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儿子成长,儿子伴我穿越,遇见最美的南京

本文的作者是一位不辨东西南北、没有方向感的母亲。认路对她来说,是件极为不易的事儿:只能死记地标,记标志性建筑物,然后再搞清楚要去的地方是在它的左边?右边?前面?还是后面?即使考到了驾照,也常被先生嘲笑,说她开的是无轨电车——设计好的方向,规定好的路线。但是,儿子的降临像茫茫大海中的一盏灯塔,照亮了母亲迷糊的方向,指明了她前进的道路。由只能移步于一小块生活区域的行路盲,慢慢认识南京的路,走入南京、认识南京。听她细细道来……

光阴似箭如白驹过隙。短短几年时间,儿子上幼儿园了,老师开始教识字。我们的愿望是孩子进入汉语学习阶段同时接触英语,希望双语并进,于是代他报了一个英语班。

这个英语班座落在集庆门大街,我们乘35路公交车在仙鹤街站下车,途中要经过位于升州路与中山南路交界地的甘家大院——甘熙故居。

我陪儿子成长,儿子伴我穿越,遇见最美的南京

甘熙宅第入口

甘熙,字实庵,南京晚清著名文人、金石家和藏书家。早年就读于钟山书院,师从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一生著作颇丰。甘家祖上出了不少名人,相传战国时期秦国丞相甘茂、三国时孙吴名将甘宁,清朝大侠甘凤池、甘凤泉兄弟等都是甘熙的祖先。

甘熙父亲甘福,建过一幢藏书楼——津逮楼,楼名取自《水经注·河水》:“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上罕有津逮者,因谓之积书岩。”津逮指由津渡而到达,喻通过一定途径达到或得到。甘福也许认为惟有书籍才能达到理想之彼岸,故藏书楼以津逮名之。甘福酷爱典籍,当年与儿子一道遍访吴越诸地,收集古籍字画,藏有书(画)十万余卷。传到儿子甘熙时,藏书更加丰富。可是十分惋惜,咸丰三年遭遇太平军与清军大战,藏书楼毁于兵燹,大量珍贵的古籍字画焚失。余下的幸存部分甘家后裔捐献出来,现存于南京图书馆。

我陪儿子成长,儿子伴我穿越,遇见最美的南京

甘熙宅第·津逮楼(现在看到的津逮楼是2007年东南大学的专家根据历史资料,仿天一阁样式复建的。)

甘熙故居又称甘家大院,是一幢白墙黛瓦的名宅,清道光初年由甘福修建,后来甘熙又续建、扩建。距今有两百多年历史,它是南京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私人民宅,占地约两万一千平方米,又称“九十九间半”。为何不称“一百”而叫“九十九间半”这是有讲究的。在中国古代,九是最大阳数又称吉数,过九则到了头,不能求满,“满招损”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有“九五之尊”的说法。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地方官邸孔府谓九百九十九间半。皇家规定民宅不得超百,故甘熙故居对外称“九十九间半”。实则不止,有人说鼎盛时达三百余间,也有人说是一百六十二间。

我陪儿子成长,儿子伴我穿越,遇见最美的南京

甘熙故居鸟瞰图

甘熙大院的建筑风格既非徽派,亦非完全苏式,独具南京当地建筑特色,整个建筑风貌体现了金陵绅士之门的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并以此来进行设计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希冀代代传承,故宅第规模气势恢弘,各间用房的等级、位置、造型、面积、装修与主人的身份地位、与房屋的实际用途相符相配。

我陪儿子成长,儿子伴我穿越,遇见最美的南京

我陪儿子成长,儿子伴我穿越,遇见最美的南京

如今的甘家大院,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徜徉于甘家大院,领略前清民宅文化,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到了该接儿子的时间了。

儿子很快步入学龄进入小学,他也不能免俗,和千千万万的同龄人一样,走进了“奥数”的怪圈,他所在的奥数班设在石头城。儿子在石头城里举步维艰地探索奥数“异经”,我在石头城下凭吊古迹。石头城

是南京六朝古都留下的一处著名遗迹,有“东吴第一军事要塞”之称,“地形险固,尤有奇势”,成兵家必争之地。

我陪儿子成长,儿子伴我穿越,遇见最美的南京

石头城遗址

说起石头城的由来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据史书记载,周显王三十六年,楚国灭了越国,楚威王设金陵邑。后来秦又灭了楚国,改金陵邑为秣陵县。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使东吴与孙权合谋破曹大计。诸葛亮途经秣陵,到石头山上观察地形,看到钟山起伏群山逶迤,如一条苍龙蟠伏于东南,再看石头山像一头猛虎雄踞于长江之滨,于是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故有“石城虎踞”之称。

