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啥不让其他儿子继承皇位,而让自己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呢?

读史论人生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都是嫡长子继承制。

朱元璋的正妻(嫡妻)就是马皇后。马皇后再朱元璋没有发迹的时候就嫁给了朱元璋。两人是真正的患难夫妻。朱元璋也对马皇后敬爱有加。马皇后过世以后再没有立过一个皇后。

而太子朱标就是马皇后所生,是嫡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朱标先朱元璋离世,算得上白发人送黑发人,而朱允炆作为太子朱标的嫡长子,父死子继,按嫡长子继位。当然也有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色彩在里面。所以“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域城居地产张伟


如果朱标没有死的话,估计也没有后面的朱棣造反,首先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而生育他的正是朱元璋同甘共苦的马皇后,所以朱标是皇位的继承人理所当然,而且朱元璋对朱标是十分的重视,朱元璋特意为他选了闻名天下的人才做他的老师对他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可是朱标却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

朱标的死对朱元璋的打击可谓是非常大,一向勤政的朱元璋甚至一个月都没有上朝,除了丧子之痛,朱元璋对自己建立的国家前途命运非常担忧。所以他需要尽快选出继承人。

当时朱元璋选择的目标有:秦王,晋王,燕王以和孙子朱允炆。剩下的儿子要么是没出身,要么就是没能力,所以只能从四个人之中挑选。

秦王虽然也是马皇后的儿子,但是他整天荒淫成性,秦王曾犯罪朱标为他求情,朱元璋放过了他所以他的王位得以保持,所以秦王绝不可能成为继承人。晋王虽然性格和朱元璋很像,手段残忍,但他天生懦弱,所以他也不可能成为继承人。

那么朱棣为什么也不可能成为继承人呢?朱棣的能力在朱元璋所有的儿子中是最出色的,但他却不是马皇后所生,明史中关于朱棣的记载也是经过他的篡改的,他是另外一个妃子所生,所以他根本不符合继承人的标准。

所以朱元璋只能把眼光放在朱允炆身上,并且朱允炆一方面是血脉纯正,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并且他性格和善,这一点他和朱标的性格非常相识,这些朱元璋心知肚明,有着这么一个仁善的孙子朱元璋还是非常满意的,并且建国需要强硬的政治手段,但是治国却需要像朱允炆这样的性格。所以最后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

为了帮助朱允炆建立统治地位,朱元璋不惜在自己的晚年将那些对皇族有威胁的势力一一产除,为朱允炆铺好了路,可是朱元璋却忽略了手握重兵的朱棣。从结果来看朱元璋的选择是错误的,历史最终相信的还是实力。


公元前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而不是儿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朱允炆天资聪颖,得到文物百官的推荐;二是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长子,嫡长子死后由长孙继承皇位这在当时也是传统;三是因为朱元璋不想看到儿子们因为皇位产生争斗而手足相残。

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也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个儿子,可惜的是太子朱标死得早,朱元璋便将对朱标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孙子朱允炆的身上。他对朱允炆有一种爱屋及乌的感情在里面,以至于这种偏爱让他忽略了同样优秀出色的儿子朱棣。

朱元璋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朱棣,而是直接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其实这其中既有对已逝的太子的偏爱,也受到了当时传统制度的影响。当时社会特别看重“嫡长制”。也就是说嫡长子去世之后可以由嫡长孙来继承皇位,朱元璋又是那样封建传统的一个人,再加上满朝文武百官都支持朱允炆,所以朱元璋也就顺理成章的传位给了孙子朱允炆。


有李行天下


第一点就是朱允炆是嫡长孙,占的一个嫡字,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传下来的古制,虽然太子朱标早逝但是朱允炆还在,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朱元璋爱屋及乌把对儿子的爱转嫁到了孙子身上,再者朱元璋这样的做法是得到文武百官的支持的,毕竟朱允炆是嫡长孙,属于正统,朱元璋同意文武百官拥立,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打天下用武治天下用文,如果说太子朱标常怀仁爱之心忠恕之道的话,那么朱允炆则就是个翻版的小朱标,甚至比朱标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小就在儒家文化当中长大,更加仁爱一些,这点也是朱元璋觉得欣慰的地方。

