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各旗旗主都是什麼人擔當?

到處是名字被佔用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在原有的牛錄之制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八旗旗主稱為主旗貝勒,並規定由自己及弟舒爾哈齊的後代子孫擔任旗主。

在天命時期,兩黃旗主旗者事努爾哈赤,兩紅旗主旗貝勒是代善,正白旗主旗貝勒是皇太極,鑲白旗主旗貝勒是杜度,正藍旗主旗貝勒的莽古爾泰,鑲藍旗主旗貝勒是阿敏。其中兩藍旗的主旗貝勒都是舒爾哈齊的後代。

皇太極即汗位後,對八旗主旗貝勒進行了一次大的變動。首先,皇太極將兩白旗改為兩黃旗歸自己統領,努爾哈赤原統的兩黃旗改為白旗,歸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等人統領。鑲藍旗主旗貝勒改為阿敏之弟濟爾哈朗,正藍旗的主旗貝勒改為莽古爾泰的弟弟德格類。後來德格類病逝,皇太極重新建立正藍旗,以其子豪格為新正藍旗主旗貝勒。兩紅旗則相對穩定,鑲紅旗由代善長子嶽托領屬。

等到崇德時期,皇太極改制稱帝,多次打壓兩紅旗、兩白旗勢力,但是各旗主旗貝勒已經基本確定,此後的主旗貝勒也大多由他們的子孫繼承。


老照片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在不同時期旗主的人選完全不同,並且還伴有各種權利鬥爭,人員更替更是家常便飯。

那麼就讓我們從八旗制度的形成時期開始,仔細梳理一下各時期滿洲八旗旗主的人選。

首先是二旗時期,這是八旗制度的萌芽狀態。

二旗時期

這二旗的旗主分別為

黃旗旗主:努爾哈赤,

黑旗(後改為藍旗)旗主:舒爾哈齊(努爾哈赤的弟弟)

三旗時期

然後是三旗時期,各旗主分別為

黃旗旗主:努爾哈赤

白旗旗主:褚英(努爾哈赤長子)

黑旗旗主:舒爾哈齊,代善(小旗主,努爾哈赤第二子)

四旗時期

1609年,努爾哈赤囚禁了自己的同胞弟弟舒爾哈齊,1611年,努爾哈赤又囚禁了自己的長子褚英。所以最後形成了如下的四旗局面。

黃旗旗主:努爾哈赤

白旗旗主: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杜度(小旗主,褚英長子,努爾哈赤長孫)

藍旗旗主:阿敏(舒爾哈齊第二子)

紅旗旗主: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

八旗時期

在努爾哈赤的不斷攻伐之下,滿人勢力不斷做大。於是於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又下令將四旗分為八旗。各旗旗主人員安排如下。

正黃旗旗主:努爾哈赤。 鑲黃旗旗主:努爾哈赤

正白旗旗主:皇太極。 鑲白旗旗主:杜度,阿巴泰(小旗主,努爾哈赤第七子)

正紅旗旗主:代善。 鑲紅旗旗主:代善,嶽拖,碩拖(均為小旗主,代善的兒子)

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第五子),德格類(小旗主,努爾哈赤第十子)

鑲藍旗旗主:阿敏

公元1623年,努爾哈赤又將自己的幾個幼子進行了分封任命。於是便呈現出如下格局。

正黃旗旗主:阿濟格(努爾哈赤第十二子),多爾袞(小旗主,努爾哈赤第十四子)

鑲黃旗旗主:努爾哈赤,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

正白旗旗主:皇太極

鑲白旗旗主:豪格(皇太極長子),阿巴泰(小旗主,努爾哈赤第七子)

正紅旗旗主:代善。 鑲紅旗旗主:代善,嶽拖,碩拖(均為小旗主,代善的兒子)

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第五子),德格類(小旗主,努爾哈赤第十子)

鑲藍旗旗主:阿敏

清政府建立時期

公元1648年,也就是順治五年,八旗旗主經過了一系列的調換變革,最終多爾袞大權獨攬,形成了如下格局。

正黃旗旗主:順治帝。 鑲黃旗旗主:順治帝

正白旗旗主:多爾袞。 鑲白旗旗主:多爾袞

正紅旗旗主:滿大海(代善第七子),勒克德渾(小旗主,代善之孫)

