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倒背如流的古文,你现在还能背几个?

周容志


想必每大多数人在读书时都有过背文言文的经历,高考那段时间真是背到想哭(┯_┯)

如今大多数都还给了课本,有些细细回味还在唇齿之间。


1.印象最深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还能背个大概,可想而知之前应该背过千八百遍。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还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里边有一句绕口令似的。至今回味无穷,理解起来背挺简单的。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再则是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诸葛亮那一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自白。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4.《木兰诗》中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开头那五个字大概一辈子都忘不了吧,实在是有点洗脑了。谁写的倒是不知道了。


5.刘禹锡的《陋室铭》也能想起来,原来如今的佛系是有根源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生时代总在作文中引用这话,活学活用。


7.韩愈的《马说》也能想起经典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8.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9.苏轼的《赤壁赋》也能记得一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不过好像就这一点,其余没什么印象。


10.庄子的《逍遥游》,这和孟子的风格倒挺像的,都像绕口令,不过理解起来背还是比较简单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 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哇噻~好好想想还是能想起比较多的,还挺怀念学生时代的那段时光的。


复活纪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谁是最可爱的人,科学的春天等和许多古典文言文,出师表,隆中对,捕蛇者说岳阳楼记,花木兰,三峡,黔之驴。等老师都要求背诵。许多课文如今想起还能背上几句呢!我家后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间确凿只有一此野草,但那时确是我的乐园。


胜华


当年很多课本上的名篇,如今大都只记得一些名句,全篇都背诵的话,我好像只有一篇《木兰辞》。



这篇课文是我上初一时学的,不过很多年后的今天,我还能够清晰记得。如今只会背诵这么一篇了,不过也觉得挺受用。

《木兰辞》成了我的哄娃“神器”

有时候宝宝哭闹,我就开始背《木兰辞》,听着那抑扬顿挫的强调,宝宝也不哭了,就直瞪着我,好奇地听着。直到我背诵完了,他好像也忘了哭闹这回事。这种方法用过很多次,管用。

当然,我想如果我叽里咕噜讲一堆话,估计也能哄住宝宝,但是与其挖空心思说一堆废话,不如背诵一下《木兰辞》。


其他的名篇虽已忘得差不多,不过如果看看文章,字里行间都是曾经熟悉的字词,一下子也能读得朗朗上口。

如今看来,很多课本上要求背诵的文章,都是经典的名篇佳作。

背诵古文的“童子功”意义

上中学时,我最讨厌背诵课文了。什么之乎者也,每次都读到口干舌燥。

后来开始偷偷摸摸学写文章,总感觉文章干巴巴的,没有文采,想加点什么古诗词句,明明很熟悉,就是想不起来,还得抓耳挠腮或者查找一番。每当此时,我突然隐隐有些遗憾,后悔自己当年怎么没多背诵点古文呢?


看《中国诗词大会》,评委老师说那些优秀的选手们都是有童子功的,也就是他们年少时就通过背诵积累了丰富的词句。那些词句可能当时也没什么用,但是将来某一天突然就蹦现在脑海,印证你的某种思绪或者心境,这或许就是背诵的意义。

一切都还来得及!不管你现在还能背诵出几篇当年的经典古文,如果拥有学习的心态,也能重新捡拾起曾经陪伴在我们年少青春里的那些古文名篇。


Hi决明子


《滕王阁序》、《岳阳楼记》是喜欢的古文。一些经典段落和名句至今不能忘掉。

比如《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虚;人杰地灵,徐儒下陈蕃之榻。都督阎公之雅望,棨辑遥临;吕文新都之贻范,瞻帷暂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结尾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凭栏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安在? 檻外长江空自流。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嘱予作文以记之。

然则北通巫峡,南及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非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以上可能有些字只记得读音但写错了。抱歉!如果查阅,则有抄录嫌疑。


媒花香自苦寒来


我最喜欢宋代诗人周敦颐写的的《爱莲说》。特别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写出了莲花的君子之风,也写出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现在世人也多用此句来形用一些事物。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小胖聊一聊


初中开始学习,到现在为止我一直倒背如流,其主要原因是开导买不起房的朋友,顺便开导自己[捂脸][捂脸][捂脸]