其实朱元璋的儿子当中也有有才能有胆识有谋略的儿子,例如儿子朱棣,但是唯一一点就是占不到嫡字,之前败给了朱标,之后败给了朱允炆,其实如果不是朱允炆一心想要削藩的话,朱棣也许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个藩王不会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造反,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婉兮历史


大概三个原因,我不去长篇累牍地过度解释,简单罗列如下。

一、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在朱元璋尚未称帝,还是吴王身份的时候,就将他立为世子,对他悉心教导、寄予厚望。朱元璋坐拥天下以后,也没有耽搁,洪武元年正月又将他立为太子,正式确立为接班人。这是前因。

二、朱元璋之所以毫不啰嗦确立朱标的地位,除了朱标其个人能力原因外,朱标为人宽厚,作为长子对弟弟们也爱护有加,在朱元璋诸子中最有威望,最能服众。此外,帝王家的皇位争夺向来是一个最忌讳的事情,为使得传承有序,中原王朝一般以周朝订立的宗法制“立嫡立长”为原则,毕竟出生前后这是老天爷决定的事情,谁也无法改变,此谓天命也。唐代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宋代烛影斧声的前车之鉴犹在,天下初定的朱元璋不敢大意,他对朱标的肯定,等于变相地让其他儿子们死了心,就是为了避免他百年之后,子孙后代同室操戈。这是后因。

三、朱标早逝后,其子朱允炆悲痛欲绝,表现了古代极为看重的孝道,那么这一切朱元璋也是看在眼里、悲从心来,于是他将原来对儿子的期待,转移到了孙子身上。同时,正如原因二所述,将嫡孙子立为储君,这也是符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宗法制度,既然朱标一脉未断,大统传承自然没有旁落的道理。这是后果。

简言之,选择朱允炆继承皇位,一来出于老朱个人情感,对长子的爱延续到了嫡孙身上,二来则出于宗法制度的要求,对保持国家稳定有重要意义。



心快哉


朱元璋传位给孙子而不是自己的儿子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朱元璋的皇权构想。朱元璋登基后有两项历史倒退决策,一个是殉葬制度,另一个就是分封诸子到各地。朱元璋虽然大肆屠杀功臣但他不失为历史杰出君主,前有汉七国之乱,晋八王之乱,他为什么不吸取这个教训呢?主要是他对外臣的不信任,害怕出现权臣威胁仁厚的朱标,想出了让朱标系坐镇中央,诸子率军镇守四方皇权构想。为了不破坏这样的构想,朱元璋立了孙子为帝。

二是出于对朱标的感情。朱标仁厚恭孝深受百官爱戴,对于朱元璋也没了历史上其他太子对皇位的不择手段,对朱元璋更多的是儿子对父亲的敬爱,再加上朱元璋生世悲惨,朱标是他的第一个儿子,那种感情更是无人可以替代,所以出于对朱标的感情,朱元璋选择了朱允文。

三是诸子虎视眈眈。老子英雄儿好汉,朱元璋的儿子中老二朱樉、老三朱刚、老四朱棣都不是省油的灯,由于他们长年驻守边境,练就了不俗的军事能力,立他们谁,都有可能,引起其他人的不服。





沧海一粟7528


朱元璋(洪武帝、明太祖,1328-1398)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葬明孝陵。一生有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加在一起一共是四十二个子女。

太子朱标朱标(1355-1392)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立其为皇太子,在其监国时宅心仁厚,体察百姓,深得朱元璋喜爱。1392年,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因风寒病逝,葬于南京明孝陵东侧,谥懿文太子。

朱允炆(1377~不详)建文帝,朱元璋之孙,朱标之子。

朱标的早逝让朱元璋慌了神,自己的接班人没了,为了保持嫡长子的正统地位,只能让嫡长孙继位。朱允炆太过年轻,没办法驾驭骄兵悍将,朱元璋为他扫清了障碍,再把自己的儿子都封藩到各地,朱允炆才顺利登基。

归根到底不传自己的儿子传位自己孙子,是想让嫡子继承制的延续,不能让儿子相互残杀,争夺皇位,以确保大明江山的稳固!



