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源生小说《醋葫芦》中醋的防疫情节


洪源生小说《醋葫芦》中醋的防疫情节


洪源生小说《醋葫芦》中醋的防疫情节


洪源生小说《醋葫芦》中醋的防疫情节


洪源生小说《醋葫芦》中醋的防疫情节


洪源生小说《醋葫芦》中醋的防疫情节


洪源生小说《醋葫芦》中醋的防疫情节


洪源生小说《醋葫芦》中醋的防疫情节


洪源生小说《醋葫芦》中醋的防疫情节


洪源生小说《醋葫芦》中醋的防疫情节


洪源生小说《醋葫芦》中醋的防疫情节


一、相关资料

中篇小说《醋葫芦》是太原市一位业余作者洪源生工作之余创作的。

小说创作的时间背景,2002年,山西省某醋厂与台湾醋王集团举办海峡两岸佂文活动,主题是“醋醋生机处处生生生不息”,洪源生工作之余喜欢琢磨,对应了一条,获得优秀奖,引起了他对醋文化的兴趣。特别是在2003年春“非典”那段特殊的日子里,单位放假有了空闲,他坐下来查阅资料,发现有山西老陈醋制作、工艺、功效介绍的资料,与醋有关的文学、文艺作品几乎没有,于是他开始写关于醋的故事,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加班加点,3个月时间写成了中篇小说《醋葫芦》的创作5万余字。2004年5月,作品获太原电视台太原广播电视剧制作中心“乾和祥杯”剧本征集活动“佳作奖”。2005年5月《醋葫芦》小说正式出版发行,许多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誉“填补了醋文化艺术作品的不足和空白、醋文化的首次形象展示、为全国第一部醋文化小说等等。”2006年5月《山西晚报》小说连载,并且以“洪源生的醋情怀”专题采访报道。

2008年5月,洪源生又创作完成了二十集电视剧剧本《醋葫芦》的创作,10万多字,获山西省委宣传部影视剧征文二等奖。

2009年5月他自费注册《醋葫芦》商标。2012年《醋葫芦》小说被太原市图书馆收藏。

中篇小说《醋葫芦》叙述了老字号“永和醋访”一家三代人酿醋的故事,围绕着一份藏在葫芦里秘不示人的“秘方”,展开了跌宕起伏、紧张曲折的故事。其实“秘方”是商业机密,他也不知道,也没有必要知道。最后,经过你死我活的争斗以后是“要做醋、先做人”六个字,体现了晋商的诚实、守信精神,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说的守成、开拓、创新“三部曲”,何止是醋业,也是一切事物发展壮大的规律。洪源生创作的二十集电视剧剧本《醋葫芦》把故事进一步由家族矛盾提升到民族矛盾,延申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为了得到醋的秘方,不择手段、烧杀抢掠、威逼利诱,但是中国人民为了保卫家园,保护醋方,发扬不屈不挠的精神,醋的秘方还是留在中国人民的手中,这是电视剧剧本的核心思想。

与故事主线并行,小说、电视剧剧本穿插着山西醋的民间传说,追溯着醋的渊源,叙述着醋的典故与趣闻,以及制醋的工艺、器具、原材料等等,展示着醋的调味、美容、疗疾、防治瘟疫等多种功效。乃至民间社火的表演,山西的风味小吃、淳朴的卖醋人随口吼出的歌谣……这些,都使得小说丰满、活泼,同时又充满了知识性、趣味性,地方特色浓厚,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山西醋业要做大做强做活做深,占领更大市场,需要冷静的思考,科学的运作,深入的宣传,需要人们更多的关注和爱护……“文化就是生产力”如果把《醋葫芦》小说或者电视剧剧本搬上银屏,一定会为山西醋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醋葫芦》中醋的防疫情节

山西人善酿醋爱吃醋,素有“老醯儿”之称。古时管醋叫醯,把酿醋的人叫“醯人”,把酿醋的醴叫“老醯”。在汉朝史游所撰的《急就篇》中就有“芜荑盐豉醯酢酱”的说法,其中“醯”和“酢”指的都是醋。因此,吃醋不叫吃醋,而叫“吃醯”。“吃醋”的典故,更是耐人寻味。由于山西人对酿醋技术的特殊贡献,再加上山西人嗜醋如命,又巧合了“醯”和山西的“西”字同音,所以外省人就尊称山西人为“山西老醯儿”了,充分表达了山西人和醋的深厚感情。

