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寶釵都看過《西廂記》,為何對待愛情沒有林黛玉那麼浪漫?

黑白文章澤淵詩


雖然都看過,但是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不會一樣,因為性格使然,黛玉感性,寶釵理性。對待愛情的態度當然不同。

如果說黛玉先天就浪漫,寶釵先天就現實,肯定有些武斷。因為人的性格是由先天和後天兩方面的因素決定的,所以不能完全否定經歷對性格的影響。

寶釵的人生經歷對寶釵性格的影響至關重要。這麼說吧,寶釵進賈府,年紀比其他的姑娘都大,但是人生觀的塑造從出場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比誰都早。

經歷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我們可以詳細看看寶釵這個人生起伏的過程。

寶釵原先的家庭環境應該和黛玉大致一樣。自小極受父親寵愛,養尊處優,博覽群書,無憂無慮。

紅樓夢第41回有寶釵對自己的描述,

“你當我是誰,我也是個淘氣的。從小七八歲上也夠個人纏的。我們家也算是個讀書人家,祖父手裡也愛藏書。先時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處,都怕看正經書。弟兄們也有愛詩的,也有愛詞的,諸如這些`西廂'`琵琶'以及`元人百種',無所不有。他們是偷揹著我們看,我們卻也偷揹著他們看。”

原來,寶釵的個性和黛玉一樣,愛看禁書,好奇,愛思索,怕看正經書,有自己的秘密世界。

書中特別提到寶釵的才氣:

“當日有他父親在日,酷愛此女,令其讀書識字,較之乃兄竟高過十倍。”

分明是在說:這兄妹二人智商份額分配極度不均等,薛蟠扶不起來,寶釵則天分極高,由於寶釵雜學旁收,且會融會貫通,她看待世界的眼光與深度也高人一籌。

如果生活一直這樣持續,寶釵說不定也會成為一個熱情,開朗,感性,本真的姑娘。

然而這些可能都在經歷了一場家庭變故後戛然而止。寶釵大約十歲左右,父親死去。

須知,寶釵的家庭出身是皇商,父親的死去可謂塌了頂樑柱,而薛蟠又完全不成器,這場變故給了家庭毀滅性的打擊。

糟糕到什麼程度,反正她一出場,作者已經清清楚楚地告訴大家,曾經博覽群書的她現在“便不以書字為事,只留心針黹家計等事,好為母親分憂解勞”。

這是不寫之寫,當年那些一起偷看“西廂”“琵琶”“元人百種”的薛氏姊妹弟兄,如今也不知流落到了何方,總之,一開篇,寶釵已經只能隨著寡母長兄來依附姨母的婆家了。她的幼年時光,薛家過去的奢華和如今的凋敗都是明明白白擺在那裡的。

寶釵的言談舉止也從此已經是一個成熟穩重的女性,沒有半點女孩的青澀稚氣。

經常看到有人說,寶釵比黛玉強,黛玉父母雙亡,寶釵則說起來又是母親又是哥哥的,實際寶釵的情況是,母親無助,兄長又指靠不上,自己的處境與黛玉也相差無幾,其實她才是一家之主,比黛玉操的心多太多了。

她必須撐起這個家來。不甘心也好,不忍心也好,主動也好,被動也好。總之我們看到,寶釵所有的成長,在入住賈府之前已基本完成。剩下的,便是在餘生裡一點點完善和修訂。

第四十五回裡有這樣寫寶釵的句子:

“夜復見長,到母親房裡商議,打點些針線。日間到賈母處王夫人處省候兩次,不免承色陪坐,閒話半時。園中姐妹處,也要度時閒話一回。日間不得閒,夜裡做女紅到三更才睡。”

