫人与王熙凤议论金陵薛姨妈母子三人之事,薛蟠倚仗财势,打死人命,在金陵应天府受理。王子腾来信告诉王夫人,唤薛姨妈家进京,有避祸之意。

“在路不记其日”待到薛姨妈进京了。

“因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刘姥姥家因为年景不好,第一次走进荣国府,在冬天的时候,这就又是一年到头了,林妹妹即将八岁。

宝玉入学堂,与秦钟同来同往,同坐同起,秦可卿在冬天病卧不起,正逢贾敬生日“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又是一年,林妹妹即将九岁。见《红楼梦》第十一回

接下来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瑞病了一年多死了。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书信来接林黛玉归家。林妹妹即将又长一岁,十岁。见《红楼梦》第十二回

林妹妹二进贾府,十一岁

贾琏送妹妹归家,秦可卿病死,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贾琏往贾府送信,“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去,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了”所以等到林妹妹再回贾府,又是一年了,林妹妹就要十一岁了。见《红楼梦》第十四回

贾政生辰,黛玉二进荣国府,闻元春即将省亲。“本该出月到家,因闻得元春细心,遂昼夜兼程而进”,出了年,林妹妹十一岁,因为守孝,并未过生日。

大观园落成,元春元宵节省亲,然后薛宝钗过十五岁生日,比宝玉大两岁,有此推出贾宝玉此时十三岁,林妹妹正好十二岁。见《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蘅芜苑设言传密语,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又一年春天了。林妹妹十三岁。见《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之后就是黛玉葬花,起诗社,接下来的几年春夏秋冬就非常详细了。

如果说之前的时间是快进的,之后的时间就是慢速的。《红楼梦》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九十回描述了了最后四五年的光阴。众位女子在大观园里度过了最后的幸福时光。


以上为头条号“晴空莽莽”的回答,头条App搜索关注“晴空莽莽 ”与您分享更多文学、诗词、历史趣闻。


晴空莽莽


提问有四个常识错误。第一,林黛玉是七岁进的荣国府;第二,林黛玉是从扬州北上进京不是去金陵;第三,从第三回七岁到第四回林黛玉是十岁,不是十三岁。第四,期间间隔三年左右,不是七年

七岁的林黛玉来到贾家,为什么睡了一晚上,醒来就由七岁变成十岁了?消失的两三年究竟哪里去了?此事曹雪芹在原文有交代,只是很多人不太注意罢了。下面,再聊聊《红楼梦》令人费解的年龄问题。


(第三回末尾)次日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看,又有王夫人之兄嫂处遣了两个媳妇来说话的。黛玉虽不知原委,探春等却都晓得是议论金陵城中所居的薛家姨母之子姨表兄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如今母舅王子腾得了信息,故遣他家内的人来告诉这边,意欲唤取进京之意。

曹雪芹这段第三回片尾的交代,一笔带过很多故事,仿佛只过了一夜,实则已经过了两三年。

林黛玉四岁时,三岁的弟弟早夭,五岁拜师贾雨村,过了一年六岁母亲贾敏去世,在家守孝不到一年,七岁进京,一觉醒来,薛蟠因为香菱打死冯渊的消息传来。应该是薛姨妈派人快马加鞭给哥哥王子腾和姐姐王夫人送信求助,这天上午,接到信的王夫人和王熙凤姑侄还在商议,王子腾已经派人来通知,已经命令薛家举家进京了。可见薛家进京背后主使人,正是王子腾。


不过,薛家进京打的旗号不是逃跑,而是薛宝钗进京候选。清代规定秀女候选的年纪是十三岁,宝钗进京候选时应该十二岁多,堪堪十三岁,这个名额无疑是王子腾帮他们争取,只为逃跑进京巧立名目遮羞而已。她们从来不提选秀,只因空名头而已,让他们选也选不上。薛宝钗年纪明确比贾宝玉大两岁,贾宝玉又比林黛玉大一岁。也就是说第三回到第四回曹雪芹只写了一夜,时间跨度上,却过去了两年多三年左右的时间。林黛玉从七岁多,堪堪到了十岁左右。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时间设定一贯跳跃。主要是《红楼梦》的时间轴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推进,不是按年推进。所以林黛玉进了荣国府只隔了一夜就过去了两三年,是曹雪芹的不写之写。不但如此,连王熙凤何时怀孕生巧姐儿也没记录。与此类似的,还有林如海年底病重,贾琏护送黛玉刚走,也只说王熙凤胡乱睡下就梦到秦可卿死后托梦,到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贾琏派昭儿回来报告林如海九月初三去世的。算时间已经快过去一年了。所以真不能较真《红楼梦》中的时间,按一年四季和节日节气推进更容易理解。


