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互援互助 共防共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月28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宣布,将新冠肺炎全球风险级别提至最高级别“非常高”。截止目前,疫情已波及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大洲无一幸免,其中尤以韩国、意大利、伊朗和日本的疫情发展较为严重。与海外形势相比,中国的疫情蔓延已得到明显控制,总体形势持续向好。中国正从疫情重灾区转变为其他国家抗击疫情的支持者、帮助者。


济困扶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面对疫情的全球扩散,各国采取了针对性措施,但有的国家应对起来比较困难。比如伊朗,因遭受多年的制裁,使其难以进口医疗设备和药品,再加上检测设备不足,缺乏疫情防控经验。伊朗的疫情形势严峻。截至3月7日,伊朗确诊病例已达5800多例,仅次于韩国,而且当天一天就增加了1000多例;病故者100多,仅次于意大利;包括副总统在内许多政府高级官员都染上此病。病毒感染的快速增加、较高的病死率、疫情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让人揪心。

紧急情况下,中国派出专家前往伊朗,介绍抗疫经验,研讨疫情防控。中国还捐赠了检测试剂盒和其他防控物品,有力地支持了伊朗。中国民众也给予伊朗最大的支持。伊朗驻华使馆发出求助信息后短短24小时,就收到捐赠约400万元,数量之大,速度之快,再一次体现了中国人民济困扶危的优秀传统,让伊朗人感动得“无以言表”,宣称这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特殊经历”。

中国的援助对象不仅是伊朗,其他发生疫情的国家也得到中国不同方式的支援。最近,中国又向伊拉克派出了医疗专家。人有人品,国有国格。在他人困难时施以援手就是在维护和提升我们的国格。

帮助他国就是帮助自己。事实上,我国已经出现了由韩国、伊朗、意大利等国输入的病例。全球疫情蔓延给中国的防控带来很大压力。

帮助他国就是知恩图报。中国发生疫情时,许多国家、特别是邻国日本和韩国大力援助,中国急需口罩防护时,来自日本的口罩率先抵达武汉,鼓舞了士气。投桃报李,日本疫情爆发后,中国也积极向日本捐赠病毒检测试剂盒、防护服等医护用品,分享信息与经验。中日韩三国互帮互助,传递了友谊,收获了互信。

纵观历史,中国在为世界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是全球化的贡献者,也是受益者,中国的发展既靠自身努力,也得益于国际经贸合作的助推,合作对象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包括伊朗。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长点,中华灿烂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也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密不可分。以伊朗为例,早在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就打通了与波斯文明交流的通道,葡萄、石榴、黄瓜、胡椒等植物都是从波斯传入中国的。文明的昌盛、社会的进步,就是这样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实现的。

及时向发生疫情的国家伸出援手,更是道义的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国际关系中要践行正确义利观。要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帮助弱者,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守的信条。上世纪60年代,在自身还不富裕的情况下,中国就开始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帮助他们减轻缺医少药的困难,这更多是出于道义而不是利益。当然,善有善报,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非洲国家也是鼎力相助。中国受疫情冲击较早、较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包括新冠病毒的相关信息、大量的临床数据、诊疗的办法,也包括延长假期、居家隔离、集中收治等防控手段,所有这些,都可以、也应该与其他国家分享,供他们参考,助力抗疫。

疫情面前,推进全球共防共治,是对逆全球化暗流的反击。总体上看,全球化对世界利大于弊,它有利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具有历史必然性。所以,过去20年,全球化发展的势头强劲。但是全球化带来的既有人员、资本、技术的快速流动,相应地,风险也加大了。此外,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动了他们奶酪,也让一些人心生敌意。因此,国际上兴起了一股逆全球化之风。当前的中国已不是奥巴马、特朗普所说的“搭便车者”了,而是全球化的积极倡导着、国际规则的深度参与者与全球治理的方案提供者。

抗击疫情中,人们更真切地意识到,全球化已经把世界各国人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逆全球化、与国际社会脱钩,是没有出路的。

推进共防共治,有助于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再次提醒人们,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爆发疫情后,一些长期反华、仇华势力无视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抗击疫情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和付出的牺牲,利用疫情期间各国民众普遍的担忧和恐慌心理,趁机捏造各类针对中国的言论。然而,当疫情在本国爆发后,这些人发现,单凭一国之力很难防治。仅以口罩为例。全球口罩一半是中国生产的,另一半生产原料很大一部分是从中国进口的。离开中国的口罩生产,整条医药产业链都会崩塌,后果之严重可想而知。所以,有不少有识人士呼吁,克服短视行为,超越意识形态分歧,以合作代替对抗,而这恰好是中国倡议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所在。

推进共防共治,有助于完善全球治理。现代社会是高风险社会。人类社会只有团结起来、合作互助,才能战胜包括恐怖主义、病毒在内的一个又一个对人类的重大威胁。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单边主义肆虐,“退群”“毁约”不断,全球治理出现赤字,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在增大。疫情的爆发提醒人们,有效治理离不开国家间的合作,离不开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国际组织的努力。中国一直支持世卫组织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与其积极合作。此次疫情发生后,中国主动向世卫组织通报,为其深入一线调研和评估提供便利。最近,中国又向世界卫生组织捐赠2000万美元,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疫情,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推进共防共治,也有助于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有些人歪曲事实,恶意挑拨,把中国描绘成只顾自己、不管他人利益的样子,扣上“新殖民主义”的帽子。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深化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向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对恶意抵毁中国的有力反击。同时,疫情也提醒我们,推进“一带一路”,不仅要实现经济发展上的互利共赢,也要以抗击疫情为契机,注重和加强和各个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包括公共卫生安全,造福各国民众,更好地促进民心相通。

疫情是场大考,它考验着个人,考验着国家,也考验着世界;它考验着能力,考验着智慧,也考验着境界。相信各国人民能携起手来,互爱互助,共防共治,尽力交出一份让后人满意的答卷。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以用共治推进善治为手段、以“一带一路”为突破口,这就是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安全和发展的中国方案。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