客居賈府,作為薛家形象代言人,寶釵又得上下左右應對周全。

所有一切,都在說明,寶釵一面走大家閨秀的路線,一面像男兒一樣擔著光耀門楣的重擔。

早熟是有代價的,就是再也無法像同齡人那麼不管不顧地去歡樂,去選擇。

包括金玉良緣。

富貴閒人寶玉,其實不入寶釵的眼睛,但只要能拯救家族,帶來利益。她必須接受這個現實,讓這個家族走下去,哪怕只是強差人意。

在這個時候,寶釵對愛情的態度就不是情感,而是理智,就像她對別人釋放的善意,說不上是有意收買人心,但也決不是率性而為,而是她對現實世界的自覺接受和主動融入,是以犧牲本真、迴避求真為代價的務實。

經歷就是這樣影響甚至改變了寶釵的價值取向

“較之乃兄竟高過十倍”的寶姐姐,說出

“所以咱們女孩兒家不認得字的倒好。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何況你我”,

她一定真切地感受過身為女子的無力。真心明白那些吟詩作賦的閒情雅趣對自己處境之無用。

《西廂記》《牡丹亭》中的句子,“良辰美景奈何天”,她又教育黛玉說這類閒書最能移人性情,不是我們這些大家小姐該看的。說:

“既認得了字,不過揀那正經的看也罷了,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這說法特別務實,角度也很貼心:這些話結合寶釵的家庭變故經歷,才能理解其中的犀利,沉痛,透徹,大徹大悟。

黛玉身世也很孤苦,但是她沒有經歷寶釵所身處的困境,也無心擔負重振家族的重任,所以對待愛情的態度怎麼能比較呢,哪怕同看過一本浪漫的書,寶釵的態度也會是個特例。


在文化的邊緣行走


她曾經也像黛玉那樣浪漫過。像她後來同黛玉說的,她小時候也是個淘氣的,有的鬧。

只是寶釵跟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是個沒啥管理能力的慈祥老太太,哥哥不成器。

她只好收拾起來這些東西,一心一意地做些事實,幫著母親主持家務。

就像後來寶釵對邢岫煙所說的,她以前也愛個富貴閒妝,只是後來都收起來了。不再妝飾也許就意味著她要承擔家族責任,不能再當富貴小姐了,嚮往浪漫了。

不過寶釵的淘氣叛逆和黛玉的淘氣叛逆不一樣。黛玉最求精神和感情的純潔無暇,而寶釵是個憤青,她覺得男子就該好好讀書做官,造福百姓,而不是隻知道往上爬。

寶釵是個看重現實責任感大於感情的人,在她的世界裡愛情沒那麼重要。


馬猴燒酒本酒


薛寶釵在紅樓夢中,在曹雪芹的筆下,是封建未期一個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忠實信徒,是個封建禮敎的忠誠衛士,是個"克己復禮",死抱住封建制度殭屍不放的楷模。

曹雪芹諷刺她十六個字"罕言寡語,人謂裝愚,隨分從時,自雲守拙",很深動的把薛寶釵的個人性格,為人處事刻畫出來了,人前不說話或少說話,裝瓜,安分守己,卻內心有自己主見的這麼一個女人。

薛寶釵在賈府和林黛玉處事大相徑庭,一副封建婦德,三從四德的典範!紅樓夢裡,探春與她性格近似!她們對叛逆的寶玉,黛玉時時以一個老大姐的身份,用封建主義的禮法去歸勸,約束訓斥。

實際上薛寶釵和鳳姐作法不一,目的一樣,都是為了四大家族不垮,輝煌依舊,好達到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的目的,達到人她登上賈府"寶二奶奶“位置的目的!

薛寶釵出身在"珍珠如土,金如鐵的金陵豪門,從小受到家庭"三從四德"的封建教育,而早年喪父的她生活在薛姨媽和哥哥的陰險,豪霸的陰影中,因此,要使薛家風光永存,她只有當上賈府寶二奶奶,才有勢力和靠山。她曾暗示寶玉"金玉良緣"是天註定的(和尚,道士說的)。

在寶玉科考這件事上,她與黛玉你作法完全相反,不厭其煩的要寶玉改邪歸正,要"金殿對策""立身揚名"!