(第二十回)宝玉听了忙上来悄悄的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

贾宝玉这番话补足了第三回和第四回之间时间的跨越。薛宝钗来前的两三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一个八岁,一个七岁,在贾母房中住了一冬天。二人同吃同睡。贾宝玉住碧纱橱外,林黛玉在内。直到第二年才在贾母院子里收拾了房子,兄妹二人才分开住。但以贾宝玉不避讳的性格,一定会经常赖在林黛玉床上睡午觉,两人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也无可厚非。直到第十九回,贾元春省亲后,贾宝玉十四五岁,林黛玉十三四岁,二者还一床躺着讲故事。古人的“男女七岁不同席”是不适用贾宝玉这人的。否则,贾元春和贾家人也不可能让他与姐妹们搬进大观园。


《红楼梦》的时间跨度认真不得。曹雪芹之所以写林黛玉一觉醒来过去两三年,由七岁变成十岁,皆因期间琐事不用写,让薛宝钗尽早出场是关键。《红楼梦》的巧妙是故意不交代时间跨度,没有说什么“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转眼过去两三年”之类的无味文字。一言跨过,反倒增加了很多话题性和阅读趣味,这不是曹雪芹没交代清楚,而是有意为之。您说呢?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都有新内容更新。欢迎收藏,欢迎转发,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80回本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红楼梦》通行本120回本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故事一出场介绍:

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二人,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被革职的贾雨村便相托友力,到林如海府上做了西宾,专门教授林黛玉。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这段话说明林黛玉6岁了,按传统礼制,子女得为死去的母亲守孝三年。林如海为巡盐御史,为大户人家,作为唯一的孩子,林黛玉得为母亲贾敏守孝三年。由此推断,林黛玉进京都为9岁左右。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这几句话描绘了黛玉进贾府的心理活动,如果此时她五岁,断不会考虑得这么多这么周全。这时九岁十岁了,她的复杂心理还可以理解。

林黛玉进贾府后,就与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好几年。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然后小说很快进到贾宝玉去秦可卿房里睡中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这时贾宝玉大约十三四岁了吧。林黛玉比宝玉小一岁,大约十二三岁。



融融118


有一种说法,黛玉入贾府时,年方十三。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林妹妹自扬州登舟到抵达神京,共耗时七年之久。

荣国府“遣了男女船只来接”,林大小姐乘的是“专船”,有“奶娘及荣府中几个老妇人”贴身服伺,还有贾雨村等人“另有一只船”随后护卫,途中也未闻有任何闪失,即使神京路遥,也断不至于七年方至。况且,贾雨村怀揣黛玉之父林如海的推介信,急着入都中夤缘复职,也绝不容许这般延搁。

《红楼梦》第二回说盐政林如海“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聘游至维扬地面的贾雨村为西宾,紧接着又说“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黛玉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都中荣府贾母念及林黛玉无人依傍教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可见,抛父踏上入京路时,林妹妹六岁。

十三减六,掐指一算,正好等于七。林妹妹进京之旅,确实花了七年时间。

当然,如今的通行本《红楼梦》中,并未在黛玉进荣府时提及她的年龄,乾嘉诸多抄本包括所谓“程甲本”、“程乙本”都是如此。但在乾隆二十四年抄本,有“己卯冬月定本”题字的所谓“己卯本”中,却明确记有黛玉当时十三岁。

“林黛玉抛父入京都”一节,王熙凤“又忙携黛玉之手,问:”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只听“凤辣子”竹筒倒豆子般问个不停,黛玉似乎不知回答哪一问。在“己卯本”中,则记有黛玉的答辞,是在“妹妹几岁了?”后面。

妹妹几岁了?黛玉回答:“十三岁了。”

1959年又发现《红楼梦》的另一抄本,因有“红楼梦稿本”题签,称为“梦稿本”。此抄本同样也是“黛玉回答:‘十三岁了’。”

对此,著名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这属于胡闹乱添,简直荒唐!痛斥其“他笔枉加,谬甚!”现今一般通行选本,都不取这个“十三岁了”的。

那么,让黛玉无缘无故的在船上漂流七年,十三岁了才抵荣府,难道就一些子道理都没有吗?当然也不是。私心揣度,这个“十三岁了”,是为了增加宝、黛二人一见钟情的说服力,毕竟,大体而言,一个十三,一个十四,似乎才说得上情窦初开嘛。

