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一個“內卷化”的環境裡嗎

你是在一個“內卷化”的環境裡嗎

前一段時間總會聽到一個概念,“內卷化”。今天我們來說說它。


經歷過高考的人,想必都聽說過“衡水模式”。這就是很典型的內卷化例子。


衡水中學的教學模式很簡單粗暴,就是只要學不死,就往死了學。


你是在一個“內卷化”的環境裡嗎

如果你在衡水中學,在高考道路上你能更好地實現個人奮鬥。衡水模式之下,每年培養了很多高分學霸。無可否認,衡水模式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模式本身是不創造價值的。它最大的貢獻,就是為自己學校創造更多的高分學生。但哪怕衡水學生多麼努力,人人都考滿分,但各大高校給河北省的名額是有限的。


其他學校為了名額不被搶走,只好效仿衡水模式。本來其他學校晚上八點下課,衡水推遲到九點,其他學校也改到九點,衡水就改到十點。


這是一場只為了不被拉開距離就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軍備競賽。直到現在壓榨到了人類的生理極限——五點鐘起床,十二點睡覺。


學生很疲憊很痛苦,並且誰也知道休息不夠會影響學習效率。但哪個學校都不敢鬆勁,生怕鬆懈一點就無法保證升學率。


但歸根到底,整個河北省的高校名額就那麼多,學生再努力還是那麼多。衡水模式破壞了整個生態環境,讓各高校進入一種惡性競爭中。


內卷化可以理解為一種“沒有發展的增長”


你是在一個“內卷化”的環境裡嗎

內卷化有時會以非常魔幻的形式呈現出來。


在我讀本科的時候,學校有規定,大一軍訓的時候需要剪頭髮,男生需要剪寸頭,女生需要剪到披肩。


尤其是女生,很多人都在高考後準備留起長髮,努力讓自己變美變好看,這個規定讓她們無法接受。但在“這是傳統”、“往屆的師姐都這麼做了”的規勸聲中,很多學生還是妥協了。


每一年,都有新生要求廢除剪髮的規定。但要求駁回這些新生訴求的聲音中,有的就是往屆師姐發出來的。她們覺得,自己在大一的時候已經剪過了,如果後來的人不剪,就顯得很不公平。


這個傳統,維持了好多年。直到有一年,學校不做硬性規定,可剪可不剪,但剪了的學院在精神風貌上可以加分。


每個軍訓的結尾都要搞個閱兵儀式,評選出一些優秀連之類。有些學院為了加分,增加自己獲得優秀連的機會,還是規定女生們要剪。當中會搬出要有集體榮譽感之類的理由。


本來學校規定可不剪了,但出於內卷化的競爭,嘗試和創新被打滅掉。其他學院看到有的學院剪了,很難不讓學生不剪。傳統又這麼保留下來了……


你是在一個“內卷化”的環境裡嗎

在工作中,也經常會有內卷化的名場面:

◾明明已經到了下班的時間了,但沒有人走,所有人都不敢走。耗在工位上也不知道幹嘛;

◾老闆倡導加班文化,員工基本晚上十點、十一點甚至凌晨一兩點才下班,第二天可以晚來。但因為作息不規律,睡眠不足,工作效率受影響,並且上班時間已經推遲,第二天還得加班。從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辦公室政治中,可能會為了一個很小的晉升職位,兩個人鬥得你死我活,老死不相往來。


“內卷化”本來是個學術概念,源於人類學家Clifford Geertz和經濟史學家黃宗智。Clifford Geertz在研究印度尼西亞的歷史中,發現殖民地時代的爪哇,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原地不動,未曾發展,只是不斷地重複簡單再生產。


黃宗智教授在《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

《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的研究中發現,明清以來長江地區、華北地區的小農家庭也有類似的情況,在土地資源有限、單體勞動產出有限的情況下,小農家庭投入更多的人力付出,保持收成的基本平衡。


也就是以往一兩個成年勞動力就能獲得的收成,需要老人、小孩一起參與,全家集結才能保持基本的溫飽。越發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導致我國明清時代已經出現商品經濟,但經濟形態始終沒有像西方國家一樣,過渡到資本主義經濟。


在現實中,我們會發現內卷化的現象無所不在,這也是這個概念能夠興起的原因。


你是在一個“內卷化”的環境裡嗎

陷入“內卷化”不可怕,我們一生中,難免會有些競爭要去面對,有些坎要去跨過,比如高考你考的成績好一點,人生就有機會實現更多可能性,比如你獲得這個職位的晉升,待遇與工作機會會截然不同。在這當中就需要順從裡面的遊戲規則,甚至要做些自己不願意的事。


但在這過程中,我們需要時刻保持警惕。多想想我究竟想要什麼、我在這裡能獲得什麼、我有沒有其他選擇。


造成“內卷化”的原因:

一是資源有限。僧多肉少,這個人搶走了其他人就沒有了。在此就可以想想有沒有拓展其他資源的可能。比如我在這個公司薪水不高,就不一定要參與惡性競爭,獲得更高職位才能提高自己待遇,我能發展副業、本職以外多搞搞投資理財,提高自己的收入。

二是價值觀單一。

對於小地方來說,高考是唯一的出路,是很多人改變命運的起點。但對於很多大城市來說,學生可以走上藝考、留學的道路。他們的價值觀裡,高考是其中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方式。當然價值觀深受認知、環境、所掌握資源的影響。但只有逼迫自己形成價值觀上的革新,才有打破“內卷化”的可能。


《肖申克的救贖》裡有個很經典的臺詞:“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你是在一個“內卷化”的環境裡嗎

內卷化似乎總與體制化相伴而生。在一個環境裡呆久了,就會覺得裡面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順應裡面的運行規則。但從旁人看來,或者當自己跳了出來,才會發現諸多不合理的地方。


希望我們能打破思維與認知裡的牆,在固有的環境裡,也能從容應對“內卷化”,更好地提升自我,為自己人生創造更多可能性。


你是在一個“內卷化”的環境裡嗎

-END-


撰稿I不雨

排版I晴天

圖片I網絡/見水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