《西廂記》在封建社會是一本禁書,是男女青年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一則動人的故事,其中男女間幽會,情述的細節,使很多男女青年心動,這個故事流傳很廣,至今不滅!薛寶釵作為年青姑娘,又正值青春發育期,看過《西廂記》也不怪!但是薛寶釵作為封建主義時代下三從四德的楷模,封建禮教的衛道士,她對於違背封建禮教,違背三從四德,從內心是反對和牴觸的。她對於爭取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從內心害怕,敵視,罵這些追求幸福的青年"都是姦淫狗盜的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薛寶釵的立場,人格是受她那個時代那個家庭敎育出來封建衛道士,婚姻上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連自由戀愛,爭取幸福想都不敢想,更不敢造次,即使看了《西廂記》又如何呢?浪漫一詞從何說起!




老翁歷來是布衣


《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和薛寶釵年齡相仿,可是給人的印象是,林黛玉是一個長不大的浪漫少女,薛寶釵是一個老成持重的大姐姐。

這兩個人都讀過《西廂記》,可是這部書對她們的影響不一樣。

林黛玉喜歡裡面滿口留香的詞句,薛寶釵感悟的是裡面的人情世故。

我們看《紅樓夢》覺得寶玉和黛玉在談戀愛,其實在現實生活中,賈寶玉和林黛玉都沒有說出“愛”這個字,他們之間就是要好的兄妹。

寶玉和黛玉對待愛情沒有那麼義無反顧,他們開始的時候總是互相試探。後來寶玉看到齡官和賈薔的愛情,他才明白黛玉對他的感情。於是寶玉堅定了信念,今生唯有黛玉!

賈寶玉和林黛玉雖然心心相印,但是他們沒有什麼浪漫旅行,也沒有什麼浪漫情話,他們只是用心感知對方。

看過《西廂記》,寶玉和黛玉為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感動,他們喜歡書裡浪漫情話。

寶釵讀《西廂記》的時候年齡還小,她只是讀了故事。後來隨著年齡的增大,和世事變遷,她明白了《西廂記》裡的人情世故。愛情是不保險的,能夠保證一生不被男人拋棄,唯有婚姻。

黛玉的生活是浪漫的。

因為林黛玉愛周圍的一切,所以她做的所有事都是浪漫的。

她住在幽靜的瀟湘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吟詩,讀書,看燕子歸來歸去,逗鸚鵡說話吟誦。

雨天裡,她來到後院,聽雨打芭蕉,看梨花帶雨。

林黛玉初春賞花,暮春葬花。

在一個花謝花開花滿天的日子裡,她和寶玉共讀《西廂記》,知道了世界上還有一種可以自己去追求的愛情。

此時我們覺得黛玉和寶玉是浪漫的,這是我們心中,紅樓畫卷中最經典圖片。林黛玉是理想化的人,因此她有浪漫的特質。

薛寶釵的生活是實用主義。

薛寶釵是實用至上的人。薛寶釵讀過《西廂記》,但是薛寶釵認為這樣的書,當時覺得挺好玩,也愛看。後來她跟著母親管理薛家的時候,她發現《西廂記》這樣的書,沒有什麼實用性,只能讓人想入非非。

有讀這些書的時間,還不如學習一些經濟事務,學習如何做生意,或者做些針線活。

愛情是奢侈的,唯有婚姻才是實用的。與其賞花愛草,還不如用實際行動來為自己的婚姻做努力。於是她每天向賈母和王夫人請安,陪她們聊天,試圖獲得兩位實權派的肯定。

薛寶釵的腦子裡裝的是如何管家,如何讓薛家生存下去,如何實現金玉良緣。她沒有閒情逸致去感受大自然喜怒哀樂。更沒有心情去養花種草。蘅蕪苑裡沒有花,沒有鳥雀,只有山石和草。

為薛寶釵悲哀。

總為薛寶釵感到惋惜,一個妙齡少女心裡沒有天真無邪,反而有老氣橫秋的世俗,實在是悲哀。薛寶釵失去了很多她這個年紀的女孩子應該有的浪漫與天真。

林黛玉比薛寶釵幸福,林黛玉可以隨心所欲地表露自己的真情實感,當然她不敢表達對賈寶玉的愛。但是林黛玉的心裡有愛,花草樹木都能給林黛玉帶來快樂和悲傷。林黛玉活得很真實。


