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书法家王觉斯,行书古诗叠翠,笔精韵古隽秀完美,冠绝古今

前言:

欢迎您来到清雅阁,清雅阁的创办初衷便是以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发扬中国国粹艺术。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搭建艺术交流平台,我们将始终秉持创作优质书画内容的宗旨砥砺前行。如果喜欢我们的内容,敬请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转发。您的每一次参与都是我们创作优质内容的强大动力。



书法的视觉艺术及笔锋运动简述: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著有《松雪斋集》。《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 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 ",晚年师法李北海。

明代大书法家王觉斯,行书古诗叠翠,笔精韵古隽秀完美,冠绝古今


明代大书法家王觉斯,行书古诗叠翠,笔精韵古隽秀完美,冠绝古今


明代大书法家王觉斯,行书古诗叠翠,笔精韵古隽秀完美,冠绝古今


明代大书法家王觉斯,行书古诗叠翠,笔精韵古隽秀完美,冠绝古今


明代大书法家王觉斯,行书古诗叠翠,笔精韵古隽秀完美,冠绝古今


中锋坐稳笔法的中心位置,直接促进了行草、大草的发展。不过对中锋的过度强调也使笔法的丰富性大减,魏晋那些神鬼莫测的笔法变化,过了唐朝就再也没出现过,偶尔有些有识之士呐喊两声,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书者介绍: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 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 。明末清初书画家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王铎的草书纵逸,放而不流,纵横郁勃,骨气深厚"。 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携,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清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书法创作的笔法及外形之美简述:

创作书体,选用与其书体相对应的笔法。精湛的笔法是就势而书、随意而行,使毛笔在中锋、偏锋、侧锋等不同状态下自然转换运行。除此之外,还要兼顾用笔力度、书写速度、行笔节奏的变化。这些变化可用“轻、重、缓、疾、抑、扬、顿、挫”八个字来概括;这八个字是四对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分别有它不同的涵义:“轻、重”指的是用笔力度的大与小;“缓、疾”指的是行笔速度的快与慢;“抑、扬”指的是思想情绪的收敛与放纵和字体形态的紧缩与夸张;“顿、挫”指的是行笔的停顿与转折。这些矛盾需要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去化解,把它们融为一体,以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

不能把书法艺术浅薄地看成仅仅有外形美,或者看成只有意境美。虽说书法艺术是“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但形质却是神采的基础,是内涵美的前提,故而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乎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