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軹國故城

提要:綜合文獻及考古資料,古軹城的始築年代最遲應在春秋時期。戰國時,軹城為晉國屬地。公元前4世紀中葉,“三家分晉”,軹先歸韓,後又屬魏。秦代實行郡縣制,設軹縣,軹城是秦國重鎮之一。漢代漢惠帝子劉朝、大將軍薄昭先後封軹侯。隋大業初年(605年)軹縣併入濟源縣。在長達1000多年的歷史時期內,軹城一直是中原地區舉足輕重的城市之一。研究和考察軹城的歷史及其文化遺存,對於瞭解中原地區古代政治、軍事、民俗文化、製造工藝等,都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城市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隨著原始社會的逐步崩潰和奴隸制的確立而誕生的。據《呂氏春秋》記載,“夏鯀作城”應該是我國最早的城市雛形,此後歷朝歷代,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眾多的土築圍城,還是秦以後富麗堂皇的咸陽城、洛陽城、長安城,抑或是莊嚴雄偉的明清故宮,無不是社會統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城市是根據政治和軍事需要而興建,是一種大規模的、永久性的防禦設施,集中表現了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成就,並逐步形成了獨特的佈局格式。

一、軹國故城的形成和沿革

1.軹國的歷史萌芽

軹國故城位於濟源市區,現為軹城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周時期,濟源一帶有原國、樊國、向國。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因晉文公擁立周襄王有功,故以陽樊(今濟源西曲陽村)之地賜之,但陽樊民眾系周太子虞仲的後代,不願由天子管轄轉變為諸侯之地。晉文公親率大軍圍陽樊城,勸其歸附。陽樊守城大夫蒼葛以周襄王“賜地非賜百姓”為理由,只願交出城池,但要帶走百姓。晉文公見強攻難得此地,只好答應了蒼葛的要求。於是,蒼葛率民眾退聚東南二十里駐守,始以戰車列衛,繼而圍土築城。“軹城”一名,即緣於此城初以戰車列衛(“軹”字意為車軸端或車廂兩邊的欄木)。

濟源軹國故城


濟源軹國故城


濟源軹國故城


綜合文獻資料和文物考古調查,軹城的始築年代最遲應該是春秋時期,但部分城牆的構築手法,與鄭州商城和湖北盤龍城的建築手法、城牆結構非常相似,所以軹城的始建年代上限,有可能推到更早,這還有待於更多的發掘資料來證實。

戰國時期,軹城為晉國(都城屢遷,地域大致在今山西西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的屬地。公元前4世紀中葉,晉國為韓、趙、魏三家所分,史稱“三家分晉”,軹城歸韓。韓景侯十七年(前409年),韓都由陽翟(今河南禹州)多次遷移。在此期間,軹城曾為韓國都城,進行過大規模營建,初步形成規模。後軹城又屬魏國。據記載,魏惠王十三年(前358年),韓國使者計息出使魏國,經過談判,魏國以鹿易軹。軹城經過魏國的經營,空前繁榮起來,特設鹽鐵官。《鹽鐵論·通有篇》載:“燕之涿、薊,趙之邯鄲,魏之溫軹,韓之滎陽,齊之臨淄,楚之宛、陳,鄭之陽翟,三川之二週,富冠海內,皆為天下名都。”

2.軹城都城的經營和廢棄

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營建,軹城已富冠海內,成為天下名都之一。自秦昭王十六年(前291年)軹邑歸屬秦,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實行郡縣制置軹縣(屬三川郡),軹城一直是軍事重鎮。