潤楊閬苑


《西廂記》包括其他的愛情戲劇、小說等藝術作品並不必然或根本影響欣賞者的氣質、性格。寶釵與黛玉已趨於性格形成階段,藝術作品或可影響其心情、情感卻不足以左右其氣質。寶釵就不是浪漫型少女,《西廂記》如何能移其性格?

從她倆的詩作也截然不同,一個渾厚、一個清秀。37回大家共詠白海棠,雖題材相同,但李紈的評價卻是黛玉的風流別致,寶釵的含蓄渾厚,詩性即人性,這也正是她們氣質的差異。而這差異的形成既有各自先天的生理心理結構的影響,也有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黛玉幼時家庭優越,父母學養深厚又對其愛珍寶,將黛玉薰陶、培養為一身詩意千尋瀑的貴族少女,這樣的少女無疑更具浪漫色彩。

而寶釵的務實型性格也與其家境相關。第4回講到,“自父親死後,見哥哥不能依貼母懷,他便不以書字為事,只留心針黹家計等事,好為母親分憂解勞。”正是這樣的家境養成了寶釵持重,務實,“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下無塵。”同樣是《西廂記》《牡丹亭》,但兩人反應完全不同。黛玉聽了、讀了便如痴如醉,流淚心動,而寶釵卻認為,“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所以,雖是同一愛情作品,但對接受者的影響力、影響方向卻完全不同。寶釵雖然喜歡掉書袋,但她更擅於經營世俗事務,不比黛玉是來自離恨天的仙女,自是一身詩意與浪漫。


玄真子桑


人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讀相同的書,因為各人的追求,志趣,環境,經歷等的區別,就會有不同的效果。

如同人讀《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等一樣,薛寶釵和林黛玉同樣都是看過《西廂記》。但二者的反應卻並不相同。

林黛玉雖是寄居在賈府有諸多不便,但賈府也沒有人約束她,教導她,而唯一會指點引導她一二的只有紫鵑,紫鵑卻又不懂這些這些文字中的秘密。因而,林黛玉的思想是自由而放縱的。當林黛玉讀過《西廂記》後,對《西廂記》《牡丹亭》此類的話本雜書非常喜愛,聽到此類的曲詞會心曠神怡,甚至聯想到自身。以至於在賈母舉行宴會,大家在行酒令時她不自覺地把《西廂》中的句子吟了出來。

這也就是林黛玉吧,她雖生於封建社會,因母親早亡,賈母對她也疏於管理,兩個舅母王夫人邢夫人對黛玉也是漠不關心,使林黛玉在封建禮教非常嚴苛的情況下,依然保持了天真,浪漫而率直的性子。

而薛寶釵則完全不同,她父親早死,而兄長紈絝,不知體恤母親,使她過早地承擔了家族的重擔,為了母兄,為了家族,她不得不直面社會,收斂個性,成為一個循矩蹈矩的姑娘。

而且,薛寶釵的家教也非常嚴,薛寶釵自敘她七八歲時也讀《西廂》《琵琶》以及元人百種等書,怕也是浪漫的,可是後來被大人知道了,"打的打,罵的罵,燒的燒"才丟開了。並且大人們教育她女子無才便是德,認為女孩兒加不認字的倒好,怕讀雜書移了性情。