山西老陈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醋”的盛誉,以色、香、醇、浓、酸五大特征著称于世。以“食而绵酸、口感醇厚、滋味柔和、酸甜适口、余香绵长”享誉中外,而且,过夏不霉、过冬不冻,颜色深橙,为独具一格、质地优良的佳品。在山西流传着“家有二两醋,不用去药铺”的民谚。小说、电视剧剧本中多次描述了醋的功效, 比如帮助消化吸收,消食化积;软化血管、降低胆固醇;减轻晕车、晕船的不适症状等等。

特别是醋有很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能有效预防肠道疾病、流行性感冒和呼吸疾病。在小说《醋葫芦》、电视剧剧本中有这样的情节:

第十回 李晋水听父教诲 苗又雨预测瘟疫

眨眼间秋天过去了,进入了冬天,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这几天,天气阴沉沉的像要下雪,可是连续阴了好几天,也不见一片雪花飘下。

吃过晚饭,庆来到坊里转了一圈,回到屋给炉子里加了点煤炭,炉子旺旺的,映着庆来阴阴的脸。他没有睡意,独自一人围着炉子沉思,过了一会,他站起来,走出屋门,看看门外没人,慢慢的在窗户下放了一把铁锹,回屋关上门。他庄严的烧了三炷香,插在香炉里,然后走到长条桌前,拿起葫芦,仔细看上面的图画,随后轻轻一掰,一个葫芦分成齐齐的两半,他从里面拿出一个红布包,打开布包,布包里面放着一本颜色泛黄的小书,这书看来有些年头了。他正翻阅,突然窗户外“当啷”一声,是铁锹倒地的声音,在黑夜里十分响亮,他迅速将书合上放进葫芦里,重新摆在长条桌子上,快步开门出了屋。见是晋水正从地上往起爬,他骂道:“你这小子,跌跌撞撞干什么?”晋水爬起来,边揉脸边说:“爹,没,没干什么,我来看看,看看炉子里的炭够不够用!”庆来说:“慌慌张张的,到窗户那儿干什么?”他边说边出门走到窗户下,见窗户上纸烂了一小块,从这里可以看见屋里的一切,他心里顿时明白了几分。

其实,晋水除了庆来、晋东叫他外,从不主动到庆来屋里,是吃晚饭时,晋东告诉他去看看爹,与爹坐坐说说话,他才过来的。他过来时,看庆来屋里亮着灯,轻轻推门却不开,便走到窗户下看屋里的情况,不小心碰倒了铁锹。

晋水红着脸随庆来进了屋,庆来坐在椅子上,晋水坐在凳子上眼睛老盯着葫芦。庆来重重地咳嗽了一声,晋水才把目光收回来,从坑上拿了件棉袄给庆来披上。庆来说:“晋水,你也不小了,早该懂事了,怎么老让我操心呢?让你晒粮吧,你说熏;让你蒸粮吧,你说热;让你做麯吧,你说困;让你洗缸吧,你说累,你还能干什么?”晋水低头没说什么。庆来接着说:“这酿醋,首先人要得其精,这精就是精神、精明、精干。咱们家祖祖辈辈以做醋为生,代代相传,凭的就是正直、诚实、信用,做好了人,才能做好事。不知是我没教好,还是你没学好,你怎么总是让我失望呢?”庆来眼里显出期待和希望的目光。他停了一会儿又说:“你兄妹三人,都是爹亲生的,一样看待,不偏不向。愿把手艺都交给你们流传下去,发扬光大。可你就是听不进,学不进!”晋水说:“我听!我听!”庆来又说:“你不学也罢,在坊里干不了重的,干点轻的;干不了复杂的,干点简单的,慢慢地也就学进去了,可你却也街上不三不四的人瞎混,整体不着家。”庆来看了看油灯说:“你看你哥就爱琢磨,将灯芯用醋蘸了晒干用,油烟就少了许多,我就高兴。你经常与街上那些人来往,我就不放心。”他叹了口气:“你娘走得早,我跟你爷爷学习酿醋,又拉扯你们,咱们能有今天容易吗!……”说着,眼睛似乎有些湿润。晋水见庆来悲伤,心里感到一丝惭愧:“爹从今往后,我少去街上玩,与大哥他们一起干。”庆来说:“那当然好,正是我希望的,人不能光说在嘴上,得从心里下决心,从行动上表现啊。”晋水不住地点头,他看时间不早了,便从庆来屋里出来。

