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富傳奇色彩的帝王:裝傻充愣三十載,唐朝最後的"中興"之主

在中華數千年曆史長河中,歷朝歷代誕生了英明神武或昏庸無道的帝王,他們皆掌控天下而勤政愛民或殘虐不仁,但歷史上也有那麼幾位善於隱忍的皇帝,比如雍正帝,不僅有能耐也善於洞察人性、演技了得。而最善於隱忍的皇帝,其身為皇族,卻愣是裝傻充愣幾十年,也靠裝瘋賣傻最終擊敗了眾多競爭對手,成為最後的勝利者。而其即位後即勤於政事,孜孜求治,後人也將其比作唐太宗和漢文帝一樣的明君,這不得不說讓人拍案稱奇。

此帝即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是唐憲宗第十三子,唐朝第十八位皇帝(不算武周政權)。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他生於大明宮,論輩分,他是唐敬宗、文宗、武宗的皇叔,論年齡,卻比敬宗、文宗還小一歲。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其被封為光王。

唐朝最富傳奇色彩的帝王:裝傻充愣三十載,唐朝最後的

唐宣宗李忱

李怡幼時雖出生於帝王之家,也被封為光王,但出身卻很卑微,生母鄭氏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錡的侍妾,李錡謀反失敗,鄭氏沒入掖庭,成為郭貴妃(後為太后)的侍女,被憲宗臨幸後,生下李怡。由於母親地位卑賤,李怡從小就享受不到其他皇子那樣的榮寵,致使他在與其他皇子群戲時,不發一聲,表情顯得木訥呆滯。長大成人以後,情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愈發嚴重,時宮中皆認為他"不慧"。

李怡的父親唐憲宗死後,陸續經歷過唐穆宗、唐文宗、唐武宗,穆宗是他哥哥,其餘的兩個是其侄子。而正是身經太和、會昌兩朝,愈加隱晦不露。也無論處於何地,光王李怡皆為被人取笑和捉弄的對象。有次文宗皇帝在十六宅(諸王居住地)宴請諸王,席間眾人歡聲笑語,唯獨光王悶聲不響,文宗就拿其開涮,說:"誰能讓光叔開口說話,朕重重有賞!"諸王一哄而上,對其百般戲謔。可李怡始終像根木頭,無論大夥如何戲弄,他甚至連嘴角都不動一下。看著他那副逆來順受的模樣,眾人越發開心大笑,文宗在一旁也笑得前仰後合。

就在此時,一位親王卻止住了笑,這個親王就是後來的唐武宗李炎。他忽然意識到,如人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皆不為外物所動,其如果不是愚不可及,那就是隱忍至深不可測。他下意識地覺得李怡很可能屬於後者,一股不寒而慄的感覺直透後脊。

唐朝最富傳奇色彩的帝王:裝傻充愣三十載,唐朝最後的

至李炎登基後,多年前那種不寒而慄的感覺,始終揮之不去,身邊留著這麼一個"深不可測"的人,對於如今的自己來說遲早是個禍害。李炎為何會感覺到不對勁,皆因傻子不可能會始終無動於衷,一般其看到別人笑也會跟著笑,而李怡卻非常人之樣,始終都是不拘言笑、無動於衷,此讓李炎感到非常心驚,如果李怡是善於隱忍之人,那麼其隱藏之深才是最可怕的。

於是,後來"意外事故"皆頻頻降臨到李怡身上。其和皇帝騎馬時突然墜馬;或是在宮內行走,忽然被絆倒,而從臺階上滾下去;在一次諸親王隨同天子出遊,聚宴暢飲後回宮路上,大家皆醉眼朦朧而無人注意李怡又從馬背"意外"跌落,昏倒在冰天雪地裡,唐武宗料定此次"失足墜馬"的李怡肯定是回不來了。可次日晨,人們就在十六宅裡看到走路步履蹣跚、臉上淤紫、頭破血流的活生生李怡。其命之堅硬,次次皆死裡逃生。

