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清源寺“滑州堯祠”

清源寺的前身是堯祠,神丘寺。

河南滑縣:清源寺“滑州堯祠”

傳說堯有聖德,有如天地之涵養,如神之微妙,如日光之普照,始設官治事,造歷耕種,內立規,外睦鄰,邦和民樂,去世之後民甚痛傷,百姓感其恩德,封土為墳,以神丘命名,紀念祭奠堯。一時四方百姓為避水患,擇高而居,祭奠、交易聚居成街成集,街集以神丘之名,稱為神丘集。

漢朝劉盆子建世年間,(公元25-27年),在神丘處建堯祠(原屯村東南5裡,馬莊村東3裡處)

兩漢之際(公元紀元前後),佛教傳入中國。至南朝宋齊梁陳,從朝廷到百姓欽崇佛教,於神丘建寺,稱清源寺,也稱神丘寺,供奉佛祖。

唐文宗寶曆二年(公元826)春,滑州大旱,節度使李聽到堯祠祈雨,因求而又應,便重修堯祠。(當時堯祠、神丘寺所在地歸滑州管轄,40年代劃歸延津縣管轄。)

黃河多次決口改道,遺留下滾滾黃沙。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堯祠、清源寺被七晝夜狂飆巨沙所湮埋。有“風起苗家窪,沙壓神丘集”的傳說。

明成化辛丑年(公元1487年),堯祠、清源寺西遷馬莊村西、原屯村南,祠、寺合二為一進行可重建。合稱清源寺。原屯村大平調劇團為之演出慶賀。

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清源寺主持千(“千”疑為“王”字)麟首倡、翟雲龍等名士贊助,對清源寺進行整修。寺院坐北朝南,有大殿、東西廂房、後樓、山門、鐘樓、住房、伙房、水井等建築,供奉佛祖、天王、羅漢、堯舜禹等泥塑、木刻、石雕像,並有耕地400畝,頗具規模。

河南滑縣:清源寺“滑州堯祠”

民國13年(公元1923年),土匪小雙辮盤踞清源寺,在周邊村莊橫行霸道,欺男霸女,搶劫財務,無惡不作,激起民憤。以原屯村村民為首,聯合李滿子軍,攻打清源寺,消滅土匪,鐵鍘小雙辮,保護了周邊村莊的穩定。

民國27年(公元1937年)清源寺再次整修。

1942年,共產黨、八路軍在清源寺成立抗日小學,讓周邊村莊的青少年學習文化、學習抗日救國的本領,培訓了一大批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43年秋天,為了開闢延津、浚縣、汲縣(衛輝)、淇縣四縣邊區根據地,開展抗日遊擊戰爭,10月12日,中共中央冀魯豫分局在清源寺宣佈延浚汲淇邊區抗日行政辦事處(簡稱四縣邊辦事處)在原屯村正式成立。四縣邊辦事處的成立,建立了基層政權,建立和發展了抗日武裝,壯大了抗日力量,擔負起冀魯豫邊區通往太行根據地南線的地下交通任務,完成了黨的各級幹部4000餘人的安全護送、多份秘密情報文件的傳遞,緊缺物資的運輸。

1946年6月,四縣邊工委和辦事處的撤銷,衛西工委的成立、衛濱縣的成立、1946年4月衛濱縣和延津縣合併為延津縣的行政區劃都是在清源寺宣佈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清源寺改為延津縣第一完全小學,為馬莊聯中、馬莊高中兩所學校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新中國建設培養輸送大批人才。後又建為機械廠,為馬莊公社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清源寺地處五縣邊(滑縣、延津、浚縣、汲縣、淇縣)中心,距五縣縣城都在30公里左右,是佛教中心,五縣邊百姓過年過節要來此祈禱,香火興旺;原屯村曾一度成為縣一級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的中心。清源寺與原屯村相鄰,清源寺是中國共產黨基層黨組織聚會、決議場所;是黨的各級幹部護送途中休息開會的中轉站;是八路軍、解放軍部隊補充給養、休整的根據地;是秘密情報、文件、緊缺物資的交通站;是抗日、鬥敵、清匪的橋頭堡;是培養建設新中國革命人才的搖籃;是發展繁榮當地經濟基地。它在各個時期都起到了戰鬥堡壘作用。

堯祠為紀念堯的功德而建。隨佛教傳入和各朝代統治者對佛教推崇,崇信佛教宣傳的。 慈悲修善、因果報應、三世輪迴的說教,由祠、寺合建為寺,祠就是中國最早的佛寺,是中外文化、信仰的大融合;百姓在與風沙、鹽鹼、乾旱、內澇、戰爭、匪患、瘟疫、饑荒等天災人禍鬥爭中,祈求堯與佛祖保佑國泰民安、國富民強、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家庭和睦、萬事如意。清源寺隨歷史也經歷了無數次興衰;建國後,幾經運動,文物流失,僧侶遣散,房屋拆遷,村民為己利益,多方瓜分,所留之地,院牆坍塌,雜草叢生,成羊啃雞啄豕突之地,甚為荒涼。

現太平盛世年間,上九天可攬月,下五洋能捉鱉,國力鼎盛,萬民歡頌。百姓看到寺院破敗,甚感痛惜揪心,自發聚結,紛紛捐款,查文獻,訪遺老,共議重建清源寺,一是保護文物;二是挖掘清源寺文化淵源;三是清源寺搭臺,發展旅遊事業;四是為老年人活動提供場所。就是要在文化上探其淵源,文物上收其點滴,建設上抓其根本,思想上樹其善德,保持清源寺“清源”兩字之精神,保護古代文明和歷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