白天的双留镇大街上人很少,偶尔走过几个,也是匆匆忙忙的,被一群乞丐围住要吃要喝纠缠不停。枯叶落满街巷,被风一吹,发出沙沙地响声,从这里又吹到那头。

大街上,福寿堂药店大夫苗又雨放下手中的书,望着天空,与徒弟牛八斤说:“这天气,可真奇怪,难道是书上说的……”八斤边捣药边说:“师傅,您平时看书多,大部分是奇离古怪的书,您知道得多,我可是才疏学浅,不过我知道,红娘子上重楼,连翘百步;白头翁坐常山,独活千年。”苗大夫说:“还说不知道啊,把我刚写的对联全偷看了,你这小子,倒也爱学,我喜欢。”八斤说:“师傅,我看您忙时出诊看病,闲时看书写字,就偷偷看、偷偷学、偷偷记,就记住这一副对联,背了几遍,不小心说了出来。”苗大夫说:“好啊,那你给师傅配个横批!”八斤想了一会儿说:“海马牵牛,怎么样?”苗大夫笑了笑:“很好!很好!没白学,也是药名,可是……”八斤说:“可是什么?”苗大夫沉思了半天:“要我说,我对——半夏没药。”八斤收起笑容不解地问:“师傅,半夏没药也是药,可咱药店里全是药啊。”苗大夫又说:“我再对四个字:‘明年难过’!”八斤更加迷惑了:“这既不是药名,也对得不好!”苗大夫沉重的说:“八斤,你不懂,看这季节,看这天气,怕是明年有难啊,咱们得多备点药材啊!”八斤一听,张着嘴一脸的茫然,药锤一下跌落在地上。


第十三回 齐协力防瘟治病 老醋坊捐醋赈灾

过了正月,老百姓像往常一样又开始了春耕的准备,可是老天爷似乎跟人们作对,就是不下雨,只有西北风每天呼呼地吼个不停,人们干着急也没用。

梁全保往年这个时候总会在丁三炮等人的陪同下坐着马车到田间看看,可今年却不同了。这些天他头疼、发烧、咳嗽,吃了十几付药,总不见好,而且他家人也病了,只有巧云稍微好点,来他家看望的人回去也大多病了。梁家庄的人也病了一多半,邻村的人也病了不少,症状大致相同:头疼、发烧、咳嗽。各乡村的诊所挤满了看病的人。

双留镇上福寿堂药店更是排满了长队,苗大夫皱着眉头看完了几个病人,突然站起来放下笔在地上走了一圈说:“先不看了!”八斤正站在药柜里抓药,听到这话一愣:“师傅,您这是怎么了?”其他的病人也纷纷说:“大夫,您不能见死不救吧!”苗大夫背着手在地上又转了一圈,思考了半天说:“八斤,你不懂,这是瘟疫呀,别说你我两人,就是再来几个、二十个大夫也顾不过来,咱们得赶紧告官府呀!”八斤着急地说:“师傅!那这些病人怎么办?”苗大夫果断地说:“按药方一人三付,发下去,不准收银子!”“什么?不收银子!”八斤不解,苗大夫瞪圆了眼:“这个时候还说银子那,救人要紧,你让他们几个发药,速跟我去县衙!”

县令胡仁礼正听两人的禀报,这时又有几个衙役进来汇报,说许多村镇的头目来报告,他们那儿均有疫情发生。胡仁礼感到事情不妙,只好派人去知府那里禀报,又留下苗大夫和八斤,对他们说:“这事你们看咋办?”苗大夫说:“依我之见,除了吃药,最好人们不要流动,家里还要用醋熏!”胡仁礼说:“吃药,人少流动我非常理解,为啥还要用醋熏?”苗大夫说:“醋有升清降浊、杀菌消炎的功效。”胡仁礼暂时没有了主意,不知所措说:“如果是这样,听你的,你与赵狗柱指挥,张榜告示,行动去吧。”这样一来,各地药店忙活,八斤更是忙的不亦乐乎,边抓药边唠叨:“真是‘半夏没药’……

永和醋坊又忙活起来,有钱的人大批买,老百姓多数买不起,又病又愁又急不知应该怎么办。

晋东知道这些情况后深明大义,决定赈灾救济,让各村头目来领醋,便与庆来商量。庆来犹豫不决,不给吧,是穷苦百姓的需要,给吧,自己的醋白白给了人,晋东见爹眉头紧锁,拿不定主意,便说:“爹,咱总不能见死不救吧!人病了,人死了,咱的醋谁来买,咱的生意如何发展,眼光远点吧!”庆来听了晋东的话觉得也有理,便不说啥了。征得庆来的同意后,晋东到了县衙,通过官府通知让各村头目来领醋。