鑲紅旗旗主:羅科鐸(嶽拖長孫),尼堪(小旗主,褚英第三子)

正藍旗旗主:多尼(多鐸次子),阿濟格,博落(阿巴泰第三子),嶽東(阿巴泰第四子)

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舒爾哈齊第六子)

在多爾袞被去世之後,順治皇帝為了加強皇權又對八旗旗主進行了一系列調換,最終形成了我們耳熟能詳的“上三旗,下五旗”的說法。

正黃旗旗主:皇帝。 鑲黃旗旗主:皇帝

正白旗旗主:皇帝 。 鑲白旗旗主:肅親王

正紅旗旗主:禮親王,順承郡王

鑲紅旗旗主:克勤郡王,莊親王,褚英家族

正藍旗旗主:豫親王,睿親王,饒餘親王

鑲藍旗旗主:鄭親王


大昱


總體來說,清朝的八旗旗主都是由皇帝和愛新覺羅宗室來擔當,但這裡面又有很多變化。八旗是一個集合了人口、軍事力量和財產的一種共同體,在清早期,皇帝雖然是最高領袖和統帥,但實行的是分封制,把八旗人口按佐領,也就是牛錄(八旗的最基層組織)封賞給宗室王公,附著在人口上的土地、財產,都成為這些宗室王公的私產或私屬。

在努爾哈赤時期,他就把各旗分配給自己的子侄,比如八旗的前身,四旗,正黃旗由努爾哈赤自己統領,正白旗由他的長子儲英統領,正紅旗由他的兒子代善統領,正藍旗由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統領。他所統領的正黃旗力量最強,所以他所帶領的正黃旗,跟西周初年的周天子與諸侯的關係比較相似。所以,早年的“八王議政”,就是各旗的旗主王爺與統領了一到兩個旗的皇帝共同議政,八王就代表了八個旗的力量。

入關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幾代皇帝開始著手漸漸收回旗主的權利,先是皇帝成為了上三旗的旗主,不再分封給王子及其他王公,到了康熙時,又將自己的兒子都分封到下五旗,使用了“摻沙子”的辦法,比如雍正在當雍親王的時候,就被封到了鑲白旗,鑲白旗的旗主王爺是肅親王,肅親王就掌管15個佐領,但雍親王在鑲白旗掌管了10個佐領,雖然肅親王依舊是鑲白旗的旗主,但早年的那種大權獨攬,已經被漸漸分噬的差不多了,權利大大被縮減,誰是旗主這個概念漸漸就變成了誰是力量最強的、最大的旗主。不過,康熙晚年的九王奪嫡,又因為諸王子私屬的下五旗的力量,結黨營私,互相爭鬥,所以從雍正到道光,一直不斷地縮減旗人與所屬旗王之間的權利與義務,旗主更替的也比較多,道光以後,所謂旗主大概只是一個名義上的概念了。


紅小豆館主


先說說清朝的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後金創立,是滿清歷史,清朝歷史,乃至中華民族歷史上比較重要的一項社會制度。

八旗制度和女真族的狩獵和生產有關。早期的組織方式是牛錄(箭)和額真(主),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後,把組織方式從生產狩獵轉為軍事組織。從牛錄到四旗,後來到八旗,因為地盤的擴大,人數的增多。後來還相應建立了蒙古八旗,漢軍八旗。

再說旗主,一旗裡有很多佐領,清朝分八旗,也分佐領,何解?

