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抱怨,讓我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文丨孕嬰育兒經

​​案例

在一次同學聚會時,我們正在討論孩子愛抱怨的這件事,大家輪流發表著看法,到小宇發言時,先是沉默了片刻,然後低聲說:“我給你們講一段我的親身經歷吧”。

我出生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小時候我是一個開朗又愛笑的女孩,可是隨著年齡慢慢長大,父母不知道為什麼開始越來越多抱怨,抱怨工作、抱怨我越長大越不懂事,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這樣說我。

小時候我也算“別人家的孩子”,聰明、活潑、學習成績好、鋼琴、跳舞等,都要比同齡人優秀,但是他們卻從來沒誇過我,我做得好沒有誇獎,但是犯了一點小錯,就會當著別人的面數落我,抱怨為什麼這麼不省心,就算父母吵架,也永遠都是我的錯,我和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吵,換來的永遠不是安慰,而是責罵。

父母的抱怨,讓我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小時候看過一個寓言故事,一個人不小心掉進了河裡,向岸上的人求助,岸上的人不是第一時間把人救上來,而是指責河裡的人為什麼會掉下去,當時我覺得岸上的人就是“我媽”。

長大以後,我和爸媽在一次吃飯時不經意談論過這個話題,我爸說:“我們這是用激將法,不然你怎麼能這麼優秀”,說的時候沾沾自喜,我當時在想,你們想的教育方式,是我從小到大一直遭受語言暴力的來源,更可怕的是,不知道是不是長期受到這種家庭環境的薰染,我自己不知不覺的也成為了這種人。

父母的抱怨,讓我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高中時有一天上晚自習,同桌突然不理我了,在我看來沒有任何徵兆,幾天後我實在忍不住給她寫了一封信,過了很久她給我回了,說不想和我做朋友了,我總是帶給她負能量,那天我回到家後哭了很久很久,因為我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從那之後,我努力的改變自己,想讓自己變回小時候一樣陽光,可是我發現他們身上的負能量比我想象的還多,不斷的試圖影響著我,出現一點小問題就像“世界末日”一樣,小時候我們家條件還可以,可是這麼多年別人家都在進步,我們家卻在原地踏步,我爸不敢抓住任何機會,也不想讓我出人頭地,只想讓我成為一名平凡的家庭婦女,每當我試圖開導他們,換來的永遠都是責罵。

父母的抱怨,讓我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什麼原因會導致孩子愛抱怨

  • 模仿家長,出自消極家庭

有些夫妻在工作上有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喜歡在家裡抱怨,怨天尤人,家裡籠罩著一層消極的氛圍,孩子因為看到了父母的表現,在心理上也發生了變化,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抱怨,而不是找一下自己的原因,導致在幼兒園裡也沒有一個小朋友想跟他玩,總是一個人孤單地坐在角落裡。

  • 家長過於溺愛

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孩子缺乏獨立性,導致孩子凡事都喜歡依賴別人,一旦沒人幫忙就會不知所措,毫無抗挫能力,這樣的孩子可能會隨著年齡的成長,無法適應當今的社會。

父母的抱怨,讓我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 缺乏信心,過於自卑

一些家長過於注重“挫折式教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懂得表揚孩子,反而孩子一做了錯事就抓著不放的批評孩子,導致孩子沒有信心,一遇到稍有困難的事情就覺得自己不行,每天都活在無窮的挫敗感中。

  • 自尊心強,比較好勝

一味地注重“鼓勵式教育”,很少批評孩子,這種方式的確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好勝心,但容易讓孩子出現自負心理,一旦出現自負傾向後,孩子很難接受自己失敗,但世上不會有讓你永遠成功的事情,正確引導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父母的抱怨,讓我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

1、日常生活注意自己的言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日常生活中家長的一言一行會深深刻畫在孩子的腦袋裡,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就忽略孩子,其實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聰明得多,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會有自己的工作、朋友等,而孩子的世界就只有家人,因此他們會時刻關注的家人的喜怒哀樂,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將陽光、積極的情緒帶給孩子,讓孩子從小耳濡目染,長大以後也會有一個積極的狀態。

2、嘗試“放手式”管教

孩子在某個階段經常會對一些事情產生濃厚的興趣,阿麗的兒子6歲了,每次阿麗在廚房做飯的時候兒子總過來想要幫忙,起初阿麗擔心廚房的一些危險品會傷到孩子,總是拒絕孩子的要求,孩子每每這時都會非常的失望,有一次阿麗在刨蒜的時候,兒子有表示想要幫忙,這次阿麗沒有再拒絕孩子,而是讓孩子去嘗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雖然速度比較慢,但因為孩子非常專注,每件事情都做的非常好。

”放手式“管教,家長不要再大包大攬,隨著孩子的成長,學著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孩子的動手能力,還可以建立孩子自信心,讓孩子從小事請了解,”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父母的抱怨,讓我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3、與孩子多溝通,瞭解孩子的想法

無論工作有多忙,每天父母都該抽出一點時間跟孩子溝通,這樣可以及時瞭解孩子的現時想法和狀態,同時能及時對孩子進行糾正和正確引導,更可以增進親子關係,新時代的家庭關係,家長與孩子應該是“亦師亦友”的。

4、正確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得失心

鼓勵孩子在正確事情上的好勝心,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得失心,家長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經驗轉化成故事,講給孩子聽 ,幫助孩子瞭解以後要面對的社會,讓孩子既保留自己的小小自信心,又能夠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

父母的抱怨,讓我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能夠在一旁引導和支持,讓孩子覺得不是在孤軍奮戰,希望家長都能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港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