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县:清源寺“滑州尧祠”

清源寺的前身是尧祠,神丘寺。

河南滑县:清源寺“滑州尧祠”

传说尧有圣德,有如天地之涵养,如神之微妙,如日光之普照,始设官治事,造历耕种,内立规,外睦邻,邦和民乐,去世之后民甚痛伤,百姓感其恩德,封土为坟,以神丘命名,纪念祭奠尧。一时四方百姓为避水患,择高而居,祭奠、交易聚居成街成集,街集以神丘之名,称为神丘集。

汉朝刘盆子建世年间,(公元25-27年),在神丘处建尧祠(原屯村东南5里,马庄村东3里处)

两汉之际(公元纪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至南朝宋齐梁陈,从朝廷到百姓钦崇佛教,于神丘建寺,称清源寺,也称神丘寺,供奉佛祖。

唐文宗宝历二年(公元826)春,滑州大旱,节度使李聽到尧祠祈雨,因求而又应,便重修尧祠。(当时尧祠、神丘寺所在地归滑州管辖,40年代划归延津县管辖。)

黄河多次决口改道,遗留下滚滚黄沙。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尧祠、清源寺被七昼夜狂飙巨沙所湮埋。有“风起苗家洼,沙压神丘集”的传说。

明成化辛丑年(公元1487年),尧祠、清源寺西迁马庄村西、原屯村南,祠、寺合二为一进行可重建。合称清源寺。原屯村大平调剧团为之演出庆贺。

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清源寺主持千(“千”疑为“王”字)麟首倡、翟云龙等名士赞助,对清源寺进行整修。寺院坐北朝南,有大殿、东西厢房、后楼、山门、钟楼、住房、伙房、水井等建筑,供奉佛祖、天王、罗汉、尧舜禹等泥塑、木刻、石雕像,并有耕地400亩,颇具规模。

河南滑县:清源寺“滑州尧祠”

民国13年(公元1923年),土匪小双辫盘踞清源寺,在周边村庄横行霸道,欺男霸女,抢劫财务,无恶不作,激起民愤。以原屯村村民为首,联合李满子军,攻打清源寺,消灭土匪,铁铡小双辫,保护了周边村庄的稳定。

民国27年(公元1937年)清源寺再次整修。

1942年,共产党、八路军在清源寺成立抗日小学,让周边村庄的青少年学习文化、学习抗日救国的本领,培训了一大批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43年秋天,为了开辟延津、浚县、汲县(卫辉)、淇县四县边区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0月12日,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在清源寺宣布延浚汲淇边区抗日行政办事处(简称四县边办事处)在原屯村正式成立。四县边办事处的成立,建立了基层政权,建立和发展了抗日武装,壮大了抗日力量,担负起冀鲁豫边区通往太行根据地南线的地下交通任务,完成了党的各级干部4000余人的安全护送、多份秘密情报文件的传递,紧缺物资的运输。

1946年6月,四县边工委和办事处的撤销,卫西工委的成立、卫滨县的成立、1946年4月卫滨县和延津县合并为延津县的行政区划都是在清源寺宣布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源寺改为延津县第一完全小学,为马庄联中、马庄高中两所学校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新中国建设培养输送大批人才。后又建为机械厂,为马庄公社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清源寺地处五县边(滑县、延津、浚县、汲县、淇县)中心,距五县县城都在30公里左右,是佛教中心,五县边百姓过年过节要来此祈祷,香火兴旺;原屯村曾一度成为县一级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的中心。清源寺与原屯村相邻,清源寺是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聚会、决议场所;是党的各级干部护送途中休息开会的中转站;是八路军、解放军部队补充给养、休整的根据地;是秘密情报、文件、紧缺物资的交通站;是抗日、斗敌、清匪的桥头堡;是培养建设新中国革命人才的摇篮;是发展繁荣当地经济基地。它在各个时期都起到了战斗堡垒作用。

尧祠为纪念尧的功德而建。随佛教传入和各朝代统治者对佛教推崇,崇信佛教宣传的。 慈悲修善、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的说教,由祠、寺合建为寺,祠就是中国最早的佛寺,是中外文化、信仰的大融合;百姓在与风沙、盐碱、干旱、内涝、战争、匪患、瘟疫、饥荒等天灾人祸斗争中,祈求尧与佛祖保佑国泰民安、国富民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和睦、万事如意。清源寺随历史也经历了无数次兴衰;建国后,几经运动,文物流失,僧侣遣散,房屋拆迁,村民为己利益,多方瓜分,所留之地,院墙坍塌,杂草丛生,成羊啃鸡啄豕突之地,甚为荒凉。

现太平盛世年间,上九天可揽月,下五洋能捉鳖,国力鼎盛,万民欢颂。百姓看到寺院破败,甚感痛惜揪心,自发聚结,纷纷捐款,查文献,访遗老,共议重建清源寺,一是保护文物;二是挖掘清源寺文化渊源;三是清源寺搭台,发展旅游事业;四是为老年人活动提供场所。就是要在文化上探其渊源,文物上收其点滴,建设上抓其根本,思想上树其善德,保持清源寺“清源”两字之精神,保护古代文明和历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