话又说回来,实在说,在《红楼梦》中纠结于宝、黛等人的具体年龄,已经有误入歧途之嫌。因为,我们应该认识到,时间问题,是《红楼梦》作者作了有意迴避的。书中多是“第二年”、“又一年”这些模糊不清的时间概念,谁能分得清?所以,有一派专家认为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初试云雨情时年方十三,有一帮学者则从前后文的关联着手,研究出此时宝玉只有八岁,专家学者又都觉得林黛玉的年龄前后矛盾。

以时间为座标来展开故事、展示人物命运,是文学作品的通常做法。人物无可避免的都生活在特定的时空中,并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集处留下自己独特的命运轨迹。《红楼梦》的卓越之处在于,它以空间的转换来体现时间的变化,并不倚重线性的时间线索,甚至忽略单一的时间进程,而把为人物提供充满想象力的活动空间作为叙事理念。这无疑是高难度的自我挑战,但《红楼梦》出色的做到了。

宁、荣二府、太虚幻境,不必说,都是成功的空间创造。而“大观园”的横空出世,则堪称鬼斧神工,震古烁今。“大观园”的出现,在宁、荣二府的现实空间和太虚幻境的虚拟空间之外,标出了《红楼梦》的艺术空间,不仅把小说的单线独唱升级为变奏复调,而且为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提供了休戚相关的生活平台。这正是《红楼梦》在艺术上的伟大创举。

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稻香村、栊翠庵、蓼风轩、暖香坞、秋爽斋、紫菱洲、缀锦楼、藕香榭……

凸碧堂、凹晶馆、柳叶渚、绛云轩、杏子阴、芦雪庵、滴翠亭、埋香冢……

还有天香楼、铁槛寺、馒头庵等等,真乃创造力惊人哉!

为什么后来认为高鄂所续的四十回不如前八十回?原因之一,即是在续篇中,空间的转换极少,只能单靠时间的变化来推动情节发展,这与前八十回的叙事逻辑是相悖的。续篇没有能力搭建新的人物活动空间,也让人感到其艺术才华与前八十回相比颇有不及。

所以,关于林黛玉那七岁跑到哪里去了,其实并不重要。《红楼梦》的高明之处,或不在此,而在于彼。


莫安排


黛玉十三岁入贾府的说法来自于脂批己卯本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写黛玉进贾府见过贾母与三春后,最后与王熙凤相见,己卯本在此处有这样一段话:熙凤”又忙拉着黛玉的手问道:' 妹妹几岁了'?黛玉答道:' 十三了'。”此处黛玉回复王熙凤的问话,自报年龄大小,是己卯本中所独有的,其它的脂批系列包括程本在内,黛玉的回话都是没有的,因此不少学者认为黛玉回变的这句话是抄书者妄增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但问题在于《红楼梦》书中有许多自相抵触和不可理解的地方,比如贾家两府的方位,现存的通行本(即程本)与人文版的会校本皆言”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街东街西,隔街相望,二宅如何相连?因4,太平闲人张新之才会说:”街东街西如何相连,直是梦话开头!”这样矛盾的地方《红楼梦》至今还有不少,是不是作者有意为之,如张新之所说的梦话,还是传抄者的笔误造成的也难以判断,大家只记住《红楼梦》抄本中确实有一种抄本明明白白地写着黛玉是十三岁就行了,至于符不符合情节的要求,可以进一步研究!


手机用户25853910923


黛玉五岁贾雨村为西宾。

“堪堪又是一载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这时候黛玉六岁了。

第三回,林黛玉出月初二进京,“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这是刚过年的冬春交替季节,过年时黛玉长一岁,七岁,宝玉比黛玉大一岁,八岁冬春。

“因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宝玉八岁的秋天了。

接着是宝玉会秦钟,宝玉和秦钟一起上学时,带手炉脚炉,穿大毛衣服,天气尚冷,冬春寒冷天气,似乎该过完年了,宝玉长一岁,九岁吧。

起嫌疑闹学堂发生在秋天,淡淡一笔过去大半年的时光,这是宝玉九岁的秋天。

秦可卿病重,贾珍请张友士诊治,其时九月半,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凤姐看秦可卿的时候,两个半月的时间,秦可卿脸上的肉都瘦干了,似乎该预备后事了。宝玉九岁秋天。

接着是贾瑞,贾瑞病了一年多,秦可卿也跟着延长了一年寿命,贾瑞死,林如海病重,接黛玉回家。宝玉十岁了吧,十岁快结束。

“倏又腊尽春回。”过年长一岁,宝玉十一岁。

冬底,黛玉回扬州。大概是在宝玉十岁结尾,十一岁开始的时候回扬州。

秦可卿死了,什么时候死的?