比如A旗有50個佐領,親王領有其中20個,郡王領有其中10個,貝勒、貝子共領有10個,鎮國公、輔國公等等又共領有10個,這些人都是領主,但其中最大的領主,也就是旗主了。

清朝初年,正紅旗旗主是禮親王;原兩白旗旗主,後正藍旗領主是睿親王;原正藍旗旗主,後鑲白旗旗主是肅親王;原鑲白旗旗主,後正藍旗旗主是豫親王;鑲藍旗旗主是鄭親王;鑲紅旗旗主是克勤郡王。

另外,鑲紅旗領主是莊親王;正藍旗領主是怡親王;鑲藍旗領主是恭親王;鑲白旗旗主是醇親王;鑲藍旗旗主是慶親王。

最後,兩黃旗無旗主,皇帝直接領導。


五味社


八旗旗主基本都是努爾哈赤、舒爾哈齊兄弟倆的後代,即滿清黃金家族。

當然了,作為一旗之主,所用人選肯定是千挑萬選出類拔萃的宗室人物。

在清朝前期,由於實行的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再加上八旗旗主都是些擁有兵權的實權派大佬,所以在朝中的地位可謂是炙手可熱權傾朝野。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和康熙朝的中前期,都是八旗旗主們的強勢縱橫時代。

但隨著大清江山的逐漸穩固、國家不再需要八旗鐵騎四處征戰了,武將地位大不如前、文官勢力強勢崛起,以戰功為政治依靠的旗主們便不可避免的靠邊站了。

從康熙朝開始旗主便慢慢成為了皇族養老的榮譽代名詞;到了雍正朝,雍正帝以應付西北戰事為名設置了直接聽命於皇帝的軍機處,但隨後繼續保留並最終成為中央定製,於是軍機處制度徹底架空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和南書房制度,由此國家實權掌握在了軍機大臣們的手中,八旗旗主和內閣大學士也隨之都被軍機大臣、部院大臣和督撫大員們給徹底架空分權了,旗主空有爵位、大學士空有品級,旗主大學士都屬於錦上添花的無實權的榮譽性的中央崗位。



風憲臺不及閣大學士


①1601年,努爾哈赤設立黃、白、紅、藍四旗。1615年努爾哈赤在四旗的基礎上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制度正式建立。

八旗旗主:努爾哈赤(正黃旗和鑲黃旗)、皇太極(正白旗)、杜度(鑲白旗)、代善(正紅旗和鑲紅旗)、莽古爾泰(正藍旗)、阿敏(鑲藍旗)。

皇太極、代善、莽古爾泰分別是努爾哈赤第8子、第2子、第5子,阿敏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之次子,杜度是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之長子,說白了就是滿清特有的家天下,基本上是“努爾哈赤政權”。

②1623年努爾哈赤又將自己的幾個幼子進行了任命:

新進了阿濟格、多爾袞、多鐸、阿巴泰、皇太極、德格類等,他們分別是努爾哈赤第12子、第14子、第15子、第7子、第8子、第10子,以及豪格(皇太極長子)、代善的兒子嶽拖、碩拖,進一步鞏固了“努爾哈赤政權”。

1631年在此基礎上編制了漢族旗,四年後又編了蒙古族八旗。

③1648年八旗旗主經過了一系列的調換變革:

正黃旗、鑲黃旗旗主:順治帝;正白旗、鑲白旗旗主:多爾袞;正紅旗旗主:滿大海(代善第7子)、勒克德渾(代善之孫);鑲紅旗旗主:羅科鐸(嶽拖之長孫)、尼堪(褚英第3子);正藍旗旗主:阿濟格、多尼(多鐸次子)、博落(阿巴泰第3子)、嶽東(阿巴泰第4子);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舒爾哈齊第6子)。

當時順治帝年幼,攝政王多爾袞大權獨攬,基本上是“多爾袞政權”。

④多爾袞被去世後,順治帝為了加強皇權對八旗旗主進行了調換,最終形成了“上三旗,下五旗”的說法,即皇帝掌管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肅親王掌管鑲白旗;

禮親王、順承郡王掌管正紅旗;克勤郡王、莊親王、褚英家族掌管鑲紅旗;豫親王、睿親王、饒餘親王掌管正藍旗;鄭親王掌管鑲藍旗。

不管怎樣換來換去,仍是個滿清家天下。但八旗制度,等級森嚴。八旗旗主都是滿清呼風喚雨的人物。哪怕你官職多高,見到旗主都得行禮。據說八旗子弟大多都是都統,官品一級,掌管著一旗的大小事情,即便如此也得屈服於旗主。例如和珅大人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遇到紅旗旗主金爺也得下轎行禮,因為和珅在紅旗中只不過是個紅旗子弟而已。

