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三)

在秦岭深山里,隐藏着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中国唯一的航天液体动力三线研制基地——067基地。

067基地是航天六院的前身,始建于1965年。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加强三线建设,建立巩固的战略大后方的决策和指示,当时的国防部五院一分院选定了位于秦岭南麓陕西省凤县境内的安河沟,作为液体火箭发动机三线研制基地,这里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简称航天六院)的旧址——067基地。因067基地下属某重点单位名称为红光机械厂,凤县在该区域专门设置了人民公社级政府机构——红光公社,该区域便被人们称为“红光沟”。从此,“红光沟”在我国航天系统成了响当当的火箭发动机的代名词,甚至唱响整个国防科技领域。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三)


整个基地建成了研、产、试、管、服功能配套齐全的综合性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形成了“一条红光沟,两代发动机,服务三大总体院,四个核心区,应用于弹、箭、星、船、器五大领域”的事业格局。

我们将继续为大家讲述“红光沟”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红光沟”,一起感悟航天人的家国情怀。

抢建“亚洲第一台”

根据当时确定的远程火箭总体方案,第一级火箭发动机的总推力将达到200多吨,所有已建成的试车台均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建设中,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

1965年,抢建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被列为国家的重点任务。建设当时亚洲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从选址到建设方案,倾注了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血,也是165站三线建设者的壮举。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三)


完成了建台任务定点选址建造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的山沟,是有着美丽传说的叫鹿母寺沟,这里有怎样动人的传说,在此暂且不表,敬请关注第四期故事。

1966年2月,第一批设计人员进入现场设计,根据工程建设需要,从北京分批分期调来人员,参加试车台的建设。他们和工程兵设计院、陕西省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曾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建设的北京市建工局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等组成的建设大军一起,在秦岭深山安河之滨安营扎寨。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三)


建设之初,住是一个问题。除了河边的一两亩荒地之外,当地什么也没有。同志们领来毛竹、竹帘和油毡、铁丝等物品,自己动手,用竹竿搭成房架子,周围挂上竹帘子,竹帘子内外用黄泥巴抹住,这就是屋墙。房顶压上油毡,一座房子很快就“盖”好了。每栋房内都垒了个土炉子取暖,两根竹竿之间铺上木板,就成为连在一起的大通铺,每个人有80厘米左右宽的床位。白天被褥一卷,搭上图板,就在上面画图。为了赶进度,同志们天天加班到深夜,有时要工作到凌晨2点多。早晨天不亮,就起床集合出操跑步。现场指挥部规定,每两个星期休息一天。虽然生活很清苦,但大家精神很充实。

当时技术人员写了副对联:“身居茅屋胸怀祖国,脚踏荒山放眼世界”,横批是:乐在其中。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三)


经过建设者们两年多的艰辛努力,一座宏伟壮观的试车台屹立在群山中。这座亚洲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完全由165站的技术人员和国内建筑单位自主设计、自主施工,填补了我国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建设的多项空白,十几项关键技术跻身当时世界先进水平。1978年,试车台建设项目荣获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深山苍龙第一吼

1969年6月14日,是一个极不平凡的日子,也是067基地全面建成投产的标志性日子。这一天进行的我国远程火箭一级发动机考台试车,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天上年,寂静的山谷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马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其中有部、院、基地、厂、所兄弟单位协作参试的领导和专家;有省、市、县地方政府应邀参观试车的各级领导。从办公楼到试车台,所有能停车的宽敞地段都停满了车。基地系统内的职工家属几乎全部出动,加上当地的居民,试车台对面的山坡上人山人海,有穿风衣的,有拿雨伞的,有背水壶的,有提干粮的,还有拿望远镜的。他们翘首以待,凝视着对面那伟岸挺拔的试车台,等待那神圣时刻的到来。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三)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三)


11点多钟,试车警报响过第二遍。此刻,人们都屏住了呼吸,聆听着广播里传来的试车指挥员的声音,似乎每个参观者都在接受着他的指挥,谁也不再交头接耳,闲谈说笑。

几秒钟之后,广播里传来指挥员宏亮的指挥命令:“5、4、3、2、1,开车!”随着一声令下,只见导流槽喷射出雪堆般的雾状冷却水,汹涌澎湃,翻滚奔腾。紧接着一声惊天动地、震撼山岳的怒吼,剧烈的水蒸气犹如一条巨大的苍龙,在云雾翻腾的长空中,喷射出桔红色的火舌,裹夹着白色的水汽,直冲云霄。

这种雄伟壮观的场景,以其强烈的震撼力,征服了包括身经百战的老航天在内的所有参观者。被火云裹上天空的水汽冷却后,变成泥水瓢泼而下。对这突如其来的“太阳雨”,大家似乎没有觉察,忘记了撑开手中的雨伞,全当是露天沐浴,人们仍然全神贯注地观看着红光沟有史以来最壮观的景象。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三)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三)

300秒已到,轰鸣声戛然而止,苍龙停止了怒吼。山坡上寂静的人群沸腾了,他们欢呼雀跃,手中的雨傘、水壶、衣服抛向空中,以表达心中的喜悦和激动。他们互相握手、拥抱,表示祝贺。外地来的人高兴地说:“真精彩,不虚此行!”当地政府官员说:“了不起,咱山沟还真是藏龙卧虎之地!”本系统的职工说:“太棒了,我们这些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后来,有一位亲历这次试车的同志充满激情地描述了这“苍龙第一吼:“这种吼声,似天崩,如地裂,震天宇,撼魂魄,有豪迈,有骄傲,难以言表。”

这吼声,犹如宏亮的歌喉,唱出了航天人的风流。它催人泪下,引人向上,令人热血沸腾,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一切只有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才能体验得到。在场的参观者,有的张着嘴巴,有的屏住呼吸,有的捂着耳朵,有的攥着拳头,有的举着双手,虽然千姿百态,但都心潮澎湃,激动万分。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科技人员和建设者。他们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又转战到高空模拟试车台的建设当中。

1970年12月28日,高空模拟试车台进行了35秒首次考台试车,试验一举成功。这座能够承担地面性能、摇摆、高空、挤压等多功能试车的高空模拟试车台胜利建成,为我国远程火箭的研制试验奠定了基础。

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神秘的067基地——“红光沟”的故事(三)


第四集《鹿母寺的传说 沟里的“老三户”》

我们的故事是航天六院在“067时期”发生的真实故事,取材于航天动力文化的诸多成果,故事内容来自《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丛书》、《中国动力》、《张贵田院士传记》、《震天惊雷》、《西发故事》等著作,再次感谢梳理、研究航天动力文化资源的所有工作者、文学爱好者等!

欢迎分享您的“红光沟”好故事,请将您在“红光沟”的个人、家庭或工作团队的真实、感人、难忘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