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智谋奇书----《素书》

《素书》,中国谋略第一书,乃智慧之禁果,治人之兵法,成功之操典。

读此书可为帝王者师,张良,得隐士黄石公所传此奇书《素书》,用之,遂辅佐刘邦,成就霸业。

自古凡成大事者,莫过于良师益友指点迷津,身体心智健康成熟,社会时势之机遇把握,自然规律之了如指掌,社会法则之游刃有余。此乃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千载不变之定理!《素经》奇书!道人欲而明天理,述阴阳而导正义。小者,习之可律己;大者,习之可立业;为人君者,习之则治国治世。

古今智谋奇书----《素书》

《素书》不仅包含治国安邦的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小智慧,可谓句句箴言,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读来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很值得有识之士、有志之士一读。

《素书》有如下的话,令人叹服: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素书》 - 内容简介

《素书》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书中语言高度精炼,字字珠玑,句句名言,内蕴丰富,思想深邃。书中对人性把握精准独到,对事物变化观察入微,对谋略点拨恰到好处。参透书中道理,并身体力行之,肯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古今智谋奇书----《素书》

黄石公,战国末期的大智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真实姓名已不可考。其弟子张良曾以谷城山道路旁边的一块黄石头,拿回家供奉起来以纪念恩师,故后人称此公为黄石公。著有《素书》、《三略》等书。旧史相传。黄石公写成此书后,四处寻找可传授之人,见到张良后认为其才可造,所以将书传给了张良,并说“读是则为王者师”。果然,张良只不过用了书中十分之一、二的智慧就帮助刘邦成就了大事业,官封留侯。但张良一生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传播此书,故而死后随葬墓中。又过了五百多年,西晋时天下大乱,有人盗掘汉留候张良之墓,在头下的玉枕中发现了此书。书上有条类似咒语的秘戒:“不许将此书传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从此《素书》流传人间。

《素书》是作者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全书六章共讲了五个问题,兹简介于下。

一、阐明了作者的思想体系,即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密不可分,及'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处世哲学。

暗示读者,只要具备道、德、仁、义、礼五种品格,再逢机遇,定可建绝代之功,极人臣之位。

二、阐明了作者用人的原则。作者依据才学之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是故其无异儒家的理性意识及道德水平的准则。作者认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等等,都是来自生活的总结,有著指导性意义。

三、作者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提出了如何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博学切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亲仁友直’等,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识;'绝嗜禁欲’、'抑非损恶’、'设变致权’、'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儒、道兼收并蓄,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的包罗万象。

四、作者总结安邦治国的经验。作者认为'短莫短于茍得’(反对短期行为)'后令缪前者毁’(政策必须备有连续性)'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失民心者失天下)'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反映了作者的天道意识和非神观念)。这些,对于后人参政有一定的启发。

五、作者阐述了他自己的处世之道。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事业能否亨通的关键。作者提出'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轻上生罪,侮下无亲’、'上无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远臣轻之’等,都给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出了借鉴。

古今智谋奇书----《素书》

大凡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都和个人的修养,能否协调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古人看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是不可打乱的,因此将'人’的问题放在首位。国人认为,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军事的高度集中,是一种高层次的军事。'败莫败于多私’、'阴计外泄者败’、'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等,对于指导政治或军事行动,有著同样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