秦可卿五七正五日,苏州去的昭儿回来了,“林姑老爷九月初三巳时没的……”秦可卿就是九月初三前后死的啊。宝玉十一岁过了大半了。

“这一年来为了香菱不能到手……”这一年是贾琏送黛玉回扬州,再送灵回苏州的一年,家里就是秦可卿赖赖巴巴活着,九月初三才死了,病重过去两年多啊,还突然死了。

黛玉出月到家,过完年了,盖大观园,过完年的寒冷天气。宝玉长一岁,十二岁。

“园内工程俱已告竣”秋天,盖了将近一年。宝玉十二岁过半了。

贾元春归省庆元宵,元宵节,宝玉十三岁。

然后就是大家熟悉的了,春夏秋冬景色分明。

前面十七回主要描写秋冬季节,故意模糊读者的视线,只有耐心理顺才知道这是好几年的故事,宝玉从八岁到十三岁。

至于为什么模糊了时间顺序,作者苦心,镜子的背面。


柳湾美眉


曹雪芹故意把年龄写错是大有深意的。

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五月三日(1715年6月4日)曹雪芹,名霑(时恰康熙指认曹頫过继给曹寅,以代替曹雪芹父亲曹顒江宁织造,双喜临门,故称霑,有霑皇恩浩荡之意)字天佑,号雪芹,芹溪,生于江宁织造府其母为马氏,(曹頫给康熙的密奏中说:寡嫂马氏,诞一子)其父曹顒已故,曹雪芹为遗腹子。其叔父为曹頫奉康熙命过继给曹寅。

从曹雪芹出生到康熙死恰五年,林黛玉也是五岁,书中交待堪堪又是一年。是指从康熙死到雍正即位这段时间。

从雍正元年(1723年)至雍正六年(1728年)正月十五日之前曹家因曹頫敲诈山东驿冰碳银被人举报,连同曹家连年亏空数罪并罚,被抄家,曹頫披枷带罪,连同曹寅妻李氏,曹颙妻马氏,两代遗孀连同十三岁曹雪芹一同入京待罪。

这么一算来,失去的这七年我们就对上号了,也就是说,老皇帝死时曹雪芹是五岁,一年中皇位交替,六年是过度时期,曹雪芹用此错算法掩盖了他家在这六年中处于过度时期,直到他十三岁时被抄家的这段历史。

曹雪芹用隐身法,移花接木法用到林黛玉身上,用错误算法引起读者注意。



狼烟一九三一


《红楼梦》里的年龄推敲不得,不光黛玉一人前后矛盾,宝玉、宝钗、王熙凤、贾母等许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年龄矛盾问题。

但提问者所问也明显是错误的,贾雨村教授黛玉读书时的年龄是五岁,教了一年,贾敏去世,贾府派男女船只来接时,黛玉已是六岁,所以,黛玉离开苏州的家应该是六岁多不到七岁的年龄才对。路上自然不可能走上几年时间,因为是坐船,走个十天半个月是有可能的。

从小说叙述看,黛玉进贾府的第二天,就交待了薛蟠打死人命、意欲进京的消息。不久薛家举家进了贾府,给人的感觉不过是一两个月内的事。

薛宝钗进贾府的第一个生日就是及笄之年的十五岁,这是小说很明确交待的,也就是说薛宝钗最少十四岁进贾府,她比宝玉大两岁,宝玉又比黛玉大一岁,所以,宝钗进府时,黛玉就是十一二岁的样子了。宝玉也亲口说过,和林妹妹从小一起长了这么大,从来也没有过嫌隙的,而宝钗是后来的。

那么能不能说本来黛玉入府时就已经十一二岁了呢?或者是,黛玉和宝钗进府的时间本来就是一前一后,相隔并不远呢?因为从贾雨村的做官时间看,他护送黛玉进京后,也不过是二三个月的时间就去应天府赴任了。而且一到任,就接了薛蟠打死冯渊的官司。而这时,薛家已经动身进京。所以,从贾雨村这里的时间脉络,仍然感觉黛玉和宝钗进贾府时间相隔并不远。

黛玉六岁到十一二岁,这中间的五六年怎么就凭空不见了呢?

