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歲之前,養成這3個好習慣,長大後必有大作為


“三歲定終身”,意思就是說,孩子三歲的時候就已經能看出他身上存在的優點以及問題。這時候如果做父母的稍加留意,然後進行引導,缺點會慢慢的淡化,優會越來越突出;如果父母認為孩子的問題只是因為他還小不懂事而放縱,後果可能就很難預料了。

孩子三歲之前,養成這3個好習慣,長大後必有大作為

觀察一下身邊的孩子,“熊孩子”並不在少數,但很多家長不以為意,認為愛玩愛鬧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其實並不是的。孩子的單純可愛,但並不意味著他可以為所欲為。我們做父母的若是想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下一代,千萬不能忽視孩子三歲之前的教育,若是能養成他這3個好習慣,孩子長大必定大有作為。

一、0-3歲孩子對外界的信息全盤接收

孩子三歲之前,養成這3個好習慣,長大後必有大作為

0-3歲小孩對新事物是自動吸收的。如果給0-3歲的小孩讀古詩,小孩是自動吸收的,直接主動進入大腦。只要有意識的讀給小孩聽,或者老是念給小孩聽,小孩的大腦認為是新鮮的東西都會記住。人的大腦對司空見怪的東西有過濾作用,只要是新鮮的東西就記住了,不是新鮮的不記。

二、孩子大了,3歲以前的事物是記不住的,怎麼辦?

孩子三歲之前,養成這3個好習慣,長大後必有大作為

孩子三歲之前,養成這3個好習慣,長大後必有大作為!

忘記是好事還是壞事?學了腦科學後,就會認為“忘記”實際是好事。如果什麼東西都不忘,腦袋早就滿了。所以腦袋有一個自動過濾的功能,該記的記,不記的就不記,而能不能記住,就要看方法了。記是容易記的,關鍵是調出來,不容易調出。要調出來就要給它打記號。

孩子三歲之前,養成這3個好習慣,長大後必有大作為

我們人類是群居動物,沒有人能獨立不接受任何人的幫助,不需要任何人的扶持能夠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去。那麼懂得分享,學會幫助就是很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孩子第一個要接觸的小群體就是幼兒園的小朋友,但是其實經過長時間觀察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孩子說的最多最高頻的3個詞就是【我還要】【我的】【不要】。

孩子三歲之前,養成這3個好習慣,長大後必有大作為

孩子三歲的時候,很多事情雖然都不懂,但他是有記憶的,你教他什麼,他耳濡目染會養成習慣,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相信各位家長是懂得的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中國父母缺的不是足夠多的知識,而是足夠好的支持,佈教授的書給你答疑解惑、解壓鼓勁,讓養育多自信,少焦慮。

孩子三歲之前,養成這3個好習慣,長大後必有大作為

書裡詳細地劃分了孩子心理發育月齡段,標出每個階段的特徵,明確這些憤怒和攻擊性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

因為每個孩子都需要用這種方式來宣告自己的獨立,尋找自己的定位。

養育孩子,一直都是任重且道遠,需要智慧和方法,也需要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我們會因為理解孩子而感到愛和柔軟,而這份愛,就是我們減少留下遺憾的力量。

孩子三歲之前,養成這3個好習慣,長大後必有大作為

我們的文化崇尚溫儉恭謙讓,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去直面孩子內心的憤怒與攻擊性對大多數父母而言就像打著手電筒探尋人性中的“黑暗面”,實在不忍,也不願。

佈雷澤爾頓教授與斯帕羅教授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視角:教給孩子學會理解並適當表達憤怒與攻擊性是高情商培養的必經之路。

孩子三歲之前,養成這3個好習慣,長大後必有大作為

這套書很棒的地方在於: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列舉了生活不同場景中的處理技巧,不同年齡與階段的孩子,處理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語言平實,情景豐富又有代表性,沒有半點理論概念,相信所有的父母都能看懂,且明白該如何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