唐朝最富傳奇色彩的帝王:裝傻充愣三十載,唐朝最後的

每次皆弄不死李怡,李炎就越是擔心,不想再煞費苦心製造什麼"意外"了,他決定一勞永逸地翦除這個潛在的禍患。迫不及待的李炎讓宦官仇公武將李怡綁起來扔進了宮廁,但李怡著實命硬。內侍宦官仇公武對唐武宗說,李怡沒那麼容易死,不如一刀砍殺了事。武宗點頭允,仇公武隨後趕到宮廁,趁人不注意,偷偷地把垂死的李怡從糞坑裡撈了出來,隨即用糞土覆蓋在他身上,神不知鬼不覺地把他運出了宮。

經歷了九死一生的光王李怡,從此離開長安,流落民間。後來的許多筆記逸史都稱李怡隱姓埋名,跋山涉水,一路逃到了浙江鹽官(今浙江海寧西南)的安國寺落髮為僧,法名瓊俊。二百多年後,北宋大文豪蘇軾途經此處,追憶唐宣宗李忱的這段傳奇人生,特地留下了一首詩:"已將世界等微塵,空裡浮花夢裡身。豈為龍顏更分別,只應天眼識天人。"

唐朝最富傳奇色彩的帝王:裝傻充愣三十載,唐朝最後的

在晚唐時期,權力基本皆旁落於宦官手中,仇公武為何要將李怡救下?目的可能預備在李炎死後,他們就將傻子李怡推上皇位,這樣皇權就能完全的抓在手中,不然何以宦官仇公武會救下李怡。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會昌六年(公元846年)三月,唐武宗李炎病危,他的幾個兒子皆年幼,王朝沒有儲君,而使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就在這個微妙的時刻,早已被世人遺忘的"不慧"李怡,忽然在宦官仇公武、馬元贄等人的擁護下,出人意料地回到了長安。《新唐書》說:"宮中或以為不慧。"《資治通鑑》說:"宮中皆以為不慧。"其"不慧"實為客氣之言,其實為痴呆、弱智之形容。然而,正是這種"弱智"的印象,幫了李怡的大忙。皆因在誰當天子宦官說了算的晚唐時期,被宦官救出來的"弱智"李怡,就成了新儲君的最佳人選,讓此子坐上皇位起碼較易控制。同年暮春,光王李怡在宦官馬元贄等人的策劃下,被立為"皇太叔","勾當軍國政事",並更名李忱,成為新的皇位繼承人。

唐朝最富傳奇色彩的帝王:裝傻充愣三十載,唐朝最後的

然而,當皇太叔李忱監國後,著手處理政務的李忱忽然變得陌生。其明察沉斷、從諫如流,言談舉止沉著有力,決斷政務有條不紊,看上去和從前判若兩人,眾人這才見到其隱德。使宦官馬元贄、仇公武既震驚又困惑,難道其三十餘載的裝傻充愣,隱藏之深令人驚怖。直到此時,馬元贄、仇公武才恍然大悟,原來唐武宗當年之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欲置"不慧"李怡於死地,是因為在其愚痴木訥的外表之下,隱藏著常人莫及的鴻鵠之志和遠大抱負。

他們可能至此才終於明白,當年唐武宗為何要滅佛,因那首當年傳遍京城的兒歌:"李氏十八子,昌運方盡;便有黑衣人(即和尚),登位理國。"到如今也真的應驗了,可如今明白也已晚矣,生米卻已成熟飯。

唐朝最富傳奇色彩的帝王:裝傻充愣三十載,唐朝最後的

會昌六年(公元846年)三月二十三日,唐武宗駕崩,皇太叔李忱即位,是為唐宣宗。甫登基,唐宣宗即刻施展了一系列的雷霆手段。隱忍了大半生的他,似乎迫不及待地要將唐武宗李炎所建立的一切徹底推翻,"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此後,李忱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亂未嘗不任不肖,至治未嘗不任忠賢"為座右銘。他將《貞觀政要》書於屏風之上,時常拱手拜讀。其處理天下事務,明察果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其大中年間所施之政,直到唐亡尤被人稱頌,時稱為"小太宗"。對外戰爭擊敗了吐蕃、收復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以收復河湟之舉,為安史之亂後,唐朝對吐蕃的重大軍事勝利之一。由於李忱在位時之年號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稱之,並且將大中之治比作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將唐宣宗李忱比作唐太宗和漢文帝一樣的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