西漢初,軹城的城市經營又迎來了一個高潮期。由於朝廷的重視和扶持,軹地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公元前187年,漢呂后封漢惠帝之子劉朝為軹侯。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封大將軍薄昭為軹侯。薄昭是漢文帝的舅舅,曾親自迎立文帝於代郡(文帝為代王),為文帝繼位立下了汗馬功勞。文帝封其為軹侯,足見軹地之重要。自春秋戰國至西漢,諸侯王的權力較大,他們以“造城以守君,築部以安民”為立國安邦之大計,在保留原有城池的基礎上大興宮殿、祖廟和墓地,封地民眾也陸續遷入城內,軹國逐漸繁榮起來。漢武帝中期,皇室逐步消減諸侯權力,廢除諸侯國,軹國也被廢除。兩晉南北朝時期,先後封李壽、寇贊為軹侯,軹城經營得以延續,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朝廷提高了祭祀濟水的規格,並因祭祀活動的需要,在軹縣北部設濟源縣(原軹縣的北部劃入濟源縣,軹縣仍保留)。貞觀元年(627年)軹縣併入濟源縣。從此以後,由於行政區域的變化,軹城的地位明顯下降,逐漸淪為村鎮。雖然清代所置的軹城北門石額仍以“古軹國”稱之,但它只能印證軹城在戰國時期是一個都會之地。

如果探尋軹城由盛至衰的原因,大致有四:其一,自隋代開始,封建割據勢力逐漸消亡,大一統的中國已經確立,作為軍事重鎮的軹城,其作用也隨之降低;其二,戰爭也是軹城衰敗的因素之一。戰國至宋,在軹城一帶發生的大小戰爭不下十餘次,每次戰亂,都會導致城池的破壞、人口的減少和經濟的衰退;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與濟水祭祀有很大關係。從隋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頒詔在濟水源頭修建濟瀆廟到濟源縣設立,前後共計14年。朝廷在距濟瀆廟不遠的地方建立城池,並設立濟源縣,其目的是十分明顯的,那就是一為祭祀方便,二為提升濟水之名。行政區劃的變遷乃是軹城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二、軹國故城佈局特點

中國古代城市的產生是以城牆為標誌的,宮殿、官署都被圍在四周高牆之中,高而厚的城牆和深而寬的城池是保護王權的屏障。商周至戰國時期,城意味著國家,受封的諸侯國可以按爵位等級統治封地上的人民,並建造相應規模的城池。城市的宮殿、作坊、墓地、祖廟等也都有特定的區域。先秦古籍中記錄手工業技術的官書《考工記》載有都城制度:“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對城市佈局給出了嚴格的規定。古代都城一般都有內城和外郭,內城是官僚貴族階層和部分手工業者的聚集地,外郭城是百姓居住區和墓地等。

1.軹國故城內城的整體佈局

從已有的考古調查和文獻記載來看,軹國故城內城遺存主要包括:城牆、護城河、宮殿區、軹王焚修香院、製陶作坊和供水河道塗溝河(即現在的泥溝河)。

軹國故城是在改建春秋戰國時期舊城基礎上興建的,大概於漢初營建成熟。故城平面呈不規整長方形,南北長1956米,東西寬2088米,總面積400萬平方米,四周城牆均有遺蹟,其中東南城牆地面保存較好。南城長1855米,殘寬6~10米,高4~6米,由西向東300米、598米、1536米處分別為三座城門;東城牆長1560米,殘寬7~11米,高2~5米,由北向南352米、1325米處分別有兩座城門;北城牆長2100米,東端50米高出城外地面2米,從東端起50米、1325米處分別有兩座城門遺址,塗溝河穿城而過留有水門遺蹟一處;西城牆長1980米,殘寬5~10米,高2.5米,有一座水門遺蹟。護城河位於城外5米,隨城而走,寬約50~70米,深1~2.5米。城內宮殿區位於西北隅,地勢較高;宮殿區左前方為漢代軹王焚修香院(即祖廟)。此廟院北宋仁宗時舍為佛教大明禪院,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寺院主持總公、恩公曆時30年復營禪院(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製陶作坊遺址位於塗溝河東岸、大明寺南,其斷壁上暴露有陶窯和灰坑,內含草木灰堆積、紅燒土、筒板瓦塊滴水和空心磚塊,應是漢代的製陶作坊;塗溝河從故城西南部穿越城牆入城,折而向北,沿軹侯祖廟西側和宮殿區東側流過,穿北城牆入湨河。河床寬約10~30米,深4~6米。