知府徐文清在安平和知县胡仁礼的陪同下,迅速到各个乡镇视察灾情。在乡下一个村庄见苗大夫领着人指挥煎药、人们在家里面吃药,并且家家户户火炉上用醋熏,心里面非常满意。

过了一天,徐文清、胡仁礼、苗大夫他们几个来到永和醋坊,庆来听说是知府大人光临后受宠若惊。徐文清问庆来:“坊里有多少人得病了?”庆来回答道:“回大人,这坊里无一人发病。”徐文清奇怪,问苗大夫,苗大夫说:“坊里人平时与醋接触多,醋本身有杀菌去浊的功效,加上熏醋、淋醋等等,故而病情少。”徐文清听了后说:“真是神了!”苗大夫继续解释:“古代医书上有记载,实际效果也比较明显!”

这时,几个村的头目领着人,赶着马车来领醋,晋东、忠海、晋水等人登记、发醋,庆来看到一篓篓醋被抬走,总感到喜忧参半。徐文清看到人们搬上醋便走,问庆来:“百姓不付银子吧!”庆来说:“是啊,咱这地方穷,又赶上去年天旱,庄稼收成不太好,百姓哪里有银子煎醋熏屋治病,但咱总不能见死不救,那醋是我们赈灾发放的!”徐文清听了高兴地说:“真是晓理仗义之人!”他马上转身对胡仁礼说:“你这儿出三万两银子,我这儿出三万两,拨到你库,两万给了醋坊,一万给了福寿堂药店,剩余三万两全部用于赈灾。”胡仁礼一听,赶紧说:“知府大人明鉴,本官一定照办!”其实晋东早已告过胡仁礼,免费发放醋,只是胡仁礼不想告诉徐文清,怕徐文清对李庆来有好感。庆来心里也明白,但他不好意思主动向徐大人表功,他转身狠狠地瞪了胡仁礼一眼,继而也高兴起来,请徐文清他们几个在客厅坐下喝茶,又说了一阵话后徐文清他们便走了。经过二个月的大力整治,疫情得到了控制。

庆来的醋坊尽管去年收粮时,花了高价,加上驱除瘟疫捐了许多醋,好在有知府徐文清相助,生意上也不至于亏损。

这天,县上召开了集会,胡仁礼陪同知府徐文清坐在台上,因为本县的疫情得到了控制,县上召开表扬会。李庆来和苗又雨披红戴花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台上,知府徐文清大声说到:“乡亲们!这两位是你们县的有功之臣,没有他们的深明大义和精湛医术,恐怕这瘟疫不好控制。今天,在这里公开表彰他们并当场奖励每人白银一千两。”台下人们高声喊:“应该,应该!”台上县令胡仁礼脸上皮笑肉不笑,台下人群中,梁全保更是脸色灰白,他在嫉妒庆来的命运。

会后,人们开始了庆祝活动。先是吴七带着几个人放炮,“二踢脚”惊天动地,震的人们脸上乐开了花,鞭炮噼里啪啦炸的人们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然后是各乡村的民间民艺表演。首先出场的是威风锣鼓,几十人敲锣打鼓,声音传遍了双留镇。再次出场的是大头娃娃、狮子滚绣球、二鬼摔跤、跑旱船、武术社火等表演,人群中不时发出阵阵掌声和叫好声。调皮活泼的孩子们像过大年一样高兴,蹦蹦跳跳,在人群里钻出来挤进去。忠海听说巧云也来了,他离开晋东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巧云。转了几个圈,挤出了一头汗,终于找见了巧云。他拉住巧云的手,巧云的心呯呯直跳脸上红红的,两人怕遇见熟人,只往人少处走。偏偏碰到了二刚和晋香也悄悄地拉着手,往人群后面躲。四人相见,同时脸红,遂即又都赶紧分开手,继续看热闹。

最后出场的是当地传统的背棍、铁棍表演,小伙子们头上罩着白毛巾,背上高高托起的是穿红戴绿的小姑娘,俊俏可爱、飘逸动人。铁棍由多人抬着,一步一颤、景随步变,上面是传统的西游记、白娘子与许仙、打金枝、杨家将等故事,人们看花了眼,但还是睁大眼睛仔细看。


2020、2、15洪源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