问道策划


曾经倒背如流的古文有不少,特别是在中学读书时,因教材有要求,老师有吩咐有抽查,所以背得比较起劲,早读时全班同学背诵古文的琅琅书声和壮观现象至今仍历历在目,似在耳边回响。记得当时背得比较顺溜的有《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滕王阁序》《兰亭序》《陋室铭》《与朱元思书》《出师表》《赤壁赋》《归去来兮辞》等等。

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曾经倒背如流的古文,有的还能全文背诵,有的则只记住一些名句。但由于爱好书法的缘故,我还是有意识地背了一些古文名篇,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与朱元思书》《陋室铭》等。

现在我正在回答,可以将南北朝吴均所作的《与朱元思书 》默背下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也是日常很喜欢书写的古文名篇。

《岳阳楼记》亦是全文能背:“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总之,我喜欢背诵历代名篇和名诗词,对于提高文学修养和记忆力,非常有好处。更重要的是,由于有些篇章倒背如流,写起书法来也更加自然流畅,在公众面前也避免了一些尴尬。





中国文化财经在线


我在中学时就喜欢语文课,特别是课本中的古文,学习过古代文学篇章大都能倒背如流,信手拈来。

一些著名的古典文章如以下几篇:

《岳阳楼记》慶历四年春,……

《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陋室铭》山不在髙有仙则名……

《小石谭记》,《出师表》,《爱莲说》等等篇章,但随着年月流逝,狼奔于生活途中,这些优秀的古典文章大都谈忘,只有平时常用来书法练习的的几篇如《陋室铭》等短篇倘能会全文背诵。

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是中国几干年来文化遗产和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髄和瑰宝,阅读会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是和古人精神交流和修身养性的途径,也能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时代虽斗转星移,社会在发展变化,我们也不能只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而丢失前人给我们畄下优秀的精神遗产,这些才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根本。





柳家建军


曾经也没有倒背如流过,现在还能记得的就是《出师表》《岳阳楼记》《梦游天姥吟留别》《爱莲说》这些都是比较喜欢的,所以印象比较深刻一些。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用一大篇废话抒发了“我好想做官,我还不想说出来”的装逼心理。“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反映了李白自己数次求官却达不到心理预期的失落,最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谓点睛之笔,完全跟前面整篇的铺垫没半毛钱关系,这结尾来的太突兀,说了一大篇旅游攻略,最后来了句“做官不开心”,“事权贵”真的让我们的大诗仙不开心么?不是的,是侍的权贵不够贵才让李白不开心,唐玄宗让他给胖贵妃作诗,李白直接就:“会向瑶台月下逢”这舔功也是一流,通过UFO-9001多项认证,其实李白这种行为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酸葡萄心理。同样的句子还出现在将进酒:“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整天饮酒作乐也掩盖不了李白那想入仕的心。

《出师表》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一心只想打仗,根本对内政事务漠不关心,对阿斗交待这些会有什么作用,他那么聪明绝顶的人心里会没数吗?但他还是那样做了,说明蜀国百姓在他眼里不过就是他用来打仗的一个代价。穷兵黩武的诸葛亮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岳阳楼记》一开头就直接点题,这是一个只注重面子工程的官员:“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在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下的年代,只用一年就政通人和了,这可能吗?还要重修岳阳楼,这种楼在古代有什么实际用处,肯定是没有的,最大的用处可能也就是几个文官坐在一起喝茶闲聊之所。在大多数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情况下花费巨资建这种浪费巨大毫无用处的“湖景房”,滕子京肯定不是一个好官。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还受到作者的赞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是“不知所言”。


《爱莲说》作者用一篇短文以花草来比喻做人,用莲花来比喻一个正人君子的品格。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来说明君子的清高、不食人间烟火,这是君子么,这不会是写的出家人吧?真正的君子应该是永远站在普通群众这一边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是睁眼说瞎话,荷叶又大又绿得亮眼,荷花比一般花更大更显眼,哪来的”而不妖“?荷花枝叶在根部就分岔了,所谓的”不蔓不枝“只不过是做给外人看的,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已经分枝了,把水放掉,就露出真面目了。”亭亭净植“估计是作者只吃过洁白的莲藕,却从来不知道他们怎么从水塘到餐桌的。


明明剧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