軹國故城城牆採用插杆和夾板夯築而成。以東城牆水渠衝塌的地方為例,城牆的結構由三部分組成:即主城牆和內、外護城坡。城牆夯層厚薄不均,上部夯層厚6~8釐米,下部夯層厚10~12釐米。以南牆看夯土平面,夯窩比較清楚,圓底,直徑約為4~5釐米,深0.5~1釐米,夯層堅實,夯窩排列較密,有疊壓現象,部分夯層之間有鋪平痕跡,估計是避免泥土沾在夯具上而為。另外城牆東南角還發現了小平底夯窩,直徑9釐米,夯層厚10釐米。城牆夯土中均發現有鵝卵石、筒板、板瓦及豆、罐等殘片。城牆整體上頗具商周遺風,應始建於春秋戰國,漢代有大規模營建,以後又有修補。

2.軹國故城佈局

軹國故城在戰國和漢代曾兩次作為都城進行經營,但佈局同許多大都城有所不同。一般大都城都有宮城(內城)和郭城(外城),而軹國故城有宮城而無郭城。由此推斷,它作為都城的時間並不太長。

根據出土文物,故城內城在漢初以前居住的主要應是貴族、官吏、地主、軍隊等消費階層和少量工商業者。外城東、西、北三面是手工作坊和百姓居住區。城南金山(南嶺)是墓葬區,這裡地勢較高,隔黃河與邙山相望,符合古代風水學。從考古發掘資料看,這裡的墓室多為空心磚砌成,具有漢代墓葬的主要特徵。從墓室結構看,漢代的磚石結構建築在力學、材料、施工技術等方面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墓葬中出土有大量珍貴文物,反映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如1959年出土的陶風車,把我國使用風車的歷史由宋代推前到了漢代,提前了1000餘年。桃都樹、百花燈、“軹”字罐和雜技俑等珍貴文物,是研究漢代民眾生活、喪葬、禮儀的實物資料,同時也印證了軹國曾經的輝煌。

3.軹國故城的城市選址

中國古代城市選址十分注重周邊地理環境和交通等自然條件。一般而言,要以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為主要條件,同時在軍事上也是戰略地位優越的地方。在平原上建城,大多數採用方正對稱的平面佈局,城內設十字交叉的道路;在山地丘陵區建城池,以軍事、交通和水源為主要著眼點,隨地形佈置,隨河流伸展,河道作為物資供應的運輸線和生活用水的來源,是城市佈局的主要根據。

軹國故城雖然最初是因戰事而建,但在選址上符合古代都城建設的一般要求。城池地勢較高,以利於排澇。城市具有豐富的水源,便於生活。一條季節性河流塗溝河從西城牆南部進入,注入湨河,貫穿宮殿區、祭祀區和居民生活區,從東城牆流出,折而向北流,與自然河流融匯。就軍事防禦而言,西、南面有山地丘陵,有險可守,利於城市設防。在交通便利方面,軹道自軹邑始,經軹關,越蒲津渡,可直達長安城,方便來往長安,從而帶動了這一地區的繁榮。這些優越條件,對王侯貴族而言,也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三面環山,便於射獵和遊樂;豐富的水源,易於開闢苑圃;城南丘陵地帶,又是墓葬勘輿之地。

三、軹城的戰略地位

古代城市規劃都非常注重軍事設防。“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是都城營建原則。城市設防規劃主要包括佔據有利地形、採取技術措施、重重設障等,儘量增加防禦深度。同時,還要進行關隘、關塞、邊城的修築,加強整體防禦體系。