写《红楼梦》这样一部大书,作者是不可能不列年表的,如果仅仅是文学层面的小说,自然不会产生这样漏洞百出的问题。《红楼梦》不同,与其说它是小说,不如说是作者的血泪史,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家族兴衰史。可是作者不可能写成家族传记或者报告文学,在《红楼梦》时代文字狱高压下,曹雪芹为了避祸,在书中几处说到写书的目的:

一、为闺阁昭传,纪念曾经历过的几个别样女子,为大家解闷用的;

二、故事只取其事体情理,并不拘于朝代年纪。说是哪个朝代的事都可以;

三、文字里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并不是伤时骂世。但凡提到伦常之处,都是君仁臣良父慈子孝,都是歌功颂德的。这就是一本大旨谈情的书,对事情也是实录,却不是假拟妄称的。

曹雪芹越是这么说,我们读者知道,这话你必须反着看,反着理解。曹雪芹一边这么说,一边真的害怕读者不理解他的意图。他又说了:这部书啊,是将真事隐去、假预存焉。说我说的都是假语,假语背后才是真故事。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这些还不够,他还要读者明白,此书为他的泣血之作: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写《红楼梦》,通篇都是男女主人公较为成熟的心性,他不能写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小孩子六七岁,那么宝黛初会的动人和深刻就不容易表达的出来,更加不容易和太虚幻境的那段神话链接起来。那么两个人一见面就是十几岁的少男少女,这样的话,贾母安排两人一桌吃一床睡就太不像话了,元妃省亲,宝玉和姐妹们一同作诗,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群青春的少男少女,所做的诗都是颂圣的应景之作,七八岁的孩子不可能有这样的心智。

可是省亲完之后,正月还没过完,宝玉给黛玉将耗子精的故事,两个人躺在一张床上,你抓我挠的嬉笑打闹,如果摆明了说两个人都十二三岁了,古人男女七岁不同席,再说这样的大家族对子女的教育也太没谱了吧。读者看到这里也会觉得别扭。这都让作者实在不好处理,没法说,只能刻意模糊年龄。

小说从第四回一直到五十四回,宝玉的年龄一直就保持在十二三岁的样子,从元妃省亲的元宵节,就是十七十八回,一直到五十四回贾府又一个年过完,这三十七个回目的内容是在一年之内发生的,可是,黛玉和宝钗二人结下金兰契的第四十五回,黛玉亲口说自己长到十五岁。所以这个年龄是矛盾重重,经不起推敲。

读《红楼梦》,看小说包罗万象的丰富;看几百个形象各异、个性不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看作者的那一份大慈悲心怀;读小说包含的深邃的思想、高超的艺术手法、伟大的文学价值;唯独对于年龄的严谨性,曹公放弃了,读者也放弃了吧。


屏山品红楼


上学时曾经看过一部红学说,也是我看的第一部红学书,是霍国玲的《红楼解梦》,可能是先入为主,一直对这部红学书有着深刻的印象,并对他其中提出的理论深信不疑。

《红楼解梦》里认为,林黛玉的原型是一位叫做竺香玉的姑娘,他曾经是曹雪芹年少时的伴读。自幼时起就和曹雪芹两小无猜。


曹雪芹的奶奶曾经是康熙皇帝的奶娘,曹家自然也就成为以后康熙皇帝时期的红人,曹雪芹的父亲曹寅,曾任江宁制造。康熙皇帝几次下江南,都曾经住在曹家。在《红楼梦》里曾提到,甄宝玉家曾经接驾,银子花的跟流水似的。而曹家几次接架也就造成了亏空国库大量的亏空,也就造成了在雍正执政时对曹家的抄家。

曹家被抄家后,居家又迁到北京。其中跟随在他们身边的奴仆,就包括林黛玉的原型竺香雨,还有薛宝钗的原型。书中是这样记载的莫落后的曹家为了改变命运,又借助选秀女的机会把竺香玉送进了宫里。起初她只是一个伺尼,在偶然的一个机会被雍正皇帝发现,进入后宫,直做到贵妃的位置。后来曹雪芹和竺香玉联合起来用丹药把雍正毒死。



其中霍国玲对林黛出发时5岁到金陵时13岁,也给出了一个解释。她认为竺香玉在金陵第一次进入曹府作为曹雪芹伴读的时候是5岁,而曹家被抄家后,签到北京此时竺香玉13岁。而曹雪芹之所以这样写,是故意留下疑点让后世的人是研究,挖掘那不能书写的历史。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