滿清初期,八旗倚仗祖上有功於國,瓜分中原的土地,八旗子弟享受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會享樂,怕勞動,黃賭毒都沾,腐朽不堪,都變成紈絝子弟。

滿清滅亡後,八旗制度也自動退出歷史舞臺。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天寧閣


八旗打仗誕生八旗軍吧


用戶6067148105167


具體各個時期旗主的人選,各位答主已經說了很多,就不多論述。這裡討論的是,清初(尤指努爾哈赤時期)滿洲八旗各旗主為宗室子弟,尤以皇子為主,且分嫡庶,只有嫡子(這裡的嫡子是指正室嫡出或者有封號的五宮后妃所出)才有資格成為旗主。

八旗旗幟

努爾哈赤元妃佟佳氏生二子,長子褚英,一度被立為儲君,在三旗時期曾為白旗旗主;次子代善,四旗時為紅旗旗主,八旗時期為正紅旗、鑲紅旗旗主;

繼後(亦稱袞代皇后)富察氏亦育有兩子,第五子莽古爾泰為正藍旗旗主,第十子德格類,在兄莽古爾泰去世以後繼任正藍旗旗主;

中宮皇后葉赫那拉氏生第八子皇太極,為正白旗旗主;

繼立之後烏拉那拉氏生三子,第十二子阿濟格曾為鑲白旗旗主,第十四子多爾袞先領正白旗、後領鑲白旗,第十五子多鐸,亦先領正白旗、後領鑲白旗。

上述均為努爾哈赤嫡出之子,所以均為旗主,相反,其庶妃所出之子,不得不附屬於嫡子之後,甚至沒有任何宗室特權,如努爾哈赤第三子阿拜,為庶妃兆佳氏所生,但卻附屬於幼弟多鐸,第十六子費揚古,沒有任何特權,甚至直至康熙時才得以列入宗室之列。


楚邾


關於各旗旗主的變遷,之前已經有大大回答了,大家可以直接去看。我在這裡簡單的補充一小點,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指正評論。

發展史: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於公元1601年創立的,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

皇太極繼位後為擴大兵源在滿八旗的基礎上創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編制與滿八旗相同。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構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從明萬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組織三個部分二十四旗的組織建設,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滿洲、蒙古、漢軍三個部分。

八旗的規格: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隊),設甲喇額真(參領)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都統、旗主)一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

關於各位旗主,姓氏不固定,也不是世襲的,所以在清朝幾百年的統治下,是很多的。八旗制度最開始建立在“兵民合一”的基礎上,入關前沒有兵餉規定。

清統治全國以後,八旗兵餉的主要形式是坐糧,包括錢、糧兩部分,從徵時發給部分行糧。八旗兵丁按其兵種分為親軍、前鋒、護軍、領催、馬甲、步兵、炮甲、養育兵、匠役等,其兵餉的數量亦有所差別,且經常變動。

入關後,滿族人口大量湧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區,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閒散人口的生活,從順治元年底至康熙四年清政府共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官兵三次共分得旗地二百三十三萬五千四百七十七晌零九畝。八旗兵丁的份地為五晌(一晌約六畝),終清沒有大的變化。兵丁份地大多數靠本人帶同家屬從事耕種,後迫於生計被典押出去。清初規定旗民不交產,幾經反覆,直到光緒三十一年才最後取消禁令。

由於八旗制度的嚴重束縛,八旗兵丁生計日漸拮据,康熙、雍正時業已出現,乾隆初更趨嚴重,從康熙、雍正時曾先後賞賜銀兩數次,但不久即罄盡無餘,於是增加兵額,擴大食餉面。雍正二年始設教養兵,後改稱養育兵,給予錢米。光緒時養育兵共計27408人,清末達到29407人。乾隆時曾准許京城和各省駐防漢軍八旗出旗為民,令其各得生計。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計問題非但沒有解決,而且陷於貧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朝覆滅,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曾在起過積極和進步的作用,為發展和鞏固國家、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滿族社會的發展,更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然而隨著歷史的嬗變,八旗制度中落後的一面也日益明顯,嚴重地束縛了滿族人民的發展,在征戰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小。八旗制度與清王朝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經過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個歷史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