1.軹國故城的防禦體系

從考古調查和歷史文獻記載看,軹國故城的初始營建理念就是以軍事為第一要務。其內城防禦體系主要包括城牆、護城坡、護城河、城內瞭望臺和城門。城牆加內外護城牆,最厚處達21米。在城牆5米外,置15米寬的護城河。已發現城門九座,其中南、北門各三座(北城牆有一水門),東門兩座,西門一座(水門)。四個方向城門數不等,且城門的位置也不對稱,可見城門的設置和位置是根據軍事需要而建的。在城內東部偏北,發現一處高臺夯土建築遺址,高出地面2.5米,方形,邊長100米,面積1萬餘平方米。從高臺位置分析,故城三面環山,僅東南是平地,是軍事防禦的薄弱點,故疑為是一座大型瞭望臺遺址。

故城的外部防禦體系主要是依靠三面環山的有利地形佈置:北起軹關,因山作壁,補其罅漏,沿勳掌、封門口一線修築長城,直抵黃河。封門口曾設“軹關”,是軹道上的一座天然關隘,也是從長安進入軹國的必經之路,屬太行八陘之一,號稱“封門天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2.有關軹國故城的軍事活動

戰國時期,軹城曾為韓國都城,在城西部山區的天然關隘封門口築軹關。韓昭侯九年(前362年),韓使計息以軹道易貨於魏國。魏惠王十二年(前358年),魏國通過軹關陘奪軹邑,軹邑遂為魏之大都會和軍事重鎮。

秦昭王十六年(前219年),秦軍經軹道伐魏,奪取軹邑,走軹道而下南陽(今河南省黃河以北數縣市)。秦昭王十八年(前289年),秦將司馬錯伐魏至軹,先後攻取大小城池61座。

東漢建武三年(27年),漢將吳漢率耿弇、蓋延等部將攻擊青犢軍於軹邑,青犢軍降。

三國時期,魏將鍾繇曾於軹縣修築鍾公壘,鎮守洛京北方門戶。後太傅鍾繇、鍾會等父子四人皆葬於軹。今軹城中王村鍾公四冢尚存。

西晉永寧元年(301年),“八王之亂”中成都王司馬穎率諸軍討伐趙王司馬倫,在軹北展開湨水大戰,倫兵大敗。

北齊初年(526年),懷州刺史平鑑重修軹關,抵禦西魏進犯。北齊河清二年(563年)三月,齊詔司空斛律光督步騎兩萬,築勳掌城至軹關,城長二百里,置十三戍。北齊河清三年(564年),北周將楊標攻入軹關,北齊太尉大破周軍於軹關,生擒楊標。

四、軹地的繁榮與民風

古代城市與現代城市一樣,也是一個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可以影響一個地區的農村經濟乃至農民的命運。軹國故城在營建和發展成為經濟都市後,大量移民遷入,人口迅速增長,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自戰國中期開始,軹城已發展成為全國主要城市之一。從考古發掘情況看,城內的製陶等手工業作坊及出土文物應屬於戰國時期,而這些通常是秦漢時期才在都城內設置的,證明軹城的商業經濟和城市經濟在戰國時期已經很發達了。軹城還出土了大量與平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漢代陪葬品,如反映平民遊樂場景的雜技俑、遊樂俑、舞樂俑等;反映平民生活的窖穴、陶屋、供鑊、銅薰爐、石磨盤、銅鐵兵器等;還有反映當時人們意識形態的桃都樹、百花燈等。這些陪葬用品雖然形制很小,但它反映的是漢代軹城一帶平民豐富多彩的生活,對於研究中原地區民俗文化、製陶技術等具有重要價值。

軹城從公元前635年因戰事圍土為城到現在,已經有2600多年的歷史。它曾經的輝煌,是濟源歷史文化不可忽視的一葉。今天,這座城市的輪廓仍然依稀可見,我們有責任保護好它,因為它是歷史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