就這樣,薛寶釵在大人的教育引導下,不但自己成了封建社會的犧牲品,而且還如當初大人勸誡她一樣,勸誡黛玉不讀此類雜書。


萍風竹雨123


黛玉,眾人第一眼看她是風流脫俗;寶玉第一眼看她,天生麗質,乃人間仙子。不食人間煙火的那種,追求精神上的滿足,自然多了份浪漫。

寶釵,被生活現實化,承擔家中重任,現代人中的女漢子,可以想象女漢子給人留不下浪漫印象的。




鄰里微視頻


薛寶釵看過《西廂記》,但是並不認同裡面傳達出來的愛情理念,書裡的浪漫旖旎與現實差距過大。那種突破世俗禁忌的愛情太過自由,身在沒有自由選擇權的社會里,媒妁之言父母之約才是正途。《西廂記》傳遞的思想在封建社會對於閨閣女孩兒來說是危險的,因為一旦心思萌動顯露出來或者與人私相授受便有滅頂之災。

所以薛寶釵還勸林黛玉也不要讀:”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因為她明白以林黛玉的領悟力和心性多少會影響。黛玉自己心裡多少也清楚,加上從來沒有兄弟姐妹可以這樣和她談心,教導她,所以聽了寶釵的話,只乖乖的說:“”。

當寶玉也以書裡的話脫口而出: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時,黛玉立馬就氣哭了。不管黛玉對於愛情抱有怎樣浪漫的幻想,現實始終有不可逾越的鴻溝,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長輩的約束,閨閣女子的清白都是壓在她身上的負擔。寶玉這種赤裸裸的表白,受了書的影響,又不莊重,也沒有考慮黛玉的處境。連脂評者也說“

我也要惱”。

而寶釵恰好是看到了這一點,年少的悸動隨著歲月變遷自然而然淡去,取而代之的家族的責任,母親的殷切期望。雖然“真性情”隱匿了,但是這種生存之道是平穩的,合適的,安全的,也是薛寶釵最需要的,雖然它與浪漫背道而馳。


施無霞


香菱要學詩,向薛寶釵請教,寶釵直接批評她這個丫頭“不守本分”“不像個女孩兒家”,隨後又推給黛玉教授。

香菱向林黛玉請教,黛玉認真地跟她說明了詩的要義“在意趣而絕不在辭藻”。

向湘雲請教,湘雲"越發高興了,沒晝沒夜,高談闊論起來”。

黛玉和湘雲都是骨子裡沒有太多門戶之見、階級意識的人,但薛寶釵的這種意識根深蒂固。在她心裡,香菱到底是個買來的丫鬟、是哥哥的賤妾,是不配學詩的,更是懶得教。

在整部《紅樓夢》中,薛寶釵跟人相處,很會“看人下菜碟”。她給每個人分配的耐心值,也絕不相同。

寶釵的不可愛,在於她似乎完美得讓你挑不出毛病。你看著她,心裡覺得彆扭,卻也要懷疑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之心”。可是,從她看似和藹的外表下,你分明能清晰地感知到她的侵略性和勢利心。

而黛玉的刻薄,不過就是自我防禦罷了。

綜上,寶釵是不可能浪漫的,她看到月亮,只會想到月光可以當燈籠,而黛玉看到月亮,會想到寶玉,想到天涯共此時。


晏凌羊


每個人都有浪漫的一面,有的表現突出有的不明顯而已。

  • 從性格上看,感性的人比理性的人更浪漫。
  • 林妹妹就是一個很感性的人,她多愁善感,豐富細膩,一顰一笑都顯示出浪漫情懷,黛玉葬花,就是對感性最美的詮釋。“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閉目細思“花飛花滿天”的意境,就如一副畫卷展現在眼前,多麼的美麗,多麼的浪漫!
  • 而薛寶釵是一個很理性的人,她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為人處世低沉含蓄,比林妹妹世故圓滑。她幾乎不會發脾氣,和林黛玉的真性情比起來反倒顯得沒有個性,以至於賈寶玉也不是很喜歡她。
  • 當然,並不是說浪漫的人就是好的,不浪漫的人就不好,不能這麼理解,林黛玉之所以讓人難以忘懷,一是她不幸的身世,二是她的愛情悲劇,最後淚盡而亡讓人無比心疼和惋惜。
  • 一個人身上浪漫和理性共存才是最完美的,浪漫時可以花前月下無限纏綿,理性時力挽狂瀾絕不拖泥帶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