据地质学家研究,石头山上的岩层是距今约1亿年到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浦口组地层。就在石头城附近的城墙下面,有一块突出的椭圆形石壁,长约六米,宽三米,远看隐隐约约似人之耳鼻口目。由于年代久远,石壁饱经风化,砾石参差剥落,“面目”凸凹不平狰狞可怖,加上岩块深浅紫黑颜色不同,看上去就像一张青面獠牙的鬼脸,民间称之为“鬼脸城”。在鬼脸城西侧还有一泓清亮的池塘,从水面一侧可以照见鬼脸城的倒影,仿佛“鬼照镜子”。

我陪儿子成长,儿子伴我穿越,遇见最美的南京

我陪儿子成长,儿子伴我穿越,遇见最美的南京

由于石头城的历史地位名传遐迩,从广义上讲它已代指南京,成了南京城的别名;而在南京城内,从狭义上讲石头城又是一处著名文化古迹。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金陵五题·石头城》更是增添了石头城的神秘与魅力:“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儿子的课外学习在不断地延伸、拓展,求学之路越走越远,从一所学校到另所学校,从一个兴趣班到另个兴趣班,不断地探索新校,探索新路。因为要接送他,我也随之不断地去认识南京、走近南京。这回我又知道了三山街。

我陪儿子成长,儿子伴我穿越,遇见最美的南京

我陪儿子成长,儿子伴我穿越,遇见最美的南京

三山街夫子庙/瞻园

三山街远溯六朝,位于南京城西南、长江之东岸,时有三峰并列,人称“三山矶”。一次南齐诗人谢脁登三山,在夕阳映照下,建康城之景象尽收眼底,他触景生情,遥想故乡,写下了著名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三山街由此而得名。

到了南唐和南宋时期,三山街成为御街通道。位其东北的承恩寺周围,商铺林立,百货杂陈,著名的韩复兴板鸭店、周益兴火腿店,还有南货、水烟、茶食店,绣品店、绸布业,笔墨店、鞋店、浴室等都集中在这一带,民间艺人也杂耍于此。明城墙建成后,三山街一带又有了书铺廊、裱画廊、毡货廊和绸缎廊,商业愈加发达,颇有“清明上河图”的繁荣景象。直到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后,商业中心逐渐北移至新街口,这是后话。

我陪儿子成长,儿子伴我穿越,遇见最美的南京

三十年代的三山街

也许是因为三山街的繁华,人多聚众,到了清代这里成了吸人眼球的杀人刑场。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因“抗粮哭庙”一案即被处决于此。

顺治十八年(1661年),苏州吴县县令任维初为追收欠税,肆意虐待百姓,激起民愤。这年三月初,顺治皇帝驾崩,金圣叹与一百多名士人到孔庙聚集,以悼念顺治为名借机发泄积怨,同时上书江苏巡抚朱国治,要求罢免任维初的县令。朱国治不但不予理睬,反而下令逮捕了其中十一人,并上报京城,言苏州诸生惑乱抗税,惊动先帝之灵。更逮捕了金圣叹等七名士人,严刑拷问,最终以叛逆罪将其斩首。

如今每过三山街便想起“古文高手”金圣叹——顺治帝曾赞赏他“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想起他的《天下才子必读书》,想起大师在这个世界留下的最后一句幽默:“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

几年来,在儿子的引领下,我佩戴“如意”(里),走进了“祁家”(桥);跨过“长江”(路),取得了“胜利”(路)。他东征西战,我厉兵秣马;他走南闯北,我随其而往。由此,我不仅认识了南京的路,也认识了南京城,认识了历尽千年沧桑然“依旧烟笼十里堤”的古都南京。

我陪儿子成长,儿子伴我穿越,遇见最美的南京

爱默生说,城市是靠记忆存在的。正因为南京有记忆,她才成其为城市;正因为有太多的记忆,她才成其为一座古老而迷人的城市。

真的喜欢你,南京!


长按下图二维码,阅读最新“方志江苏”文章

我陪儿子成长,儿子伴我穿越,遇见最美的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