艾特路猪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儿子,从法理上来看是皇太孙,继位肯定是比他的其他叔叔们要来的正统。

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

其实说到底,不是朱元璋特别喜爱朱允炆或者怎么样(可能有但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皇帝也不可以违背中国古代的一个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最早起源于西周的宗法制,众所周知,商代的继承制度很乱,有时父死子继,有时兄终弟及,这样就会造成一个后果:政权的不稳定。因为各个儿子都想称王!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周的王侯贵族们制定了大小宗继承制来解决继承问题。规定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才有继承的权利,其他嫡子和庶子都不行。这个制度也沿袭了下来。直到清朝灭亡。

强如朱元璋,他也不可能违背这个制度。

法理和血统:皇帝制度的纽带

嫡长子继承制中有一条规定,就算嫡长子意外身亡,那么也是嫡长子的嫡长子继位,要是实在找不到直系后人了(比如明武宗就没儿子),才从旁系血统中找传人!

再举个例子,朱棣篡位后,费尽心机把自己的生母改成马皇后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嫡子(就算这样也被骂)再看朱元璋的后代明神宗(万历皇帝)就是不想立自己的嫡长子为太子,就给大臣口诛笔伐,千夫所指。您说说,这制度是有多森严哪。

一句话,其他藩王是旁系,而朱允炆是直系,地位都差多了,怎么可能让其他藩王继位?

我是虔诚者路易,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虔诚者路易


明太祖朱元璋在自己的嫡长子,也就是太子朱标死后,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来继承自己的皇位。也许有人感觉到非常的奇怪,朱元璋当时还有很多儿子,朱标死了之后再选择另外一个儿子就是了,为什么要选择孙子呢?



朱标为皇太子是非常符合朱元璋自己的意思的,朱元璋从小就开始培养朱标,朱标可谓是他呕心沥血培养的继承人。本来朱标作为嫡长子,完全具有压服其他兄弟的实力和威望,如果他能够继承皇位,朱棣也是不敢造反的。可惜他英年早逝,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就去世了,给朱元璋留下了很大的麻烦。



因为朱元璋要重新选择继承人,那么可以选择的继承人主要是在秦王,晋王,燕王和孙子朱允炆之间选择。但是秦王晋王他们两个都不符合继承人的需求,秦王和晋王表现不好,燕王表现得非常优秀,但是燕王可能并不是马皇后所生,所以也不具有嫡系血脉,不在朱元璋的考虑范围之内。



而朱允炆作为嫡长子朱标的儿子,血脉可谓是非常纯正的,所以朱元璋在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就选择了立朱允炆皇太孙来继承他的皇位。虽然朱允炆表现的比较人柔弱,但是朱元璋认为治天下正需要这样仁厚的人,朱标之前也是那样的人。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而不传给他的其他儿子,其原因无非就三点。一,对嫡长子朱标的宠爱;二,自周朝确立的宗法制“立嫡立长”的原则或观念;三,历史的前车之鉴。

朱元璋一生之中,子女众多,光儿子就有十多个,但能成大器者却不多。除了燕王朱棣和太子朱标外,可以说,其他的皇子基本上都没有很大才能及良好的品性。

所以在朱元璋登基之后,朱标便马上被册立了太子之位。并且为了培养朱标能够很好的继承大统,还请了当时有名的大儒学家宋濂当他的老师。但是,太子朱标却英年早逝,年纪轻轻就挂了。听闻朱标的死讯,朱元璋悲痛万分,竟连续一个多月不上朝。可见朱元璋对朱标所给予的宠爱和期望有多高。

或许出于对朱标的宠爱,朱元璋开始把担任国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孙子朱允炆的身上。

第二点也很好理解,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生的第一个孩子,自然属于嫡长子,朱允炆又是朱标的大儿子,自然属于嫡长孙,可谓血脉纯正。符合宗法制“立嫡立长”的原则。

至于第三点,我认为朱元璋可能出于对历史的考量。如果传位给其他的儿子(非嫡长子),怕引起兄弟手足之间的相互残杀,毕竟历史上有过手足相残的例子,如三国时的七步诗,唐朝初期的玄武门之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